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有老师问,在连续使用书名号间,有些文章用标点符号隔开,有些又不用,到底哪一种用法正确,不知如何教学生为好。这,真让我们不知道如何作答。
现在书名号间标点符号的使用状况,从书籍到报刊到网络,可以说就是“乱”。
首先是,用标点符号隔开。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用逗号隔开。如:
1.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莫扎特是怎样创作出那样洋溢着热情与青春的作品的,例如《土耳其进行曲》,《费加罗的婚礼》,等等。(袁怀湘《浅谈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思想》艺术评论 2009.5)
另一种是用顿号隔开的。如:
2.(余华)1978年开始写作,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文,开始确立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余华《我胆小如鼠》作者简介 儿童文学2009.4)
其次是,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如:
3.像《南辕北辙》这篇寓言,拓展《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内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庞世清《别让“拓展”变了味》 小学教学设计 2009.2)
再次是,同一套书或同一种杂志,在不同的分册中用法不一致,有些用标点符号隔开,有些却又不用。如:
4.《提醒父母别忘记快乐》《绘制你的人生路线***》《把容器做大些》《对死亡的感悟》提醒你,获得心灵安宁、人生幸福的方式尽在其中。(刘 圭《守护好你的三毫米宇宙――〈致山姆的信〉读后》 湖南教育 2009.1上)
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专注的就只有“教育”二字,出版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专著。(梁 初《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同上2009.3上)
像这样用与不用标点符号隔开并存的情况,《江苏教育》《广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都存在着。
有些则是同一本书,也有这种两存的情况。如:
6.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完第七册《第一朵杏花》、《动物园的晚上》、《普罗米修斯盗火》和《人类的老师》一组课文之后,可布置这样一个系列作业……(陈 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小学教学参考 2009.2)
7.常听老师们议论,旧教材的课文难教。特别是教学背景年代久远的课文,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十六年前的回忆》等,在课堂上常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黄新亮《要“走进去”,才能“读出来”》同上)
有些则是同一篇文章,前后的用法也不一致。如:
8.于是许多少儿教师叫儿童们读起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神童诗》,进而背诵《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孟子》等古书了。
……
深奥的不说,单以旧日专为儿童读诵的蒙书来说,就有百十种之多。例如:一.主要为进行识字教学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以教育为主的,(如《名贤集》《龙文鞭影》等;)三.着重对小儿进行教育的,(如《弟子规》《小儿语》等;)四、着重对女子进行教育的,(如《女儿经》《闺训千字文》等;)……以今日少儿仅有的时间,不可能全读,也不可能多读,更何况有人再加上《老子》《墨子》《楚辞》,直至宋代的《近思录》等等,一番好心,令人佩服,但列出的书名太多,让孩子们广泛地去学、去背,却未考虑到孩子们需要大量时间。(骆承烈《当前少儿读经的思考与建议》西安国学私塾论语学堂推广国学文化和多元智能教育 2006.08.18)
甚至是,有些在同一段文字,前后的用法也有不同的情况。如:
9.显克微支……1876年旅美,回国后写了***论《旅美书简》和短篇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等,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1883年起陆续发表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小音乐家杨科・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句话,居然也会出现前后使用不一致的现象。如:
10.由于书名号已经分清了几个书名等之间的界限,顿号(逗号)也可以不用。例如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以晚周的文献而论,《论语》《孟子》的语言跟《左传》的语言不一样,《左传》的语言跟《公羊传》、《谷梁传》的语言不一样,《庄子》的语言跟这些书又不一样。(袁晖《标点符号词典・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再如例8的末段第二句,句中多处连续使用书名号,除了其中的两个(《三字经》、《百家姓》)之间用顿号隔开外,其余的却又都不用,更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句话中其它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只不过它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范围,故不旁及。)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连续使用书名号时,标点符号的使用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形式上,书名号间有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例3、4、7等),有用顿号的(如例2、5、6等),有用逗号的(如例1等),还有一下子用顿号,一下子又什么都不用的(如例8-10等);使用范围上,涉及的面非常广,有在不同的书中出现,有在同一本(种)书中出现,还有在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段文字乃至同一句话中出现;有的年代远些,有些是当今的;有些是一般读物,有些是教材,甚至有些是词典;有成人读物,也有儿童读物;有些是印刷品,有些则是网络上发表的。
这些用法,到底哪一种才是规范的呢?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学术界也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出版社)也没有明确书名号间是否要用标点符号。我们认为,书名号间不必再用标点符号。主要理由有:1.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分隔开语言文字,以表示语言的停顿、语气、语调等,或是表明词语的性质,或表示语言间的某种逻辑关系。而这里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标点符号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已用书名号括住),它们之间没有语气、语调的区别;至于停顿,书名号间有与没有标点符号照样可以稍作停顿。至于词语的性质,用上书名号后,表示它们都是书本(或文章、报刊等)的名称。至于逻辑关系,一般说来它们都是并列关系。2.书名号连同里面的内容已经构成相对完整的整体,书名号已经明显地把书与书(或文章与文章、报刊与报刊等)的名称自然分隔开了,界限非常分明,书名号间用与不用标点符号都不会影响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3.书名号的作用及用法基本上是单一的,即标明它们都是书本(或文章、报刊等)的名称。书名号间用与不用标点符号,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如例1、2、5、6、8、9、10等,把书名号间的标点符号去掉,跟原来用标点符号并没有什么两样,意思完全没有改变,也不会影响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更不会产生混淆或误解。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弃繁就简,采取没有标点符号的一种用法呢?
其实,早在1990年苏培成先生的《标点符号用法讲话》(原子能出版社)就这么认为:“几个书名号连用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不必再加顿号,一来节省时间和篇幅,二来版面干净好看。”到2000年苏先生又说:“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讲究经济原则,可用可不用时就不必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要不要加标点符号》 语文建设 2000.10),袁晖主编的《标点符号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王会、武变瑛主编的《标点符号用法有问必答》(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5年1月)等也持有相类似的看法。
虽然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提出过相类似的观点,但是至今书名号间标点符号的使用还这么混乱,仍然我行我素,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在这里把它单独提出来,供大家再次商讨。同时也希望尽快修订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为书名号连用这一语言现象制订个法则,以求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统一,也为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个标准。
高远耀,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编校:祁 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书名号间无需再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