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驾游槟榔谷旅游攻略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下面跟着来看看海南自驾游槟榔谷旅游攻略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槟榔谷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
走进槟榔谷,你会看到许多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树,仿*置身于热带雨林中,藤蔓交织。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
景区特色
槟榔谷以七样特色闻名,它们分别为:一台、二族、四宝、五项、七区、九馆、以及十绝。
一台
这是一场自然风光与人文演出完美结合的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在槟榔谷文化村,这场大型实景民族歌舞剧《槟榔·古韵》每天都会上演4场,场场爆棚。
已蜚声国际的黎族打柴舞、舂米舞,生动的将黎族生活展现在这舞台之上;原始的钻木取火、自制的黎族乐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纺织技艺等,也被巧妙地融入歌舞演出中。
二族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史志多称之为“苗黎”。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至今已有近8万余人。最早的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以种山栏稻为生,经常迁居,被称为"过山龙"。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他们最初居住在靠近河流、港湾的山岗上,后来逐渐朝全岛各地扩散定居,艰难创业。作为海南的原住民,黎族人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部,现有人口140余万。黎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支族。
四宝
鼻箫,说起箫,人们总是联想到用嘴来吹奏的那种乐器。然而,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万黎族同胞却有一种独特的用鼻子来吹奏的箫,故称为鼻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
绣面文身,黎族妇女的绣面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笔极其宝贵且正在逝去的文化遗产,黎族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人类皮肤作为载体记录氏族符号的民族”,同时,黎族的“绣面文身”也被人类学家称之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
树皮布是“黎族服饰始祖”,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是当时古代海南的少数民族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可制作成树皮布。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
龙被,称为“崖州被”、民间叫做“大被”,素有“广幅布”之称。是原住民纺、染、织、绣工艺中的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也是原住民历代向朝廷进贡的珍品。
五项
木轮车轱辘慢悠悠地转动,坐在车上观赏景区内的田园风光,迎着扑面的威风,享受阳光打在身上暖洋洋的悠闲,仿*回到了孩童时光。
“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乌龟常被人们当作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而“拉乌龟”则是黎族青年们摹仿乌龟行走的动作,创造出的一种十分有趣的体育游戏。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
高空滑索让游客体验到高空飞翔的感觉,也同时体验到那种穿梭于丛林之间的快感,使人流连忘返。
七区
七个不同风格的体验区坐落在景区的不同方位,每一个体验区都给每一位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九馆
从文身馆,黎族民俗馆,陶艺馆,***腾艺术馆,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黎锦龙被馆,牛文化馆九个馆中可以体验到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十绝
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海南八音器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海南自驾游槟榔谷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