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要吃肉的原因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天气会慢慢由热转凉,现在已经立秋了,天气稍微转凉,但“秋老虎”时,依然很热闷,应该注重养肺,秋天做好养生,对接下来的冬天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立秋要吃肉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秋为什么要吃肉?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
不过专家提醒人们,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如今,“贴秋膘”应该提高到新的层次,那就是讲究营养均衡,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控制脂肪、盐、糖的摄入量,以此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所以“秋补”时,除了适当补充一些鸡、牛、羊肉类食物,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也要多吃,还要全面地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立秋五大经典美食
今天,我们就为您盘点一下立秋“贴秋膘”的五大经典美食,不管您是不是贴过了秋膘,都会让您大饱口福!
1、酱肘子: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2、烤鸭: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3、酱牛肉:酱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4、烧羊肉:“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5、猪头肉: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立秋节气“吃5食”分别指啥?
一、吃渣
当太阳黄经运行到135度时,就是立秋节气交节的时间,立秋代表着火气隐藏,金气完全取代了火气。金气就是秋季的凉气,所以立秋之后,早晚会有凉风出现,但此时的凉风最容易导致人们肠胃受凉,其结果就是容易拉肚子。
所以立秋之后,人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将肚子盖好,以免受凉。每到立秋这一天,人们还会用豆渣和青菜做成粥来食用,谓之“吃秋渣”。所谓“豆渣”也就是做豆腐时剩下的豆渣,被称为“大豆纤维”。豆腐渣不仅可以排除体内的垃圾,还能起到降脂和减肥的作用。
俗话说:“吃了立秋渣,不呕也不拉”,“好药一箩筐,不如立秋一碗渣”,民间还有“吃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
二、吃瓜
立秋节气代表着金气开始上升,火气完全隐藏,金气就是秋季的少阴之气。所以立秋节气是阳气下沉,阴气上升的开始,也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人们为了留住阳气,就会在立秋当天吃西瓜,谓之“咬秋”。
清代的《岁时风俗》中说:“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相传在明朝时期,朱元璋称帝之后,他的部下都是粗人,不爱洗澡,于是很多人头上都长出了癞痢疮,特别是小孩更多。后来人们发现吃西瓜可以减少癞痢,于是立秋吃西瓜就成了一种习俗。
俗话说:“立秋不啃秋,变成癞痢头”,就是由此而来。当然“啃秋”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不一定就是吃西瓜,有些地方则是吃山芋,也有人抱着玉米棒子啃。除了顺应季节的变化之外,人们也以“啃秋”的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
三、吃肉
由于以前人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大多都是比较瘦弱的,只要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胖子。因此在古人眼中,肥胖就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体重减轻就是一种***,所以在立秋当天还有“悬秤称人”的习俗,也就是称一下体重是否减轻了。
当然除了称体重之外,人们还会在立秋当天大吃一顿,谓之“贴秋膘”。而肉类就是最好的“贴秋膘”之物,于是每到立秋这一天,就有了吃炖肉的习俗,其目的就是希望将夏季减轻的体重再吃回来,也就是“以肉贴膘”。有些地方在立秋当天吃肉饺子,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古人在一年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会吃肉,一个是寒冬之后的过年,一个是酷暑之后的立秋。人们在这两个时间点吃肉,也是庆祝自己又一次度过了三九天和三伏天。俗话说:“立秋一碗肉,疾***绕道走”,因为立秋吃肉,可以增强体质。
四、吃桃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这些都是每个季节的应季食物,秋季正是各种果实成熟的季节。于是每到立秋这一天,民间还有吃秋桃的习俗。人们还会将立秋这一天吃剩的桃核保存起来,等到除夕之夜将桃核放入火炉中烧成灰烬,说是这样一年都不生***了。
《素问》中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秋季要吃酸性的果实和蔬菜。所以有些地方在立秋当天吃“龙眼”,有健脑的作用,俗话说:“吃了龙眼肉,子孙中状元”,意思就是吃龙眼,会让孩子更聪明。
五、吃豆
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对应的五行,春季属木为青色,夏季属火为红色,秋季属金为白色,冬季属水为黑色。立秋节气正是火气隐藏,金气增强的开始,而金气的增强也会导致人们受凉,容易出现腹泻等现象。
所以人们在立秋当天要吃红小豆,寓意着用红色之火压住秋季的凉气。俗话说:“立秋吃过小红豆,一秋不会犯痢疾”。因此每到立秋这一天,人们先准备七至十四颗红小豆,面朝西用井水服食,因为秋季属金,其位在西方。
立秋要“做3事”,分别指啥?
