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剑情深的典故由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典故吧,典故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典故和非限时典故。那么一般典故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故剑情深的典故由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注音】gù jiàn qíng shēn
【典故】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
【解释】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用法】作宾语;用于夫妻间
【相近词】深情故剑
【反义词】喜新厌旧
【同韵词】文质斌斌、竹柏异心、点石成金、弦外有音、清耳悦心、火传穷薪、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席上之珍、敬布腹心、十指连心、......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期,大将***霍光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君为婕妤,将自己的幼女嫁给宣帝准备立为皇后。宣帝心中不乐意,下令寻求过去作平民时的旧剑,目的明确,立许婕妤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御医害*许皇后
【成语举例】如今却说李彦青探明曹三意旨,知他故剑情深,不忘喜奎。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8回
典出《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故剑情深故事
汉武帝时,太子刘据的孙子刘***已(又名刘询)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之祸。武帝征和二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刘据起兵失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刘据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唯独襁褓中的刘***已逃过一劫,被收系郡邸狱,得到了廷尉监邴吉的照顾。
后元二年,武帝***,望气者进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使者到京师诸官府狱,杀掉狱中囚犯。邴吉拒不让使者进入,刘***已方得保全性命。后大赦之时,邴吉将刘***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
武帝后来下诏,将刘***已收养于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此时皇曾孙刘***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认。掖庭令张贺原是刘据的部下,他对刘***已极好,自己出钱供刘***已读书。在刘***已长大后,张贺为他迎娶掖庭暴室属官许广汉女儿许平君为妻。许平君是个勤劳贤惠的女子,在刘***已最困难的日子里,不但没有嫌弃丈夫,反而与他相依为命,用自己的柔情让这位落魄的皇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许平君与刘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刘奭,同年刘弗陵驾崩,刘询被拥戴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连上官太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刘弗陵的皇后)也如此主张。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朝臣们善于揣测上意,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依例,皇后的父亲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却始终不允。后来才封了个“昌成君”。
而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成君作皇后。本始三年,许平君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女儿,霍显命御用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坐月子时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发逝世。汉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上皇后,她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与许后提倡的节俭、贤德完全违背。刘询装作对他千依百顺,而霍成君也没有为刘询生下子嗣。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刘询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地节三年(前67年),汉宣帝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平恩侯,立与许平君在民间所生的刘奭为太子。霍显非常恼怒,甚至“恚怒不食,呕血”,并授意霍成君伺机*杀刘奭。但因为太子的老师常先试菜验*,所以几次下手均未成功。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霍家发动未遂***变,招致族灭,霍光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妻子霍显都被杀或者自杀。八月,汉宣帝以阴谋*害太子为由,废掉霍成君,令其迁往上林苑的昭台宫;十二年后的五凤四年(前54年)再度令其迁往云林馆,霍成君自杀。葬于蓝田县昆吾亭东。废后诏书原文: 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与母博陆宣城侯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至此,刘询终于为发妻许平君报仇。
在刘询落难时,许平君对刘询不离不弃,当上皇后之后,细心打理后宫,而刘询能够力排众议立平君为皇后,还能为其报仇。对于许平君来说,相比班婕妤、卫子夫等人,她已是十分地幸运。
后用“故剑情深”比喻对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与之相关的诗词有王昌龄的《行路难》,长孙佐辅《相和歌辞·宫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