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下面来看看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任何一种民俗无疑都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民俗文化。民俗伴随着人类群体的出现。因此,民俗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民俗是后天习得的知识,需要世代传承,具有时间传承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它是一个地方长期人文积淀的客观反映,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民俗文化是古代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延续,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间文化活动的地方性:民间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除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如春节活动,它还具有民族特色。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为地方服务的小文化传统。同样的民俗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民俗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个人传承到另一个人,代代相传。然而,民俗作为一种基本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形成与稳定性相关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明显特征之一。
5、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国在***之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共存的国家。同样的一种民俗,随着中国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已经被中国文化体系所接受,但都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间文化活动的实用性: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只有一个活动,那就是服务人民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征。民俗文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人们依靠民俗进行生产、繁衍,寻求精神幸福。
中国的风俗特点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
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和社会生产条件的产物,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
群众性和社会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民族性和敏感性。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性;就是因为这种民族性,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往往被看做是对待这个民族的问题、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对待。
地域性。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一种反映。各民族居住地区不同,有差异,因而各民族风俗习惯必然具有地域性。
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属性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外,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