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点绛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宋词赏析:《点绛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词赏析:《点绛唇》 1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词作鉴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怡。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宋词赏析:《点绛唇》 2
点绛唇
宋自道
山雨初晴,余寒犹在东风软。满庭苔鲜,青子无人见。好客不来,门外芳菲遍。难消遣。流莺声啭,坐看芭蕉展。
《点绛唇》词牌常抒愁怅、叹惋之情;是词亦借景遣怀。“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见》)。
上片写景、乃述人们对春暖微寒之感受。“山雨初晴”,绵绵山雨刚刚停歇,天空才放晴。尚觉“余寒犹在东风软”,东风因略存“余寒”,吹拂得柔弱无力。其中“软”字形象贴切,同于李商隐《无题》诗所言“东风无力,”并与“山雨初晴”“余寒犹在”相辅相成,这样也就点明了季节。紧接两句“满庭苔藓,青子无人见”,将笔触移至词人山居之所,其地苔藓已遍生于庭前,说明早是人迹罕至,唯词人独居于此。而“青子“即未熟未黄的梅子,本合抛青梅为戏之意,犹言与斯人曾有无猜情爱;然而却“无人见”,不胜怅惘,并与前面“满庭苔藓”相呼应,便暗示自己如今孑然一身之状。从全句看,无疑是对恋人昔日相处的美好怀念,以及对眼前独自孤寂度日的哀叹。
下片则将情景交互融汇,承接上片,更进一步倾吐胸中愁闷。下片首句“好客不来”,这是对上片“青子无人见”之呼应。次句“门外芳菲遍”,又着力渲染出居处山花遍野、芳香四溢的美景,但是如此好景却落得个“好客不来”,无人相与分享,心中自然难免郁愁倍增,自然也就更“难消遣”。全词歇拍二句“流莺声啭,坐看巴蕉展”,既是惆怅的无奈心情的展现,又是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莺声啭”是与“芳菲遍”共存的美妙春色,中国古代诗家词客常用莺声增加春之动感,并借此与人物心境相对照。宋朱淑真《眼儿媚》中即有“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之句,言本来是悦耳的婉啭莺鸣声对感伤之人来说乃是唤起春愁之由,“流莺声啭”句亦秉承此意,与之异曲同工。而“坐看芭蕉展”中之“芭蕉”也是词人之惯用形容情人一方之物,多与“丁香”对。如唐李商隐《代赠》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便写相思之情,亦兼所怀者而言。此处因无奈生出的“坐看芭蕉展”,眼中芭蕉虽展,而心中愁结却未得展,隐含着无限的感伤和寂寥。
此词委婉含蓄,情寓景中,情景相融,不失为深具意境之作。
宋词赏析:《点绛唇》 3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宋词赏析:《点绛唇》 4
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
暮山无数。
归雁愁远去。
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
空凝伫。
故人何处。
可惜春将暮。
作者:
曹组(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后召试中书,换武阶,兼阁门宣赞舍人,任给事殿中,官至防御使。其词作喜用俗语,多谑词、艳词。也有清幽秀劲之作,风格近秦观、毛滂。有《箕颖集》,不传。词有《元宠词》。
注释:
①平芜:平旷的原野。
②凝伫:有所思虑、期待而立着不动。
赏析:
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抒发作者怀人的情思。上片写景。斜阳穿窗,暮山归雁,已经是黄昏的时候了。下片写惜春怀人之情。平芜远望,树木重重,春色将暮,故人何在?宛转细腻地透露了无限怀念之情。全词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宋词赏析:《点绛唇》 5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译文] 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渔村上空袅袅升起。
[出自] 北宋 王禹偁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释:
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孤烟:炊烟。
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译文1:
细雨蒙蒙,云雾弥漫,使人顿生愁意。这江南景色,却依旧是那么秀美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袅袅,冉冉腾起。
天边鸿雁,远远看去,一行行飞过,排列整齐。想起平生遭遇,此时禁不住注目凝视。面对振翼搏击长空的万里征鸿,谁能理解我凭栏远眺的心意!
译文2:
阴雨浓云令人添恨生愁,这江南的秀美风光依旧被称为天下的佳丽之地。傍水的村庄繁华的渔市,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在村落里。
天边的鸿雁向远方急飞,遥望整齐的雁行连缀在一起。回顾一生经历,此时凝*注视着万里征鸿,谁能知道这凭栏望远的心意。
译文3:
绵绵细雨恨意难消,灰色的云块彷*郁结着层层愁闷,但江南的景色依旧美丽。(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
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从远处辨明像是连在一起飞行。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事业:官职和抱负),此时此刻(我)双眼凝视(恨不能像天边的征鸿一样,施展双臂尽情飞翔),却是没有人能领会我凭阑远眺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景,含蓄地表达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是诗词惯用的手法。景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并不具备人的感情。但在词人眼里,客观景物往往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此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谓“以我观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本词劈头一句“雨恨云愁”即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在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眺《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请看,江南的雨景是何等的清丽动人: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轻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这多么象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画!但是,如此佳丽的景色,却不能使词人欢快愉悦,他恨什么、愁什么呢?在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扬雄《法言》),这是指隐逸远祸,是一种。齐恒公见二鸿飞过,叹曰:“彼鸿有时而南,有时而北,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管子》),这是求得贤臣,成大事,又是一种。真是“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南归嵩山》)。在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不是乡愁,不是恋情,更不是离愁别恨,而是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曹植有诗云:“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就是好男儿的功名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今苏州)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怎能实现他胸中的大志呢?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词林纪事》引《词苑》对该词的评语云:“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在恋情闺思充斥的宋初词坛,这首清淡雅丽的《点绛唇》,实在是别具一格的佳作。
宋词赏析:《点绛唇》 6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韵悠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宋词赏析:《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