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茎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植物的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的茎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剖并观察植物的茎,知道里面有一根“导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桃树枝条,小刀,红墨水,放大镜,广口瓶
2、教师准备:在红墨水中浸过的枝条
3、学生实验:把一段桃树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当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留作课堂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
二、开展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的叶和花的?
你是怎样认为的?(学生猜想,并进行汇报)
(2)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汇报,全班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法:先横切,再纵切。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观察剖面)
(3)下面请大家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讨论:
1、横切枝条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回答)
横切后,能够发现横切面上有红色水点。这是因为将运输水分的管子割断后造成的。
2、纵切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植物体内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茎内的这种“导管”与根部、叶部的“导管”是相通的。小结: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4)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吗?
(展示示意***,汇报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
三、自由活动
老师手中有两幅***,一幅是环割前,一幅是环割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让同学回答)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树皮里有一种运输养料的细管叫筛管。筛管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在树上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益处?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植物的叶
导管:输送水分根茎叶
筛管:输送养料叶茎根
植物的茎教案 2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重点、难点)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重点、难点)
4.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内容。
(2)课前准备实验——茎的输导作用。(因为本地区已进入冬季,该实验需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l一2d将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带有不同种类芽的枝条,锯成小段的三年生的无花果枝条,枝芽的结构和茎的结构挂***。
(2)准备实验用具,如放大镜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发育过程和形成层使茎加粗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枝芽发育成茎
学生4人一组,自学第68页课文及***5—7枝芽的结构示意***。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枝芽的基本结构。要提出的问题有,主干和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芽分为3种,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的发育情况怎样?分析枝芽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什么?按照经验它应该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枝叶展开过程的课件,利用动画形式表达芽的动态变化。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每组提供枝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各一幅,请学生将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部分用线相应的联起来,计入过程评分。
(二)茎的基本结构
学生四人一组,参照第69页***5-8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观察三年生无花果枝条的小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木本植物茎不断加粗的过程,回答。
5.形成层的细胞***,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4人一组,参考以下提示,进行第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1.本实验目的是什么?
2.本实验器材有哪些?
3.实验中木本植物枝条如何处理?
4.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到染成红色的是什么形状?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结构?
5.从茎的纵切面上看到红色的是什么?
6.叶脉变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7.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观察部位,切割方向,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瘤状物形成的过程,分组讨论枝条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枝条产生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右***)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啊!”问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样解释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结构——茎的输导作用与爱护树木的感情。
四、作业
搜集有关植物茎具有支持、贮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片、小资料、小故事等等。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自然、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和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植物的茎教案 3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册一类的书。
植物的茎教案 4
【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
3.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
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
体的各个部分呢?
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
(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4)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
(5)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片。
2、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5、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7、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2、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植物的茎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观察和验证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关于根和茎的什么问题你还有兴趣观察和研究,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和研究?
附: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教案 6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
重点、难点分析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模型或自画板***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关于引言:教师可以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可以用挂***或投影片说明筛管的结构,也可以自制筛管模型或画板***进行讲解。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参看教材。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椴树茎(或其它木本茎)的横切片,帮助学生在镜下识别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显微投影仪最好把椴树茎永久横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结构,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相应的结构和位置。如判断筛管,就可以从找筛孔入手;判断髓的位置,可以从细胞特点入手: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营养组织的特点)。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头(细点也可以)横锯开,纵锯一半如***所示,示意茎横、纵结构,并且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第二课时:
1.第二课时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如木本茎的结构中维管束的作用?在茎的结构中有几种组织、名称?茎为什么能够长粗?形成层的活动一年四季是否都一样?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为引出新课内容奠定基础。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如果没有挂***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末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唑),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植物的茎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实验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科学的实验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植物的茎教案 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植物具有输送水份的作用。
2.愿意动手操作寻找植物的茎。
3.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认识。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提前两三天在自然角做茎输水作用的实验,将芹菜、大白菜的跟放入红色颜料水中,让幼儿每天定时观察,每组一份。
2.物质准备:若干颗白菜、芹菜。若干把粗了刻刀,每人一张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茎。
1.教师出示芹菜、大白菜:它们的茎在那里?谁能找到他们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寻找植物的.茎)
教师:你是怎么找到它的茎的?
