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上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
众所周知,保险行业起源于海上保险。海上环境非常复杂,为了分散海上货物运输的巨大风险,海上保险应运而生。但是,有人却利用海上保险作为工具,在英国,当时有人以与其毫无利益关系的远洋船舶与货物的安危为赌注向保险人投保,若船货安全抵达目的港,投保人则丧失少量已付保费; 若船货在航程中灭失,投保人便可获得高额的赔偿。这种做法使得保险变成了,也诱使一些人去破坏航程的顺利完成。①正是这种性质的保险推动了保险利益原则的确立,并明确将海上保险与划清了界限,如果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无效,这也使保险利益原则成为保险合同生效的先决条件。
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一次对保险利益原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5 条规定:“(1)根据本法规定,任何对上海风险活动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具有保险利益。(2)特别是某人与海上风险活动或该活动中有风险的保险财产保持法定的或衡平法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保险财产的安全或及时到达将使其获益,而保险财产的灭失、损坏或滞留将使其受损,或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则任何这样的人就是与海上风险活动有利害关系的人。”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海上保险法》,同时《海商法》中并没有给保险利益原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我国《保险法》第12条第6款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笔者认为,英国对保险利益下的定义侧重于强调“利害关系”,只要是具有利害关系都可以具有保险利益,而我国对保险利益的定义中侧重强调“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似乎“法律上承认”是唯一的标准。“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可以理解为法律明文规定或明文认可的利益,比如被保险人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就具有保险利益,但是在海上货物运输行业中,权利和风险转移并不一定都是同时发生的,比如货物按照FOB价格已经装船,但是作为物权凭证的提单还没有到达收货人(前提是买了货物保险),动产的所有权转让以交付为标志,此时收货人还不是这批货物的所有权人,但是收货人却与此批货物的安全抵达与否有着利害关系,承担风险,但是如果按照我国《保险法》的规定,这种局面就显得十分尴尬,同时也有悖于海上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初衷,因此将“法律上承认”作为仅有的标准,这略显得狭隘。
二、“法律上承认”标准
由于将“法律上承认”作为判断有无保险利益的唯一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将“法律上承认”与“行为合法性”混淆。在某案例中,我国法院在判决中认为被保险人“没有申请进口许可证,所进口的钢材是不合法钢材”,“被保险人对此不可能享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并无保险利益而言,其以该非法进口的钢材为保险标的,与保险人所签订的保险合同无效”②在这个案件中,将保险利益和默示保证混为一谈,事实上,被保险人作为买方,通过买卖合同,取得了钢材的所有权,承担钢材运输的灭失风险,当然的享有保险利益,既然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自然是有效的,如果不存在保险利益,保险合同自始无效,而钢材非法则涉及到行为合法性的问题,即是英国法中关于海上保险的默示保证,默示保证是保证的一种,指虽然在保单中无文字描述,但习惯上认为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应对某事项的作为或不为作出的保证。默示保证的法律效力同明示保证一样,不得违反。海上保险的三个默示保证中其中一个是合法性的保证,指被保险人从事的航运或贸易是合法的。违反此项保证,保险人将不承担责任。因此对此案,保险合同是有效的,被保险人有保险利益,但是由于被保险人违反保证义务,保险人将解除责任。
笔者认为,将“法律上承认”作为判断有无保险利益的唯一标准,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是容易混淆概念,将“法律上承认”与“行为合法性”混淆,或者将保险利益和默示保证混淆,实践中,情况错综复杂,行为的合法性与否通常是做出判断的基础,而这个判断标准有误导作用,如果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即使通过上诉等途径进行了救济,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诉讼效率;
二是容易忽略掉保险利益的经济性,保险合同本身就具有经济补偿性,同时保险利益原则是为了防止,分散风险,使利害关系人在遭受到损失时,可以得到经济补偿。保险利益原则更多的体现经济利益关系,而风险往往与经济利益相依相伴,保险又是为了分散风险,因此,风险,保险,经济利益三者息息相关,如果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的承担者又可以在遭受到经济利益损失时,通过保险补偿其损失;
三是法律不完善,将“法律上承认”作为标准,这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依靠,才能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事实上被保险人可能会因为法律制度的缺陷,丧失保险利益,遭到拒赔,这不利于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
三、以“经济利益”代替“法律上承认”的标准
海上保险的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有无保险利益只凭借“法律上承认”这一标准来确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显得狭隘和不适合。
根据保险利益的定义,保险利益体现的是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即使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只要被保险人因一定的经济利益承担了某种风险,就应该承认这种利益关系是存在的。即,对保险利益的认定,应站在一个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即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只要有事实上、经济上的损益关系存在,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被保险人会因这个经济关系或益或损,被保险人获益,保险人自然不用补偿,被保险人一旦损失,这种经济关系起到决定作用,此时才真正实现保险的根本目的,分散风险,补偿损失。
笔者认为应该以“经济利益”代替“法律上承认”的标准。经济利益原则就是,只要某人与保险标的存在某种事实上的联系,使得其将会因为标的的保全而获得金钱上的利益,或者因为特定保险事故的发生而使保险标的遭受损害而蒙受金钱上的损失,而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就可订立保险合同分散风险。保险利益无需法律列明的权利。
主张经济利益原则的学说称为经济性保险利益学说。该学说认为,根据法律上承认的原则,保险利益实际上是通过保险标的表现为被保险人的所有权,请求权等。所有这些权利均出自实体法的规定,初看,保险利益的范围与实体法的规定一致。但把保险利益的范围限定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保险制度无非是损害赔偿制度的替代品而已。然而保险的真谛在于尽量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险一直是以分散风险为中心具有极强经济效用的制度。保险利益的概念,应是对这一手段的完善,而不是限制,其主要是为了预防道德风险。因此,重要的不是利益是否为法律所承认,而在于它是否确实能够弥补某些人在经济上遭受的损失。只要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经济上的利益,即可借保险制度来分散风险。当然,保险利益的概念定位于经济利益应当受到适当的限制,如果一个经济利益违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则不应当成为保险利益。因此,作为经济利益的保险利益应当受到合法和不违反公序良俗的限制。(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
参考文献:
[1] 胡***《保险利益原则在我国海上保险制度中的适用》载于《求索》2009年第4期
[2] 杨召南 徐国平 李文湘:《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海上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