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现象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毛细现象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细现象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第14课《毛细现象》本课在教学第五册《地球引力》、第六册《雨水的流动》,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点拨下,了解哪些物体会发生毛细现象、发生毛细现象的条件,以及毛细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水往高处流的矛盾现象。毛细现象的探究,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虹吸现象、渗透现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解读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毛细现象虽然学生在生活、生产中大都见过,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它,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程标准》对确定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也就是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毛细现象》的教学内容编排基本适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根据实际情况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组。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潜心解读,又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3、科学知识: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难点定位
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难点是探究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五、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分组实验材料:如餐巾纸、水彩笔芯、玻璃片、玻璃管等等;
教师方面:
①演示实验器材。
②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策略
为达成上述目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于毛细现象学生大多见过。因此一上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将一支白粉笔插入红水中,仔细观察粉笔下端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并使学生产生质疑:红墨水为什么会往上爬?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2、探究“生活中发生毛细现象的一些物体”。
由导入新课的疑问,可以从实验各种有结构的材料发生的'毛细现象开始研究。利用毛巾浸入水盆中、彩色笔芯吸墨水、餐巾纸一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进入第3个环节。
3、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采用开放式教学,探究实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利用放大镜观察刚才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结构,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放大镜的正确使用。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学生汇报交流时,要抓住实验材料的结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缝隙、小孔;再写上一个大大的问好,适当进行点拨:水究竟是不是沿着这些缝隙或小孔往上爬升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可以适当点拨:分别用1片和2片玻璃片来设计实验)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完成板书;从而真正认识毛细现象的发生。
4、探究“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每组都有实验材料,让学生能充分实验研究、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实验1拿两片玻璃片,一端夹一根火柴,用橡皮筋捆住,竖立在红水中;实验2:将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插入红水中。分别观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效果都很明显,但缺少一个集中的体现,所以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现象,让学生共同认识,然而这样学生还只是观察到现象,没有在头脑中建立毛细现象发生过程的表象,因此,我将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出示:形象、直观的模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课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扩展和运用到生活中去。多媒体出示:生活实际问题:如水盆、抹布进行自动浇水,让学生进行解释,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开阔学生的思维;然后学生概括本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渗透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意识,再谈谈自己了解的其他地方运用到这一科学道理的例子;最后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出示其它液体:如酱油,食用由、酒精、醋等,这些液体也会产生毛细现象吗?要求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从而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
另外,我再说一下本课的板书,由于教学对象是低/中/高年级,要求板书简明扼要,富有条理性,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略)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
学生从问题开始进入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始终在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行;然而学生又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从而培养学生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毛细现象说课稿 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
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
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活动结束
附:知识背景: 毛细管:
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毛细现象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教师出示***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因此,本题答案为(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
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
例4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