煤矿毕业总结第1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采矿工程;就业对策
1 当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7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3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9%,有26家企业集团出现亏损,比去年增加了16.7%。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通报还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2.1.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00万人,总体就业形势目前看来并没有缓解迹象。
2.1.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煤炭工业低谷时期,煤炭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发展受阻,纷纷减少招生或转变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专业当然也是,其毕业生少,进入煤炭行业的更少,再加上行业人才流失等,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在此后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采矿工程毕业生一直是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呈供不应求态势。而近一两年来,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2012年开始,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开始遇。据悉,2013届已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2.2 原因分析
2.2.1 部分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不少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已不如几年前迫切,部分煤企开始减少进人计划。今年8月在云南腾冲,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了2014届煤炭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数据显示,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减少了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人计划。
2.2.2 煤炭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数量剧增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间,各煤炭高校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作为煤矿主体专业的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快速增加,呈数倍的增长,增速远高于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水平。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其2003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2人,而11年后的2014届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为236人,增长了3倍多。另外,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又增开了一些采矿工程专业。
2.2.3 采矿研究生、高职高专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前些年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不仅采矿专业本科生规模快速增加,采矿研究生以及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也在快速扩大。除了大量采矿高职毕业生,当今越来越多的采矿研究生选择到煤矿工作,这也挤占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
2.2.4 对口单招、企业委培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广泛推行 为修补煤矿人才“断层”,2003年开始在中国矿业大学试行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此后在全国很多煤炭高校推行,十年来为煤炭行业输送了上万名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前些年开始,很多煤炭企业还采取“非转主”的方式,将企业非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通过委培或二学位的方式转为煤矿主体专业。
2.2.5 行业科技的发展 近些年,随着煤炭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产高效矿井的大量建设和投产,煤矿生产系统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少煤炭企业正在追求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逐步实现“减人提效率”。
2.2.6 课程设置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 当前一些煤炭高校采矿
程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还存在与行业最新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学生从大学入校到毕业一般需要四年时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7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目前,有少数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有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造成就业困难。
3 当前促进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措施
***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5月中旬***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也出台多项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级***府、社会、高校等多方联动。除通用的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外,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主要去向行业的特殊性,促进采矿工程本科生顺利充分就业,对于高校来讲,笔者认为还应着力加强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宣讲和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应该通过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及现代化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让同学们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以及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认识到四年前大学入学时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甚至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眼下的形势的巨大改变。十年黄金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心态,在采矿工程本科生内心滋生并届届相传,当前急需改变这种状况。此外,近年国家及省市级地方***府密集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这些***策也要对学生及时宣讲,让学生及时了解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学生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加强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事业观,引导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树立***自主的择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不盲目趋同;引导同学要善于抓住西北、西南煤炭产区所蕴含的发展机遇,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结合采矿专业及煤炭行业特点,学校还应利用入学教育、平时课堂内外、就业指导等机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专业意思,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不怕吃苦、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爱岗奉献精神品质。
3.2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多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思想,与时俱进,要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对每个学生开展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尝试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或职业指导;发挥专业教师尤其是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工作中还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qq群、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注重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关心重视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就业困难、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对这类学生归纳分类,建立档案,有针对性的实行“一对一”帮扶,把心理引导和实际帮扶相结合。
3.3 加强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就业部门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校外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煤炭行业联系,广泛邀请煤炭勘探、建设、生产、设计、煤机等方面单位来校招聘,充分挖掘煤炭行业就业潜力。另外还要加大与非煤矿山企业、建材、建筑、中铁等行业联系,开拓非煤行业就业市场。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社会及企业了解较少,学生了解企业的渠道往往局限于通过网络或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至于部分同学签约时对所签企业也不怎么了解。因此,不仅是主管就业的领导、老师走出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带学生到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省外的煤炭企业去,在假期到煤炭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也可以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专业课学习、就业宣传栏中,适量介绍
一些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外,要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深造,一方面可以培养煤炭行业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创业、应征入伍、考公务员或其他途径就业。
3.4 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煤炭行业高速发展,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行业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对采矿学生培养和教育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精心设计“倡个性,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采矿”学科思想,以煤矿开采为主,能够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矿区生态保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服务,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供同学选修或辅修。同时,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及其他各类团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3.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是影响就业特别是采矿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8年煤炭部撤销以后,原煤炭行业高校除中国矿业学院外均交由地方***府管理,其生源包括采矿专业生源也往往是省内的居多。数据显示,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其采矿工程生源本省的达七层甚至八层以上,而这些学校在煤炭主产区的贵州、山西、宁夏、***等地招生相对很少。受“百善孝为先”及故乡情结等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因此可以考虑多招一些山西、陕西、贵州、宁夏、内蒙、***等地的学生,这些省区相对更需要采矿专业人才。另外,可考虑多招一些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吃苦精神相对较好,当然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体现教育公平的一项***策。
【参考文献】
[1]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z].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07-16.
