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诗词典故释义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竹林七贤诗词典故释义,欢迎大家分享。
竹林七贤诗词典故释义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晋·孙盛撰)曰:“(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晋阳秋》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晋书·嵇康传》亦载。
释义用法
阮籍、嵇康等七人志同道合,互相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纵情欢饮,世称之为“竹林七贤”。后用此典表现文人聚会饮宴;也用以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用典形式
【七贤】唐·李商隐:“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竹林】北周·庾信:“但令逢秋菊,何须就竹林。”唐·李白:“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宋·晁补之:“竹林高晋阮,阿咸潇散,犹愧风期。”元·萨都拉:“径造竹林忘是客,横拖藜杖去寻僧。”
【七子风】唐·孟郊:“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山阳宴】南朝齐·陆厥:“愧兹山阳宴,空此河阳别。”
【林下客】宋·苏辙:“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
【竹林人】唐·骆宾王:“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清·赵执信:“他年应笑竹林人,黄垆自近公自远。”
【竹林会】唐·骆宾王:“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宋·苏轼:“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竹林交】宋·陈与义:“遥知竹林交,未肯一时数。
【竹林欢】明·高启:“偶趋兰省召,不预竹林欢。”
【竹林贤】宋·张元干:“飘零河朔饮,怅望竹林贤。”
【竹林宴】唐·李白:“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期】唐·韩翃:“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竹林游】清·汪琬:“何时复相见,与续竹林游。”
【竹林七子】唐·李白:“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社友】宋·苏轼:“寄语竹林社友,同书桂籍天伦。”
【竹林胜侣】清·赵执信:“竹林胜侣冲泥来,永日歌呼杂嘲弄。”
【竹林高会】宋·苏轼:“诗酒暮年犹足用,竹林高会许时攀。”
成语介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 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竹林七贤诗词典故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