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 1
这本书是我从育才书店买来的,我很是喜欢。已经写过很多次这本书的读后感了,可是每一次阅读感受到的都大不相同!我真正喜欢这本书,喜欢这个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人-南仁东。每当捧起这本书阅读,我便充满了力量,仿*自己也成了巨人,不畏一切的艰难险阻,这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书的封面是南仁东的半身像,他在仰望什么呢?哦,他在看自己建设的天眼,他希望祖国在科技上更进一步。点点希望,坚持不懈,成就了天眼的成功。
他在为寻找合适建造天眼的地点时,徒步走遍上千个洼地,走遍上百个山窝,在偏远荒凉的大山里走了12年,才选定了最终的位置!这个"12"不仅凸现了南仁东的巨大努力,还让人们知道了哪怕时间再长久,为了理想,也要努力下去。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成百上千个日夜最终都是为了这一个天眼。在庞大的天眼背后,更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团体!在团体背后,是山区的山民们对未来和科技的无限向往。
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这些词语,似乎都是为南仁东而写。在我看来许多人跟他比,都会黯然失色。他教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一个道理:“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为了天眼,南仁东爷爷,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60岁高龄时还亲自上阵!在南仁东爷爷眼前,天眼就犹如自己的儿子!从平安降生到大国重器,哪怕付出再多,也是鞠躬尽瘁*而后已。我不禁泪目,握紧拳头!南仁东爷爷的这种精*,就让我们传承下来!您是指路明灯,而我这个热爱科学的少年,也终将在您的指引下,一路向前!
封面上的南仁东爷爷在望着我,仿*在对我说话,他在说什么呢?他不用说,我懂了!他对我们这些后代的期望都在这深邃的目光中,如明亮的灯塔。
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 2
暑假里,我很高兴能阅读到《新中国英模故事选》一书。
在这本书中,很多的英模故事打动了我,让我体会到新中国发展的不易和一代代劳动者的艰苦奋斗,让我看到了中国发展、强大背后默默奉献的英模事迹,他们的人生,伴随着我们共和国的艰辛历程一路走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眼之父——记南仁东》一文,因为我在2018年暑假期间曾到贵州亲眼目睹过那*奇的中国天眼。
众所周知,南仁东院士是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天眼(FAST)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最让我钦佩的就是他的民族精*和对科学研究的不懈意志。他在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后,下定决心建造中国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并为了这个理想倾注了一生。
1994年他带领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区选址,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必须是低洼的地方,还要排除各种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他带着咸菜,扛起锄头,走遍了中国300多个候选地。他踏足了从未有人足迹的荒野,遇见了很多从未遇过的险情,山险路难,很多地方,当地老农都不敢走,他却从不回头。他没有国外科学家的傲气,变成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
光有选址,没有资金怎么行?他又从科学家变成“推销员”。在选址期间,还要为项目建议书审批到处奔波。那几年里,无论大会小会、国外国内,他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他曾自嘲道:“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在他的努力下,最后立项申请书上,多出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2011年,经历了重重阻碍,中国天眼正式开工,2016年9月25日,FAST工程正式竣工。他提出的索网支撑反射面设想最终发展为FAST主动反射面设计方案。他又组织攻关,对中国天眼工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就是这项工程,让外国科学家望尘莫及,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查阅资料得知,通过FAST系统可以灵活地控制由4450块***面板组成的反射面,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对准天体目标,再由6根钢索拖动重达30吨的馈源舱,抵达焦点位置,实现实时控制下形成瞬时300米口径抛物面的功能,以接收天体发射的电波。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1984年,他开始使用国际甚长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主持完成了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成了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学家,得到了全世界天文界的青睐,所有人都期待他有更大的成就,他毅然放弃了国外比他现在多300倍的工资,回国就任。许多人说他傻,但他心里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有祖国。他知道祖国需要他,这就是他高尚的民族精*吧。
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就是那个样子,吭哧吭哧地拼命干。新中国70年走过来不容易,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南仁东有丰富的精*内涵,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奋发自强的精*,他们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一种参与世界科学发展、推动世界科学进步的开阔胸襟。