[2]***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办发〔2013〕35号.
煤矿毕业总结第2篇
【关键词】煤炭行业;采矿工程;就业对策
1 当前我国煤炭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7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了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上升,价格下滑,效益下降,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企业经营困难加大。2013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9%,有26家企业集团出现亏损,比去年增加了16.7%。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通报还预测,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2.1.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00万人,总体就业形势目前看来并没有缓解迹象。
2.1.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煤炭工业低谷时期,煤炭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发展受阻,纷纷减少招生或转变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专业当然也是,其毕业生少,进入煤炭行业的更少,再加上行业人才流失等,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在此后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采矿工程毕业生一直是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呈供不应求态势。而近一两年来,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2012年开始,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开始遇。据悉,2013届已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2.2 原因分析
2.2.1 部分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不少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已不如几年前迫切,部分煤企开始减少进人计划。今年8月在云南腾冲,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了2014届煤炭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数据显示,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减少了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人计划。
2.2.2 煤炭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数量剧增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间,各煤炭高校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作为煤矿主体专业的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快速增加,呈数倍的增长,增速远高于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水平。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其2003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2人,而11年后的2014届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为236人,增长了3倍多。另外,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又增开了一些采矿工程专业。
2.2.3 采矿研究生、高职高专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前些年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不仅采矿专业本科生规模快速增加,采矿研究生以及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也在快速扩大。除了大量采矿高职毕业生,当今越来越多的采矿研究生选择到煤矿工作,这也挤占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
2.2.4 对口单招、企业委培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广泛推行 为修补煤矿人才“断层”,2003年开始在中国矿业大学试行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此后在全国很多煤炭高校推行,十年来为煤炭行业输送了上万名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前些年开始,很多煤炭企业还采取“非转主”的方式,将企业非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通过委培或二学位的方式转为煤矿主体专业。
2.2.5 行业科技的发展 近些年,随着煤炭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产高效矿井的大量建设和投产,煤矿生产系统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少煤炭企业正在追求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逐步实现“减人提效率”。
2.2.6 课程设置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 当前一些煤炭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还存在与行业最新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学生从大学入校到毕业一般需要四年时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7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目前,有少数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偏颇,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有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造成就业困难。
3 当前促进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措施
***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上半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5月中旬***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也出台多项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各级***府、社会、高校等多方联动。除通用的一些就业促进措施外,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主要去向行业的特殊性,促进采矿工程本科生顺利充分就业,对于高校来讲,笔者认为还应着力加强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就业形势宣讲和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应该通过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形势报告会、及现代化网络媒体等传播途径,让同学们充分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以及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认识到四年前大学入学时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甚至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眼下的形势的巨大改变。十年黄金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心态,在采矿工程本科生内心滋生并届届相传,当前急需改变这种状况。此外,近年国家及省市级地方***府密集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这些***策也要对学生及时宣讲,让学生及时了解并加以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学生个人的就业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加强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事业观,引导他们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树立***自主的择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不盲目趋同;引导同学要善于抓住西北、西南煤炭产区所蕴含的发展机遇,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结合采矿专业及煤炭行业特点,学校还应利用入学教育、平时课堂内外、就业指导等机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专业意思,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不怕吃苦、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爱岗奉献精神品质。
3.2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多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思想,与时俱进,要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对每个学生开展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尝试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或职业指导;发挥专业教师尤其是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工作中还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短信、微博、qq群、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就业信息,注重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关心重视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就业困难、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对这类学生归纳分类,建立档案,有针对性的实行“一对一”帮扶,把心理引导和实际帮扶相结合。
