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质教案精选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劝学》优质教案(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优质教案1

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

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 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3. 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 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问题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③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平时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样。对此你怎么认识?

明确:全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结果知明而行无过。

吾:吾尝终日而思,而望得出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得出假物的好处,两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个境界。

4)《劝学》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明确:《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什么?

明确: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同学们学过了这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对文章中哪些观点比较认同,你不赞同哪些,谈一谈感想。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全文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论述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道理。我们大家要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善恶,选择环境,以利于自身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胆量,也就是通过学习,还要改变环境。

《劝学》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

《劝学》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示可表示为:(略)“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⑷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⑸ 词语:

、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⑴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⑷ 词语:

致、绝、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优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而舍之,,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劝学》优质教案5

【教学目标】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1、文本: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这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词类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章结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4、文化:学以致用,能够引用荀子名言,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54天。高三的同学们,此刻正在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起冲刺。作为高二的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和紧张呢?

你们的父母在鼓励你们学习时会说怎样的话呢?

现在,老师请大家帮我一个忙,老师有一个外甥,今年高一,是大家的学弟,学习成绩不太好,家长很头疼,这个外甥最近告诉我不想学了,老师来请你帮我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刚才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你们真懂事。谢谢你们!你们说得有道理,但好像没有深入,也缺乏劝说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荀子的《劝学》,看一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

2、我们来看一看,题目“劝学”。谁来说说,“劝”是什么意思呢?“劝”勉励。“学”呢?“学习”。

3、知人论世: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子。

教师补充: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气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三、文言——整体感知:

二读,读准节奏,讲解重点文言知识:(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找三个同学来读,一个同学一段。读完后,教师讲解字词。

请学生朗读。

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三读,读出语势: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教师范读

四、文章——结构分析:

1、荀子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

五组比喻:

青——蓝

冰——水

木——轮

木——直

金——利

结论是,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

3、解决问题,怎么办:怎么样学习呢?

作者用了几个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学习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积土——风雨

积水——蛟龙

学习态度:积善成德。积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样是一组比喻句)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坚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学习态度:用心一。专心。

五、文化——学以致用: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能够发现荀子在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时,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在语言特点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参差错落,变化流畅。整个来看:气势充沛,议论透彻。

2、荀子说,“君子善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较好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回到开始那个问题,请你来劝劝我那个不爱学习的外甥,请你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给大家示范,抛砖引玉: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只要你坚持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就会离不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而离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近。”

同学们,谁来说说呀?

学生回答……

齐读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观看书上***片:“荀子卷第一,劝学篇第一”

《劝学》是整个《荀子》这本书的第一篇,这与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呢?

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性恶论”是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2、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七、文化——作业:

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来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你这个学弟吧!

【板书设计】

劝 学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为什么?学习作用——知明而行无过

怎么办?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累

学习态度——坚持、专心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

语言特色:对偶排比

《劝学》优质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优质教案7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 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2、、作者又以“直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4、这一段作者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设喻论证,把道理隐含在比喻中需要推论出来。

(三)第3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1、(1)第1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2)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来进一步论证,说明了什么

2、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第3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

(四)第4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第4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分析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借鉴学习,课堂练笔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 熟背《劝学》全文(必做)

2、完成《名校学案》练习题(必做)

《劝学》优质教案8

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掌握《劝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掌握《劝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劝学》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课堂讨论。

3. 分组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劝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30分钟)

1. 介绍《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分析《劝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分组阅读(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劝学》,并讨论其中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四、课堂讨论(25分钟)

1.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2. 整合各组的讨论,探讨《劝学》的主题和意义。

五、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反思:

通过讲授、分组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课堂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劝学》优质教案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近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篇章。本文语言平实,言辞浅易,学生了解文意难度不大。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同学们共享古文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策略: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滞生硬之嫌。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六、教学过程

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将文言文阅读课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课型,不搞串讲,疏通文句也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起点拨作用。然而,这种课型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情绪的调动。

预习反馈

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1、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简介和解题:

1、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由学生解释。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二、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文义—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读。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演练,导学方案(略)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师参与讨论、点拨。)

明确:

1、“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随堂练习与学生展示

三、拓展迁移:

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试着从正、反两方面来写一个比喻句:

例: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就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2、“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点评与课堂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劝学》优质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劝学》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汉语知识。

2.翻译全文。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目标重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古汉语知识。

3.准确翻译。

四.目标难点:

1.第一段中五个比喻之间的关系。

2.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的内容。

五.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探寻背景:

荀子处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全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旧中国末期。他曾在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做过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后失官失居,著书立说,教授学生。《劝学》是荀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荀子》这些观点,从认识论上讲,符合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唯物论的因素。从***治意义上讲,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六.语篇结构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七.疑难问题探析

1.第一段中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吗?请分析说明。

从论证思路上看,本段可分为两层:(1)前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2)后三个比喻说明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延伸拓展,逐渐深入的。前两个比喻和后三个比喻的关系也是如此。

2.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是学习文化知识吗?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劝学》优质教案11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①解决字音问题

