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士比亚的重要悲剧作品《哈姆莱特》历来被视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典范。然而,随着上世纪女性主义在莎评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男性才是真正的主角,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和陪衬。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造成《哈姆莱特》中两位重要的女性形象――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悲剧命运的根源其实是当时父权制的社会环境。在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行为被传统道德规范严格束缚,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忽视,她们的本色被偏见所掩盖,最终难逃沦为社会牺牲品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哈姆莱特》 女性主义 乔特鲁德 奥菲利娅 悲剧命运 根源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的挑战,人文主义者们反对神的权威,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受其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散发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然而,随着上世纪女性主义在莎评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男性才是真正的主角,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和陪衬。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女性除了从属于男性以外,更是无一例外地难逃被抛弃、被牺牲的命运。在其重要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中,无论是备受指责的王后乔特鲁德,还是令人怜爱的少女奥菲利娅,她们的存在貌似高贵华丽实则无足轻重,只能在进退两难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丝毫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最后被滔天的巨浪击得粉碎,消失得了无痕迹。那么,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的行为被传统道德规范严格束缚,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忽视,她们的本色被偏见所掩盖,这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深陷其中却又无从改变的残酷现实,也正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一、她们的行为被传统道德规范严格束缚
在《哈姆莱特》中,无论是王后乔特鲁德,还是贵族小姐奥菲利娅,她们的高高在上都是相对而言的。当把她们放到女性这一群体中与男性相比较来看时,她们就会变得十分可怜而卑微。传统道德规范对男性宽容大度,对她们的束缚却近乎苛刻。无论她们做出何种选择都无法令人满意,也都是不正确的。男性可以尽情地实现自己的抱负,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女性却只能被局限在狭小的服从于男性的生存空间之内,稍越雷池一步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女性为了贞洁这一必须坚持的操守,其行为被严格界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翁再红,李健,2006:134)王后乔特鲁德无疑是被贞洁这一女性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伤害最深的人。在丈夫死后,她的仓促改嫁成了她日后所有不幸的根源。她的儿子哈姆莱特控诉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莎士比亚,2007:260)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对自己死去的父亲以及自己的不可原谅的背叛。高贵的王后在世俗的铜墙铁壁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她不但要忍受世人的非议、儿子的指责,更承受着内心的煎熬。另一方面,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对爱情的忠贞不贰也牢牢地束缚着美丽善良的奥菲利娅。面对父兄和自己的挚爱之人,奥菲利娅无法做出选择。父兄的决定她不能违抗,美好的爱情也无法舍弃。做一个孝女就注定无法忠诚于爱情,忠诚于爱情就要做一个不孝之女。在双方水火不容的较量之中,她注定是最痛苦纠结的一个。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都是可悲而又可怜的,她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传统道德规范从来没有给过她们这样的权利。
二、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被忽视
在《哈姆莱特》中,女性的自我之声被无情地湮没。“女性的从属地位要求她们在男性面前保持沉默、屈服和顺从,女性试***发表自己的看法被视为可耻。”(解林静,2006:71)无论是王后乔特鲁德还是少女奥菲利娅,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究竟是怎样的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关心和在乎,即使是声称自己爱她们的人也从来没有站在她们的立场上为她们考虑分毫。