3.3 加强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就业部门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校外市场。进一步加强与煤炭行业联系,广泛邀请煤炭勘探、建设、生产、设计、煤机等方面单位来校招聘,充分挖掘煤炭行业就业潜力。另外还要加大与非煤矿山企业、建材、建筑、中铁等行业联系,开拓非煤行业就业市场。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社会及企业了解较少,学生了解企业的渠道往往局限于通过网络或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以至于部分同学签约时对所签企业也不怎么了解。因此,不仅是主管就业的领导、老师走出去,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带学生到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省外的煤炭企业去,在假期到煤炭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也可以在平时的就业指导、专业课学习、就业宣传栏中,适量介绍一些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
此外,要鼓励、引导学生考研深造,一方面可以培养煤炭行业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一定程度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创业、应征入伍、考公务员或其他途径就业。
3.4 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面对煤炭行业高速发展,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行业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对采矿学生培养和教育方面,也要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精心设计“倡个性,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大采矿”学科思想,以煤矿开采为主,能够在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矿区生态保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服务,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供同学选修或辅修。同时,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及其他各类团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3.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是影响就业特别是采矿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8年煤炭部撤销以后,原煤炭行业高校除中国矿业学院外均交由地方***府管理,其生源包括采矿专业生源也往往是省内的居多。数据显示,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其采矿工程生源本省的达七层甚至八层以上,而这些学校在煤炭主产区的贵州、山西、宁夏、***等地招生相对很少。受“百善孝为先”及故乡情结等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因此可以考虑多招一些山西、陕西、贵州、宁夏、内蒙、***等地的学生,这些省区相对更需要采矿专业人才。另外,可考虑多招一些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吃苦精神相对较好,当然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体现教育公平的一项***策。
【参考文献】
[1]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Z].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07-16.
煤矿毕业总结第3篇
关键词: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诅咒;毕节地区;煤矿产业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具有资源富集的优势却并不发达,这些地区优势不能转化为发展的机会,反而因此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使本就不发达的地区更是落后,并且加大了贫富差距,一步一步走入了“资源诅咒”的陷阱。下文对于如何划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和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出现的现象给出了一些解释和观点。
一、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划分
1.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而言在某一段时间,某一地区发展程度较低或者发展充分。在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方法有三种: “地域划分法”、 “单一经济划分法”、“综合划分法”。以“综合划分法”为例,它是以我国的333个地级市(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选用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结构多元化系数、人均财***收入、非农化率、非农就业率、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千人医生数、以及人口负担指数等十一个区域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适当的权重,计算出各地级市(区)的综合发展指数(RDI),将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在200位以下的137个地区划为欠发达地区(如***1所示)。
2.资源富集区的划分
资源富集区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在国内关于资源富集区的定义总体来说,资源富集区一般是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是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并且该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
本文所说的资源富集区是以矿产资源富集区为主的地区,可以用资源丰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某种资源富集程度[3];如果再一个地区有多种资源共存或者伴生的情况,就可以用区位商来衡量该地区总体的资源富集程度,根据用样本区域采掘业从业人员与该区域所有部门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和背景区域采掘业从业人员与背景区域所有部门的从业人员数量之比进行相对比[1]。如果样本区域采掘业所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大于背景区别的比例,那么该地区被定为资源富集区。由此,得出资源富集区的空间分布***,如***2所示。
3.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分布及其特征
根据欠发达地区分布***和资源富集区分布***相结合,可以得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空间分布***,如下页***三所示: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部地区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主要分布区域,占74.28%;中部地区其次,占20%;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各占2.86%。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除了有经济发展落后性以及资源富集性等主要特征以外,这些地区还普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1)环境敏感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生态脆弱区,当地敏感的生态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的因素之一。这些地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并且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