2.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谁找到的植物的茎最长,并请幼儿互相比较,让幼儿感受它们长得是否一样。
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感知茎的作用。
教师: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呢?(鼓励幼儿猜想)
教师:为什么这颗大白菜会变红呢?教师引导幼儿用塑料刀片将大白菜和放在红色颜料水中大白菜分别横切开,观察它们内部有怎样的变化,一次进一步感知茎的作用。
三、教师引导幼儿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百科:茎是植物体中轴部分。呈直立或匍匐状态,茎上生有分枝,分枝顶端具有分生细胞,进行顶端生长。茎一般分化成短的节和长的节间两部分。
植物的茎教案 9
一、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区别不同形态的茎,根。
2.能区别不用形态的茎,不用形态的根。
3.能认识根、茎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对待科学学习能采取想办法解决的态度。
2.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3.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和调查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植物的茎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芽的种类,理解叶芽的结构及叶芽发育。理解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叶芽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叶芽的结构息息相关,叶芽的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实际上,叶芽就是尚未展开的枝条(枝条:长有叶和芽的茎)。也就是说,茎是由叶芽发育的。只有弄清叶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与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后续知识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叶芽的发育”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叶芽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叶芽的发育,新的枝条逐渐形成。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会造成一些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利用一些手段(录像、教具、动画等),克服时空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叶芽的发育过程与茎形成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3.“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知识。因为:对初一学生而言,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浓度、作用机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理解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要针对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明顶芽对侧芽抑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及去掉顶芽能使侧芽生长、发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4.组织学生做“观察叶芽的结构”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因为:
(1)学生经常掌握不好双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会把手划破。教师课前应把刀片的一侧用胶布包好,并告诉学生刀片的正确拿法,避免划伤手指。
(2)用刀片纵向剖开叶芽时,学生会出现“剖偏”现象,从而影响对叶芽的观察效果。教师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备几个叶芽,让学生多做几次,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叶芽纵剖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植物体的根和叶各有什么功能。由此引出,营养物质的运输是由茎完成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启发学生得出:茎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2.“芽的种类”的教学,课前可准备一些枝条(杨树)、挂***或投影片,告诉学生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的确定。一般学生能够提到书上的两种分类标准,教师可稍加扩充,如杨树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鳞片保护着,这种芽又叫做鳞芽,没有鳞片的芽又叫做裸芽。以此说明芽的名称的多样性。教师可提示学生: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
3.“叶芽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叶芽的纵切面,教师可以用元白菜心,制作成“叶芽纵剖教具”,用来表明叶芽各部分的结构和名称;用模型或动画投影片说明叶芽发育的过程,也可用伸缩教鞭示意叶芽伸展情况;有条件的也可给学生放录像片,进一步展示叶芽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明确叶芽就是枝条的雏型,其中孕育着茎的结构,茎是由芽发育的。
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叶芽的结构***,请学生填出***注和各部分发育的结构名称。顺着思路,可问学生:①如果把叶芽的生长点去掉,叶芽会怎样?②叶芽的各部分是不是都不能生长了?③侧芽的发育与顶芽的发育有没有关系?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侧芽发育和顶芽发育的关系问题。
4.关于“侧芽发育和顶芽发育”的教学,可以顺着上述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的`侧芽发育与顶芽发育是否有关系。然后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并配上***片或投影片等,说明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向日葵、松树、杨树等)。最后再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它主要分布于生长旺盛的地方。为什么顶芽生长会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呢?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要把高中的知识,搬到这里来讲,只要按照书本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讲清生长素的作用和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道理就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说明: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侧枝上也有顶芽,同样的道理会抑制侧枝上的侧芽发育,以此类推。为了使学生能理解这一作用机理,讲解时可配合使用自制投影片、板***。讲解后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动画片、录像片,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影片或资料,说明顶端优势和整枝摘心在农业实践中和植物栽培中的广泛利用。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植物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维持顶端优势(向日葵、黄麻、松柏科植物),也可以摘心整枝,促进侧芽的大量发育,以便获得更多的花芽和果实(棉花、番茄)。
教师小结:植物的茎是由芽发育的。茎是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结构。茎能输导营养物质,还有支持、贮藏、繁殖等功能。茎之所以有这些功能是与茎的结构有关。为下节课的内容可稍做铺垫。
小资料
1.芽的类型:
在植物学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芽分成以下的类型:
2.茎的形态:
茎是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其上着生叶、花和果实。茎可分为节和节间两部分。
大多数植物的茎是圆柱形,这种形状最适宜于担负支持、输导和贮藏的功能。有些植物茎内的厚角组织比较集中,向外突出成棱形,如莎草科植物的茎呈三棱形;唇形科植物的茎呈四棱形;芹菜的茎为多棱形。另外,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茎经常为实心的,但有的茎是中空的(如葫芦科、伞形科、菊科、禾本科的一些植物)。
植物的茎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
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柱状统计***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四)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植物的茎教案 12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凤仙花的茎和叶的外形特点,了解植物茎和叶的形态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材分析
《茎和叶》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4课。
教学重点
知道凤仙花的茎和叶的外形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实验器材
所用软件:快剪辑、格式工厂、傲软录屏、PPT
教与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体验
聚焦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环节二探究过程
一、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风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我看到的凤仙花
1、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2、推测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
3、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茎的运输作用
1、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
2、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3、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将凤仙花的茎纵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再将凤仙花的茎横切开,观察茎的横切面。
三、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1、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2、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环节三分析讨论
研讨:
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
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
3、根据植物根、茎、叶的特征,推测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
拓展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思考:
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
植物的茎教案 1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直根和须根。
2、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3、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
3、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