哈姆莱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母亲乔特鲁德的改嫁是肮脏可耻的,使自己以及死去的父亲蒙羞。他从没有询问过母亲仓促改嫁的原因是什么,即使她的原因不一定是正当的;也不曾考虑过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即使她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丝毫不考虑母亲在父亲亡后的真正幸福,在得知真相前就已经对其母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诅咒。”(李安定,2004:24)面对父亲被杀害、母亲仓促改嫁、皇位被篡夺的残酷现实,哈姆莱特被仇恨蒙蔽了眼睛。他只看得到自己受到的伤害,却看不到他的母亲其实也同样不幸,也是个被卷入阴谋之中的无辜受害者。更糟糕的是,他甚至看不到他的母亲依然深深地爱着他。她为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而担忧,于是她拜托他的朋友去帮助他;她希望他获得美满幸福的爱情,于是她真诚地嘱托奥菲利娅去关心他。然而,她的用心良苦完全得不到哈姆莱特的理解。哈姆莱特对她的疏远、鄙视,甚至羞辱总是使她手足无措。她的新任丈夫更是百般地欺骗她,谋杀她的前夫,篡夺王位,甚至还设计杀害她的儿子,却将她蒙在鼓里,使得她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最后,代替儿子哈姆莱特饮下毒酒,平息世人对她的埋怨,也让自己得到解脱。奥菲利娅的处境也同样的悲惨。她的父兄起初认为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身份地位悬殊,怀疑哈姆莱特对她的感情只是一时的迷恋而不能持久,于是命令她与哈姆莱特保持距离,并拒绝接受他的爱。然而,此时正沉浸于热恋之中的奥菲利娅是否愿意这样做他们丝毫不予考虑。而当她的父亲需要弄清哈姆莱特究竟是真疯还是装疯时,又派奥菲利娅去接近他,使奥菲利娅变成了刺探哈姆莱特的工具。而她的挚爱之人――哈姆莱特更是伤透了她的心。也许他认为奥菲利娅不应该帮助别人来试探自己,但是只要他能够稍微地替奥菲利娅想一想,就会明白她的错只是因为她太过纯真善良,才会被利用而不自知。但是,哈姆莱特没有给予谅解。在奥菲利娅最脆弱无助的时候,他给予她的只有冷漠和嘲讽。而他是否认真对待过奥菲利娅对他的一片真心,是否真正爱过她,更是没有人知道,恐怕连奥菲利娅自己都在怀疑,要不然在生命的最后她怎么会那么绝望,以至于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落水,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苦的一生。
三、她们的本色被偏见所掩盖
《哈姆莱特》中的世界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更是始终以英雄的形象被人们所仰望。然而,剧中的女性形象却从未得以展现出她们真正的本色。王后乔特鲁德因为仓促改嫁被冠以不贞的罪名,虽然贵为王后,却连在自己的儿子面前都抬不起头来。即使是纯真善良的奥菲利娅也因为被父亲利用来试探哈姆莱特而变成盲目无知、愚蠢可笑的角色。
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莱特就曾发出感慨:“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莎士比亚,2007:260)哈姆莱特作为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群体的一个缩影,他认为女人天生是“脆弱”的,尤其是感情方面的脆弱。因为脆弱,所以她们经不起打击,经不住诱惑,所以她们理所当然地更容易犯错,更容易误入歧途。在哈姆莱特看来,母亲乔特鲁德无疑是脆弱的,在丈夫死后,她忍受不了寂寞和孤独,很快就投入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奥菲利娅也是脆弱的,即使她现在是爱着自己的,但这份爱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可见,在哈姆莱特看来女性想要保持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是很困难的事情。而在第二幕第二场中哈姆莱特曾说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莎士比亚,2007:289)在此,哈姆莱特表示自己不愿像一个“下流”女人那样软弱无能,缺乏行动能力。在他看来,女人只会用发牢骚和辱骂别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她们是做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的。哈姆莱特的表现恰恰反映出他对女性是有着一定的鄙视和嫌恶的。同样也可以看出,在莎士比亚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对于女性是存在着某些偏见的。正是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女性的本色被掩盖了,女性身上所具有的许多可贵的品质也被弱化了。
四、结语
在《哈姆莱特》中,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疑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女性是作为附属和陪衬而存在的。王后乔特鲁德和贵族小姐奥菲利娅都是可悲的,即使她们拥有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外表,也掩藏不了被不公正对待的事实。“整部剧只有两个女主角,而她们在剧中也只是处于被动、受支配的地位,她们被看做是脆弱的,嬗变的,的”。(孙淑芬,2008:25)她们谨小慎微,逆来顺受,还要面对诸多对于她们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作为女性群体中的一员,她们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难以真正地展现自己的本色。而如果没有这些,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在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最终难逃沦为牺牲品的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 解林静.我思,故我不疯――莎剧《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疯癫”的重新解读[J].外语研究,2006(3):71-74.
[2] 李安定.两位悲剧女性陪衬下的残酷王子――哈姆雷特[J].戏剧文学,2004(9):24-28.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文集[M].朱生豪,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4] 孙淑芬.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哈姆莱特》[J].东京文学,2008(7):25-26.
[5] 翁再红,李健.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悲剧性――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J].天府新论,2006(3):133-135.(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