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学论文10篇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1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三)应用型人才的适用性不强目前,设置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林立,但各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且发展严重不平衡。一些985院校或财经类大学金融学科建设方面领先突破,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之同时,不少新设该专业的院校严重滞后,导致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及银行业“一业独大”的不均衡发展格局,银行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充足,而其他金融业人才相对匮乏。未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客观上需要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不同行业的产品为顾客提供多元一体化金融服务,而当前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

二、国外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例

虽然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各有特点,但彼此间也存在诸多共同点。比如: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综合素质,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贡献的结合,强调本硕博教学内容层次结构和梯度的衔接和协调。

(一)分类设定培养目标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3000多所大学,但真正称得上研究型的大学并不多(58所),绝大部分的博士学位都是从这些研究型大学获得的。全美377所大学设有商学院,虽然有学生一毕业就到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小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然而,正是后者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的工作使得美国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美国各等级大学定位很明确,一流大学造就社会的栋梁,二流大学造就具有现代技术的劳动力,三流大学向那些本达不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一个进入中上阶层的通道。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大一较多接受的是通识教育,大二接受较多的是商科基础课程,大三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学习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到了大四再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从若干选修课程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商科基础课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专业核心课是案例教学,采取学生小组项目的形式完成;难度最大的专业选修课是个人论文或分析报告。

(三)丰富设计教学内容金融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出了较大的弹性。高校主管部门一般只对各高校提出应该开设为达到某学科教育目标所必要的课程体系,规定学生毕业必须修满最低的学分数。除此之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研等方面的特长灵活机动地调整课程设置。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内容调整,以缓解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需要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特别是对广大学生开设的众多金融类选修课程,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先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先导知识。这样做既能严格贯彻教学要求和保证授课质量,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四)严格制定考核方式美国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大学考试十分频繁,不仅有例行的期中考试(MidTermExamina-tion)和期末考试(FinalExamination),还有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每门课在一个学期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的考试和测试总次数少则二次,多则五次或六次。考试所占总成绩权重一般在40%至75%。对学生的诚信度要求很高,考试作弊被发现一次即为零分。若重修该门课程,则需交非常高额的重修费。因此,即使一学期仅修读3-4门课程,学生也会非常紧张和繁忙。

三、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经营基础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对我国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定位问题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立足于现行和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对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复合型、国际化、高技能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学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构想根据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理念,基于大学生对考研、就业及出国交流深造等多元化需求,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建议各高校结合客观需求和本校优势实施“分类培养”的新模式。即根据金融学本科生的特点和意愿,从大二开始,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与“开放式”国际交流型,实行分类培养。

1“.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从传统的由书本到书本、由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研究方法窠臼中挣脱出来,走上以现实及问题为导向,探索和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并给出解决办法的研究路线。该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学术发展能力和潜力,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逐渐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对于该类学生,着重传授其丰富和专深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强调学生掌握较宽泛且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金融数理和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教学、论文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研究。在学习目标上,鼓励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2“.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与能力要求,使所学知识“无缝对接”于工作岗位。一是充分利用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将实验室开发建设成为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实验课程可借助金融模拟大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技性;二是合理利用当地社会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金融企业高管和岗位能手作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校外指导教师,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效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业界、体会职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更科学地做出职业规划。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建立起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企业考评分数的权重至60%,实现更客观地考评和反馈学生的实习表现。对于该类学生,着重培养其专业技能、职业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以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为主,课程内容设置与各类金融从业资格、职业资格考试衔接,鼓励学生以“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资格和能力”为目标,实现“近距离考察,零距离就业”。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2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1所示)。

二、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2所示)。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3

关键词 金融教学 通识教育 交叉学科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高校较公办院校而言,师资力量更为薄弱,唯有积极及时地寻求金融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盾之坚对抗矛之利,培养灵活多变、理论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才能应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金融课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公办、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共性。西方高校都认同本科院校应实行通识教育,他们主张大学四年课程应差异化制定,在最初两年里,无论学生专业如何,应跨学科选修人文、文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以此确保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重视文化知识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但我国的通识教育却相较薄弱,除了思想、***理论基础、形势与***策等课程的长期设置外,其他如英语、人文相关课程却被忽略,数量和质量与高等教育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无法达到对学生文化修养全面塑造的要求(余扬,2008)。此外,西方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注重“少而精”,主要围绕公司金融、金融资本、风险管理等开展,而选修课则多样化,学生可随个人兴趣选择。但我国民办高校中金融专业核心课和限选课普遍安排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培养。

