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麦克白是一个特殊的主人公。表面上,我们似乎应为这个弑君篡位的封建暴君的灭亡而拍手称快,实际上,其悲剧结局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观众正是在他的堕落毁灭中感受到人在社会异化过程中的身不由己,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从而给予麦克白一定的同情和怜悯。
关键词:麦克白 悲剧性 社会原因 毁灭
通常将《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统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虽归于悲剧名下,四部剧却各有千秋,不仅使读者有机会品味迥然各异的阅读体验,更极大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显示了莎翁非凡的文学创造力:《哈姆雷特》着重于细腻精致地刻划人物内心情感;《奥塞罗》在进步利益和有力的情感变化方面占先;《李尔王》则以其强烈深刻的激情感染观众。《麦克白》虽为最短的一部,只有两千多行,演出时间也不超过两个小时,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三部剧作,其特色为想象的狂放和剧情的突骤发展。悲剧的主人公为麦克白。悲剧表现了他从一个外御强敌内平叛乱的精忠报国之士堕落成一个弑君篡位、滥杀无辜的封建暴君的过程。剧中,诗人反复运用多种意象来烘托悲剧氛围,注重描写人物内心冲突,成功塑造了这个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
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正面人物,思想崇高,行为光明磊落,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哈姆雷特的迟疑不决,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奥塞罗的轻信武断,但至少在主导倾向上应偏于善的一面,由此其悲壮的毁灭结局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产生震撼的悲剧效应。与此恰恰相反,麦克白却是站在恶的一极上。诗人是如何利用一个嗜血成性的暴君形象来达到预期的悲剧效应呢?
与《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和《奥塞罗》中的伊阿古不同,麦克白在剧本的开端并非以一个十恶不赦的恶徒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倚重的臣子,人民爱戴的将***。诗人借一个从战场归来的负伤***曹之口描述了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形。他骁勇善战,不畏强敌,左冲右突,为捍卫苏格兰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三个形容枯瘦、服装怪诞的女巫的出现改变了麦克白的命运。他们预言式的祝福如诱饵般,勾起了麦克白对权力的渴慕和暴力夺取王位的邪念,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有人将麦克白的毁灭归之于三女巫的诱惑和命运的安排。其实,早在遇见三女巫之前,麦克白心中就已经埋下了野心的种子,只是正义和良心抑制了它的生长。正如麦克白夫人所说:“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野心相联属的那种罪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一幕五场)。因此在听到女巫的祝福后,麦克白迫不及待地向女巫求证预言的真实度。而被册封为“考特爵士”对他而言则是“美妙的开场白”,“接下来就是帝王登场的正戏了”。野心的迅速膨胀在他心中勾起杀人的妄念,虽让他觉得“可怖”和“毛发悚然”,但王位对他的诱惑力却的的确确与日俱增。
鬼神巫术只具有陪衬和承接剧情的作用,是艺术处理的需要。如果把《麦克白》中的宿命因素去掉,事件的演化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依然可以保持其内在逻辑性和清晰的因果关系。当时苏格兰的王位并非世袭,而是在前任国王在位时选定,授之以肯勃兰亲王的称号,将来继任国王。因此,作为邓肯堂弟的麦克白与邓肯的长子马尔康具有同样的继承王位的权利。从战场凯旋归来的麦克白威信倍增,必对王位垂涎三尺。而邓肯偏在此时立马尔康为储君,这就不可避免地招致麦克白的不满,促使其走上一条弑君篡位的不归路。而为巩固其地位和统治,麦克白必去收买班柯、麦克德夫之类雄才大略的栋梁之才。若不成,则杀之,以绝后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残暴专横、滥杀无辜的麦克白人心尽失,其结局只能是毁灭。