中国的.这一代科学家是白手起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从极艰苦的条件下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的民族精*,奋发自强,同时又能开拓性地参与推动乃至引领世界科学的发展,南仁东把我们民族的精*和时代精*完美地融合了。
南仁东说过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一个民族,正是有像他这样仰望星空的人,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希望。他是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他心里从没有渴求过能有多少人知道他、记得他。可我们却不应该觉得,这就是理所应当的。有这么一句话“将***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种情况不正常。
南仁东先生虽然过早离开了人世,但抬头仰望星空,以南仁东命名的行星还在璀璨的星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感谢南老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民族精*堪称楷模,必将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路上。
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 3
1993年发生的一件事,是值得在这里记述的。
这年9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第二十四届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南仁东参加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射电天文学分部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议上,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抓紧建造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因为地球上无线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电波干扰了接收外太空信号,如此下去,人类将被封锁在自己发出的无线电波之内,无法对浩瀚的宇宙做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这是要超越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一国的力量难以实现,须多国联手。于是,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代表组成。
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的南仁东事迹展里,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他先后在荷兰、日本、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多家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回国后曾任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从1985年到1993年这8年,南仁东去多国天文机构做客座研究。他在日本京都参加射电天文学分会的讨论,深知多国将联合建造大射电望远镜这件事的意义!1993年9月24日,他从日本回到北京,迅速向中科院提出:我们要积极争取让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这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说。如能争取到,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但是,多国也在争取,我们有希望争取到吗?只有去筹措,才有希望。南仁东开始四面八方联络一批天文学家共谋此事。
1994年初春,北京天文台院子里的树枝冒出新绿的时候,南仁东拿出了一篇《大射电望远镜(LT)国际合作计划建议书》。这份建议书共1.73万字,融入了我国天文学家积蓄百年的科研理想和奋斗激情。这是一份历史性文档,也是南仁东全力以赴为国“出征”的宣言书。
建议得到中科院支持。随即着手选址。这年6月底,他和一位在选址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相遇,这个人就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博士聂跃平。
在贵州万山深处选址,这是南仁东与农民结合的10多年。无论去哪里,总有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为他带路。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农民兄弟的帮助是进不去的.。而建造“中国天眼”,也正是在无路的地方辟出一条路来。
雨衣、***鞋、柴刀、拐杖,是他们长年携带的装备。这是南仁东、聂跃平和选址的科研人员再次经历的“社会实践大学”。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仍需脚踏大地前行。
最让南仁东无法忘怀的是,普定和平塘两地,仅仅听说尚家冲和大窝凼有可能成为大射电望远镜的台址,农民们就把能通汽车的路修到了大山深处。
“不要修,不要修,还没定啊!”南仁东反复说。可没人听他的。那是冬季,那两条路都是在荒山野岭中修出来的。当时的贵州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那里的农民有股精气*,他们筑路的劳动里有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东西。
南仁东曾说“要积极争取”,贵州人民的“积极争取”一次次让南仁东感动泣下。漫长的12年选址和种种“积极争取”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贵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和真情相待,是他最大的支持力量。
读《仰望苍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有感 4
小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月亮问妈妈:“月亮怎么我走,它也跟着我走,我可以去月球上吗?月球上会有什么呀”,大家会对遥远的外太空充满好奇,当时的技术大家对未知的星空充满好奇,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一步步揭开外太空的面纱。
