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书法小品作为一种样式在早中期的书法创作中占重要地位,由于本身具有日常实用性和尺幅短小的特征,以及士大夫的广泛参与,使得它的风格面貌日益多样化,从而形成短小精悍、典雅灵动之美。分析书法小品的美学特征,对当代书法小品兴盛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书法小品;小中见大;文人气
小品一词出自佛教,原指佛经的节本,早在晋代便有此称。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欲与支道林辨之。”刘孝标注释说“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1]后来沿用在其他领域,如文学、音乐、艺术等。书法小品是相对鸿篇巨制而言,一般是指三尺以内的书法样式,包括书札、斗方、扇面等等。当然,由于古代造纸技术的限定等原因,书法小品在书法创作早中期占据很大的比重,其形制也是代不相同,如手卷和册页,实际上就是尺寸较小的纸张拼接组合而成,无论是从它的字体还是尺幅来看,依然是书法小品的范畴。总之,书法小品具有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特征,适合抒发性情。具有诗意典雅、气韵流动、小中见大之美,更能体现书家的文学、书法涵养。
小品的诗意典雅首先是基于它篇帙短小,所以多是妍美的帖学书风,以行草为主。南派书风适合尺札、扇面的书写,后世学习的魏晋书风也主要以简札为主,而碑派书风则适合鸿篇巨制,朴拙浑厚,具有夺人的气势。李瑞清也说“余学北碑二十年,偶为启,每苦滞钝,曾季尝笑余曰:以碑笔为启,如载磨而舞,所谓劳而寡功也。”又说“短札长简,宜法南朝,殿榜巨碑,宜遵北派。”(《跋裴伯谦藏定武兰亭序》)[2]因此,这样妍美流利的书法施诸小品,自然显得温和典雅了。其次,小品的篇幅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写很繁琐很严肃的内容,如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墓志铭和神道碑,更多是一种情绪的抒发,或题跋,或诗词,或日常内容,多则数十字,少则一两字,错落有致,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书卷气。如杨凝式《韭花帖》、王羲之《十七帖》、宋四家书札等,不一而足。明代以前,限于造纸技术的落后,除了碑版和高文典册的书写,其余的创作形式基本上就是书法小品了,因此,它具有日常实用性,显得更加随意、不造作。也正因如此,古代士大夫广泛参与,以书法小品作为实用的社会交流工具,内容或为诗词,或为日常问候,或讨论学问,极具文人书卷气。这也使得书法小品逐渐有了区别于其他书法样式的结构体系。然而小品的创作并不是平静如水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情绪变化和张力,如同文学中的诗词,短小精悍,却须起承转合,饶有余韵,对书家的艺术表现力有一定的要求,断不是一般书匠所能办的。从小品中往往可以看到书法技巧以外的东西,这便是性情、涵养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书法小品体现的更多是个性,这也是它的审美趣味更具丰富性的原因之一。当今书法有艺术与日常的区别,而在古代,书法作为写字,一种日常交流的工具,完全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而古代的士大夫往往兼备书法、文学及学术的涵养,举手投足,信笔草草,莫不透露书法技巧之外更深的涵养与境界。其他书法形式以观赏性为主,而书法小品则更具阅读性,注重“书尚文情”,孙过庭评王羲之书法“调清词雅”正是将书法与文学合观的结果。因此,小品更具有文化层面上的内涵。
另外,鸿篇巨制需要周密的安排,而书法小品则相对不受外界的束缚,显得极其灵活,多是兴到之笔。偶有感觉,便可信笔,不须冥思苦想,费心安排,更能体现书家的性情和真实面貌。如柳公权《神策***碑》、《玄秘塔碑》都经过精心安排,巧妙布局,无以见其性情,而《蒙诏帖》则展露无遗;蔡襄《万安桥记》规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具体而微,其《脚气帖》和其他手札则别有一番淡雅明朗的味道;米芾《章吉老墓志》不无刻意,而《珊瑚帖》写完则是意犹未尽,再画以珊瑚一支,浑忘其工拙与否。创作书法小品是一个轻松闲适、游刃有余的过程,不像写长篇,有种人为物役、气力渐衰之感,这样也使得小品通篇笔力强健、气韵流畅,不会有鲁缟之末或者僵硬的意味。如颜真卿的《刘中使帖》,通篇气韵生动、意犹未尽,有抑扬顿挫之感,可以直观感受书家的兴奋之情。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能事不受相促迫”,这样才能更好地写出自己的神采。当然,书法小品也不全是闲适的风格,毕竟每个书家的创作理念和情绪千差万别,如上文所引的《刘中使帖》便显得纵横奔放、苍劲矫健,但莫不是气韵一贯、笔有余情。张怀《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3]王献之的尺札就颇能达到这一点。清代很多经学家的书札朴实谨严,融碑入帖,又多了点金石之气。
但是,书法小品绝非尺幅缩小、大字小写而已,也不是任意挥洒的即兴之作,而是经过缜密构思出来的结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有笔法、章法、墨法都十分熟练,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出于自然,合乎法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讲,书法创作的境界与尺幅没有多大关联,但不同形式表现不同的审美追求。小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注重灵感和情绪的发挥,淡化了苦心安排的过程,因此,展现的是书家最精华的部分、最充沛的情感,但这并不表示小品没有主次、中心,下笔不能自休,一任感情宣,而是具有跌宕和抑扬。如张旭《肚痛帖》,开始尚觉从容,到“如何为计”情绪更加激烈,“非冷哉”三字直接高潮,表现其疼痛难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浓淡、轻重、疏密皆因字因情而变,毫无板滞之感。又如米芾的《临沂使君帖》,前两行为行书,尚觉从容,后两行直接以连绵的草书作结,表达了当时阴郁烦躁的心情。小品的本体是书法,需要写得精到,不时显现传神之笔,如杨凝式《韭花帖》,笔笔精妙典雅,安排得当,自有一种风度,所以后人才止不住赞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当然,也正是因为小品具有日常使用性,可以闲散从容对待,也使得它最容易出现意外之笔。像《刘中使帖》中的“耳”字,一个字占据一行,喷泻直下,气势非凡,毫无迟疑懈怠之处,直接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随之起伏,成了点睛之笔,被后人所仿效。另外,小品书写的内容多是文辞雅瞻,简洁凝练,这也使得它日益诗化,更具人文气息。
总之,书法小品尺幅虽小,其谋篇布局却大有玄机,必须具备诗、书、印综合的修养,使内容与书法相得益彰,才能写出优秀的小品。小品不是随意挥洒的涂鸦之作,其谋篇过程不亚于鸿篇巨制,只是它篇幅小,易于完成,内容或接近日常生活,或极具诗意,故而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没有写长篇那样的压力,所以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书家的才情,这也是篇帙短小的小品在历代众多书翰中别具魅力的原因。当然,由于书法小品长期作为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制,使得历代书家广泛参与,其风格面貌也不断充实丰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徐震瘢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1:124.
[2] 李瑞清.清道人遗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1:74.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