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物无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与物无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与物无竞》【原典】
陈忠肃公瓘①,性谦和,与物无竞。与人议论,率②多取人之长,虽见其短,未尝面折③,唯微示意以警之。人多退省④愧服。尤好奖进⑤后辈,一言一行,苟⑥有可取,即誉美传扬,谓己不能。
《与物无竞》【注释】
①陈忠肃公瓘:陈瓘(1057~1124),字莹中,号了斋,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宣和六年(1124)卒,年六十五。靖康初,诏赠谏议大夫,召官正汇。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谥忠肃。《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有传。②率:大概,大略。③面折:当面批评指责。④省:反思。⑤奖进:称许荐引。⑥苟:假使,如果。
《与物无竞》【译文】
陈瓘性情谦恭和蔼,不与人争高比低。与人交谈议论的时候,总是夸奖别人的长处,即使看见别人的短处,也不当面指责,只是稍微暗示一下,让他知道。大多数的当事人回去以后反省觉悟,对自己的过错感到惭愧,同时对陈瓘的雅量和善意深为佩服。陈瓘尤其喜欢奖励后辈,年轻人的一言一行,只要稍有可取之处的,就广为赞誉传扬,并声称自己做不到。
《与物无竞》【延伸阅读】
世人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我们一定要忍住骄傲之心。“衰至便骄”这是《劝忍百箴》里的千古箴言,又怎么能忘记呢?
罪恶都产生于骄横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级;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骄傲之心一有,好事变坏事。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开进北京城。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崇帧帝吊*在煤山。
大好的形势,使不少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开始自我陶醉了,也随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表明天命归顺,天下就可以领诏而定。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即位典礼。
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则忙于追赃助饷,在京城的相官按官位大小,摊派饷银,多者10万,少者数千,如有不交者,则严刑拷打。追赃风从北京波及各地,追赃范围竟扩大到幕僚小吏以至于商人,手段也日益残酷。
这时,已经答应归顺李自成的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等重要将领,正带领部众向京师进发。行至半途,吴三桂得知义***在京大肆追赃,严刑拷打众官,自己的老父也受酷刑将*,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于是大怒叛变,率部众回师东退。
吴三桂重占山海关后,以“为君父复仇”为名,出卖民族利益,要求清统治集团出兵,联合进攻北京农民起义***。
李自成退回北京以后,清***跟踪而至,李自成匆忙称帝之后,率***西退,最后以失败告终。才取得一点成绩就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因此,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差。
孔子曾经盛赞谦虚的美德,他说:“《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韩诗外传》卷八)谦虚是中国人自古公认的美德,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诸如“谦受益,满招损”,“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等,都在告诫人们应谦虚而不要骄傲。然而问题常常是,大家天天挂在嘴边说道的一些建议,往往不会在生活当中践行,尽管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公认的真理。谦虚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谦虚高唱的地方,往往就是骄傲盛行的场所,这种情况在古代如此,在当下亦然。所以陈瓘位高权重,而能够“谦恭和蔼”,自然显得特别出色。正如老好人不见得是好人一样,谦虚也分真假。孔子就十分厌恶那种口是心非的小人,将这类人称之为“乡愿”。嘴上唯唯诺诺的人,心底不见得服输;满脸赔笑的人,肚子里可能埋藏着狠毒。这些人伪装的“谦恭”,自然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更遑论赢得赞许。陈瓘却是地道的好人,真正的谦谦君子。单从奖掖后进一途,就可窥测他的博大胸襟,这正是一个真正谦虚者所必须拥有的。因为一个不能容人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会真正谦虚。赞扬年轻人之所以难,是因为首先要承认自己较差,这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相比较之下,陈大人就十分难能可贵了。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谦虚有界限,过分的谦虚也不见得好。人们经常会引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来夸耀后辈,但是孔子还留了话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大德如孔子,对于谦虚也是有底线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与物无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