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旅游景点介绍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梦,离开喧嚣的城市,去远方,听听蝴蝶与野花的对吟,猜猜树叶飘坠的心事,或者什么都不想,只是呼吸纯净的空气,体验纯朴的人情。那么,跟我走吧,去被称为梵天净土的梵净山,去感受金顶上的风光无限……在此,还有人在梵净山中忘去城市的喧嚣,放眼观望梵净山的秀美,下面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梵净山的旅游景点吧!
梵净山简介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生物圈成员、亚热带最完整的生物体系,栖息着黔金丝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动植物;是黄河以南地区10多亿年古老的地质台地;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佛教圣地、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弥勒菩萨道场。
棉絮岭
棉絮岭,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赐敕碑
赐敕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梵净山民族民俗
土家族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印江县50%以上人口为土家族。土家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并以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
苗族——其分支繁多复杂、文化丰富多彩,武陵山脉的苗族先民曾被称作“黔中蛮”,史载“逐三苗于三危”,本地苗族为三苗氏后裔。苗族能歌善物,有跳歌、打跳、踩芦笙、四面鼓舞、板凳舞、反排木鼓舞等。
古佛道场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赐敕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13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
万米睡佛
万米睡佛,仰卧在梵净山顶,长达10000米,为世界之最。千百年来,各地百姓把梵净山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
蘑菇石
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九皇洞
位于梵净老山之下,洞口石墙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门入门,见一方整齐的在天井,尔后伸入洞内。扉崖的石墙上,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笔锋隽秀。据说这里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金顶的金刀峡上共建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顶上的一座称为“天仙桥”,为明代所建,长4米,宽1米,是从50千米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在金刀峡左右两侧的金顶绝顶,曾建有庙宇,分别为“释迦殿”和“弥勒殿”。佛殿后的巨石,有的称之为“晒金台”,有的称之为“说法台”;金顶左侧有“拜佛台”;金顶半山便是“舍身岩”;金顶半山还有观音洞,洞内有石雕佛像。
金刀峡
两侧壁立的石壁上,曾开凿有石梯,并有数十处凹穴和铁索链条,便利于登峰者依附攀登。在老金顶下现存有两块禁山碑。碑高1米,宽0.5米,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由巡抚部院、按察使兼管驿传事麟庆、贵州布***司按察使李文耕为严禁砍伐山林、开窑烧炭以培护风水而立。碑文曰:“铜仁府属之梵净山,层峦耸翠,林木荫荟,为大小两江发源,思铜数郡保障,其四(周)附近山场林木,自应永远培护,不容擅自伤毁……该处山场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务须随时检查,妥为蓄护……毋许砍树烧炭,以培地方而护风水……”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