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

地理学属于理科,不仅具有其他理科所具备的理论性、重符号表达的特点,同时具备文科的描述性。下面是记得网整理的10篇《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提供导航服务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3)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区划上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⑶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⑷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⒋水土流失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差 ④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坡地开垦

⑵后果:①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②河流含沙量加大,呵护预计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⑶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

⑷“六字”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土地贫瘠+生态难以恢复)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措施: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⑤设立国际基金,是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⑥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 ②市场广阔: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黄线、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煤炭。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⑶“三废”的治理:①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②煤泥:干燥后再利用;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形式:一盒六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⑶开发项目:在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4统一开发和管理 。

⑷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⑸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学好地理的方法 篇二

1、学会概括。

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例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做成思维导***,会让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4、抓重点概念。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6、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7、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 篇三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狱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资料来源于龙门书局教育研究中心组编。 状元笔记教材详解 高中地理 必修2 R. 北京:龙门书局, 2011.1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四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亡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仰,风俗习惯,战争,自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治:***策。战争,***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五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

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

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

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治上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条件。

③影响因素:

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

⑶***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⑴二战前:

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

②特点:

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

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特点:

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原因:

⒈计划经济体制;

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③方向:

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①原因:改革开放***策;

②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动;

③方向:

⒈内地到沿海;

⒉山区到平原;

⒊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⑴迁入地:

①有利影响:

⒈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⑵迁出地:

①有利影响:

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②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

(2)历史因素;

(3)种族或宗教因素;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以上)、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0万以下)城市人口规模

21、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2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24、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24、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⑵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的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⑶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运动;

⑷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合理:

改善环境: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

过快: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28、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⑴环境质量下降;

⑵交通拥堵;

⑶居住条件差;

⑷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29、缓解措施:

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⑵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⑶中心区发展高新产业,第三产业。

3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3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

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策、机械、科技。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32、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3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②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和科技水平高,;***府鼓励支持:距海港近,海运便利,市场广阔。

⑵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羊毛);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⑶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⑷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⑸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34、季风水田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饮食偏好,人多地少,粮食市场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单位产量高。

⑵生产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等);生产作物:水稻

⑶特点:

①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5、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地租低;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⑵生产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国营》);生产作物:小麦、玉米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6、大牧场放牧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广人稀,土地资金低(拉普拉塔平原);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国际);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水陆)。

⑵生产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牛》)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地广人稀,草场广阔。

⑷发展措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鲜技术、冷冻船);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草;

③开辟水源;

④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害的研究;

⑤种植优质牧草和饲料。

⑸借鉴:

①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②保护草场,开辟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③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

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

37、***畜业:

⑴区位因素: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⑵生产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大城市周围);生产作物:牛奶及***制品

⑶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38、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策;科技;运输;市场;资金;能源;机械设备。

39、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构成的成本也就不一样。

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40、工业类型导向:

⑴原料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典型工业部门: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⑵市场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消费市场;

③典型工业部门:(食品厂、棉布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④优势发展地区: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⑶动力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水电站);

③典型工业部门:(电镀厂)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③典型工业部门:(所有加工组装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⑸技术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③典型工业部门:(生物工程、电子制造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④优势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1、几种特殊的工业类型:

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油田);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4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性因素)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世界: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中国:

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43、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区位因素:

⑴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即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⑵污染程度:

①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②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③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⑶污染类型:

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44、工业联系:

⑴工序上的联系(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概念: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概念: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⑶信息上的密切联系

45、工业集聚:

⑴概念: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⑵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⑶优点:

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②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⑷工业集聚的两种情况:

①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区)原因:

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聚集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②技术专业化生产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原因:

在生产上没有联系,是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

46、工业地域:

⑴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⑵分类:

Ⅰ。【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原因: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基础: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目的:降低生产成本;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基础:有工序联系或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目的:吸引投资者建厂,降低生产成本。

Ⅱ。【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举例:食品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低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举例: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协作企业多、发育程度高潜力大,多为综合型,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4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⑴原因:

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

②原材料少,产品小;

③寻找最优区位。

⑵表现: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结果:形成跨国公司;趋向:公司的规模为中小型,且全球化)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⑶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工业的地域联系

⑴条件:

①工业分散的现象,引起了工业的地域联系。【必要性】

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可能性】;

⑵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重要性】

48、传统工业区:

⑴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俄罗斯欧洲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等。

⑵特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①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②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⑶历史: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⑷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

49、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⑴区位: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法国的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德国、西欧)。(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⑵衰落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

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⑶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

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⑷借鉴:

①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的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挑战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③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网;

