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记得网的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学科建设总结》,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学科建设总结 篇一
三年来,我县在科学学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是市、县教研部门的教研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与重视下,我们科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努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里创新精*与钻研精*最强的一个团队。两年来,我校在科学学科教研方面,能密切配合县教研室的教研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在不断的科学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为罗阳小学的一面努力向上的旗帜!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较圆满地完成了近三年的工作任务。现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科学课的宗旨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科学学科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教学观念。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校要求科学科老师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和文章。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组织教师参加科学学科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按照上级的安排,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四配套工程的培训。每一年都组织教师参加小学科学学科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县小学科学科教材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了全镇能够顺利进行科学课的常规教学,我校组织中心校专职教师送课活动,在每学年的公开周活动中,要安排科学公开课,由骨干教师为全县科学学科教师开观摩课。课后和教师一起分析思路及反思教学,共同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科学公开课为全镇科学教师提供了观摩、研讨的平台,使教师们在常规课的基础上有发展,使全镇的科学教学水平有一个较明显的进步,使青年教师快步成长。
三、抓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常规教学工作
1、各校能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足每周两节科学课,安排好实验总表。各年级都能制订科学教学计划。村级小学也成立科学教研组,并要求教研组定时进行科学教学常规检查,同时做好记录。
2、重视对实验室和仪器室的管理。科学学科的教师能熟练地使用教学仪器和教具。教学仪器有总帐、明细帐。健全了实验室规则、仪器室规则、外借制度、领用制度、赔偿制度等。仪器室做到分类、定柜、定位、编号,并标明仪器名称、型号、厂家、数量,存放科学整齐。仪器、药品分类管理,无混放,有危险品专柜,仪器有防尘、防绣、防腐、防潮、防盗等措施,确保仪器的安全,能严格落实入库验收、领用、外借以及赔偿制度等。按制度执行,定期整理清点,做到管理规范,存放科学,勤擦洗,确保实验室、仪器室的清洁整齐。
3、各校能做好科学学科教学资料的管理工作。科学学科教学文件资料归档,各种说明书装订成册,各项材料基本齐全。
四、取得的成果和今后打算
两年来,我校科学学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学学科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有5篇科学论文送市评审并获奖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县级观摩公开课4节,受到了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今后将进一步开展扎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培训。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追踪培养,使他们不断成长,发挥其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调动各校科学学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提供科学学科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科学教师专业化的新方式。
五、存在问题
1.关于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问题
在当前的科学课中,学生的活动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要使学生的活动有效,就不能走过场,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效的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因此,要研究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2.关于观察、实验的设计问题
科学学科既是一门精确的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它通过实验来建立和验证理论,形象鲜明地得出自然学科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实验教学是自然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但是实验的设计是个较大的问题。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购买一些实验材料,但学校目前还没相应的机制鼓励教师这样做。
3.关于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师队伍问题
我镇只有两所所学校安排专职科学学科教师,其它学校都是兼职的,并且不够稳定。当前对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了。因此,要结合教研工作探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稳定的小学科学学科教师队伍。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对比其他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的教育包括学科建设在内的的均衡发展要求,还有需要不断面对的社会对教育日益拔高的素质教育呼声和要求;学校领导形成共识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尽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的差距还客观存在,但这阻止不了我们在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已经迈出的步伐。相信有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注,支持,有以张校长为中心的学校行***的正确决策,我们罗阳小学的科学学科建设步伐一定会乘着东风而迈的得更加稳健、从容。面对种种问题,我们想的还很肤浅,急需教研室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也迫切期待能成为赣榆县学科教研基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必将在教研室专家的引领下走得更坚定,更稳健。
学科建设总结 篇二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x月份成立以来,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x人(其中返聘人员x人),所有人员签订了工作承诺书。x月xx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xxxx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学科-设备-队伍-目标-管理”各环节紧密相扣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得到了各学院领导的共识。通过实际调研,初步了解了我校实验室现状,完成了“关于实验室现状初步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积极应对
面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不同需求,在经过充分的实际调研后,对于日常教学必需设备,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追求效率与质量。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下,设备处仅用了x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电脑采购工作,快速建立了崭新的“***书馆电子阅览室”。由于西部信息建设网计划合同的多种约束,使得我校一批网络服务器设备不能如愿采购,经多方洽谈,节省经费近x万元,迅速完成该项工作。另外,资环学院学生实习所急需的'水准仪,经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努力,迅速、及时地将其从上海运回,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为我校节省了设备经费两万余元。突出了“高效、优质”的工作理念。
四、网络管理,突出高效
