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中4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 如***,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
eq o(sup7(,***(1)) ,***(2))
(2)如***,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
1.都不存在对顶角.
2.(1)对顶角,邻补角.
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
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
(2)垂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案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中数学教案3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所以k=10,∴I=10R、
(2)当I=0.5时,R=10I=100.5=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有
Fl=1200×0.5、得F=600l
当l=1.5时,F=6001.5=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当F=400×12=200时,
l=600200=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而F≤400×12=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得
k0.65-0.4=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得
V=990ρ=9901.1=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略
初中数学教案4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初中数学教案5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初中数学教案6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初中数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
问题一:指出***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初中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领略数学隐藏在生活中的迷人之处;
2、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小游戏
教具安排:
多媒体、剪纸、小剪刀三把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在跟数学打交道,能说说大家对数学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不管以前你们喜不喜欢数学,但老师要告诉大家,其实数学很有趣,它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课本,更隐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它在我们的周围闪着迷人的光,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喜欢数学,与数学成为好朋友,好好领略好朋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事不宜迟,现在我们马上开始我们的数学探究之旅。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游戏:
请大家拿出笔和纸,根据下面的步骤来操作,你会有惊人的发现。(PPT演示)
[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3、4、5、6、7)
[2]把这个数字乘上2
[3]然后加上5
[4]再乘以50
[5]如果你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59;如果还没过,加1758
[6]最后一个步骤,用这个数目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公元的)
师:发现了什么?第一个数字是不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字呢?那接下来的两个呢?如无意外,就是你的年龄了。是不是很有趣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课后大家仔细想想自然就明白啦,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了。接下来我们来尝试帮助格尼斯堡的居民解决下面的问题(PPT演示):格尼斯堡建造在普蕾尔河岸上。7座桥连接着两个岛和河岸,如***所示:
网路***
居民们的一项普遍爱好是尝试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7座桥而不
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想法吗?拿出纸和笔设计的路线。
学生思考设计。
师:同学们行吗?事实上,著名数学家欧拉已经证明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别急,我们继续看下去。
1944年的空袭,毁坏了大多数的旧桥,格尼斯堡在河上重新建了5座桥,如***:
B
现在请同学们再尝试一下,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5座桥而不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这次行得通了吧?那么为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说一下他的'想法?
其实,我们的欧拉大师经过研究大量类似的网络,证明了这样的事实(PPT演示):要走完一条路线而其中每一段行程只许经过一次,只有当奇数结点的数目是0或2时才是有可能的,在其他情况下,如果不走回头路,就不能历遍整个网络。
他还发现:如果有两个奇结点,那么经过整个路线的形成必须从一个
奇结点开始,到另一个奇结点结束。
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个***奇结点的个数为3,第二个***奇结点的个数减少到2个了,看来真的是这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这个问题:(PPT演示)
下面是一幅农场的大门的***。如果笔不离纸,又不重复经过任一条线,有没有可能画成它?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看到它的奇结点个数为4,由欧拉的证明我们知道不能一笔画成。
那如果农场主将门的形状做成这样呢?(PPT演示)
学生尝试。
师:是不是可以啦,为什么呢?
生:奇结点个数为2.
师:这种不用走回头路而历遍整条线路的情况,不仅仅具有趣味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比如,我们的邮递员和煤气抄表员,不走回头路意味着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看来,数学并不像
某些时候想的那样没什么用处了吧?
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的奥秘之类吧。
今天我们班有同学生日吗?如果你生日,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你要把它切成不同形状的平均大小的7块,怎么切?能行吗?尝试一下。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把正方形的周边(即周长)分成7个等长,定出蛋糕的中心,从周边划分等长的标记切向中电,(如***所示)即可。
为什么呢?这里我们用到三角形等高等底面积相等的性质。
吃完了蛋糕,我们来观赏一下百合花。(PPT演示):
一个乡村的池塘里种了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生长得很快,使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30天后,长满了整个池塘,那么池塘只被百合花覆盖一半时是多少天呢?同学们,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
师:答案是29天,多么*奇,是吧?潜意识里我们很难接受答案就是29天,只与30天差一天。但用数学我们很容易很清楚地知道是29天,奥秘就在“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这句话里面。你看,数学是多么聪慧、多么*奇的家伙!
其实,除了以上我们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数学影子外,我们的日常生
初中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立体***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形于平面***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与展开***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3、演示MN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解题过程强调证PN垂直AB的困难性。与学生共同品位解出这道20xx高考题的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上题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题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并折前***与折后***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以及合作交流的精*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初中数学教案12
<meta/><title>从不同方向看</title>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作函数***象的一般步骤;
2.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象,掌握一次函数及其***象的简单性质;
3.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与***象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作***过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
2.经历作***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基础上,从***象这个角度对一次函数进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绍了作函数***象的一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法,再进一步总结出作一次函数***象的特殊方法??两点连线法。结合一次函数的***象,教材以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函数解析式与***象二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象及性质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作函数***象的一般步骤,会熟练作出一次函数***象。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及***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学情分析
函数的***象的概念及作法对学生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教材从作函数***象的一般步骤开始介绍,得出一次函数***象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介绍用两点连线得一次函数的***象,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数解析式与***象二者之间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学生能回答书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教学中尽可能的多作几个一次函数的***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次函数的***象是条直线。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下***是小红某天内体温变化情况的曲线***。你知道这幅***是怎样作出来的吗?把每个时间与其对应的体温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点,这样就可以作出这个***象。
二、新课讲解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形叫做该函数的***象。
下面我们来作一次函数y = x+1的***象
分析:根据定义,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许多点,因此我们应先计算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即x与对应的y的值。我们可借助一个表格来列出每一对x,y的值。因为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可以取一切实数,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
解:列表: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 = x+1***象(如***)它是一条直线。
三、做一做
(1)仿照上例,作出一次函数y= ?2x+5的***象。
师:回顾刚才的作***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
生: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
师:回答得很好。作函数***象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数的***象。
师:从刚才同学们作出的一次函数的***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次函数***象是一条直线。
(2)在所作的***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纵坐标,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2x+5
四、议一议
(1)满足关系式y= ?2x+5的'x 、 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 ?2x+5的***象上吗?