④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装移一些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大规模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⑸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①铁矿、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消费市场广阔;

④水资源不足、市场体制薄弱。

50、新兴工业区:

⑴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⑵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⑶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⒈发展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府的大力支持;

⑥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⑦交通方便。

⒉发展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

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⑷工业小区:

①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②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51、美国“硅谷”:

⑴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①从业人员水平高;

②研发费用高;

③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⑵崛起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交通便捷;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

⑤市场稳定,***事订货。

5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⑴铁路运输:

①优点: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②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③适用范围:运输大宗、笨重的、需长途运输的货物。

⑵公路运输:

①优点: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②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③适用范围:运输短程、量小的货物。

⑶水路运输:

①优点: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②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③适用范围:运输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⑷航空运输:

①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②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③适用范围:运输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货物。

⑸航空运输:

①优点: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②缺点: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③适用范围:运输大量流体货物。

交通运输方式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发展。

53、交通运输布局: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⑴自然(最基础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

⑵技术(可行性因素)

⑶社会经济(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民族团结、国防需要、资源开发、完善交通网的需要等

①交通运输网: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综合运输网)

②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③南昆铁路的建设:

⒈决定意义: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⒉意义:

⑴经济:把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激活了我国的铁路网。

⑵社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战略: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⑴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主要交通线的影响表现:

①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②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⑵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和位置。(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山区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交通运输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沿公路分布。

2、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干线。3.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和衰落。

55、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及选制原则:

⑴港口:

①自然条件: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③选址要求:要求河宽水深,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湾位,位于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⑵公路运输:

①自然条件:地面平坦开阔,位置适宜;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③选址要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⑶水路运输:

①自然条件: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③选址要求: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56、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⑴采集渔猎时代:

①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

③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恐惧和依赖;

④人地关系:

a群体采集、狩猎;

b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c人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

d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e环境问题:生物资源破坏,如物种灭绝,但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⑵农业文明时期:

①人口增长:迅速增长;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地关系思想:改造自然,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④人地关系:

a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b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c人类对自然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d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不协调,但对于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

e环境问题: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

⑶工业文明时期:

①人口增长:增长很快;

②生产力水平: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③人地关系思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④人地关系:

a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b人类试***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

c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⑤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⑷新技术***时期:

①人口增长:人口激增;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持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③人地关系思想: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④人地关系:

a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b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⑤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

⑸环境问题:

①原因:

⑴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⑵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②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③分类: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④分布特征:

a全球性: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b局域性: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发展水平差异。

57、可持续发展:

(一)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③原则:

⑴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⑵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⑶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参与);

④必然(记得网☆chayi5)性: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⑵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⑶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⑤19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⑥。战略重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概念: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②:(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提高生态效益;(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意义)资源得以再生、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③清洁生产:

⑴概念: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管理、技术为手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新型生产模式;

⑵效益:

①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②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调整工业结构。;

⑶意义

a原材料开采: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使原料无*无害;

c无*无害的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减少;

d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产生的废物易于回收、使用和再生,易处理和降解;

④生态农业:

⑴原理:(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纳入协调统一的轨道;

⑵方式: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副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⑶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⑷典例: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南方山区立体农业(千烟洲立体农业);华北平原低洼地台塘农业(辛店洼:鱼塘—台田模式);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⑸意义:

⒈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⒉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有机肥料还田,保护土地资源;

⒊节省矿物燃料,净化环境。

⑤一般措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

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六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和灾难水平差,*亡率高

农业***至工业***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亡率下降

工业***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治***,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力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治***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七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

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八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因素

地理应该怎么学 篇九

第一、培养自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地理学科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在学习生活中去培养。比如诗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自己就要研究一下了,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诗句呢?明白后,原来“春风”是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如此这般,便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学生该有的样子,不要相信天才怎么怎么样,自己做好自己,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懂就问同学或者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会非常喜欢粘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会倍感欣慰,就怕不懂还愣愣的自己研究,闭门造车,那样很可能问题越积越多。

第三、课前认真预习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课上要认真听讲,聚精会*”课下要认真***完成作业,查漏补缺。课上的一时打小差儿、分心,很可能会落队而难以弥补。有时候,当堂理解的知识,课下花几倍的时间也可能难以突破,这时就是事倍功半了。