(2)社会复杂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大,行业分配不均;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开放程度低;少数民族聚居,容易引起民族冲突,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矿难频发,引发社会问题。各种***治、经济、文化、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十分复杂。
(3)致富迫切性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近2/3县属于国家重点开发扶贫县,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脱贫致富愿望迫切,由于地方***府财***能力较差、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尚弱,对资源开发的要求是迫切的、强烈的,且往往以资源开发及资源型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支持GDP高速发展的基点[1]。
二、毕节地区的理性反思
在***3贵州省区域内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毕节是一个很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区域。
1. 毕节地区是资源富集区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是中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川滇黔接壤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是贵州省主要的优质无烟煤产地,其煤矿资源在区内八县(市)均有分布,国家确定的重点产煤县有纳雍、金沙、织金、大方四个县。目前,全区已探明煤矿资源储量444.92亿吨,占贵州全省资源储量的45.9%。全区含煤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含煤丰度每平方公里约300万吨一400万吨[5]。区内煤层多为近水平和缓倾斜产出,构造简单,易于开采,特别适宜于机械化开采。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矿山1776个,其中:大型 5个,中型26个,其余为小型。从事矿业人员81977人,年产矿石总量6177.36万吨,工业总产值182.55亿元,其中煤炭矿山企业为556个,年产矿石总量4618.62万吨,产值176.2亿元[5]。煤矿产量大,煤矿税费占毕节地区税收的五分之一以上。
毕节地区的情况完全符合资源富集区的评价标准,该地资源丰富,容易开采,资源采掘和加工业发达,资源相关性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是当地财***收入的支柱产业。
2.毕节地区贫困问题严重
据统计,在整个毕节地区8个县(市)中,均有煤矿,其中大方、织金、纳雍、赫章、金沙等县是产煤大县,可除了金沙之外,其他有5个是贫困县。例如,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贵州省拟定的贫困标准测算,列入《大方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的重点乡31个(其困乡4个)、重点村329个(其困村145个)、贫困人口61158万人(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入1了32165万人,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10187万人,800-1000元的低收入人口18106万。如果加上1000-1100元的低收入人口1417万人,则大方县应扶持的贫困人口为76128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190164万人的84.16%,贫困面依然很大。
3.“资源诅咒”问题在毕节地区凸显
毕节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摆脱贫困现状。同时,也因为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并且是低效益的开发,带来了很多环境、经济、社会问题。“资源诅咒”的问题在毕节地区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毕节地区首先发展的资源相关性产业是煤矿开采业,在毕节地区很多地方存在着只采矿不保护、不恢复矿区环境的问题。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因为煤矿开采也引发了多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厂排放的废水、废石、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土地、河流的污染,造成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矿厂开矿不仅会在矿山采矿,地下采煤的情况也很多,这样就打乱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原有的循环系统,导致矿区以及受影响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其影响范围内严重缺水,导致地表水田无法耕种、人畜饮水缺乏。
这种先开采后治理或者只开采不治理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资源没有给毕节地区带来应有的机会和效益,反而制约其发展,并且破坏该地区之前的发展成果。长此以往,“资源诅咒”问题会在毕节地区愈演愈烈。
(2)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不公
在2000年以前即还未进行规模开发之前,毕节大部分家庭日常生活的燃煤花费比较低。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煤矿开采业的发展,开采的煤矿变得商品化,煤区百姓不得不在市场买煤,加重了本不富裕的村民的生活负担,加上开采煤矿带来的隐性损失,煤区农民并未因煤致富反而愈加贫困。2006年以来全国煤矿能源紧缺,西南煤炭供不应求,当地煤价持续上涨更是让煤区的普通家庭生活受到影响。例如,在大方县普底乡***村的金象煤矿,每天出产煤矿约2000吨,但因出产的煤矿大多外运,并未惠及当地村民。
在煤矿行业内部,当地人参与矿厂工作主要是做挖煤工人,技术含量低,劳动量大,工资收益低,安全风险很大,而煤矿老板坐享其成,获得巨额利润。而不同行业之间对比,煤矿采掘和电力的平均工资较高,拉大了与当地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的扩大。
(3)毕节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低
毕节地区处于乌蒙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闭塞。大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劳动力文化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只能做些简单的工作,无法胜任高技术的工作,造成了当地煤矿反而无法有效解决当地就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惠及当地人民。例如,红林乡化吉煤矿所招工人要求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但当地具有高中文凭的人较少,无法满足其需要,煤矿只好外聘人员。
(4)毕节地区煤矿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毕节地区在基础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不充足,就影响了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煤矿资源不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大多数矿厂属于粗放式开发,耗能发电设备效率较低,煤矿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煤矿中伴生矿石没有得到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不仅利润没有最大化,而且造成了大量资源流失。再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建立科学的储量管理体系,导致了小煤窑开采现象严重,某些煤矿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挑肥捡瘦、采厚弃薄,破坏了煤矿资源的整体可采性。同时,煤化工产业跟不上,很多煤矿产业发展中单一化,产业附加值低,煤矿生产、加工效率和利用程度低下,科技含量不高,造成了煤矿资源的极大浪费[6]。
其次,传统农业在毕节的贫困地区依旧占主导地位。虽然煤矿资源富集区内煤矿工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产值和从业人数还是占了数据的一半以上。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合理有效转移。例如,在煤矿资源丰富的大方县的经济结构比例中,农业占了59.4%,工业占了28.44%,其他产业占了12.16%[5],经济结构的不科学制约着当地的发展。
三、 总结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这个名词在表面意思上有相悖的地方。这些资源富集区或因历史原因,或因地理环境因素,或因“资源诅咒”都还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的状态。毕节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因为历史和环境因素,造成其相对贫困的状态,而发展资源产业,却容易走入“资源诅咒”的误区,各种因素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造成了毕节地区现在的困境。但是,困境也是其发展的机遇,绝境逢生就是要它在此时创造适合毕节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谷树忠, 张新华, 钟赛香, 谢美娥, 鲁金萍. 中国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界定、特征与功能定位[J].资源科学, 2011, (1): 10-17.
[2]谢美娥.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收益分配及其制度创新[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8.
