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记得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有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火车》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 、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 、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②生列式,师板书③生试做 ,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 ,生板演②交流汇报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火车》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2-P3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暑假了,学校组织高年级同学夏令营,准备乘火车去,(出示主题***)看到这幅***你能提出什么问题?5节卧铺车厢能坐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 列算式72×5=?
2、 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汇报方法
(1)70×5=350 2×5=10 350+10=360
(2)竖式计算
72×5=360(个)
小组讨论,汇报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不要忘了把进上来的数加上。
(3)十位相乘满30,要向百位进3,落下来。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在练习本上计算,交流算法。
答: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人。
强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
(2)进位时加错。
(3)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 学生***完成33页1题,核对答案。
2、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在练习本上完成,两名同学板演。
3、 33页3题,小组竞赛。
4、 33页4题
(1)要求标出出发后2时火车的大概位置,也就是在***中标出全程的一半。
(2)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5×2=90(千米)
120×4=480(千米)
90+480=570(千米)
答: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570千米。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苏教版数学教案教学 篇四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课题 练习三(1)
总第12课时 授课老师
授课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个人加工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00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06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06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完成,利用香港的***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 篇七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记得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有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记得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学三年级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有范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