在部门经费和人员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搭建了网络管理软硬件平台,部分仪器设备及管理功能初步实现网络管理。同时,该部门积极申报了题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与效益评估体系”省级教改项目,推进实验室仪器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五、借鉴学习、加强合作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已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实验设备管理,评估等方面借鉴了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为推进我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我处人员配备不齐,在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甚少。x月下旬,在昆明参加了“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了解了全国高校发展形式,结合我校特色,展开了调研工作。对怎样进行我校学科发展和规划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内,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博士、硕士点工作;在校外,为学科发展牵线搭桥,引人四川聚龙软件外包装公司同计算机学院联合专业建设,引入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级计算机软件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意向性签订了共同发展计划,加强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六、面临困难,迎接挑战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是负责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的采购、验收、评估、维护等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协调管理各学科、各级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服务精*,竭诚为各院系、研究所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建设环境,全面推动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重要的职能,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面临着人员少、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将保持良好的开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学校委托的各项任务。我们诚请全校师生员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四川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新局面。
学科建设总结 篇三
罗阳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共有41位成员,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5名,全组平均年龄还不足35周岁。因为年轻才充满活力、才敢于创新,敢于做数学课堂教学的“弄潮儿”。长期以来,教研组成员在赣榆县教研室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积极、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新课改实践,逐渐形成了“细、实、严、紧”的教研组文化,并且在数学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组织管理
为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研究制度化、日常化、深入化,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如:“单周四下午年级组集体备课、双周四下午教研组活动制度”、每节课后的“教后反思制度”促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化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反思研究意识和能力;每周的“课改工作例会制度”每个月的“课题研究汇报制度”以及学期末的“新教师汇报制度”等等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大的舞台。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学学科教研工作,让教学研究与学校生活有机融合,使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动力。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工作。学校教科室也给予数学教研组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经常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导处也会尽量帮助合理安排调代课,确保每一位教师学习、研讨的时间。尤其是近一年多来,数学教研组在教导处的引领下,研究意识更加主动、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
二、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摸爬滚打,才能逐渐成长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教研组根据我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再学习县教研室的计划,领悟精*、明确任务;,结合教研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具体规划本学科的计划。力求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而且确能解决一些问题。其中以每个学期“我评人人、人人评我”专题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确保每一位成员都上一堂课,每一位成员都评大家课。
为使教研组计划不产生纸上谈兵的局面,“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成了教研组长工作的目标。“研究实践、体验成长”也成了教研组每一位成员日常工作的主题词。在每周四下午规定的集体备课、集体活动时间,大家总能珍惜宝贵的时间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有主题、有系列的活动,并做好详尽的记录。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要有进步,要有一个亮点,要有一次突破,“说课做课评课”三环节环环相扣,要求为每一次的活动都画上句号。过去的三年中,我镇数学教研组一共开展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近70次,全组开设研究课接近200节,“学课说课做课评课”这样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罗阳镇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常态。在三年中,每一位数学教师至少上过三节研讨课,每次都有所突破,有一点进步,从教研组整体到教师自身都在要求着教师在课堂中有改变、有成效、有思路。因此也就形成了每天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同一年级两三个人碰在一起,也会很自然地根据学生的表现,根据教学效果开始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而且同一年级的几个班常常故意错开课时,有备课组长统筹安排,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不同变量的调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原因,改进教学实践。
三、教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多次邀请市县名师李其进校长、祁昌志老师到我们学校,深入课堂,精心指导我们开展教学研究,从教材的研读、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捕捉利用到教学后的反思重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次活动都能让我们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同时我们也借助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自觉认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基于教师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展校本研究。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题研究,数学教研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课题研究的探索更深入、更有效,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注重贴近农村小学实际,符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力争在课程改革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为让此项工作做得更有效,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我镇数学教研组举全组之力,确定了三个研究主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限度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第三语言的培养与研究》,这三个课题研究跨越了两个学期,已初见成效。除了集中精力,重点突破之外,又注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近三年中,数学教研组成员共有1个市级课题、12个县级课题立项,正在有序进行实施。
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中,数学组的骨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始终以“组织者、示范者、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们的一言一行成了大家学习的典范,对年轻数学教师的迅速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召集集体备课,召集一次次研讨,落实一项项要求,在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教研组的品位。