[3]孙鸿烈.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4]杨伟民. 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 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7, (4): 52-55.
[5]毕节地区国土资源局: http://gzgtzy.gov.c11/.
煤矿毕业总结第4篇
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56.9亿吨,占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量的45%以上。是贵州省主要的优质无烟煤产地,是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规模居第五位的云贵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唯一的大型煤炭基地和最大的无烟煤产地。
自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正式批准成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毕节试验区煤炭工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迅速成为全区的主要支柱产业。
――煤炭产量和税费大幅增长,煤炭工业已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特别是2001年以来,全区煤炭产量和税费年均分别增长500万吨以上和1亿元以上, 2007年煤炭产量2786.03万吨,煤炭税费98652.2万元。其间2006年达最高峰,煤炭产量2903.18万吨,煤炭税费102000万元,煤炭税费收入占全区财***总收入的22.79%。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下降
2001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31.8,2005年为8.7,首次降到10以下,到2006年进一步下降为8.44,其中合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6.13。2007年全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5.99,6年中减少了25.81,其中合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5.5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煤矿办矿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底,全区共有在册小煤矿5000多个,非法采挖普遍。通过关井压产,到2000年底,全区有小煤矿940个,单井能力平均不到1万吨/年,管理粗放,不具备安全条件。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等工作,全区持证小煤矿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区正全面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地方中小煤矿为555个,设计生产能力8637万吨,煤矿安全基础改善,采掘机械化、管理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地质勘探、开发规划成效明显
2000年以来该区实施的主要煤勘项目29个,勘查面积1395.9km2,勘查资源量81.79亿吨,钻探工程量250900m,累计投入煤勘资金约2亿元。其中有10个项目地勘工作已结束进行矿井建设。
围绕“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全区及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六个县市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且通过省或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根据已批准的规划,仅上述六个县(市)煤炭生产能力就将达到8580万吨/年。同时编制上报了《云贵煤炭基地规划(毕节地区部分)实施意见》和《毕节地区“十一五”煤炭开发规划》。
――以大矿为主的煤矿建设稳步推进
全区规划大中型煤矿32个,设计生产能力5505万吨/年,其中已经建成投产的4个,在建的10个,已落实业主尚未进入建井阶段的7个,未确定业主的11个。
煤矿毕业总结第5篇
2012年5月以来,受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转入新常态的影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库存量增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扩大。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t,同比下降2.5%,这是2000年后首次出现下降;全年煤炭出口574万t,同比下降2.5%;全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9%;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持续在3亿t以上;全年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61.8点降至137.8点,累计下降24点;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减少1101.4亿元,同比下降46.2%。基于此,部分煤炭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现象。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增加22万人,且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加之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直接冲击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笔者通过分析各煤炭行业高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未能就业,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争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相比,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与2013届、2014届相比降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3采矿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层面
3.1.1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受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采取减人增效的***策,调整招聘计划,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骤减。以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为例,2015届校园招聘会共收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同期为1∶8,2014年为1∶6.15。与之相比,煤炭企业招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变弱,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持续下滑,总量严重疲软。
3.1.2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企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阵痛导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重化工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破产和兼并重组,致使一些企业裁员,引发结构性失业。客观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2学校层面
3.2.1专业招生计划调整滞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策、办学方向、师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未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相对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笔者查阅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计划发现,各高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减少招生数量,基本与2012年相当。
3.2.2就业指导滞后,缺乏系统性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学校也会因此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当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时,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且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而未能从大一入学就进行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学校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宣讲会等,且内容集中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策、就业信息收集等,缺乏对学生面试技巧与礼仪等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系统性短板。
