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不断加深了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转变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教育经常陷入困境,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欢迎大家分享。
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现状与困惑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学生厌学是普遍现象,莫说差生了,就是优生,学习也是被动的,通过调研得知学生真正喜欢读书的没有,由于懂事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投入学习的不到20%,多数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时懒得动弹,老师恨不得倾其所有,却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生同在痛苦中煎熬。师生间的冲突蔓延,原来师生间的冲突只发生在年轻老师、不负责的老师身上,现在已蔓延到经验丰富且敬业的老师身上,师生冲突扩大化使我感到震惊:沿用几十年的经验行不通了!学生过于冷漠,教师的关爱换不来学生的感恩之心,这是怎么了?
观察发现:
入学时活蹦乱跳、天真可爱的儿童,经我们几年的“教育”后,被我们整服的成为呆头呆脑的木鸡,我们斗不赢的变成和老师犟头犟脑的社会垃圾。每当我打街上走过,看到那些问题青年时,内心深处便产生一种内疚感、无奈感。
分析与思考
经冷静思考我明白了:出现这种情况是一种必然!
随着经济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书辛苦。
现在的学生起得比鸡要早,睡得比狗还晚,每天近十二个小时坐在教室里高强度的强制性学习,让学生苦不堪言。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工具、先进的技术代替了原来的体力劳动,大人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很多,我国的中小学生是最苦最累的人。读书乏味。现在的学生与外界接触频繁,感受到外面世界太多的精彩。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没有成就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意识改变。通信的发达,学生信息来源广,思想活跃,维权意识浓厚。由于教育的缺陷,学生出现过于强调权利而忽视自己应履行的义务现象。家长观念的改变。成功的路有多条,读书不再是独木桥。进入市场经济后,打破了铁饭碗,人们择业的路变宽了,加上读书不一定有工作,大学毕业就业难深深困扰着学子们,作为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更看重的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愿望次之,降低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对象特殊。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承受能力差;家长的一味溺爱,摸不得挨不得。另一方面,因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多,残缺的家庭让孩子性格乖戾、孤僻、偏执,给教育增加了很大难度。种种变化,我们的老师却浑然不知,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思想上裹足不前。老师们盯住的是极少优生,为了保住优生,要求将差生调到差班,让他们去玩的想法在多年教毕业年级好班的老师中普遍存在。诚然,一所学校要有名,必须关注优生,用优生去为学校贴金、去扬名。可惜的是,招生形势变化,优生几乎被城内中学垄断,差生全部升到我们这样的初中,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小学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小升初时学生数学成绩几分、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比比皆是,优生少得可怜,为了极少数优生而放弃绝大多数差生,这个位定准了吗?
我们的老师不研究教学对象,仍抱着以前的教育观念不变,教学行为上出现偏颇:重教书轻育人。老师们根深蒂固的概念是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无视学生作为鲜活生命的个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学习的工具,使劲的灌,拼命的压。对成绩差的、看不顺眼的学生,就挖苦、打击、讽刺,出现问题将学生往班主任、***教处一推了之,认为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不关我事。重教法轻学法。我们老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这些我教了 ,至于学生在学习没有,学不学得懂,不去留心,只要自己讲了就万事大吉。注重教法的教师还是优秀的,有老师连教都不去管,更莫说研究学法了。无视学生的需求。优生还算幸运的,可怜的是差生,现行的学校教育普遍是将差生往后安排,对差生不理不睬,差生在后面听不见看不见,学什么?问一下周围同学吧,都一样搞不懂,周围讲话,打闹乱成一锅粥,久而久之,差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对抗的关系。试问:我们作老师的,在差生没出问题前,有几个老师真正的关心过差生,倾听过差生的心声?出现问题才去堵,用堵代替导,差生能教好?