四、发展绩效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校的数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赣榆县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王绪才主任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校本研修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年轻的教师们也在市、县各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市级奖3人、县级一等奖2人、县级二等奖15人次。老师们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论文的评比活动,共有120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如今,52位数学教师中,有江苏省小学优秀青年教师2名,市骨干教师1名,市“三三三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名,市优秀教育园丁1名,赣榆县教育先进工作者3名,赣榆县骨干教师1名,赣榆县小学教坛新秀2名,骨干引领、梯队渐进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20xx年还被评为“赣榆县优秀教研组”。在这三年中,我校的学生也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县教研室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也得益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
五、学科基地建设发展设想
在全体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镇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正因为有进步,也让我们在发展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1.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能力亟待提高。
我们多数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平时的研讨中常常会闪现一些瞬间的精彩,但很少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缺乏成功经验以及存在问题背后的理论支撑更深入的研究。
2.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急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中的许多老师,较多的是凭经验在教学,对数学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把握。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数学论的高度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教学、重建教学,对教师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3.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比较困难。
目前,教师关注的还是自己每天在做的事,对实践的研究兴趣比较浓,但对理念的探讨还有应付之嫌。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还有较大差异,一部分年轻老师还是等待安排,等待命令。而且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和知识更新的途径较单一,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已深入进行,并着手修订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困难。
基于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制定了今后发展设想:
1.为提升教师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能力,要求教师对日常研究成果、经验的积累不能仅仅做到反思、重建的层面,也不能仅仅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要在活动后进行再思考,形成有理论支撑的书面总结,及时提升。让研究成果、教学经验理论化。
2.为提高教师自身数学学科基本素养,教研组将创造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组织学习数学理论、数学哲学方面的书籍等。帮助数学教师充实学科知识,因为学科知识上的厚实才能为数学教师带来专业知识上的丰实。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对教材做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重组。
3.组织开展不同层面(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学校层面)的数学学科活动,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开放、展示、竞技的平台;分析每一位教师的当前状态,提出切合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的策略,定期评估,调整方向。让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点滴进步带动整个教研组的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是摆在我们全体教研组成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镇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心声,我们迫切期待能成为赣榆县学科教研基地,期待教研室专家的纠偏与指导,以使得罗阳镇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成效。
学科建设总结 篇四
金山马家小学20xx年度信息技术工作总结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来建设。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努力构建学校信息化教育体系,健全和理顺信息化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教育的领导,从而推动信息化教育在我校健康发展。现从四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加大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学校的发展,促使学校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为此我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县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信息中心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设备配置与技术培训同步进行、设备配置跟随技术进步的分层发展策略,逐步使学校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应用中,基本上做到了超前规划,合理购置,留有空间,使设备功能既得到充分发挥,又避免了无效设置和因技术发展引起的浪费现象。按照县教育文体局《关于信息教育硬件建设标准的意见》和《连云港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要求,我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目标和实施措施,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有计划、有步骤的改进设备设施,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运作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我校对每年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及经费进行了年度预算,并有量化,目前达到了硬件投入占学校设施设备总投入的30%,逐步使软、硬件投入比为1:1,从而保证分层建设策略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校已投入使用的千兆校园网,可以拥有60G的网上教学资源库,校园网连通154个终端。并通过10兆光缆连接互联网,实现宽带接入。20xx年10月我校新建了络教室,添置了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数码摄像机等制作传输设备。网络教室向师生开放,供师生电子阅览、网络教学等活动。每天中午学生都可进入网络教室进行上网浏览***信息。学校除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外,还建立教师课件制作室,同时实现校园管理办公自动化,均接上宽带。学校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与在校学生数之比达1:7.9。
学校十分重视各类教学光盘资料的添置,近两年,共添置素材资料类、学科课程类、活动课程类等光盘共计146片。
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投入,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了更广更新的平台。我校3至6年级班班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上课做到二人一机。
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保证
要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保证。因此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清楚地认识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学校首先建立了有校长挂帅,分管主任具体负责,教科、教研、技术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大家认识到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信息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教师能自觉地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0xx年,我校被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发展之际就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头等重要地位,首先要求信息技术教研组按照***规定的高标准,结合年级特点和学校实验、特色的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特别注意各年级的教学衔接内容,认真组织教学,使全校每位学生都会上网浏览搜索信息。信息技术教研组还率先实行电子备课进行网络共享。并通过参与县级、校级定期的教研培训,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学校教导处定期通过竞赛和调研等形式考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
