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小故事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精选16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趣味小故事(精选16篇),欢迎大家阅览!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2
汉字是我们中国的表意文字,从古到今,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事例有两个,一个是写错字,一个是写漏字。一天,我吃完饭,就开始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写得不工整,就是写漏;不是写的不好,就是写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业时候去上厕所,就是做作业时看电视,我从不把汉字放在眼里。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一定要把汉字写好,妈妈总是说不写好汉字就不是中国人,我听到这句话,立刻把汉字写好。
直到上四年级时,我发现我的字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汉字写好,要花很多力气和时间,不写好字就不这么辛苦。但是,每当我把汉字写得不工整时,妈妈就批评我,严厉地说:“你要把汉字写好,不可以半途而废!”我却左耳进右耳出,把妈妈的话全忘了。直到今天,我才领悟到写好汉字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怕一点辛苦而不去把汉字写好,那么汉字这几千年的历史不就荒废了吗?我们一定要写好汉字,把写汉字放到学习的第一位,这样就不会写不好汉字了。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4
一天,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妹夫秦少游举办酒席,宴会上举杯祝酒,顺口吟出一首绝句诗,一则字谜:“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席间,苏东坡一听就附和,微笑着说:“我有一物分两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这时,苏小妹文思敏捷,脱口而出:“我有一物生得奇,半身生双翅,半身长四蹄。长蹄跑不快,长翅飞不起。”他们三人说的都是同一字,你猜到了吗?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5
杨修是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6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个点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当中的沙地,即现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绿洲。因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陆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为了区别人住的聚集地点与水中的陆地,又加“氵”另造“洲”。
这样,州、洲二字大体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后来作行***区划,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块陆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数地方被水覆盖着,所以大块陆地也叫洲,如:亚洲、欧洲。
州(洲)是水中陆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与州、洲音同义近,三字同源。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7
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团和圆的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因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因错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8
“月”字也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古人发现月缺的时候多,月圆的时候少,所以用一个弯弯的形状来表示月亮,也为了与“日”字区别开。有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儿,来强调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点儿的。现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晋武帝时期,有个叫满奋的人,他是三国时魏国名将满宠的孙子,因为叔叔满伟被削去了官职的事而忧虑重重,做事特别小心谨慎。
一天夜里,继位不久的司马炎叫满奋入宫议事。议事时司马炎发现满奋神情紧张,嘴唇都在发抖,就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满奋回答说:“外面风很大,我觉得很冷”司马炎笑着说:“外面虽然风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进来,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不由得红着脸说:“我就像是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还以为是太阳,就忍不住喘起气来。请陛下宽恕我的失礼。”司马炎因为满奋说了实话,所以并没有怪罪他。
后来“吴牛喘月”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导致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9
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
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 ‘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
‘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 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 ‘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
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 ‘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 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
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0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1
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
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 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 ‘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 ‘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 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 ‘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 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 ‘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 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
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2
“天”字属于象形字。因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个突出人物头部的人形。后来表示人物头顶的圆形或方形被简化成了一横,慢慢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天”字。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看到天就担心天会掉下来,看到地就担心地会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胆的。
有个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释说:“天不过是积累起来的气体,到处都有。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它,我们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为什么还会怕天掉下来呢?”
那个杞人听了,狐疑地问:“天如果真的是气体堆起来的,那日月星辰挂在上面,就不会掉下来吗?”老人笑笑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聚集而成的啊,不过是它们能发光罢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问:“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么办呢?”那个老人又解释道:“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来走去,踩踏着泥土,不是很牢固吗?又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下去呢?”经过了这一番解释,杞人终于明白了,心头的千斤重担也放了下来。以后就过上了轻松安逸的日子。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3
“木”字是个象形字。最早时这个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树,上半部分很像树枝和树叶,下面就像是树根。这个字在古代被用来作木本植物的统称。现在的意思是“树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领百万大***南下攻打东晋,大***驻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听闻东晋士兵不堪一击,于是派使者带八千士兵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4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5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16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掉,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郑国并不了解楚***的底细。这时郑***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帐尚在,何以见得楚***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