一、躲秋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立春和立秋都是阴气和阳气纷争之时,立春代表着阴极而生阳,立秋代表着阳极而生阴。在阴阳纷争之时,也是磁场力量最强的时候,所以人在立春那一天要“躲春”,在立秋那一天要“躲秋”。
所谓“躲秋”也就是躲过立秋交节的那一个时辰,因为阴和阳纷争之时,也是男女之间容易发生争吵的时候,因此不出门。俗话说:“立秋躲一辰,万事都顺心”,“立秋不躲秋,秋后惹是非”,今年立秋交节的时间就是七月初十晚上的八点二十八分五十七秒,也就是戌时。
二、摸秋
每到立秋这一天,民间还有“摸秋”的习俗,相传在元末明初之时,有一支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一次少数人饥饿难耐,就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结果就要被处罚,村民们知道后纷纷求情,并说“八月摸秋不为偷”,之后就有了“摸秋”的习俗。
于是每到立秋这一天的晚上,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的妇女们就会去“摸秋”,也就是去南瓜架下或者豆棚下去,趁着天黑,用手顺着瓜蔓往下摸,如果摸到了南瓜,就预示着会生男孩。如果摸到了豆角或者扁豆,就预示着生女孩,当然这只是一种习俗而已。
三、称水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阴气开始增强的起点,于是人们在立秋当天会用各种方式来判断雨水的多少。比如立秋那一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立起来,如果当天的泥鳅没有立起来,就说明秋后会有大风或者大雨。俗话说:“立秋不立鳅,必定有大风”,就是这个意思。
而“称水”则是古人判断降雨多少的主要习俗,其称水的时间就是每个季节的第一个壬日,今年的立秋节气正好是壬辰日,所以立秋当天也是“称秋水”的时间。宋代的《麈史》中说:“常于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
元代的《研北杂志》也说:“夏正之三日,俗以是日秤水,以重为上有年,则极验”。在《天下粮仓》中乾隆皇帝说:“大清***九十二年,有八十七年验水验准了”,“验水”也就是称水的重量,其实是称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含沙量越多,水就越重,降雨也就越多。
立秋的习俗
1、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2、吃鸡蛋
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3、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4、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5、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1]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6、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
7、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8、祈福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9、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
10、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12、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13、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如在商洛竹林关一带,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过了这一天,家长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14、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16、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17、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立秋习俗大全
18、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19、咬秋
也有地区啃秋不是吃西瓜。如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住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20、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21、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2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煮社粥”的说法。
23、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各地立秋饮食习俗
东北
在我们东北,家里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大概与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有关,我们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随着减肥的热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带来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发福。
北京
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江南
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立秋吃水果叫“咬秋”。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
四川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苏州立秋习俗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仍存,“秋老虎”也虎视眈眈。苏州立秋习俗有很多,除了“咬秋”外,老苏州还有不少与立秋有关的民俗呢:称重,如果一个夏天瘦了的话,要“贴秋膘”;早上洗个温水澡,可以防止生秋痱;啃秋桃,并保留桃核至除夕烧成灰烬,来祈求免瘟***等。
1、啃西瓜
“立秋”这天,老苏州都有“啃秋”的习俗,家里买只西瓜,一家人围坐而“啃”,迎接秋天到来,也象征着把“秋老虎”吞进肚中。
立秋是一个大家都期盼的节气,不仅是因为希望酷暑快点结束,也是因为苏州在秋天有很多时令瓜果上市,可以一饱口福。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啃秋或者咬秋这一说,一是迎接秋天的到来,期盼天气赶紧转凉。二是用咬秋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清张道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2、吃绿豆百合汤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比较讲究,吃喝也是跟着时令走。她说,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
立秋后,绿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暂且“歇歇”,脾胃虚寒的人勿吃冰镇西瓜,立秋后燥令当时,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待在空调房时,肩颈、肘膝关节处该“捂”起来。
宁波立秋习俗
1、啃秋
在宁波民间,立秋也被称为“高秋”。宁波《非遗汇编》中并无立秋习俗的记载,不过宁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说,说明在这一天,宁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也称“啃秋”。
在宁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送走酷暑,迎接凉爽的秋季。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为过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
2、高秋
除了吃西瓜,宁波立秋民俗里,还有比较特别的环节,俗称“高秋”。在镇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来,大人们都会专门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立秋给孩子喝绿豆粥的传统,意在防“滞夏”。
酒曲,是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在米粒上生长出菌丝后,就成了酒曲。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长得快、长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