3.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3.3.1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采矿人才断层,煤炭“黄金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成了煤炭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此种情况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在大学期间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差距。首先,基础知识狭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部分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较少,且轻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其次,综合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忽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致使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
3.3.2过度看重专业对口,职业期望高
在煤炭行业景气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去煤矿就业,与专业对口。但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时,一些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观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职业的范围减小,增加了自身就业难度。另外,受煤炭经济形势好时往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影响,学生对工作薪酬期望高,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符。在非煤炭企业求职时,学生十分看重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多数只应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应聘。
4解决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煤炭经济下行时,煤炭企业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走出经营困境,并发挥企业的社会作用,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应对新能源***,创新发展,扭转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亏损的局面,确保利润;其次,煤炭行业应注重协同治理,加大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采,提高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煤炭企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煤炭行业的复苏,应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就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说明,增加就业岗位要依赖于高尖端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多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学历不高、职业技能弱等问题,它们希望引进大学生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与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4.2高校深化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2.1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应根据煤炭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动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变化,避免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出现巨大的供需矛盾。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合作,全面了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计划等,对煤炭行业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及时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降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和困难。其次,煤炭主体高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设置采矿工程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校的情况,要在全面调查煤炭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煤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规模、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反馈,把它作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4.2.2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推进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力度。
1)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低年级重点讲解分析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就业***策与制度,通过就业指导课、模拟求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职技巧、求职礼仪与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则重点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就业咨询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召开基层就业宣讲会、编制基层就业指导手册等措施,做好“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策宣讲工作,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以实现就业。
3)组织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整合采矿工程专业校友资源,通过他们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等。此外,鼓励、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学位,进行深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加大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发掘创业潜能,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从而实现就业。
4.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观念
4.3.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上接第59页)和精深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并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择业选择面。其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历练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4.3.2调整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方式
煤矿毕业总结第6篇
关键词: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就业;心理问题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4-01-0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self-esteem, good education and high IQ. But when they encounter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they will suffer more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stress, which in turn may result in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l industry’s entering a hard period after “the golden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the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points out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ir process of job hunting,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to adjust their psychology and measures to improv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coal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ies; safety engineering;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教育”[1],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尽管高校的扩招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这也同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同时就业,形成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2]。
