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出自西汉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标准,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君、君、臣、父子、仁、礼、智等伦理观念。孟子进一步提出了“父子相亲,君臣相义,夫妻有别,万古有序,朋友守信”的“五伦”。董仲舒根据其“阳不如阴”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五伦的概念,提出了三纲五常之道。是整理的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希望大家喜欢。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试题: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答案: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什么?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2000多年来,它一向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那么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什么?“三纲”和“五常”分别包括哪些资料?
三纲五常是由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来源于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也有人说“三纲”源于法家代表韩非子,“五常”源于孟子的“仁、义、礼、智”。
三纲五常的资料
三纲
“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有人说“三纲”的说法并非出于儒家,而是源于韩非子,《韩非子·忠孝》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之后被董仲舒用来转化儒家,构成了后世所说的“三纲”。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他又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而其中的“合”是配合的意思,也就是被支配的一方。
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之后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五常”这5种精神辛妮娜与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出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将他们称为“五常”是因为“常”表达了永恒不变的意思。之后,“五常”与“三纲”并称,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三纲五常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
其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它是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三纲:
“三纲”的观念,源自法家,但法家其实也是源自儒家。西汉董仲舒开始,儒家才有了三纲五常的说法。简单说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看到这三句 ,可能大家就会联想到愚忠、愚孝,先别急,再看看下面。
“三纲”的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一、仁。仁为道之心。就是博爱,仁慈。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自己对亲人的爱推广及人就是仁。
二、义。义为道之动。义者宜也。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语行为就是义。仁如果说是道德观念的话,义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具体执行,仁和义一般并用为道德的代表,所谓“仁至义尽”。
三、礼。礼为道之用。礼是为了约束和规范道德而制定的基本的生活礼仪和准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你这个道德从哪里表现出来,总不能光靠嘴吧?
四、智。就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只会自私自利,只有有智慧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仁的意义,才会去践行仁道。
五、信。就是诚信,讲信用,不虚伪。信近于义,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立国、立人之本,这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基本美德。
三纲五常的影响:
三纲五常***治伦理原则的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衰败,三纲五常逐渐凝固和僵化,它的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枷锁的负面作用更加突出。
在封建社会解体之后,三纲五常逐渐失去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