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经商失败经验
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创业路上尤其如此。本文作者总结了自己在创业路上经历过的、意义深刻的失败经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本文来自编译。
"名即是财":姚餐厅初尝成功
体育明星退役后二到三年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将直线下降,是个正常周期。姚明不是例外,退役之后,关注点各方面都不能免俗地有所下降。维持,并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开拓更新的事业,是姚明转型的关键点。姚之队不是泛泛之辈,在姚明登陆NBA之初,就将姚明定位为“一个球技精湛、朝气蓬勃并且有社会责任心的中国新青年”。姚明的商业之路便就此定调。
姚明加入NBA第3年便初涉商海,在休斯敦繁华的韦斯特汉姆街上经营“姚餐厅”,首战告捷,甚至吸引了美国前总统和一众NBA球员到此大快朵颐。对这项投资,姚明其实并没有投入很大的精力,一切由创业伙伴搞定:姚明父母、父母的前篮球队友和美国连锁中餐老板。姚明自己没有出一分钱,餐厅招牌上的三个字母 “YAO”以及以汉字“姚”为主体的中国印就是餐厅资产与价值所在。然而,当姚明宣布退役之时,开在上海的另一家“姚餐厅”已经关门歇业。在国际风味随处可拾的上海,这家主打美国菜肴的餐厅最终没能获得青睐。
兴趣投资换不来回报
姚明的投资,大概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商业投资,另一类则完全处于兴趣,姚明的投资里,更多的是后者。在那些非常详尽的项目分析报告书面前,他更偏爱自己所了解和感兴趣的。于是2005年,姚老板豪掷300万美元投资巨鲸音乐网理由仅仅是他喜欢音乐,而且支持正版。自此巨鲸就和姚明二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姚明也在多个场合提到过这个他所投资的音乐网站,关注度倒一度颇为可观。
今年4月伊始,这个熟悉的网站却打不开了,长期笼罩在姚明光环下的巨鲸音乐网,能说服股东的投资,却不能说服消费者对正版的支持,终于传出了即将关闭的消息。一头搁浅的“巨鲸”,一次颇为轻率的决定,让姚明的300万首轮投资与数百万追加投资成为了他商业生涯中尴尬的一景。
然而姚明账簿上最大的黑洞是他曾经的母队: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自姚明涉足CBA投资以来,这已经让他亏损了数千万元。尽管姚明对球队的规划堪称一流,但这个完全职业化的俱乐部却在半职业化的CBA联赛面前被狠狠挫败。“鲨鱼”也挣扎无力。加之近年来众多CBA烧钱大户均不惜重金加大投入,动辄五六千万煞是惊人,没有任何实业的姚明,无法实现滚动发展。故此他投资CBA最大的弱势就在于这点其他俱乐部均有实体产业依托,而姚明却没有,在CBA中,姚明成了突出的异类。
投资自己的母队,与其说是兴趣性投资,不如说是感情性投资,就算再亏损,也挡不住姚明对母队倾注的感情。“我们依然认为,我们的投入都拥有足够的回报,每一笔开销都是值得的。”上海大鲨鱼总经理、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坦言:“姚明从未拒绝过俱乐部花钱的提议。”
触角太广难以面面俱到
球队之外,姚明的投资一度曾涉及健身俱乐部、酒店等,但投资收益均不乐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姚明于2011年宣布成立纳帕谷姚家族葡萄酒公司,开始大举进***葡萄酒产业。葡萄酒是个颇为讲究的老牌传统企业,想“捞快钱”实属大不易,从栽种葡萄到获得品质较佳的葡萄酒通常耗时需长达10年以上,投资回报周期漫长,要达到盈亏平衡需要长时间投入,姚老板要想在短期大幅获利,显然是个并不现实的期望。
还是出于“兴趣加熟悉”,2011年,入股北京合众思壮科技公司是姚明的又一次试水。他表示:“从体育到音乐到空间信息科技,都是新兴产业,是我所喜欢的领域,也因为喜欢而了解而熟悉。”然而自2010年上市之后,合众思壮每个季度都出现同比下滑,以姚明目前持有的股份来看,缩水比例高达76.24%。姚明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初次试水,暂时来看,也是难言成功。
金融业对姚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011年,姚明参与了黄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筹建。这是一家以体育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随后,姚明又接手了弘远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二次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家公司的投资领域要更为宽泛,所以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姚明深层次介入金融行业的一个信号。对于正趋于燥热的国内PE业,姚明能否稳妥发力,也是未知数。
怎样保证面面俱到,是姚明与姚之队的当务之急。人们目前看到,除了在北京和上海的房产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升值外,现在的姚老板在投资领域的业绩并不突出,至少姚之队也还没有准备好。若连姚明的投资架构都风险重重,中国又有几个姚明能经得起这样的商业巨耗呢?