究竟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麦克白的灵魂呢?在古希腊悲剧中,人们往往将人的命运、城邦的兴衰和战争的成败归咎于超自然的因素。二十世纪后的伊丽莎白时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蒙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人们不再盲目崇拜神灵,而是从自身去寻找命运的始末根由。在《麦克白》一剧中,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这个以“美”、“丑”相混面貌出现的“社会的生物”――展现了人与人类自己建立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在封建极权社会中,对权力的极端崇尚扭曲和摧残了人性,战乱频繁,野心家蜂起,弑君篡位的恶行时常发生。麦克白在谋杀了邓肯之后说:“在人类不曾制定法律保障公众福利之前的古代,杀人流血是不足为奇的事,即使在有了法律之后,惨不忍闻的事件也随时发生。”(三幕四场)麦克唐华德和考特的叛乱也证明了觊觎王位的大有人在。那个时代,肯定自己就意味着统治别人,不仅坏人、庸人向往着权利的桂冠,像麦克白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强大的漩涡,一步步迈向自我毁灭的地狱之门。就连剧中以正面人物出现的班柯听到女巫对己之后代的预言也不仅心荡神移、想入非非。G.R.艾略特曾意味深长地评价道:“这部剧从整体上具现了人类悲剧的实质。”人是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受所处的社会秩序和思想秩序的影响。麦克白是如此,《麦克白》的观众亦是如此。因此,细心的观众会在麦克白的毁灭中看到自己在社会异化过程中的身不由己,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由怜己而怜他,从而给予麦克白一定的同情和怜悯。
在麦克白杀害邓肯之后,他越发嗜杀成性、滥杀无辜,这是不可争的事实。但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未只呈现给观众麦克白残忍的一面,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们看到他内心汹涌的激流和风暴,在恐惧、追悔以及道义谴责的重重压力下,他的灵魂备受折磨,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这痛苦削减了我们对他的憎恨,更多地给予这颗被社会扭曲以致疯狂的心灵以同情和怜悯。
在麦克白脑海中第一次闪过弑君篡位的念头时,他就已隐隐感到了杀人的恐惧:“我的想象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误认为真实了。”(一幕三场)后来,他更清晰地感到杀害邓肯是决逃不过现世的裁判的。他追悔莫及,“要是我在这件事故发生一小时前死去,我就可以说是活过了一段幸福的时间;因为从这一刻起,人生已失去了它的严肃的意义,一切都不过是儿戏,荣名和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也已经喝完,剩下来的只是一些无谓的渣滓,当着酒窖里的珍宝”。(二幕三场)。果然天谴如期而至,连用“阿门”安慰自己惊恐万状的心灵,他也无法做到。相反,一个声音却不断地喊着:“麦克白已杀害了睡眠。”那正是他自己的心灵疲倦的呼声。良心的谴责和谋杀的恐惧将永远笼罩着他的心灵,使其永无宁日。因而,虽表面上残忍、凶恶、嗜血如狂,但其内心已在重重压力下萎缩,精神已近垂死,就连王后的死讯也难以在他心头泛起一丝悲伤的微波:“她迟早总归是要死的,我迟早总归是要听到这个消息的。”(五幕五场)。他对人生已完全失去希望,只求速死:“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暂的烛光!人生只不过是一个会走动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拙劣的伶人,一经退场,就再也无声无息。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嚣,却毫无意义。”(五幕五场)。此时的麦克白只剩一副躯壳,与当初那个战场上意气风发、冲锋陷阵的麦克白判若两人。这是一个被社会畸化的英雄,可叹可怜!
四大悲剧中,麦克白是一个特殊的主人公。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应为他的灭亡拍手称快,而实际上,那结局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权利与野心的诱惑吞噬了这个曾经正直慷慨的经国治世之才。莎士比亚通过他的遭遇鞭挞了摧残和扭曲人性的极权制度,并提醒世人,野心是个诱惑人的魔鬼,驱赶着上了圈套的人,狂奔着,直到跌入地狱为止,而只有良知和正义才是上进与征服环境的正当途径。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六种――麦克白[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2]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贺翔鳞.莎士比亚研究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4]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5]舍勒.论悲剧性现象[A].刘小枫.舍勒选集(上)[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