在煤炭领域,各大矿业集团正在面临着困境[3,4]。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年7月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煤炭市场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态势。通报还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行业所受到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各大矿业集团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就业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矿山方向(以下简称“矿山安全”)毕业生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大,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一、安全工程矿山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一) 就业现状
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产业结构性矛盾、待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以及经济放缓这三重压力影响着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人,待就业毕业生总量没有缓解迹象。
2.安全工程矿山方向本科生就业现状
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谷的20世纪90年代,各煤炭高校主体专业的发展均受阻,并开始专业转向和减少招生规模。而在此后的“黄金十年”,矿山安全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5]。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饱和等因素,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2013年以来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二) 原因分析
1.需求减少。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煤炭企业运行状况的转变,一些煤炭企业对煤炭主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大不如前,并逐渐减少相应的进人计划。近两年部分煤矿企业矿山安全毕业生招聘计划如表1所示。
2.近几年高校矿山安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黄金十年”间,随着煤炭行业对矿山安全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高校也得以迅速发展,矿山安全作为煤矿主体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增加[6]。
3.研究生和专科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加大,不仅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增加,研究生和专科生的招生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研究生和专科生有待就业,对本科生的就业形成了压力。
4.企业委培、对口单招等广泛推行。中国矿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试行“对口单招”***策,以缓解煤炭行业的人才紧缺状况。随后其他煤炭高校陆续效仿和推行这一***策,10年来,这一***策为煤炭行业培养了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近年来,许多煤矿企业纷纷推行“非转主”***策,将非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二学位或委培等方式转为主体专业。
5.煤炭行业科技的发展。
随着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行业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建设了大量的高交高效矿山,并逐渐向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6.课程设置滞后行业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目前煤炭高校矿山安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使用的教材等与行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7.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部分矿山安全学生对就业的总体形势不了解,对就业和工资等期望过高,而对于自身的定位则有失偏颇,没有树立正确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矿山安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面通常较窄,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发现招聘自己专业的单位少或者工资待遇低的时候,或者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在心理上形成自卑。
(二)自负心理。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有:1.一些煤炭高校的矿山安全毕业生可能会认为其所在高校属名校而产生优越感,并进而产生自负心理;2.一些同学在学期间成绩较好,认为自己学习渊博、满腹经纶,从而自命不凡;3.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为煤炭行业就应当是高薪行业,从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工作岗位的期望也较高,因而产生自负心理。
(三)依赖心理。一些学生缺乏***面对困难、***决策的能力,而是把这些本应则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推给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完全依赖他们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主动去争取就业机会。
(四)盲从心理。有的学生没有主见,而是随大流,也不去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例如,一些学生执意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功利性太强,然而对于对于矿山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招聘企业并不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考入国家公务员也较其他思***类专业困难,因而这些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不合理的。
(五)偏执心理。有的同学容易走向偏执,将自己在求职中的不顺利归因于市场或社会的不公平,这将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识进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刻意要回家乡就业,无视矿山安全专业的适应性,甚至宁愿不就业,偏执心较强。
(六)焦虑心理。大四学年的上半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多数同学会在这一时期找到工作或签订工作意向。然而,未找到工作的同学看到已找到工作的同学风光无限的时候则会产生焦虑,导致心理紧张、哀声叹气、毫无意志、甚至寝食难安,在行为上则表现得无所事事、行业懒散、反应迟钝。
三、矿山安全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导致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虽然多数毕业生可以以平常心来找工作,但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就是要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想从零做起,对单位和岗位的要求较高;另一些毕业生则相反,认为工作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从而消极就业,不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对煤炭行业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到自己适合的煤炭行业去工作。
(二)人格缺陷
一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以及能够满足自身特点等等,自我同一性混乱,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全面、清醒、客观的评价。
(三)人际交往障碍