学校鼓励参与县级对45周岁以下教师进行的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20xx年3月我校被评为“信息化实验学校”,又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开始了,全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全员通过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和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并与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挂钩,同时,我校还构建了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包括继续教育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学历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队伍建设模式。
1.以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驱动。
学校责成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教师培训。从专职计算机教师指导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线教师学习课件制作开始,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逐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在专职教师的合作学习中,形成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建立了校课件制作中心。95%以上的教师,能把网络学习成为自我进修的一种手段,基本上都会操作计算机,努力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以课题研究作加速
我们认为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是加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承担了省级课题“网络教育对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影响研究”,实验使一线教师们始终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自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指导实验研究,使实践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也使教师们在实践中成熟,在研究中成长。
3、以网站建设显特色
学校校园网投入使用已近两年,在使用中,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更加关注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充分利用,重视网管人员的定期培训,以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为了使学校网站得到持久而稳定地运行,满足校内外访问主页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校内课件资源有个集中管理的“家”,我校重新整理了学校网络线路,并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库,实现电子备课。每月各学科教研组上载示范课例,优秀课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我们学校的网站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沟通,密切合作为目的,开辟了三大频道:学生频道、教师频道、家长频道,并以“双语”、“信息技术”两大教学特色为主,其中为学生搭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设立了“个人主页”、“每周一赛”、“小问号俱乐部”等板块内容,点击“个人主页”便可浏览到网页制作小组学生制作的个人网页;而为教师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中有“教研论文”“教学资源”等,点击教师主页,可以进入教师制作的教研组网页、个人网页;在家长频道中为家长们提供许多有关正确培育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聊天室则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校网站有网管人员负责,定期更新。校园网积极地调动着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无穷创造力。学校对师生参与资源库建设所做出的成绩予以相应奖励,并在六认真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策中有所体现。
为了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保证网络使用安全,学校成立了网络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对网络安全全面负责,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安全保卫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师生上网须知》等制度,学校网管员具体负责管理网络,要求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对校园网络进行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信息化教育为课程改革实验推波助澜。
教师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自觉结合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例如在英语活动课,语文阅读课,数学概念课上进行网络氛围下的教与学的研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学校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在教科室的配合下,开展教学实践后的反思,组织网络讨论,诸如:“网络究竟能为教育做些什么?”“你为什么用这个课件?用这些先进设备想解决什么问题?”从而避免教师在越来越多的课程运用电脑与网络技术中成为盲目的“设备操作员”。学校还积极探索TST综合实践活动,在《走进校园》主题活动中,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查寻浏览网上的相关资料,通过BBS进行讨论交流,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在进行“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中(照片),教师设计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从不同角度了解全球环境面貌,再利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把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展现出来。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解脱出来,在活动中深受教育、
展示才华,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今,学生不必再从教师的桶里舀水,而是去大海里自己取水。教师则感到自己把信息技术自然平和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自身也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掌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新型教师”。成功的体验会成为不竭的动力,鼓舞更多教师不断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径。
四、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硕果累累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校从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六个方面积极探索构建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体系,并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xx年我校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的基础上,开始了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制定了省级“十五”立项课题《网络教育对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影响》的课题研究。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特别要求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运用信息技术,并及时总结经验得失。
两年来,我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已初见成效。20xx年11月杨胜利老师撰写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的研究》获“市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
