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烛”的巧合
《韩非子》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
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朱静)
妻子何时变“糟糠”?
有文字记载的“糟糠之妻”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他的大臣宋弘之间一段对话。当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去世,刘秀希望她在满朝文武之中再物色一位合适的丈夫,结束寡居生活。湖阳公主心仪宋弘,认为“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就请刘秀代为牵线。
宋弘是光武朝的名臣。史书记载他: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后汉书》卷二十六)。宋弘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之士三十多人,其中有人官至相位。虽然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但宋弘并未因此而骄逸。他曾经因为推荐桓谭后发现桓谭经常给刘秀弹奏一些靡靡之音,而向刘秀谢罪说:“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难怪湖阳公主会看中这样一位品行公正的大臣。可刘秀也不好挑明了直说,就委婉地向宋弘建议“贵易交,富易妻”,宋弘则听出了弦外之音,婉拒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保全了大家的面子。“糟糠”是指谷皮等粗劣的食物,贫者常以此充饥。“糟糠之妻不下堂”是说贫贱时一起吃糟糠、共患难的妻子不可遗弃。有了这个典故,后世就将共患难的妻子直接称为“糟糠”了。(叶静)
“宋氏三姐妹”名字由来
“宋氏三姐妹”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家喻户晓的3位女性。说起三姐妹名字的由来,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青年时曾留学美国,十分崇拜美国总统林肯,认为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大人物,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他给3个女儿分别取名为“爱琳”、“庆琳”、“美琳”,因为“琳”和林肯的“林”字同音。
1904年春天,宋爱琳陪父亲一起去拜访97岁学者沈毓桂。交谈中,沈老见爱琳风华正茂、气质不凡,便询问她的名字。得知她叫爱琳后,这位老学者便捋着胡须微笑着说道:“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嘛,应该取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沈老略作沉吟,说:“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一些,不妨改‘爱’为‘霭’,改‘琳’为‘龄’。‘霭’和‘蔼’两字相通。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曰:‘望中庭之蔼蔼兮’;苏轼有诗曰:‘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宋耀如听了沈老的一番解释,觉得此名改得好,便欣然同意。于是“宋爱琳”改为“宋霭龄”,另外两姐妹的名字也随之改为“***”与“***”,这便是后来名闻天下的“宋氏三姐妹”名字的由来。(之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举烛”的巧合/妻子何时变“糟糠”?/“宋氏三姐妹”名字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