②完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博学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积→不积不舍→舍正→反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劝学》优质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劝学》优质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劝学》优质教案14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难点: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时代。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三、作者介绍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勢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警喻。《荀子》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片

四、题目解读

《劝学》是《苟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六、全文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2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3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4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而废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这“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提高品德修养。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注重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6.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与“学而时习之”相比,荀子借君子之口说出的“学不可以已”对纠正人们在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错误更有针对性。就强调的程度来看,孔子虽然也“劝学”,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学习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荀子则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就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7.“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理,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例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奧为浅显,由抽象到具体,令人一目了然。

(2)比喻形式灵活多样。

①反复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②正面设喻。如“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等,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

③正反面对比设喻。如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

七、中心思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八、写作特点

1.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文中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却无板滞生硬之感,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中简短的排比句式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同样,文章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如在阐述学习要专心的道理时,作者用“蚓”和“蟹”作对比,突出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九、补充资料

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伦》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②“人之性恶”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十、总结全文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警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十一、布置作业

比喻论证是《劝学》的一大艺术特色,它使本来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学不可以已”,不仅在古代有积极意义,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请以“谈学习”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想法。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观点明确,语言简洁,不少于350字。

《劝学》优质教案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劝学》优质教案精选

学习

祝福祖国更辉煌的话精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祖国更辉煌的话精选,内容包括祝愿祖国更辉煌的话语,祝福祖国振奋人心的话,祝福祖国再创辉煌的话。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祝福语吧,祝福语的类型多样,可以是感动的,兴奋的,幽默的。以下是精心整

学习

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精选,内容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内容,什么叫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专业性安全检查重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

学习

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精选,内容包括病区护理工作半年总结及计划,病区护理管理内容总结,病区管理质控半年总结ppt。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怎么写?

学习

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个人总结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个人总结精选,内容包括校长职业道德个人总结,职业道德个人总结,护理职业道德个人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

学习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内容包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经典合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经典语录,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电影。麻烦你将心比心,站在我的位置看一看曾经。以下是整理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285句),欢迎阅

学习

元旦联欢会写串词通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联欢会写串词通用,内容包括元旦联欢会唱歌串词,元旦联欢会颁发奖状的串词,元旦联欢会的节目串词学校。一、元旦的发展变化

学习

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内容包括年会主持稿大全最新,年会晚宴主持稿,年会颁奖主持稿。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21篇)

学习

优秀少先队员个人优秀事迹精选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少先队员个人优秀事迹精选,内容包括优秀少先队员个人优秀事迹简短,优秀少先队员事迹300字,少先队员事迹简介100字。作为一名先进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

学习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名句大全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名句大全,内容包括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名句,描写端午节的古诗三年级,描写端午节的古诗李白。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下面是为您带来的是端午节的古诗名句大

学习

幼儿教师提升计划通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教师提升计划通用,内容包括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三年计划,幼儿教师寒假专业提升计划,幼儿教师个人提升计划简短。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来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计划吧。那么你真正懂得

学习

教师个人简历模板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个人简历模板精选,内容包括教师个人简历范文200字,教师个人简历范文精选10篇,教师求职个人简历模板免费。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开启新一轮的求职,你的简历写好了吗?为了让您不再为写简历

学习

青年岗位能手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岗位能手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内容包括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青年岗位能手事迹范文300字,岗位能手简要事迹500字范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

学习

部门经理岗位职责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经理岗位职责精选,内容包括部门经理岗位职责是什么,部门经理岗位职责风险点,部门经理岗位职责通用5篇。部门经理岗位职责(精选11篇)

学习

正规借条范本精选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正规借条范本精选,内容包括正规借条范本下载,正规借条范本法律效力,正规借条范本。一、借条的法律提示

学习

祝福祖国更辉煌的话精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祖国更辉煌的话精选,内容包括祝愿祖国更辉煌的话语,祝福祖国振奋人心的话,祝福祖国再创辉煌的话。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祝福语吧,祝福语的类型多样,可以是感动的,兴奋的,幽默的。以下是精心整

学习

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精选,内容包括安全检查制度内容,什么叫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专业性安全检查重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作用

学习

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精选,内容包括病区护理工作半年总结及计划,病区护理管理内容总结,病区管理质控半年总结ppt。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总结怎么写?

学习

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个人总结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个人总结精选,内容包括校长职业道德个人总结,职业道德个人总结,护理职业道德个人总结。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

学习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内容包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经典合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经典语录,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电影。麻烦你将心比心,站在我的位置看一看曾经。以下是整理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精选285句),欢迎阅

学习

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内容包括年会主持稿大全最新,年会晚宴主持稿,年会颁奖主持稿。年会优质主持稿(精选21篇)

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目的和意义范文精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目的和意义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土木工程实习周记100篇通用版,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报告5000字,土木工程工地实习报告的实习过程。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所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

新年晚会主持人串词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晚会主持人串词精选,内容包括财务发言主持人串词,新年晚会主持人万能的串词模板,变脸主持人报幕串词。串词的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