教与学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20xx年12月张戈老师撰写的《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教育战略的转变》一文在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上交流;20xx年5月程万宽、高建老师在县小学数学课件评比中分别获二、三等奖;20xx年6月徐恒余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课中创新教学的新视野》荣获市电教论文二等奖;20xx年6月李帅老师设计的《东方之珠》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20xx年9月董自广老师的《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在“全国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赛中”获三等奖。
同时,近两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活动中成绩斐然,20xx年陆蓓菁、王晓聘同学在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中获二等奖,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资源建设,自制网页、素材,20xx年6月赵明霞同学在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电子小报中获县一等奖,陈歆怡、潘乃瑾同学在县“让我们成为网络好孩子”栏目小主持人活动评比中获“优秀制作奖”。
在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我们知道:教育信息化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契机,促进学校的发展,创出自己的品牌。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后的三年内,将建设一支具备对信息开发、收集、处理、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一个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内容的信息教育资源库,培养一群会实践能创新的学生,与日俱进迎接信息化社会对学校的挑战。
学科建设总结 篇五
本人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拥护***的各顶路线、方针、***策,遵纪守法。特别是自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的十八;忠实***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同志,遵守纪律。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辛勤耕耘。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在参与市场营销的学科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承担本学科专业核心课程。
2、积极争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在本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积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论著。
4、承担或参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及其它公益活动。
5、积极参与学术团队建设。
二、在本科教学工作和指导学生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教学考试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2、积极争取教学研究项目。
3、主动撰写并出版《品牌管理》教材。
4、承担本科及研究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
5、指导本科生参加营销案例大赛。
在科研上,本年度作为主持人按照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主要研究了消费者多代高科技易逝品的购买行为,通过问卷和相关实验设计,对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和路径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学科建设总结 篇六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xx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0xx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xx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xx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xx年7月由***和中央***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奠定了本学科在财经类法学科中的优势地位,更进一步的开拓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5、主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
在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发展中,不仅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商法学、经济法学、证券法学、保险法学等领域的年会,更于20xx年7月成功主办全国第一届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全国各地的财经类高校和社科院所的领导及知名专家近百人,就“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对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财经类法学院校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民法方向师资力量薄弱
本学科在民法方向的师资建设上仍显力量薄弱,亟需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充实优秀的青年学者。财经法是本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根基,民法作为财经法的基础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本学科民法方向的青年博士处于空白,需要尽快从外部引入1或2名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的民法方向博士,继而为民法及财经法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性基础。
2、“双师”型教师仍然匮乏
本学科的“双师”型教师仍显匮乏,从当下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来看均需要大力充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财经法律人才是本学科培养体系的目标,而“双师”型教师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目前,除法院、检察院之外,更需要从***法委、公安机关、司法局、证监局、商业银行、大型律师、企业等单位聘请实务型专家任“双师”型教师,以拓展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3、硬件环境亟需改进
本学科软件环境的建设正在逐步更新,同样,硬件环境更需要同学科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科研工作目标等工作来看,需要建设出一流的现代化集法学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
4、资金支持力度仍显匮乏
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目前资金的支持力度仍显匮乏。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引进优秀教师、激励科研工作、改善硬件环境、提供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机会、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会议、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参加模拟法庭竞赛等多个方面投入资金。本学科应更进一步从学校、社会和相关领域筹集资金以支持本学科的高速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
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核心,学科的发展规划路径和具体方式均应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需求。将从卓越法律人才基地中法律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的规划、多元化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的配备、法律学生就业的推荐和跟踪等方面来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的建设,是回应和配合“双师型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的要求和需求。目前,本学科已经拟定在辽源***法委、XX市法学会联合主导下设立XX市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未来将在全省范围内有所选择建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3、强力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的强力提高不仅是建设高水平法学科的基础和衡量标准,更是使本学科跻身全国财经法学科前列的重要支撑。在遵循学校“学科水平提升年”规划的前提下,细化分析和落实学校所下达的20xx年度科研任务,力争按时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
4、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一定程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而展开,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提高位置极为重要。对此,本学科将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学习外部经验以审视自身教学环节尚待完善之处,以更进一步的服务于培养财经法律特色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5、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
