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7篇《初一上册地理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 篇一
【大洲和大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教学要求
1、利用地***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从地***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由历史事件导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_______)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______)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E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
(出示***2-1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
【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片,从这幅***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
【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也可以让学生从***2-4上估算一下。)
【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
【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
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
【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挂***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引路读***】
①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
②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南极洲呢?
④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
⑤仔细看***,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
⑥读***活动:说说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
⑧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
【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2-3
【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大洲〓大陆╋岛屿
【提问】观察***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
【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
国防的前线:
[学生总结]
(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
【自我测评】
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可以用简单的***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在地***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38-----42
导入新课
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难点教学过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请作***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3、回忆世界人口和人种的分布,这里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4、找出主要的国家:尼日利亚,几内亚,刚果,赞比亚,南非等。
5、这里很早就沦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战以前,只有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国家,现在都已经***。
6、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网、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7、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9、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单一商品经济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4、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7、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总结应用
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篇三
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并对照南亚地形***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篇四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10.1“北极地区”和***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篇七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和地形剖面***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用***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 ”,“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步骤1──亚洲的地形特点(1)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 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记得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初一上册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记得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