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读后感700字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风流去》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分享。
《风流去》读后感700字 1
《风流去》结集了鲍鹏山“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中最好的文章。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读后感
曾经的我,读阮籍与嵇康,一直敬佩嵇康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慨然赴*留下千古绝唱,不屑阮籍不过嚎啕大哭或是一醉不醒,即便那是乱世之中的无可奈何;曾经的我,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信“士可杀不可辱”……
而学过《史记》,读过《留侯论》,再看,才明白究竟哪一种更有价值。
看司马迁评伍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致此哉”,是司马迁自知不能够以*明志,自知一*便无法文采表于后,自知自己的*是无法改变后世的,遂在《史记》中述往事,颂逝者,扬高贵之德,将自己之爱之恨融在笔尖,用自己的血泪洗礼过往功绩。
看苏东坡评张子房“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志甚远也”,是苏东坡面对一贬再贬的生活困境,依旧满眼满脑都是“纵横忧患满人间”而生发出的自我感悟与自我激励。
其实嵇康的*也是一样,他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名节,更是为了唤起埋在人心底的正义。
然魏晋的黑暗比他预计的`更深更厚,更加难以撕碎。纵是一曲《广陵散》响彻云霄,也不曾激醒当世的人们,却是在他*后,阮籍写了“劝进表”,向秀也走入了司马昭的阵营。可惜啊!
竹林七贤虽是以“任其性,适其情”著称于世,实则除却嵇康,其余很少于民有益,于国有功。阮籍的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是在说自己吧,他也清楚当自己为才貌双全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而哭即为人称颂之时,哭自己无明主可报之心却鲜有人知。自己活一世,却终未成事,甚至连自己曾经当作信仰的东西也未曾坚持下去。到底,也是没有把自己坚持活下来所为实现的愿望变成真。可悲啊!
其实,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生,又为什么而*。二者选其一时,看的是自己选哪一种做法更有意义,影响更大。有人为至理而*,便必要有人为其而活。没有活着的人去响应逝者的号召,去践行逝者的理想,逝者才是白*了啊!
《风流去》读后感700字 2
最初读这本书是因着名字,“风流去”三个字入了眼,顿觉好生潇洒快意。
直到拿到书,看见书封上那一句“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方知我是会错了意。作者所写的,是这千年来风流人物。苦苦追寻的孔子、失望而去的老子、勇悍锐利的墨子、奇思百变的庄子、避世而出的陶渊明、恭顺精明的荀子……各有姿态,各成风流。
先生评析历史人物的角度很是有趣,不从功过,不从生平,而从情感,从思想。他在序言中写父亲的故事,那句“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朴实而动人。后记中朱昭鸿写他,“追寻的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做的是真学问,大学问”!为人处世之道,太复杂,太深奥,太使人疲惫。但鲍老先生用一个个人物告诉我们,这其中有大智慧,有大魅力。
书中的语言诙谐而犀利,赞扬,批判,嘲讽,观点鲜明。字里行间的'幽默讥嘲使人忍不住发笑,然而所传达出的感情终究让人沉重。书中的人物,由渴望进入***治中心到渴望离开***治中心,各自的性格大不相同。尖锐也好,隐忍也罢,张狂也好,安闲也罢,终归是,风流已去。这些魅力十足的人物,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隐没、拂袖而去了。
我将这三个字错会为“去风流”,乍见这名字顿生欢喜。眼前似乎有年轻的白衣公子,佩一把长剑,提一壶热酒,吟着一首或许会流芳百世的诗,扬起眉三分笑意七分张狂,道一句“走,风流去”!顿觉胸口涌起年少的血气,有着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轻狂。我仍偏执的喜欢这样的解读,因为这样解,这书不再是对过去的评析和慨叹,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和殷殷期待。昔者已逝,他们带着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辉煌或失意,寂然离去。而我们,站在时代的路口,少年意气,一往无前。总有人说,时代是我们的。我们也欣然接受这个说法,少年,应当意气风发,应当怀揣热乎乎滚烫的梦想。
正如书的简介中写,“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风流去》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