司法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和印证本学科培育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务性标准。在继20xx年本学科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的基础上,积极联结校外司法考试辅导班,并引导教师在授课模式中加入司法考试知识,以更近一步从学生校内授课、校外辅导两个层面来提高通过司法考试通过率。
学科建设总结 篇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听课、评课、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同学段往往都会出现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学科在不同年级教学成绩都落后;有的学科在有些年级教学成绩落后,而在有些年级反而教学成绩很优秀。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大量学生偏科,从而产生弱科现象,直接影响到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产生弱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备课,用心进行教学。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深入挖掘,将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并形成详案,教师必须使用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即时性的交流,每位教师所讲的每节课都要以构建高效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用讲授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思考组织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学生自主、互动、合作学习?教师怎样做到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怎样预测学生的疑点和易混点?把高效落实在备课中,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第二、追踪听评课,解剖分析薄弱课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以随堂听课的形式,每周听评2-3节课,即听即评。授课教师一般在2-3天前接到听课通知,提前做好准备。讲课结束,先由讲课教师谈一谈所讲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本节课教学感受,主要说明自己是在哪些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然后评课小组成员进行评课,主要评价高校课堂的落实情况,开诚布公的指出课堂教学中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小组的评课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完善,等候评课组的追踪听评。评课小组对不过关课堂的追踪直到达标为止。
第三、追踪成绩分析,检测弱科发展状况,强化教师自修与培训。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校在抓备课、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检测和成绩分析。对薄弱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这样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就能了如指掌,从而鞭策老师们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鼓励和强化薄弱学科教师自修与培训。
第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我们让班主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协调:首先,开好分析会,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听课、练习、兴趣等方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薄弱学科的优秀学生获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利用与家长交流这一契机来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引导家长牵手学校、牵手孩子。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薄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理上及时解困,从学法上追踪辅导,从练习上适度强化。最后一点,协调直接相关的各学科教师,人人手中都有几个重点学生名单,关注他们的听、说、练,及时进行交流谈心,面对面、心对心的进行辅导。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尽快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一条发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第五,想名师学习,发挥名师效应。我们组织教师向名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到学校内学。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积累优秀教师平日在教学过程中精选的试题、自拟的优秀试题和购买的有价值的教辅资料,每学期末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收齐交到辅助教学资料库。教师每周必须拿出2、3课时到辅助教学资料库进行签名阅览,并可以随时借阅,不让有价值的资料在辅助教学资料库里睡觉,真正地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二是到课堂中去听。我们每学期都举行骨干教师公开课,弱科教师研究课。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三是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写好活动记录与听课反思,定时交流,借鉴外校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对弱学科教师采取鼓励家奖励的办法。为了鼓励弱科教师,我们无论是召开全体教师会或者弱科教师会时都注意在“弱科”前加一个定语“暂时”或“目前”,称做“暂时薄弱学科”或“相对薄弱学科”。只要有进步就表扬、鼓励,不仅经常拿起表扬的武器,还要经常拿起奖励的武器,不仅与常规绩效挂钩,还要在各种待遇上体现。
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关心帮助弱科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服务到位,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抓在要点上,管在情理上,帮在境界上。让尊重与呵护成为习惯,让学习与创新蔚然成风气,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为打造一支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所理想的人文校园而努力。
学科建设总结 篇八
抓薄弱学科建设,促教师素质提高为了消除学校发展的障碍,今学年学校把教学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了薄弱学科建设上,努力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薄弱学科,是指组内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整体不高的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有利于均衡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为了将薄弱学科的建设落到实处,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期初,学校出台了“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得力措施,突破薄弱学科教学。现将学校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做法简单做以介绍:
第一,加强薄弱学科的集体备课,让薄弱学科的教师使用统案进行教学。
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的关键和重点,是集中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加强薄弱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使用学案教学为抓手,实行定时集体备课与即时***流相结合的集体备课的形式,搭建平台集中团队力量,最终形成能有效指导教学的统案,并使薄弱学科教师共享集体智慧,使用统案进行教学。
1: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学期初备课组要以级部为单位确定出集体备课的时间,并上报课评处备案。
2:是每单元确定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在集体备课(定时的集体备课)时,主讲人要将自己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点、重疑难点以及挖掘出来的“真问题”等进行分析讲解。同时备课组成员要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备课组全体成员的智慧,群策群力,将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并对挖掘出来的“真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总结突破思路,形成统案。
3:是集体备课时,备课组成员轮流主讲,最后由备课组长根据集体备课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分工,分头整理出统案(每周二节),并打印出来,提前一周分发给其它备课组成员。教师必须使用统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即时***流(不定时的集体备课)。
