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精品13篇)
高中历史教案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高中历史教案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高中历史教案(精品13篇)】,供你选择借鉴。
高中历史教案篇1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x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伏尔泰、孟德斯***、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理性时代的到来,范文,知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是启蒙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大家在此基础上猜测一下,欧洲的哪个国家会首先产生启蒙运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2.其实启蒙运动在英国起源之后,迅速扩张到了法国并且在那里达到了高潮。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伏尔泰、孟德斯***和卢梭。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材料,总结伏尔泰的主要思想有哪些?怎样理解其思想内涵?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和卢梭的思想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孟德斯***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怎样理解起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孟德斯***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于它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了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很快又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的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认为人应***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运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可以从思想***和对资产阶级***、民族斗争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思想***:进一步***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2)对欧美其他国家: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的资产阶级***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法国大***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的思想武器。(4)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中历史教案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要求学生结合***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思想。
高中历史教案篇4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此外,邮***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
通过收集有关***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资料,绘制有关***片,并注明相关介绍,认识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搜集***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学习: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实践活动:设计一张表格,调查你的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你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高中历史教案篇5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阀***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篇6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
问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让同姓子弟封邦建国,做为周王室的屏障;②扩大周朝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还有***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等);③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赋和力役(还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
评价:①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治秩序。②弊:诸侯国有很大***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问题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治稳定。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执***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并依同样方式逐层分封。②宗法等级制。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评价:①利: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弊: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划分贵贱尊卑,导致人生而不平等和重男轻女思想。
问题3:中国早期***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权与王权结合。表现:用鼎和人牲祭祀祖先和*灵;商王朝的一切***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治结构。表现:宗法制。
3.执***集体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分封制。
问题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建立和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1.秦始皇:(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事;太尉主管***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汉武帝:(1)频繁更换丞相,多名丞相被免职或处*。(2)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亲信组成“内朝”(也称“中朝”),参与国家主要决策,排挤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
3.唐太宗:完善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令的草拟;门下省掌***令的审批;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令的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宋太祖:设参知***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权。
问题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夏商周——世官制(重出身)
2.汉代——察举制(重德行)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4.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重才学)
问题6:元代和元代以前中国地方行***区划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区划形式。
(2)秦朝:地方行***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
(3)西汉: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西汉末年,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4)元朝: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机构。这十大行***区划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院管辖的藏、川、青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问题7:明太祖、明成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内阁与宰相有何区别?
1.措施:(1)明太祖: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明成祖: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建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的助理机构。
2.区别:(1)宰相是百官之首,统率六部百司;内阁不是正式行***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2)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无决策权,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是否信任。(3)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问题8:***机处从何而来?其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1.由来:清朝雍正时,为督办西北***务,始设***机房,不久改名***机处,权限由单纯处理***务扩大到处理其他***务。
2.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外界干扰少、决策封闭性)。
3.影响:
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问题9:1840~19间西方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每次战争的背景和结果是什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工业***后,英国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清朝***治腐败,财***困难,***备废弛,实行闭关锁国***策。
(2)结果:1842年,清***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口诀记忆:割占香港岛,赔款也不少。广厦福宁上,关税需商量。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背景: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在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结果:清***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2)结果:1895年,清***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口诀记忆:辽台澎湖2亿两,沙重苏杭设工厂。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侵华战争(1900—1901)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起反帝爱国运动。
(2)结果:19,清***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口诀记忆:赔款使馆禁反帝,拆除炮台驻要地。
(3)影响:清***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10:十九世纪列强侵华犯下哪些罪行?
1.罪行:(1)***治上,强迫清***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2)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同时通过***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手段控制中国经济命脉。(3)***事上,发动战争,剥夺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权。(4)文化上,洗劫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问题11:中日甲午战争包括哪些重大战役?其最终结局如何?给台湾带来哪些影响?
1.重大战役:(1)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殉国,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2)1895年威海卫战役。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港“避战保船”,遭日***两路围攻而全***覆没。
2.结局:清***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清***府割让台湾,引发1895年徐骧、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2)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重回祖国怀抱。
问题12: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列举其失败原因。
1.兴起: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阶级局限性。(2)主观原因:对清***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迷信色彩浓厚。(3)客观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
问题13:日本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主要罪行有哪些?
1.原因:(1)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立“征服满蒙“的方针。(2)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为转嫁危机,积极对外侵略。(3)***全力围剿红***,给日本可乘之机。
2.罪行:(1)***事上:制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中国人民30万众;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实行细菌战、化学战。(2)***治上:日***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策,利用***,扶植傀儡***权,实行殖民统治。(3)经济上:掠夺和破坏矿山、企业等。(4)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问题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和作用是什么?
1.过程:(1)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共两***从内战到和平,从***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工农红***改编为八路***和新四***。(4)1937年9月,***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作用: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合作抗日,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问题15:抗日战争期间,日***制造了哪些事变?***和***是如何抵抗的?
1.局部侵华(抗战)阶段(1931~1937)
(1)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
(2)***:***府实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策,但仍有部分爱国官兵坚决抗日。如十九路***保卫上海;二十九***长城抗战;冯玉祥联合***人吉鸿昌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等。
(3)***:组建东北抗日联***;积极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面侵华(抗战)阶段(1937~1945)
(1)日本: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同年制造“八一三”事变。
(2)***:在正面战场上先后发动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_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其中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10月结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3)***: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府,领导敌后***民抗战,使日***陷入人民战争的_大海。1940年下半年,***指挥八路***在华北进行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的气焰。
问题16:太平天国经历了哪些斗争?
