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上海端午节风俗有哪些?身在上海的朋友问,其实也很好奇上海的端午节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难道仅仅去超市买两个粽子就完事了么?看看专家们为我们讲解一下老上海的端午节风俗风情,看看上海端午节风俗有哪些吧!
上海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尽管很多人会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在超市买个粽子吃、在药店买个香囊挂就算过端午了。但是,依旧还有很多端午节的习俗得以流传,比如,挂艾草、菖蒲、香袋。上海历史博物馆学委会主任、上海城市历史专家薛理勇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其他节日,端午的民俗是古代至今变化最少的节日之一。
上海端午节风俗:赛龙舟活动依旧精彩
薛理勇告诉记者,上海人过端午节,讲究的习俗和江南一带,以及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大同小异。龙舟赛是人们对端午节印象较深的习俗之一。在老上海,这个民间活动一直在延续,形式多种多样。
“上海人未必叫‘龙舟赛’,习惯的说法是竞渡。过去主要有两种方式比赛,一种就是看谁的船先到终点,另一种就是在一片水域内放些绿头鸭,看谁抢到的鸭子最多,抢到的鸭子就是比赛的奖品。”薛理勇说,上海也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因此每逢端午,水中活动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老上海还有‘毛快’、‘竹快’,就是把小船用彩旗装扮起来,弄得很漂亮,然后摇到湖面上,船上还有人唱歌、对歌,大家最后来评定谁的船最好看、谁的歌最好听。”薛理勇告诉记者,以前上海的水域面积要比现在广阔,端午节搞竞渡也有条件,后来随着水域面积的萎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类似的活动渐渐少了,但现在又慢慢开始恢复。
上海端午节风俗:艾草、菖蒲照挂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端午节期间,很多人家都会将艾草插在门窗上,再挂上两把菖蒲。”薛理勇说,端午时节盛夏来临,蚊虫也增多,挂艾草一方面是民俗习惯,另外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菖蒲的外形比较像宝剑,挂在外面可以辟邪。”
“房间里面的门上,还要挂大蒜,女孩子的闺房门上也会挂,这是‘最后一道防线’。”薛理勇告诉记者,散发着强烈味道的大蒜在民间也被认为有驱邪的作用,有句老话说“小*摸着大蒜头”很是倒霉,所以挂大蒜也成为端午的习俗之一。
“香袋大家见得比较多,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很多小姑娘一下做十多个,互相之间送,还比比谁做的好看。”除了香袋,粽子过去也多是自家做的,邻里之间通过送粽子来加强交流。除了常见的粽子,以前还有一种“九子粽”,很小的粽子串成一串,拿给小孩子玩耍。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分。「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虽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风湿***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
上海端午节的习俗
一、上海的端午节怎么过
在上海老城的东北角,最初建造的是揽胜的著名之地冯丹大厦。冯丹楼,也被称为万***平台,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观看横渡黄浦江的划船比赛的地方。《上海县竹枝词》浦江赛龙舟有云:“鼓声中彩游,下午浦江龙舟;红色的孩子和绿色的女人沿着海滩看,大多数观众登上了冯丹大楼。”过去上海浦江赛龙舟大部分都是从南翔、黄渡借来的。抗战前,高昌寺附近的板一园并没有荒废。端午节的时候,龙舟在板一园比赛了两天,然后去黄浦江参加节***赛。
在屈原的传说广为流传之前,端午节的习俗仍然遵循邪日禁忌,以保健和避免流行***为主要原则。
二、挂艾叶、菖蒲、大蒜
艾、菖蒲、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也叫“木兰节”,荆楚有收集AI的习俗。采摘艾草要在公鸡啼叫之前开始,挑选最人形的艾草带回来挂在门上,有的会把艾草扎成老虎形状,然后在上面糊上艾草叶子。艾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与大蒜相同的杀菌效果。端午节期间,临近夏至,是寒暑交换的时候。要注意吃穿动作。保山县有句谚语:“不吃端午,不能送寒衣;吃了端午,要冻三次。”在古代,人们缺乏科学概念,错误地认为疾***是由*和邪恶引起的。因此,端午节时,人们用菖蒲当剑,用艾当鞭,用大蒜当锤,又称为“三大兵器”。他们认为蛇、昆虫和细菌可以被击退,恶魔可以被切断。
在江南地区,端午节喝菖蒲酒是一种习俗,所以它的药用功效更直接。通常在节日前,将菖蒲切碎,配以雄黄,泡在酒中,节日期间即可饮用。
三、写口头禅
除了用AI、菖蒲、大蒜作为“端午三友”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驱*方法,就是在室内悬挂辟邪咒。驱魔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要求,须在端午日出或午时书写,以生朱为书写材料,并在砚台和书写人口中放入硝石。比较流行的咒语是:“五月五日,中秋会把红嘴白舌一扫而光”。上海人习惯在端午节门口悬挂钟馗的形象,是这种辟邪习俗的延续和演变。另外,类似这个习俗,孩子额头上有一点雄黄酒。节日初期,妇女把艾蒿放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菖蒲放在孩子的头上,然后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下“王”字。据说这样可以让百*恐惧,保命。
四喝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是指黄鳝、大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在*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喝雄黄酒,呈现蛇身原型。所以人们认为蛇蝎蜈蚣等*虫是可以用雄黄酒打碎的。所以端午喝雄黄酒,可以驱邪、解*、养生。
五、挂钱包,系五色丝线
英少《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天扎彩丝,长命雷,命雷,命雷,五色雷,
陈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了一种“端午是用红白两色做的一个袋子,它贯穿着彩色的线条,使它成为花的形状。”而另一种“蚌粉钟”:“取蚌粉入帛五日,以绵缀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便携袋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蚌粉、驱魔咒、铜币、驱虫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不及物动词龙舟比赛
关于赛龙舟,文字记载始于公元500年前梁朝吴郡《续齐谐记》年。后来关于赛龙舟的文字记载可以在很多记载中找到。在中国数千部地方志中,有227部关于赛龙舟的记载。端午节赛龙舟和赛龙舟的说法包括“群众一起出发,赶到程去救屈原。”和“一声喊叫和鼓乐吓跑了龙。”
端午节你吃什么传统食物
粽子——用竹子或芦苇叶包裹糯米做成的金字塔形饺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米”、“通宗”。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粽子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不仅在假期吃,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吃粽子。家里做粽子的有技术的人很多,平时可以当早饭吃。
黄鳝
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鳗鱼肉一年中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句俗语叫“端午鳝竞参”。对于一些老人和儿童来说,黄鳝是一种非常适合他们食用的食物,但值得注意的是,黄鳝现在必须宰杀和煮熟,否则黄鳝体内会产生一些有*物质。
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很流行。俗话说,喝雄黄酒,***就好了。雄黄酒具有杀菌消*的作用。端午节的时候,大人也会在孩子的额头、耳朵、鼻子、手脚上涂抹雄黄酒,意在消*防***。
吃茶叶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会煮茶叶蛋和盐水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和鹅蛋。人们会在蛋壳上涂上红色,然后让孩子们带着祝福穿上
孩子平安长大,避祸消灾的意思。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是一种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这种食物需要经过反复的捶打才能制作出来,做好的打糕,香甜可口,非常受人欢迎。
端午节地区风俗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海端午节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