4:是每位教师所讲的每节课都要以构建优质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讲授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学生互动合作学习,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加强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质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抓追踪听评课,解剖分析薄弱课堂。
要想真正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最关键的。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授课艺术,用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为了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以调度课的形式,每周听评23节课,即听即评,同时检查是否使用统案进行教学。授课教师一般在23天前接到听课通知,提前做好准备。讲课结束,先由讲课教师谈一谈所讲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本节课教学感受,主要说明自己是在哪些“真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然后评课小组成员进行评课,主要评价“三讲三不讲”的落实情况,开诚布公地指出课堂教学中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小组的评课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完善,等候评课组的追踪听评。评课小组对不过关课堂的追踪直至课堂达标为止。
第三:追踪成绩分析,检测薄弱学科发展状况。
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抓备课、抓课堂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跟踪检测和成绩分析。阶段性考试(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教科院统一组织的)结束以后,课评处及时依据成绩,采用比值法对薄弱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所谓“比值法”,就是用每次考试每位教师的教学成绩比上同学科最高教学成绩得出的比值,然后用“比值差”来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进步(或落后)幅度的作法。具体操作程序是:先算出薄弱学科每位教师的起始比值,也就是学生刚分班时的成绩比值。然后,用每位教师在分班后第一次学校组织的考试成绩比值与起始比值相比较,若大于起始比值说明进步了,若小于起始比值说明后退了。当进行第二次统一考试后,及时算出成绩比值,与对应分班后第一次成绩比值相比较,若差大于零,说明进步了,若差小于零,说明落后了。每位教师既可以将比值纵向比较分析(自己与自己比较),看进步(或落后)的幅度,又可以将比值横向比较分析(备课组内教师相互比较),看谁的进步幅度大,学校将每位教师的“进步幅度和”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上进。这样循环下去,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从而积极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我们让班主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协调:首先,开好分析会,让每一个学生找出自已的弱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听课、练习、兴趣等主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薄弱学科的优秀学生或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利用密切协作家长课程实验这一契机来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引导家长牵手学校、牵手孩子。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人人手中都有几个重点学生名单,关注他们的听、说、练,及时进行交流谈心,面对面、心对心地进行辅导。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尽快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一条发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优生学途经。薄弱学科教师认真备课,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与名师结伴同行,以学习促提高学校积极为薄弱学科教师创造条件,促其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一是薄弱学科教师随时可到学校多功能辅助教学资料库查看名师的优秀备课、优秀学案设计、优秀试题锦等,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每周设计三个优秀学案,出一套高质量的达标题。二是与名师结对子,经常走进名师课堂,虚心向名师学习,每周写不少于千字的教学反思。三是充分利用周六研究课走出去学,写好听课后的反思,并借鉴外校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薄弱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之后,对进步较大的学科,学校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奖励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了备课组教师的团结合作意识。当然,仅仅奖励是不够的,苏藿姆林斯基说:"在听课过程中应当把实际材料加以概括,有助于形成集体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技巧,鼓励创造性的探索。"对此,学校帮助有教学个性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并在全校范围进行精彩示范活动。
总之,在学科建设中我们不是要给哪一门学科戴上薄弱的帽子,而是想通过以上措施来优化我校相对薄弱的学科,提高教学效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科建设总结 篇九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是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是人的精*需要,更是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拥有一支有活力、有精力、更有实力的语文教学团队。全校共有58位语文教师,平均年龄32岁左右,平均教龄约12年。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3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53人。区级教学能手以上称号的教师29人,占全组教师的50%。近三年来,学校将语文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项目,立足规范,坚持创新,把握重点,关注发展,积极追求有品质的语文教学,努力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规范,知行合一,唱响学科建设的“主旋律”
规范是衡量日常教学工作是否有效的前提,只有在思想上坚持规范不动摇,在行动上让规范成为习惯,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为语文学科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习“新课程标准”,强化思想认识
《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为了使教师们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语文学科组坚定不移地将《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必备必学资料。特别是在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学校更是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一方面邀请专家开展讲座,集中学习,深入比较;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自主研讨,分散学习,领会内涵。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实施“课标考核”活动,帮助教师强化思想认识,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2.落实“七认真细则”,细化工作要求
在语文学科的日常工作管理上,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制定出台了“语文学科七认真细则”,分别在“上课、备课、作业、考试、辅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自学”七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细致的工作要求。并且印制成了袖珍版的手册,供老师随时翻阅,随时对照,以此指导教师们规范地开展语文常规工作。为了使“七认真细则”落到实处,学校每月都会开展至少一次“七认真”工作检查。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积极指导整改。学期末,学校还会开展“教学七认真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典型,带动广大教师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日常教学工作的品质。
3.贯彻“二十条认定”,优化行为规范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走向规范。学校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教学事故认定二十条》文件,要求教师们严格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效。《教学事故认定二十条》对日常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界定,分为“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教学事故的处理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从而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了良好的教学风气。