作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是他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奇的外太空。大多数的人的他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带着工作帽、穿着工作服的白胡子老人,知道他对于国家做出的贡献,却不知道南仁东年轻时有过很大的壮举。
一、年少顿悟发奋学习
1951年6岁的南仁东和众多的孩子一样对宇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据小伙伴***回忆,小学的时候俩人经常去龙首山上看星星。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整个国家在慢慢地恢复,中国还没有能力去发展天文领域。
小孩子的世界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南仁东也一样。热爱文学痴迷美术的他在15岁的时候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去学习,他有了更大的目标。造成南仁东转变的是他的初中老师。
按道理来说,老师会更关注成绩好的或者成绩不好的,南仁东这样在班级里平平凡凡的学生,最不容易被老师注意到的。这位老师慧眼识才,把南仁东邀请到自己的家里进行谈话,俩人聊理想谈志向。在这之后南仁东变了,开始了人生道路转折。
南仁东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成绩迅速提升,成为了当时老师眼里的*童,高考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南仁东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热爱天文学的,高二的时候会订阅天文学杂志,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高考志愿他选择了建筑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数高出清华建筑系的南仁东被调剂到无线电专业,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培养无线电方面的'人才。
面对这样的结果南仁东的心情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他内心是不想去无线电专业的,又或许为了国家的发展选择无线电专业,他最后的选择是进入无线电专业,好好学习知识。
二、出类拔萃,青云万里
1968年南仁东毕业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这个地方是南仁东科研的起点。
23岁的南仁东要比同龄人看起来大很多,和同龄人穿搭也很不一样。当时流行行***服装,大家比较喜欢绿颜色的衣服,南仁东去报道的时候穿着皮夹克、黄色紧身裤,脚上穿着给一双尖头皮鞋,这样的装扮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时髦的,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异类”是不解。
身为清华无线电专业的第一名,他被领导安排在包装车间工作,当包装工,这样的安排让南仁东非常的生气。在和厂长一番理论以后调到无线电组车间当“小金工”,这个依旧和自己的专业不是很符合,他却很满意,没有什么意见。南仁东把这样一件枯燥的工作做得比专业技工还要好。
1968年12月22日,国家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有很多高材生纷纷到农村去。这个时候的南仁东还没有学够技术,就被上级安排到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小组。24岁的南仁东和厂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小型收音机,这个收音机名为“向阳”牌收音机。
经过批量的生产,收音机向全国售卖,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收音机。这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是无比的欣喜,给大家带来了接受外界新闻的平台。有些人在面对挑战时会选择慢慢退缩,有些人则直面挫折,南仁东则是后者。
1970年南仁东所在的厂从无线电厂分离成***的一个无线电企业,改名为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在这新的一年他们接收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制造10千瓦电视发射机的任务,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南仁东认为这对于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绍禹是不想接手这个任务的,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担忧南仁东是理解的,在他心里就没有不会完成的事情。他认为很多东西一开始也是没有的,都是从无到有的,电的发现和使用,火车的建造与使用这些都是在人类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
南仁东向厂里请示要接手这个任务,在刘绍禹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一同的努力下经过一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10千瓦的电视发射机。由南仁东主导设计的电视发射机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三、放弃读研,背包回家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南仁东内心是很犹豫的,妻子郭嘉珍是希望丈夫可以继续进修的,厂里的人分为了两派,一部分人希望南仁东可以继续深造,另外一部分人是希望南仁东待在厂里做研究。
南仁东内心非常的纠结,他决定不去了,继续跟进厂里的集成电路项目。有人为他做的决定感到叹息,无线电台的副局长找南仁东谈话对他说:“眼光要长远一点,一定要去深造,将来可以为国家做出个更大的贡献”。
在听到“国家”二字,南仁东决定要继续深造,白天认真工作,晚上下班复习功课,日子在半工半读中度过。在次年的8月南仁东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大家都在为他感到欣喜,人生的新大门在为他开启,可是这个时候他又犹豫了。
在入学两个月以后,南仁东放弃读研究生,拿着自己的背包回到家。他的妻子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吃惊,劝丈夫回去,其余工友也劝南仁东回学校,他认为在厂里干项目比钻研星空实际得多。这件事情被工厂和研究生学院重视起来,大家一起劝返他回学校,经过众人的劝说南仁东返回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