第四、中学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特别强调理解记忆,硬背的方法终究没有理解层面印象更深刻。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涉及到时区时差,多画***,多理解,多动脑才能把题目做对的。另外也可以记忆一些顺口溜等,比如记忆亚欧分界线时可以这样来记—“两乌里大黑土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第五、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的辅助。地理的学习脱离***来说话那是很难走远的,多看大、小地***,注意不同类别的***,河流、山脉、城市等位置是需要在脑中有***存在的。特别是初中地理离开了***,那知识点基本也就没有依附了,初中地理可以多描***,比如描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然后根据***填写发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城市、流域内主要地形区等。

第六、我做题实战,是骡子是马,到题目上见。题目浩如烟海,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薄弱环节所设计的题目,做题当中一定要***完成,切忌翻书抄袭等,自欺欺人害得还是自己啊!老师讲解完题目后要学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呢?是粗心大意还是真有知识漏洞存在呢?粗心大意失荆州,一定要告诫自己不要再犯此低级的错误!真有漏洞的话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总结整理,比如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那就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类,自然条件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策、劳动力等,如果答题丢了某一点,要在笔记本上有所体现,后不再犯。

第七、自己要经常我做阶段性总结,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周考或者月考等考试结束后,要针对自己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所总结,分析一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从而进行调节和完善。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篇十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像

应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以上就是记得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记得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

学习

说课心得体会【优秀】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说课心得体会【优秀】,内容包括说课的心得体会,说课心得体会范文。说课稿怎么写?也许老师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下面为了方便大家撰写说课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记得网为您带来的5篇《说课心得体会》,如果能帮助到亲,

学习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语(优秀)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语(优秀),内容包括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长评语,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语怎么写。综合素质评价评语你是怎么样写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语》,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

学习

四史的心得体会优秀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四史的心得体会优秀,内容包括学四史心得体会500字,通过四史学习的心得体会。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

学习

宝宝育儿心得(优秀)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宝宝育儿心得(优秀),内容包括幼儿育儿心得文章,育儿心得500字简短。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记得网为您精心收

学习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拓展训练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拓展训练心得体会500字,拓展训练动力绳圈心得体会。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精心为大

学习

环保的建议书优秀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的建议书优秀,内容包括环保水泥制砖建议书,环保建议书优秀的范例。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建议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建议书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相信写建议书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记得网的精心为您带来了

学习

捐款感谢信优秀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捐款感谢信优秀,内容包括战友捐款后的感谢信,捐款感谢信真诚朴实。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用到感谢信的地方越来越多,请注意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感谢信。那么,感谢信需要写哪些内容呢?记得网为您带来了7篇《捐款感谢信》,希望能为您

学习

淘宝好评语优秀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淘宝好评语优秀,内容包括淘宝手机屏幕好评语,淘宝水果好评语大全。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评语,肯定对各类评语都很熟悉吧,评语往往用于表达对某人的看法与对这人的感觉。那么,怎么去写评语呢?记得网为您带来了4

学习

湖南青马实践报告【最新】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湖南青马实践报告【最新】,内容包括湖南青马社会实践报告2020,湖南青马实践报告未审核。实践报告是进行实践后的报告;是汇报实践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式。记得网的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湖南青马实践报告》,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

学习

学生会招新策划方案最新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招新策划方案最新,内容包括学生会团建策划方案,学生会活动策划方案。又是一年四季更替,又是一年日新月异。转眼一过,学生会又要更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了新学年的学生会招新,去年的这个时候是我们在准

学习

202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最新】

阅读(21)

最新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个人心得体会感悟篇一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心得体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

学习

教师学习制度最新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学习制度最新,内容包括教师学习制度的基本要求,教师10项准则学习方案。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

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优秀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优秀,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论文1000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3000字论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你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呢?让我们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做个计划吧。那么你知道职业规划是用什么方法吗?这次记得

学习

初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内容包括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格式,社会实践活动初中生调查报告2015。由于年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时代,人的思想,与受教育的时间不同而充分显示出不同的观念,对新生事物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

学习

高一年级数学幂函数知识点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年级数学幂函数知识点,内容包括高一数学上学期幂函数讲解,高一数学必修一幂函数。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

学习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优秀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优秀,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记得

学习

高二地理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优秀】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地理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优秀】,内容包括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精选整理。一个人只有在早晨开始就努力学习,这一天才不会被浪费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让他们偷跑掉。

学习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总结优秀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考数学圆知识点总结优秀,内容包括数学圆的讲解9年级知识点,数学初中圆的知识点讲解。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我

学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内容包括七年级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八上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你知道高一的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吗?它山之石可以攻

学习

关于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内容包括选择性必修一化学知识点,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好好准

学习

最新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通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最新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通用),内容包括高一到高三物理知识点,高三物理电场知识点。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那么,都

学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内容包括物理必修一力的知识点,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