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整理的广西中秋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的代言人;*人对歌;月*卜卦算命;歌手唱送*咒歌,送月*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
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唐有诗句《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宋有诗句《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可见中秋佳节历年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人们借此佳节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民间习俗一:吃月饼
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拧着大包小包的月饼礼盒走家串户。月饼通常为圆形寓意“团圆”因而特别受人追捧。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便是中秋
佳节一大乐事。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而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月饼起初只有椒盐馅,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蛋黄,水果馅种种口味的月饼应有尽有,任您选择,月饼的包装也变得花哨起来,摇身一变,以前到处可买的便宜酥饼,现在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显然已变成送礼的高档品。
民间习俗二:赏月
每年八月十五,夜空都会高挂一轮明月,古有“祭月”之说,《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现如今,人们常常借助佳节之日,和亲朋好友欣赏月色。遥想儿时,一家子坐在小院,月色照亮了整个院子,奶奶便开始跟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想人生最快乐的事也不过如此吧!
民间习俗三、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玩花灯在南方比较盛行,尤其在香港,广东广州,广西南宁一带。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特别受欢迎。
民间习俗四、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其实,中秋节并非只是中国独有,外国也过中秋节,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而且风俗奇异有趣。例如: 朝鲜“秋夕节”, 越南“中秋节”, 缅甸“光明节”, 伊朗“麦赫尔干节”, 日本“十五夜”, 泰国“祈月节”, 斯里兰卡“月圆节”, 坦桑尼亚“月圆节”, 柬埔寨“拜月节”。
各地区的民间习俗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每年中秋主要是赏月和吃月饼,也还真想去香港等地区玩花灯,舞火龙。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习俗,民间文化变得越来越淡薄,笔者认为,不管社会怎么样发展,文化还是不容轻视!民间习俗,文化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精髓,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广西的中秋习俗 广西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虽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江西各地还保留古老的风俗。在南宁,人们过中秋节除了准备丰盛团圆宴,晚上还呼朋唤友到户外赏月。看花灯是重头戏,在中秋节的晚上公园各种造型的灯展让人流连忘返。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公园赏月
中秋节晚上到公园观灯赏月是大多数南宁人的首选,呼朋唤友带上各种水果、月饼、香烛到公园圈一块草地,赏月、打牌聊天是不错的选择。青秀山公园、南湖公园、人民公园往往是首选的目的地。青秀山公园是天然的大氧吧,每年青秀山公园都安排精彩的表演为赏月增加乐趣。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李小姐聊起今年到青秀山公园赏月的计划。李小姐是外省人将第一次在南宁过中秋节,听说在青秀山公园赏月很热闹,与几个同事相约到青秀山公园烧烤。唯一遗憾的是今年的中秋节不是周末,赏月活动不能通宵。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趣味灯谜
南宁赏月好地方:南湖公园和人民公园是家门口的公园,对携老带幼的大家庭是比较理想的场所。据悉,今年的中秋节南湖公园将举行规模空前的灯会——水景灯会。今年中秋节市民可以欣赏到造型特别,风格与以往不同的灯会。届时南湖公园赏月的人将是人山人海。人民公园将安排精彩的演出和趣味灯谜等活动这些将为您今年的赏月活动添加许多乐趣。另外,狮山公园、新秀公园每年都有赏心悦目的花灯,令市民流连忘返。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放龙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玩花灯是其一。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节,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节晚上,在湖面或江面上飘着各式的灯,这些灯叫“龙灯”。城市或乡下都有放“龙灯”的习俗,邻居黄阿姨给我讲了放“龙灯”趣事,据黄阿姨说中秋节放“龙灯”是南宁民间的习俗,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想要出嫁的女子拿一个柚子,先小心地挖柚子,放进一支蜡烛,“龙灯”就做好啦。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着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飘得远或近,可能嫁得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的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中祝愿被沿袭至今。
在广西,中秋的正确过节方式
【赏月】
中秋节的主角是又圆又大的月亮,过中秋当然免不了要赏月了。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在广西,中秋节待夜幕升起,人们就在院子或空地上摆上桌子,放上水果、月饼,而且祭品的形状主要以圆形为主,取团圆如意之意。家人围桌而坐一起赏月,品尝月饼、瓜果,聊聊家常,十分温馨。
【祭月】
除了赏月,人们更崇信祭月,在广西的西部,壮族就有“祭月请*”活动。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的代言人;*人对歌;月*卜卦算命;歌手唱送*咒歌,送月*回天四个阶段。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古时月饼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广西本地少数民族原本是不吃月饼的,但随着民族文化和习惯的融合,广西人过中秋也不能免俗的要吃月饼。由于紧邻广东,所以广西人吃的也是广式月饼,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深受广西民众喜爱。
【吃鸭】
中秋节不少地方都有吃鸭子的习惯,广西也一样。中秋节吃鸭子是根据一段历史传说而来的:元末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另外,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柠檬鸭是壮乡的名菜,最受广西食客欢迎的就是鸭知道老味柠檬。鸭知道老味柠檬鸭推出的电商真空包装款,酸辣美味,是正宗南宁老味道,适合中秋节与家人分享,拿去送礼也倍儿有面子。
【玩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柚子灯也叫“龙灯”,中秋节当晚,待嫁女子会亲自动手做“龙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燃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飘得远或近,将预示着未来出嫁的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的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烧柚子香】
南方某些地方还有烧塔的习俗,主要也是为了祭祀,而在广西,我们烧的是柚子香。中秋传统佳节是壮族沙田柚子收获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就叫做烧柚子香;还有用长竿举过屋檐,表示对月恭敬。柚子壳有特殊香气,细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驱除秽气。
【吃柚子】
除了烧香,还要吃柚子。由于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而且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因而被人们认为有吉祥的含义。而中秋恰逢柚子收获的季节,当然要吃一个柚子,来保平安了。
【唱山歌】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也象征着爱情,在古代不少青年男女就是在中秋活动中邂逅并喜结良缘的。在广西的武鸣,每到中秋的晚上,当地的壮族人就会在祭拜月亮之后,乘着皎洁月光,成群结队在灵水河畔对歌,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如有钟情的恋人,便结下百年之好。
除了壮族,能歌善舞的侗族也要以歌传情。中秋节晚上,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去邻近的山寨赛歌,歌声悠扬,舞姿婆娑,人群仿*荡漾在如水的月光里,叫做“行月”。
侗族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芦笙,成群结队踏着月光,吹奏着美妙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步从四面八方涌向赛歌场地,一人领歌领舞,众人相伴相合。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边,两人对歌对舞,美好的爱情也就在这时候产生。
【骂俗】
“骂俗”又称“骂中秋”,这恐怕是广西最奇妙的一个习俗了。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这时有一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小偷。姑娘为此深深爱上青年,并嫁给他为妻。
于是,后人便在中秋夜悄悄地钻进别家的菜园、果园,故意偷葱蒜、偷果,惹恼别人,找骂!被偷的人家,反倒偷偷高兴,出来“骂”上几句,算是祝福!而这种骂是不能带脏字的。
中秋节在我国可是法定假期,中秋放假的广西老表们也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往年的中秋,也许你只是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或是自己一个人赏月,但是今年你肯定知道了更多过中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