矿山安全专业由于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要比文科和管理科的学生稍逊一筹,这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锻炼和提高。然而有的毕业生性格极度内向,极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过于自卑、紧张和怯懦,不懂基本的礼仪和礼貌,缺乏自我决断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四)挫折耐受力差
有的毕业生心理脆弱,无法承担挫折。一个小小坎坷就有可能使其遭受严重的打击,从而陷入失望和苦闷中不能自拔。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就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这才能够在下一次挑战中取得胜利,从而避免一败再败的恶性循环。
(五)不当的嫉妒攀比
毕业生之间时常会比较他们找签订工作的好坏,有的毕业生甚至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对自己的单位或岗位大加炫耀。这会导致未就业毕业生心理失衡,加大其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因而必须对这种不当的炫耀和攀比之心加以纠正。
四、提高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2014年上半年,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5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出台相应措施,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除了一般性的推进措施外,由于矿山安全专业方向的特殊性,推进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进行调适以及煤炭高校制定有效的措施。
(一) 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对于矿业安全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要专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而面对择业和就业,应先确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好心态,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
1.虚荣心理的引导
不论是攀比心理还是嫉妒心理都是虚荣心理在起作用,因而可以从利用几点对毕业生进行引导: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太偏执;
对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理解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能够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生、工人、技术员的对比和分析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不要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更不要和别人攀比。
2.从众心理的克服
在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看问题要长远,选择具有发展前途企业和工作岗位;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向往和喜欢的煤炭企业和工作环境;
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所选择应与自己气质特点相匹配;
对自己的特长及能力充分认识,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能够辩证认识不同地区的煤炭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优缺点,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3.自卑心理的克服
(1)建立合理的目标。在求职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符合的清晰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不断前进。
(2)利用补偿增强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被击倒,从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作为。许多事例已经表明,利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一些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重获精神力量。
(3)自我认知要改变。第一,肯定自身的价值:任何人都有其自身价值,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某一性格又同时具有好与坏两方面。第二,要不断积极的考虑问题,例如,当求职遭遇挫折,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只是说明自己在某一次展示中未能充分展示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或者所应聘的单位与自己的能力特点有出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展示。
(4)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可以让毕业生在外在上给用人单位一种自信。例如,在行走时挺胸、抬头,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眼神正视别人,在交流的时候,谈吐风雅等。
(5)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必要的。在应聘前和应聘时,可以在做好充足的准备的前提下,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行!
(二) 高校促进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措施
1.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形势宣讲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使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抓住西南、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的发展机遇;结合矿山安全专业特点,培养毕业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奉献、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品质。
2.以人为本,提高毕业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就业服务和管理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思想,真正的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聘请煤炭企业优秀校友、专家等来校为毕业生做比职业指导。同时,关心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毕业生,对这类同学进行分类建档,实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帮扶,把实际帮扶和心理指导相结合。
3.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管理部门及学院要积极走出去,开拓外省特别是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就业市场。强化与煤炭企业的联系,邀请煤炭生产、建设、勘探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来校讲学、交流和招聘,挖掘就业潜力。同时,利用学生实习、课程实践等环节,加强与金属矿等非煤矿企业、建筑、化工、铁建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拓此类非煤行业的就业市场。
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树立“大安全”的学科观念,以矿山安全为主,能够在矿区生态治理、城市地下工程、煤层气及石油天然气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科技和创业大赛、采矿学科大赛以及节能减排大赛等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
5.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地区生源结构
地区生源结构是影响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煤炭高校的本省生源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在内蒙、***、山西、贵州等地的招生则很少。因此,在生源的地区结构上可以适当向内蒙、***、山西、贵州等地倾斜。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这些学生的比较能够吃苦,同时,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2] 贺江群.以思想***治教育为导向探索高校就业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8-39.
[3] 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4] 李楠,宋晓燕,漆旺生.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创新措施及成果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8-111.
煤矿毕业总结第7篇
关键词: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6、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