我在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讲文明规范、对社会有用的健康、快乐、自信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是育人的一种手段,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学习知识是教育的一部分,可惜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使其本末倒置。原来的学生勤学上进,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犯错,现在的学生将这一问题凸显出来,我们不得不面对。要达成教育的目的,需要有将学生的成长真正放在心上的老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快乐的老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老师,能指导学生快乐学习的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退有度实施有效教育的老师。当前的学校教育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我们每个教师怎样完成这一课题呢?方法与策略要解决新形势下的教育问题,我们老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局组织的“千日破关强师行动”中去,不断读书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多研究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会发现学生更多可爱的地方,会激发更多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唯有如此,在工作中才能定准位,才能把握教育的方向,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才能让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初中生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一、问题缘起
目前,我国要面对的现实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实际需求人才与社会追求高等教育人才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以至于千***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家长不仅希望孩子要上大学,还要上名牌大学,学生也希望通过考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来取得就业方面的优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考竞争关口前移到中考,以至于到小学的择校、择班,过分追求升学不仅给教育带来了许多难题,也让许多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既要屈从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又要屈从于社会中高考成绩评价,应试教育难以割舍,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课改只能在优先应试前提下进行。造成一部分中学生在中高考中成为赢家,继续走升学就业之路,另一些正值花季年龄的青少年出现逃学、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上网、早恋等现象。
二、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的迷失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
1、溺爱。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为了让子女成“才”,家长对子女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在学业上寄予了过度期望。表现在物质、金钱上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买mp3、游戏机、计算机,吃海鲜、买名牌。在情感方面上,有时不讲原则,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和任性的性格,忽略了对孩子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缺乏***性,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一切依赖于家长。家长在甘心付出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尤其在学习方面高标准、严要求,为了在中考激烈竞争中占优势,安排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和特长班,重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致使孩子干脆封闭自己不与家人沟通,严重的离家出走。
2、漠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事业而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疏于对孩子思想上的引导、心灵上的沟通。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多,有的班级不完善家庭学生达到三分之一,父母离异后,孩子成了负担,甚至是多余的,常常有的孩子抱怨“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我的家在哪里?”个别家长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孩子长期送到“小饭桌”,一周接见孩子一次就是很大恩赐,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把家庭所有希望都寄托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极高,造成爱和家庭教育的扭曲。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初中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期,也是情感丰富的时期,为了证实自己长大了,经常出现与家长和教师的对立和逆反,在父母的训斥下,心灵极易受到伤害,自尊心极易受挫,部分学生由于自理、自立能力不强,迷恋网吧和游戏,甚至走向犯罪。孩子的屡教不改,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以至于最后对孩子的听之任之。
3、观念。《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和教师规定诸多,对家长要求确是轻描淡写,造成很多家长不负应尽责任,却不受法律和道德谴责,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问题就是学校责任,跟家长无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使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家长动辄上告、找记者曝光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社会的舆论谴责,教师无所适从。在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例不断增加,有的学生违法,造成恶劣案件,因不够法定年龄,***门只能处于罚款,学校又没有处罚权,这些违法学生染上恶习后,对其他学生造成极坏影响,这是当前初中生教育所要面对的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的错位
学校因素:在很多地区,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仅仅局限在中考成绩上,中考成绩好,学校的生源就好,社会的评价就高,学校的效益就好,反映出当前教育的“浮躁”。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求,只能是强化文化教育,弱化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得到很好确立,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学习有何作用,仅知道盲目学习,以至于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也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教师因素:在“一分决胜负,一考定终身”的强大压力下,老师们的眼睛主要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教师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态度和蔼,严加管理,而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是很冷淡,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脆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学生由讨厌老师渐渐发展到讨厌这门学科,最后发展到讨厌学习。还有的老师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越学越吃力,渐渐失去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态度,导致逃学、厌学、上网成瘾,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需求一丝心灵的慰藉。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和流行的负面意识形态。如社会公德的缺失、法纪观念的淡薄、理性信仰的空乏、崇高理想的淡化、物质的攀比风气、浮躁肤浅的时尚以及“一切向钱看”的观念等,各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状态,对孩子们的心理刺激是直观而具体的:房子、车子、手机、电脑、娱乐等消费,特别是同龄人之间在金钱、物质占有的差别,若孩子未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和疏导,都可能会在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伤痕,导致他们缺少健康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就如在音乐市场上,主打流行歌曲基本上都关于“爱情”,里面大部分是矫揉造作的腔调,给青少年带来不健康“爱”的印象,不少孩子盲目去寻找这种爱恋感受,出现早恋,甚至把有异性朋友当成一种时尚。影视为追求收视率,常常渲染的是“拳头”、“枕头”,给孩子造成不良诱导,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进而走向犯罪。
三、教育思考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针对新时期初中生的特点和时代视角,提升教育艺术,提高教育技巧。社会要不断净化育人环境,减少对学生精神污染,给学生成长创造绿色空间。当然,在这三个教育因素中,学校教育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用心做教育
正如特级教师张思明所说: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与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无论是一校之长或是教师如果有了“用心去做教育”这样的信念,一言一行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教育实践,学校的发展也就不会急功近利,教师的视野也就不会为学生成绩而论。
在对初中生教育时,我们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用心观察”、“对症下药”,改变过去的单一评价。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的开展工作。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的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
2、用爱做教育
教师的爱是无私的化身,教师应像阳光雨露,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我们要“爱”这些学生。“爱”并不是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把对学生的温情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我们的学生有不少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他们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以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对特殊家庭学生和学困生教育,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改变单一用成绩评价标准。对于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就足以在孩子的心灵洒下一片阳光,对于感情丰富的初中生是很容易感化的。只有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爱护,多一点的关注,我们才能走近他们的心灵深处,抚平他们的伤疤,解开他们的那把心灵枷锁。一个伟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3、用情做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主题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渠道,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学做真人,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则要注重情感的投入,真心地关心学生,鼓励他们,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用真诚的师爱帮助他们进行心灵的沐浴,情感的灌溉,知识的熏陶,热情的服务,这样才会使他们在舒适良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心灵的沐浴,情感的灌溉”是第一位的,是精神保证,然后才是“知识的熏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项需要用心耕耘的事业,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面对现代中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面对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们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生活,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校教育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