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子,也称牛鼻,牵和抓系同义词。原始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牵牛鼻子”一词,现在用得十分广泛且多,皆从比喻意义上用的。如:
《人民日报》述评《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强调,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点问题、重点任务、重点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是重要的改革方***。***抓工作,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最善于、最敢于“抓牛鼻子”。过河的方向定了以后,桥和船就是依靠。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日头版头条《牵住`牛鼻子',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北京首都功能,是***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现在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北京的“大城市病”世人瞩目。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路一带并称中国三大经济发展战略,是新理念新思想带出的新战略。
《人民日报》3月5日第6版“两会特刊”《“抓住生产这个‘牛鼻子’》,受访的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臣委员说,产自贵州遵义的小辣椒运到贵阳,如果通过传统配货方式,每吨物流成本是300元,而通过传化物流的公路港网络,每吨能降低50到100元。这样一来,40万吨辣椒,每年能降低运费2000万―4000万元。
《人民日报》3月22日“人民论坛”刊文《用双脚丈量责任》中说:“穿袄提领子,牵牛牵牛鼻子。”
“牵牛鼻子”。岂止从《诗经》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最喜欢也最擅于用比喻,比喻能将一些问题说得更清楚明白,更大众化,也说得生动形象。转形现代,注入红色基因,更是了得。当然,比喻不能搞得风马牛不相及,那样,就是真正的“蹩足”。
“牵牛鼻子”,只有将比喻物讲清楚了,被比喻物才能搞明白;否则,可能是以其昏昏 ,使人昏昏。再摘几段比喻意义上的“牵牛鼻子”:之一,童边著《新来的小石柱》:“石柱说,他在山里放牛,要跟着牛走,就得牵住牛鼻子,抓住牛鼻子,也是抓主要矛盾。”之二,陈其通写红***长征的话剧《万水千山》第三幕:”我们牵着敌人的牛鼻子转了两三圈了,这一次它又来了吧?”之三,《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1日:“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就是牵住了商业工作的`牛鼻子'。”
1921年7月1日 ,中国***成立后,几代领导人懂马克思主义哲学,黯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建设、改革中,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将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工程、伟大的斗争推向前进,化解一个一个的矛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我x他们的文章,似乎没有“牵牛鼻子 ”的比喻,他们肯定知道原生态的牛鼻子和牵牛鼻子。***的十后,讲“牵牛鼻子”第一人是同志。他下放陕北梁家河村当农民任村***支书,肯定会“牵牛鼻子”,北方黄牛多水牛少,牵的可能是黄牛鼻子。以后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他“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的十之后,我们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这为振兴中华抓住了牛鼻子。仅说全面从严治***,中纪委认为:主体责任是推进全面从严治***的“牛鼻子”。主体责任能否真正落实,关乎坚持***要管***、从严治***,关乎***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主体责任应该谁来担当,无疑是从上到下的各级***及其一把手。
我在老家天门读小学放假时,放过牛,牵过牛鼻子;在天门中学读初高中,放寒暑假时,不仅放过牛,而且在父兄的指教下,牵牛鼻子耕过田耙过地,遗憾的是没学会赶耖。在耕田耙地中,还学会了和牛进行语言交流的“三着”:我喊扯着,牛向左拐;我喊撇着,牛向右拐;我喊挖着,牛停下来。
现在的市、县(区)特别是不了解三农的三门(家门―学校门―机关门)干部,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原始的牛鼻子和牵牛鼻子。我不是动物学家,更不是最有实践经验的老农,肯定说不清道不明,但也要捏着鼻子哄眼睛硬着头皮说一说,为的是让同志知其然,才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家牛是从野牛进化来的,仍保留了些野性,鼻子是牛身上最脆弱最怕疼的地方,牛发野时,抓住牛鼻子就治住了牛。小公牛和役牛一岁左右穿鼻子,带上鼻环牛栓,以便调教使役,以后系上牛绳好耕田耙地赶耖拉磙拖车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