盘点:运动员经商的成与败
成功案例一:李宁
李宁被公认为中国体操历史上最辉煌的明星。1990年他退役后投入商海,在不到10年时间,他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诸多奇迹,以其名字命名的系列体育产品,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如今走国际化路线的李宁名下,已经有伊辛巴耶娃、奥尼尔、西班牙男篮等一批在国际体坛名声在外的球员和球队,他的成功模式是众多欲从商的运动员崇拜的典范。
成功案例二:李小双
李小双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声名鹊起,在体操赛场上摘金挂银,收获累累,直到1997年的踝伤让他提前离开了赛场。退役后的李小双选择了经商,和哥哥李大双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李小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经营服装、鞋、器材等体育用品。从只有12名追随者的创业者到拥有300名员工的领导者,这一对曾在体操赛场上创造辉煌的双胞胎兄弟,在经历了180度职业转弯后,已稳稳走向了新的征程。
失败案例一:范志毅
当年叱咤足坛的范志毅是数一数二的富翁,在上海申花队,他的年薪高达数百万元,在英格兰水晶宫队,他的周薪达1.2万英镑,他还先后为阿迪达斯等数十家大公司代言广告……可如今的范志毅却钱紧了。
范志毅做生意的过程中频频上当受骗,甚至搭上了老本。2005年,他曾经抵押房产给朋友提供贷款担保,没想到他的房产和其他财产全部被冻结,资产超过 1000万元,他无法从任何银行取得贷款,甚至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2006年,范志毅兴致勃勃参与创建了一支乙级队:苏州趣普仕队。不料,仅一年,他便被老板开除,原因是没有完成当初承诺的招商任务,俱乐部拖欠球员、教练工资8个月之久。范志毅承认自己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在生意场上被骗得一干二净的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足球场做教练。
失败案例二:熊倪
“跳水王”熊倪家喻户晓,可是在熊倪的老家长沙,这个名叫“熊倪牌”的休闲服装却并不叫好。“可能是我不适合,干体育的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特别直率。” 熊倪在回忆道,“商场中却不是这样真诚的,充满了很虚的东西。”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熊倪就又回到了体坛,并发誓再也不下海经商。
姚明经商 路在何方
说起姚明,人们都记得那个曾经在NBA叱咤风云的中国大个。作为NBA历史上最成功中锋之一,在涉足NBA9年期间,姚明曾经打过8个赛季,场均得分为 19分,抢得9.2个篮板球,8次入选全明星阵容。这样的运动成绩让所有中国人都引以为豪;在国际上,他是中国的代名词。退役后的姚明,开启了一条作为商人的投资、管理之路。相对于赛场上的风光无限,姚明在商业上的投资则鲜有亮点。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姚明投资的领域涉及餐饮、房产、音乐、股票、篮球俱乐部、电影、购物网站等行业,可谓十分广泛。如今直接参股甚至发起PE基金管理公司,姚明已完成从做单一项目直接投资者到成为合伙人身份的转变。如果单从收益的结果来看,姚明在投资方面,似乎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广泛的投资却没有给姚明带来广泛的收益。
对于失败的投资,姚明坦言是因为自己经验较少。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他说:“之前投资的这些项目,我本身还处在运动员的阶段,管理得比较少,而且没有专门的时间去学习,肯定会造成一些挫折。”姚明的投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兴趣爱好的投资,另一类是纯商业投资,姚明曾坦言自己目前多为前者。他账面上最大的黑洞是来自于他的兴趣投资:上海东方大鲨鱼队。自从2009年成为球队主人后,姚老板每年都得自掏腰包2000万元左右。
到目前为止,姚明经商显然没有像他打篮球那样成功。涉及的领域过多,很多是他不熟悉的行业,哪里热就往哪里走,显然,这在商业上是行不通的。
姚老板还是需要先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做起。姚明在篮球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NBA又是中国青少年最喜欢观看的赛事之一,去年,姚明与NBA中国就进行了首次合作。2012年10月11日和14日,迈阿密热火队与洛杉矶快船队在北京和上海进行NBA中国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有“姚之队”的身影。篮球运动员出生的姚明,显然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更加得心应手。
“姚之队”对于姚明的品牌塑造堪称是成功的典范,但在姚明商业价值深度开发上还需下功夫,明确姚明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姚明应当专注于最熟悉和最有可能成功的行业,并不能按兴趣广泛撒网,切勿草率进入陌生行业。
姚明经商失败的一些经验教训:
1. 缺乏经验和知识:姚明在退役后涉足商业领域,但他并没有足够的商业经验和知识。在商业领域,了解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等是非常重要的,缺乏这些知识可能导致经营上的失误。
2. 盲目扩张和投资:姚明在经商过程中可能存在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的问题。他在开设了多家餐厅和咖啡馆,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部分店铺经营不善甚至亏损。
3. 缺乏有效的管理团队:姚明在商业领域的失败也与缺乏有效的管理团队有关。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来协助决策、运营和市场推广等,而姚明在经商过程中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管理团队。
4. 品牌价值的转化困难:姚明作为中国篮球的代表人物,他的品牌价值在运动员时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将个人品牌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不容易,需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
5. 外部环境的变化:姚明经商的时期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形势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能超出了姚明的预期和控制范围。
总的来说,姚明在商业领域的失败经验提醒我们,在经商过程中需要具备足够的商业知识和经验,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正确转化个人品牌价值,并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有勇于承担失败和调整策略的勇气,不断学习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