二、坚持创新,教研合一,挖掘学科建设的“源动力”
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实际问题入手,广泛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能为语文学科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寻新思路,尝试新举措,努力使语文学科建设工作走向深入。
1.组织“轮教课”活动,在对比中汲取长处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轮教课”活,即每位教师都需承担至少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使课堂教研活动更有可比性、更具互补性。各年级均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开展“轮教课”活动。活动中,各备课组重视课前剖析研讨,课中广泛参与,课后评析交流。学校还建立了学科组教研博客平台,要求执教老师及时上传教学设计稿,听课老师积极参与回帖评课。从而以网络教研的形式让老师们在对比学习中评析课堂教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
2.重视“点调研”工作,在剖析中查找不足
为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杜绝发展中的“短板现象”。在学科建设中,学校积极落实“点调研”的措施,组织骨干教师团队不定期地对薄弱年级、薄弱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调研督导,内容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方面。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展开研讨,大家一起帮助查找不足,寻找问题的根源,制定改进的措施。从而实现同步发展,均衡发展。
3.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困惑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学校重视推动课题研究的开展。近年来,语文组教师已先后申报立项了《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哲理性散文”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微型日记”的实践研究》等12项小课题。在各个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从遇到的困惑出发,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解决了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极大地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
三、把握重点,读写合一,聚焦学科建设的`“生命场”
课堂是生命成长的精*驿站,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碰撞思维、生成智慧、充盈精*的生命场。在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整体策略”引路
结合区域教学改革工作,我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科教学的已有研究成果,推出了“少教多学”的整体教学策略。目的是要求教师还权于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权、空间权、体验权,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在整体策略的引领下,教学内容得以合理取舍,教学时间得以科学分配。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梳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主题研讨”探路
学生的语言感悟、理解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培养的重点,更是难点。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研讨”活动,积极倡导“读写合一”的教学思路。突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研组每学期定制“阅读套餐”,为学生提供必读与选读书目,坚持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民、积累语言。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以文本为例,关注语言范式与表达方式,积极开展随堂练笔。同时,各备课组还通过“循环日记”、“作文报”、“班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有机地加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3.“技能培训”铺路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年”要求,语文组先后开展了写“下水文”、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学科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通过“写下水文”的培训与考核,帮助老师深刻领会习作教学要求,取得切实的写作经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提升作文的点评质量。通过开展“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让全体语文教师在互听、互学、互评、互助中加强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诊断,总结分享成功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四、关注发展,内外合一,搭建学科建设的“大舞台”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是不够的。课程改革强调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因为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注重课内学习知识与课外锻炼技能的结合,积极搭建学科建设的“大舞台”,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
1.精心设计个性作业,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为了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做作业”到“我要做作业”的转变,我们推出了个性化作业。低年段侧重于体验性作业的设计,以说一说、赛一赛、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语言。中年段侧重于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采访、调查等实践过程中运用语言。高年段侧重于综合性作业的设计,通过“3+X套餐”,“智慧闯关”等作业,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积累语言。个性化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真正为学生的学业减负,让他们能“轻装上阵”。
2.精心组织节日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书香节”是我校“五大节日”活动之一,每年的秋学期都会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每届的书香节,全体语文老师都会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商讨确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内容。备课组认真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的开展。书香节期间,既有静态展示活动,如举行优秀习作展、读书小报展、书法作品展、读书摘记展等。又有动态表演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虽然每年的活动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是带给学生的快乐与自信却是相同的。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语文学习生活也愈发得快乐精彩。
3.精心打造特色项目,彰显学生独特个性
在语文学科的建设上,我们还以学校的主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积极开展“诵读经典”特色项目推进工作。一方面,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中开设经典诵读课,指导学生读)记得网●chayi5(经典、吟经典、品经典。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每日诵读经典活动。要求各班语文老师认真制订经典诵读目录,并在班级开辟“经典诵读”栏目,及时更新内容,指导学生晨诵、午读、暮省。此外,我们还借助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周”活动,组织学生讲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特色项目中,传承经典、品味文化、彰显个性、发展素养。
近三年来,我校通过加强语文学科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使得教师的成长步伐变得更加坚实。但是的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知: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上,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上,在对学科本质的把握上,在对学业能力的评价上,在教学品牌的树立上,在教学研究的深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敢于剖析,勇于实践,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努力使我校的语文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以上就是记得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学科建设总结》,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