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是多种复杂交错的结合,端看观众以何种情绪及角度解读,用心态去改变整个生态与环境,姑且不论其动机是为何种机制产生的公共艺术,其角色应是让人产生赞许、愉悦舒适并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何放弃与观众沟通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如同都会空间强迫视觉而无可奈何的毒瘤。
关键词:城市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规划
中***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1.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1.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1.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1.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①、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②、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③、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结束语: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 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3] (美)理查德・马歇尔(RichardMarshall),沙永杰编著.美国城市设计案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