(2)一次函数y= ?2x+5的***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2x+5吗?
(3)一次函数y=kx+b的***象有什么特点?
一次函数y=kx+b的***象是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象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象也称为直线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数的***象
教师点评:作一次函数***象时,通常选取的两点比较特殊,即为一次函数和X轴、 y轴的交点,在列表计算时,分别令X=0,y=0就可计算出这两点的坐标。正比例函数当X=0时,y=0,即与x 、 y铀的交点重合于原点。因此做正比例函数的***象时,只需再任取一点,过它与坐标原点作一条直线即可得到正比例函数的***象。从而正比例函数y=kx的***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练一练:作出下列函数的***象:
(1)y= ?5x+2,***? (2)y= ?x
(3)y=2x?1,(4)y=5x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象。一次函数的***象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作***时,只需确定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数的***象。一般地,作函数***象的三个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六、课后练习
随堂练习习题6.3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作函数***象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一次函数***象的认识,得到作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象的特殊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形结合,找准这两个特殊点坐标的特点(x=0或y=0),让学生理解的记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不等式的复习和具体实例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2.通过例题教会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2.通过例题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让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使他们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对例题的讲解中,使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即每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渗透“交集”的思想。
3.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 的情况。难点 :1.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之间的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学生活动:请学生观看购物街转转盘游戏.(在看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看游戏规则:转轮上平均分布着5、10、15一直到100共20个数字。每位选手最多有两次机会。选手转动转轮的数字之和,最大且不超过100者为胜出,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品。选手每次必须把转轮转动1圈才有效.)
设第三位选手第二次转的数字为x,他要胜出应满足什么条件? 预设学生
1x?10?75,预设学生2
x?10?教师提出问题:这两个条件只需满足一个还是缺一不可?
预设学生:同时具备??x?10?75
x?10?100?教师活动:
1、讲解联立符号的作用,并引入课题.2、给出定义:由几个含有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设计意***】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探究性,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本课题.学生活动
用心找一找:下列不等式组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x?4?2x?x?2?1?2y?7?6?x?2?2a?7?1?(1)?(2)?(3)?1(4)?(5)??5x?3?4x?1 3x?3?1x?33a?3?0?1***?7?2x?6?3x??x?预设学生1:(2)(3)(4)(5)预设学生2:(2)(4)(5)预设学生3:(2)(4)
【设计意***】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二、探索过程
问题一:??x?10?75这两个不等式的解分别是什么呢?
x?10?100??x?65 ?x?90?问题二:怎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呢?
什么是不等式组的解呢?
【设计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得出不等式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的表示方法.文字语言:大于65小于或等于90的数.***形语言: O***0
数学式子:65<x≤90 学生活动:探究不等式组的解
问题: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并找出其中的规律(1)??x?3?x?2?x?3?x?3(2)?(3)?(4)? ?x?7?x??5?x?5?x?7学生预设1:通过数轴,能求出不等式组的解
学生预设2:找不出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让学生利用数轴寻找不等式组的解,并表示出来,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善于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
(1)不等式组??x??5的解在数轴上表示为____________则不等式组的解为 x??2??x??5的解在数轴上表示为_______________则不等式组的解?x??2(2)不等式组?为
(3)不等式组??x??1的解为 x?2??x??1的解为 x?2?(4)不等式组 ?2.选择题:(1)不等式组??x?2的解是()x?2??2 ?2 C.无解 ?2(2)不等式组??x??2的负整数解是()x??3?A.–2,0,-1 B.-2 C.–2,-1 D.不能确定
【设计意***】让学生及时巩固,准确找出不等式组的解,在找不等式组的解的过程中引入整数解.四、合作小结,课外探索 学生活动:
1每位同学写一个以x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2、同桌的两个不等式组在一起叫做什么?三位同学的不等式组在一起呢?
3、每位同学把你所写的不等式解出来;
4、同桌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是什么?
【设计意***】通过问题串,在生生、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和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五、布置作业
3个小组计划在10天内生产500件产品(每天生产量相同),按原先的生产速度,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小组每天比原先多生产1件产品,就能提前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原先每天生产多少件产品?
【设计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有效地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x?10?75??x?10?100?x?65 文字语言:大于??x?9065小于或等于90的数.***形语言: O***0数学式子:65<x≤90
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并找出其中的规律(1)??x?3?x?7(2)??x?2?x?3?x??5(3)??x?5(4)规律:大大取大,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为
初中数学教案14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由***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案15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17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案18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19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教案20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使学生感受***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如***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