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眼中的日本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本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人眼中的日本,欢迎大家分享。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山河相连,故而很早以前就发生了联系。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航海交通技术的局限,使这一联系十分有限,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的加深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均记载在相关的史料中。但是由于在八世纪以前,日本列岛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刚开化的时代,没有文字,当然也没有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虽然后来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等对日本的上古历史作了一些追记,但是却多是根据神话传说而来,不能作为信史。正因为这些原因,要比较真实的了解日本的古代,即“史前时代”或“大倭史阙时代”这一段时期的日本列岛情况,中国史籍的相关记载,就成了唯一可据的文献。
当然,这些史籍是中国古人写的,那么纵然是“用历史说话”,但仍不免带有作者的立场、观点,乃至于衡量事物的标准也是中国式的,所以我取题目不能叫“日本上古时代简况”,而只能叫作“中国古人眼中的日本”了。
(一)地理状况
《后汉书》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檐耳相近,故而法俗多同。”《魏志》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隋书》载:“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之中,依山岛而居。……夷人不知里数,但记以日,其国境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各至于海。其地势东高西下。”《旧唐书》曰:“……四面小岛,五十余国,皆附属焉。……又云其国境东西南北数千里,西界、南界咸至大海,东界、北界有大山为限,山外即毛人之国。”
由以上记载可知,中国古人对日本列岛的地理认识,大致有如下三点:
1.确认日本是个岛国,位于中国东南海中,多山,地势西高东低,这一点是基本正确的。古代中国文明中心在今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由山东半岛出发,前往日本,日本自然位于中国的东南了。
2.日本是个狭长的国家,且东西长,南北短。这一点在现在来看是明显不符合事实的,古人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我估计大概是将东北方误认为了东方。而后来的史家就把这一记载当做了定论而附和,未加考证。这一错误一直延续了一千年,直到明朝的研究日本的专著《日本考》都还说“地势东高西下,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可见谬误的程度有多深。
3.日本由许许多多的小国组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这说明在当时,日本还出于部落联盟时期。所谓的“毛人之国”从历史和地理位置来推测大概指的是虾夷人的“国家”吧。《新唐书》曾记载:“明年使者与虾夷人皆朝,虾夷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须长四尺许……”
(二)风俗习惯
中国史书中关于日本历史的记载,一般都还比较准确,但是对于风俗习惯方面,却有很多和具体情况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两国文化水平不同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并由这一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进行考虑。
公元前后,日本人是“男子无大小,皆黯面文身”。文身的原因是“所以厌大鱼水禽”,以后才是作为装饰,并以文身来明确身份等级。《隋书.倭国传》载:“男女多黯臂点面文身。”这种习惯与古代中国吴越之人颇为相似,所以有日本人是吴太伯后裔一说。现在从日本列岛上出土的填轮等遗物中来看,这种描述是合乎史实的。
在服制方面,《魏志.倭人传》说:“男子皆露玠,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曲玠,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到隋朝时,变成了“男子衣裙褥,其袖微笑;履如耧形,漆其上,系之于脚,人庶多跣足;不得用金银为饰,故时衣横幅,结束相连而无缝。头亦无冠,但束发于两耳上;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锦采为之,以金银镂花为饰。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褥,裳皆有撰。纤竹为梳,编草为荐”。唐代时,记载就更详细了,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旧唐书》说:“衣服之制,颇类新罗。”
在生活方面,《魏志.倭人传》说:“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其会同坐起,父子男女无别。……其俗,国大人皆四五妇,下户或二三妇。”说明当时日本男女生活没有明显区别,处于对偶婚的保持阶段。隋代时,“婚嫁不取同姓,男女相悦者即为婚”,说明当时日本列岛已经完全脱离原始状态,在***策上不取同姓了,但从“男女相悦者即为婚”可知仍保留了某些原始的习俗。
在葬俗方面,《魏志.倭人传》说:“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塚。始死停丧十余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已葬,举家诣水中澡浴,以为练沐。”有棺有椁,是中国人的葬俗,到了《隋书.倭国传》中就是“死者敛以棺椁”,说明日本那时候也有棺有椁了。
(三)国际地位
在中国正史的记载中,明显可见,日本在中国古人眼中属于四夷之一,因为与其相关的记载都归入蛮夷传,特别是东夷传中。在当时,“蛮夷戎狄”并不带有贬意,因为《后汉书》有云:“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候伯子男皆是诸侯云。”所谓东夷,也是泛指中国本土以外的一些披发文身的民族而已。
既然古代中国将周边这些文明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成为蛮夷,那么,在国与国的交流中就不是平等的。实际上,在隋唐以前,却是如此,由下表历代对日本的称谓就可知一二。并且,在各种史籍中,都把日本使者来华称为“献见”、“朝贡”、“奉贡”、“遣使贡献”等。这种提法,直到满清天朝这个纸老虎被打扁之后才改变。
当时,日本也以蛮夷自居,如在一些史料中见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诏恩”、“我夷人僻在海隅”等字句。
但是到了后来,日本生产力发展了,有了统一的国家和一定程度的文明,于是民族自尊心也空前提高,不再满足于得到中国中央***府的册封了,而要求平起平坐。如《隋书》载,大业三年(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来华所带国书上,就使用了对等的称呼,没有过去的“贡”、“献”等字眼,结果使“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日本对中国观点改变也促使了中国人对日本看法的改变,从刚才的表中就可以观其大略。 综上所述,中国古人对日本的看法是基本客观的,尽管也在用中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来看日本,但是却较为准确的记载了日本蒙昧时代的历史,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日本历史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上距今3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了。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权的版***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部控制,实行***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2019年,日本颁布新年号“令和”,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日本原来与大陆相连,大约在洪积世晚期至冲击世初期,日本各地发生海进,出现了日本海。距今约1万年前,成为今天的日本列岛。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尾期才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约十万年前)发展缓慢,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其中少量人(大概十万年前)才开始又迁徙到日本。
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十万年前,迄今日本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发展近一千处,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满十处,化石主要有明石人、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等。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人、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微量马来人以及微量中南半岛的印支人混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是更新世中国华南的蒙古人种东扩到达日本。此外还有“单一人种说”、“人种更替说”、“混血说”、“变形说”等说法。
自从中国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在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或直接到日本列岛。
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大约在冲击世的初期(距今10000至8000年以前),全岛进入绳文时代。绳纹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另有五期、三期的说法)。
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
另外,水稻也在这时传入了日本。水稻传入日本的路线主要有:其一是从华南、华中经海路直接传入;二是由陆路(河北、辽宁)或海路(山东)到达朝鲜半岛,再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
弥生时代早期
前5世纪中期,以水稻耕种技术为主的生活体系从大陆及九州北部蔓延到九州、四国、本州。在最初位于九州北部的佐贺县唐津市的菜畑遗迹、福冈县的板付遗迹(今福冈市博多区)、福冈市博多区那珂、糟屋郡粕屋町江辻、丝岛市曲田遗迹、野多目遗迹等稻田遗迹已经发现了大陆系磨制石器、碳化米等的存在。
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的开始。伴随着渡来人的移入,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
根据陶器的形式,弥生时代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半岛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文文化的残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