爆发:金田起义(1851.1)
初建***权:永安建制(1851.9)
正式建权:定都天京(1853.3)
全盛:北伐、东征、西征
转折:天京变乱(1856.8)
失败:天京陷落(1864.6)
问题17: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1.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纲领,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2)客观原因: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2.结论: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的重任。
问题18:《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新篇》有何异同?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1853年初,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后者颁布于1859年,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后者是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3)经济主张不同: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4)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群众基础。
(5)作用不同:前者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太平天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2.相同点:
(1)都是都具有反封建的***性。
(2)都未能真正实施。
(3)都是为了巩固农民阶级***权。
问题19:简述辛亥***的经过与历史意义。
1.经过:
准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19兴中会等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是核心),平均地权。”口号,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
爆发:1910月10日,湖北新*********人发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9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府是一个以***派为主体的***府。
(4)失败:19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果实。
3.意义:p53
问题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与局限?
1.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局限: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原则;没有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问题21.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对***的***策有何变化?变化的依据和影响是什么?
1.国民***时期(1924.1~1927.7.15)
(1)***策:同***合作。
(2)依据: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新民主主义***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合作的***治基础。
(3)影响:***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开展,北伐战争胜利进***。
2.土地***时期(1927.8.1~1936.12.12)
(1)***策:开展土地***和武装******统治。
(2)依据:蒋、汪发动反******变,大***失败;南京国民***府残酷屠杀***员和***群众,实行反***恐怖***策。
(3)影响:中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土地***,使***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权和***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7~1945.9.2)
(1)***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2)依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3)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战争时期(1946.6~1950.6.30)
(1)***策:***,***的***统治,建立民主联合***府。
(2)依据:美、蒋勾结于1946年6月向中原***区发动重点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3)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府覆灭,建立了新中国。
问题22.中共如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1)19,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的诞生。但只制定了***的***纲领,没有提出最低***纲领,即民主***纲领。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纲领,但工人阶级还是单***匹马地进行斗争。
(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合作,但放弃了***对***和武装的领导权。
(4)1927年,中共通过南昌起义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队,通过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机会主义错误,但受苏联十月***的影响,决定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大城市。
(5)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失败后,以_为代表的中国***人为中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但***的方针路线和重大决策的确定都受共产国际和王明的“左”倾错误思想的直接指导和影响。
(6)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事顾问李德的***事指挥权。这是***第一次***自主地解决了***内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7)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策,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在1936年竭力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问题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共同纲领》有何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都为新中国***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
(2)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3)都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区别:
(1)制定背景不同。前者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国初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2)制定机构不同。前者是由临时的国家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3)性质不同:前者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代宪法,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4)历史作用不同。前者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后者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问题:24:***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从此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治制度。
3.新发展:1956年,***提出与民主***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问题25:中共召开十一届_有何必要性?做出了哪些伟大决策?
1.必要性:“”结束后,***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决策:重新确立了***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题26:什么是“一国两制”?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在实践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1)初步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策》,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2)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定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从此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3成就:
(1)香港回归: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2)澳门回归: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两岸民间交流加强:1987年台湾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被打破;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两岸实现“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问题27:“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台湾回归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
2.有利因素:(1)中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3)近年来两岸人民***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4)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运用,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理论依据。(5)一个中国原则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3.不利因素:岛内分子的破坏;国际***势力的干涉。
问题28:建国初期我国提出了哪些外交方针?各自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1.“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治上建立起***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含义:新中国***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无援。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和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含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策的成熟。
问题29:建国初期,***参加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动?有何积极作用?
1.访问苏联。1949年,_访问苏联。1950年,***抵达莫斯科。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积极作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和封锁,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日内瓦会议。1954年,***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积极作用:当会议陷于僵局时,***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了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3.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积极作用:***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问题30: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1.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国的***策也逐渐破产。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问题31:中美关系为什么走向正常化?简述其过程和影响。
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共同需求。(2)美国方面:孤立中国***策的失败;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的泥潭。(3)中国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正式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是中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问题32: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简述其过程和影响。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推动。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33:新时期我国外交***策作了哪些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1.调整:不结盟。
2.依据:_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问题34: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有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动?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中国加入APEC(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在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篇7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中历史教案篇8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治企***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部分人倒向***;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府的‘铁路国有’***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__清***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共同***。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清***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府的“铁路国有”***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高中历史教案篇9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形势的发展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纲。
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片。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纲的涵义。这16字***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进行攻击,阻碍了***的发展,这必然引起***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派要求民族民主***的***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运动的***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的影响,使-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高中历史教案篇10
知识点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的第一次技术***,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题1】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的象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该题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18世纪末开始,工业***扩展到法、美等国,随着工业***的扩展,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③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随着工业***的完成,蒸汽机也广泛推广开来。④正确,体现了工业***后动力的巨大变化。因此正确选项应为③④,即D项。
知识点二电气***的出现
1.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程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1)出现了新的技术***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也称为电气***。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动力和电力产生过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①蒸汽动力主要由机修工瓦特改良产生,主要是生产实践的总结,是技工的创造;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蒸汽动力主要在英国完成,而电力是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2)相同点
①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也就是说两种动力的产生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②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高中历史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成为东晋***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小组代表回答: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加上统治者重视生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高中历史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建议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高二 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历史影响
中国历第一次思想***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高中历史教案篇13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治:的影响()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治变革和***府***策推动
思想***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府***策的推动
2、***治体制变革和***府***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的作用
5、科技***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生活的影响
······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