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讲解员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无可取代的重要环节,他们向观众传递文物内涵,传播历史及科学文化知识,是博物馆沟通观众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讲解服务的质量和讲解水平直接体现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
【关键词】讲解员 爱岗敬业 文化素质 因人施讲
博物馆的讲解员在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向观众传递文物内涵,传播历史及科学文化知识,是博物馆沟通观众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讲解服务的质量和讲解水平直接体现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桥梁、做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来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工作呢?结合我本人的讲解经验,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要爱岗敬业
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份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不论在哪个时代,还是哪个年代,爱岗敬业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我们立足本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任务,积极地承担起岗位赋予我们的职责。
作为一名讲解员,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讲解工作,他就会全身心地融入到讲解工作当中,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尽情享受的人生体验,就能在平凡的讲解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简单地说,就是要热爱讲解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讲解工作。
二、要提高讲解员的文化素质
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以传播知识为主旨的教育工作,因此,知识就是讲解的基础。讲解员要想做好讲解工作,做到常讲常新,就必须有扎实的业务功底,除了熟悉本馆的陈列展品以及博物馆所内涵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而丰富的知识底蕴则来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的积累。
(一)讲解员首先要掌握的第一门学问就是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是一切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尤其是新进馆的讲解员必须要学习的学科。如果缺了博物馆学这一课,新讲解员就有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门路,就会影响博物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习好博物馆学可以使讲解员懂得如何利用文物以及各种陈列展品等无声语言为讲解服务,使讲解员更好地把陈列的内容、形式和目的溶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形象化教育的优势,增强讲解的力度,扩大宣传效果,否则的话还有可能会给博物馆带来无穷的后患。
(二)除了博物馆学外,还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讲解员不仅要熟悉讲解词中的系列相关内容,还要学习其它的相关学科,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社会教育学、逻辑学、心理学、***治经济学、美学等等,加强自己在观察、应变、思维、创新、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广泛的知识面和严谨的知识结构,才能全面驾驭自己所负责宣传的陈列展览内容,并将其延伸,弹奏出展览的“弦外之音”,才能从容应对形形的观众提问,才能做一名优秀的讲解员。
(三)作为优秀的讲解员还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博物馆的讲解是通过语言的表述来向观众介绍陈列的相关信息以及文物藏品的历史意义、科学和艺术内涵的,一个讲解员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单靠版面的讲解词,死记硬背的读给观众,讲解起来就很乏味、呆板,也就失去了讲解的意义。讲解员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才能思维敏捷、灵活多变地制定不同的讲解语言和讲解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语言的清晰感和节奏感,使观众全身心地享受参观的乐趣。
(四)鼓励讲解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与基本岗位有关的知识。首先是向老讲解员学习,老讲解员一般都有着丰富的讲解实践经验和讲解技巧,虚心地听她们介绍,诚心诚意地向她们请教,耐心地跟在她们身后听她们讲,都对自己的讲解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是多听取专家和学者的谈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纵使我们很努力的学习,也不可能学到全部的知识。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些花了很多精力,致力研究某些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脑子里有精确的结论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和他们聊天,我们可以轻松的从他们那里得到精准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加入到我们的讲解当中,提高我们讲解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三、要苦练基本功
(一)要熟练运用普通话
讲解员是用口语讲解的,所以必须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做好讲解工作的第一条件,所以讲解员要在讲解工作中不断加强普通话的练习。在普通话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3点:(1)普通话不能混杂地方话。各种方言土语在发音、声调上面都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别,讲解员要注意纠正自己的方言土语,使之合乎普通话规范的要求。(2)讲解时注意多音字和同音字的读音以及古音和今音的区别。汉语当中有大量的多音字和词语,在不同地方的发音和意义是不同的,讲解时不要读错音,如“吐蕃”不能读成“tufān”,而要读成“tubō”,“龟兹”要读成“qiūcí”等。
(二)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强吐字归音的锻炼。练声的程序是先练气后发声,先弱声后强声,练声的强化程度必须是渐进的,一次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能急于求成。但是,训练的强化程度要通过一定的训练量来保证。练到要领熟练后,才能由慢到快,逐渐进入综合训练。
1、气息的锻炼。吸气时,要将气深深的吸入,两肋应感到有明显的扩张,并感到横膈膜向下伸展,这样吸气,气息才能吸的深,才能将气息储藏座胸腔的下部。呼气时,要将气息缓慢地、均匀地呼出,要善于控制气息,不能一开口就把气都冲出去,造成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气息练习的主要内容是绕口令,绕口令可以促使你思维敏捷、头脑反应灵活,加强唇部力量的练习,使你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延长一口气说话的时间。
四、要做到因人施讲
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具有极大的广泛性,讲解员在讲解时,不仅要考虑观众群体的地域、文化层次、年龄、爱好等差异,还要考虑到观众实际和心理的需求,据讲解对象因人施讲,有针对性地选择讲解内容和讲解方法,重点讲解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如青少年儿童,他们大多情绪不稳、贪玩好动、依赖性强、理解能力较弱,参观耐性较差,而普遍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见长,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讲解要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语言要浅显易懂,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力求富有趣味性,以便与其产生共鸣。根据他们理解能力较低,耐心不足的特点,一般讲解以40分钟左右为宜。讲解期间,还可以采用启发或提问的方式,配合学生历史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进行直接、有效的知识传输。如果观众层次高,讲解时要讲得深一些;观众层次低,讲解时要讲得浅一点,通俗一点;在给文物专家和同行讲解时,要多从专业化、知识化的角度去讲;在给一般观众讲解时,要通俗易懂,多从知识型、趣味性方面去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知历史、享受文明。在讲解时,讲解员要恰当运用讲解技巧,针对不同对象,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地讲解,并不断探索创新讲解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使广大观众能够准确了解他们想要得到的历史文化知识,从中得到启迪和休闲娱乐的,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进行有的放矢针对性讲解,能增强观众的满意度,达到最佳讲解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如何做一名优秀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