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妙解白话的名人故事
胡适字适之,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史家、作家。以下是整理的胡适妙解白话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胡适妙解白话的名人故事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轴心人物和旗帜,早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文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也因提倡文学***而声誉鹊起。
文言文晦涩难懂,不利于文化的推广,胡适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滔天巨浪。
任何一种变革都是充满争论的,当时很多学者文人和学生都参与其中,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有的人将信将疑,在这场充满智慧而又硝烟弥漫的争论中,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大学者黄侃恃才傲物,当时也任教于北京大学,属于旧派人物,语言尖刻犀利不让鲁迅,也是反对白话文最激烈者,而胡适对于白话文的推广不遗余力,且身体力行,自然是黄侃攻击的重点,一有机会便对胡适冷嘲热讽。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其故。黄侃正色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刻薄地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电报费可省多半。”同学们轰然大笑。
而胡适天性和善,很少反击,但有时候因势利导,现身说法,时机巧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寓庄于谐。
后来胡适在课堂上讲白话文之好处時,有学生便提出疑问,并以黃侃先生所举之例反驳,胡适目光顿时变亮了,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院秘书,我不愿从***,便发电报拒绝了,大家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学生们纷纷拟稿,最后胡适发现用字最少的电报稿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说,这份电稿确实简练,但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他解释说,“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而“谢谢”表示感谢并有婉拒之意,通俗易懂。
胡适还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胡适还以创作白话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1916 年胡适写了首诗,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
胡适还写过***治白话诗。1937年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庐山会议时,胡适慷慨激昂发表抗日救国演讲,在座一位学者即席赋诗一首,暗含戏谑:“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胡适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生动,饶有风趣。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看了,也忍俊不禁。
胡适和章士钊早年原有文字缘。章以古文词雄于世,常贬胡提倡的白话文为浅薄,而彼此有点失和。有次,他们在北京偶同筵席,因晤谈颇洽,乃合摄一影,各题诗词。章士钊为白话,胡适则为文言,成为文坛异***中的合奏,既饶风趣,且具历史价值。
包括现在,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语言优雅多姿,文言文有优势;而通俗易懂则自然白话文更胜一筹。无论孰优孰劣,胡适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字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胡适妙解白话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