2 现代金融学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与陈旧

资本市场在新中国才发展了短短二十三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历史,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十分年轻的状态。金融学领域也只是起步阶段,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间断地引入,因为金融理论的先天不足,金融市场的后天失调,所以出现很多无法单纯地用金融理论来解释的市场现象。中国国情、文化毕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太大的差异性,大量新概念的灌入还需要我们鉴别、改良,变成自己的,至少是适用于自己国情的。如何在诸多金融理论流派中选择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理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们努力强化对一些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的研究,只有不断更新教师体系的金融知识库,才能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理论体系,才能使金融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3 交叉学科的知识高度重复

笔者在数年的工作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所教的某课程会与其他课程出现知识高度交叉的情况,譬如国际金融与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概论,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现代教育学理论提倡学科间的交叉互补,本来是很科学的方式,但笔者质疑的是某些课程的内容近似度太高,甚至达到数章的重复。适当的交叉学习会让知识更好地融汇互补,但高度的近似却有冗余不精之嫌了。当然这也有教材编写的原因,有些教材的编写有拼凑嫌疑,明明是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却要大篇幅地介绍资本证券。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困境:当教学内容重复时,课程内容却自成体系或强调有必要重复的阻力而难协调。

4 金融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割裂?

民办高校近些年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金融实验教学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中,专业课一般都有配置一定时量的实训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1)部分教师实践经验匮乏。民办高校的教师日趋年轻化,很多教师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就担任专业教师,可能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金融理论需要实践指导,但是这些年轻的教师们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就很难在金融实验中给予学生较专业的实践指导。(2)由于民办学校经费紧张,实验室的配置不完善,机房很有限,实训的时间太短,以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难以合理分配。(3)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理论难以完全指导实践。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西方金融理论解释或与金融理论相悖的市场现象,这就得对专业教师的金融知识深度与广度提出更高要求了。

为了适应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民办高校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可行性的改革,相关的教学技巧与方法也必须得到创新。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的更新中,应该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1)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正确处理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课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完成,又要控制好专业课与选修课课时的比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个人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原来的“专才”教育模式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理论一直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教学方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民办高校的金融教师必须加强对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对金融电子化技术、金融创新等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金融教学的前瞻性,与金融经济的发展同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可采取一题三问、一问三答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诱导学生去探求金融规律,激发他们学习金融的热情。

(3)民办高校的教师应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青年教师切勿照本宣科,应多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和实证研究,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脉络,授课时详略得当,能灵活地整合交叉知识点,在巩固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不至于冗余啰嗦。

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为青年专任教师提供实践实习或实务培训的机会,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介绍金融市场及其业务发展实况。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实习,以零距离地接触生活中的金融实际问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虽然金融教学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教学成效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被探讨和研究,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扬,盖锐.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J].浙江金融,2008(2).

[2]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 张慧.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4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融合;人才培养

中***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工业***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长足发展,工业***催生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信息***则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现代化,并使金融学从经济学中***出来,使之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探索我国管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和融合

2.1 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脉络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源远流长,经济、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后,如何分配剩余产品以及如何对氏族部落控制,这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想,金融学思想最早产生于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交换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换后,对货币的本质认识、职能作用以及货币价值的认识都体现了金融学理论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理论融合的主要脉络:

第一阶段称为孕育阶段,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至18世纪工业***。经济学方面,即***治经济学形成阶段,***治经济学诞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学、伦理学、***治学等学科相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治论》和《伦理学》多次提到高利贷和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涉及原始的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进入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第二阶段称为形成和发展阶段,时间是18世纪工业***至二战。经济学方面,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后来出现边际三杰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统一。此时,管理学思想理论进入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管理理论方面已经进入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企业效率问题的研究,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同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论,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论是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等。

第三阶段称为交叉融合阶段,时间是二战后至今。经济学方面主要是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学方面,由于出现滞涨,货币主义兴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及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和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学方面,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当代管理理论主要以战略管理为主,在动荡和急剧变化环境下研究企业组织效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不断变化的环境,代表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理论、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别紧密,比如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应用到货币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丰富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2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融合的路径选择模式

2.3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理论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对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管理学则研究人的工作和组织运作的效率问题,金融学研究的是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了管理学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来的,管理学和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子集,而且从时间上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更早出现。

(2)从融合的模式来看,经济学和金融学至始至终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径不同,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胚胎中孕育产生的,也就是经济学中一个领域的分离,经济学在工业***的实践中,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侧重对商品、价格等生产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学侧重对货币需求和供应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但是二战后,经济学侧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观经济学理论,而金融学侧重企业内部的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等研究,形成微观金融学理论,也正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路径不同,更加丰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及研究的范围;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比较***,直到19世纪初期开始,与经济学、金融学的融合更加密切,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至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在研究的领域中,侧重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反应,侧重效率分析,也与宏观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工具应用广泛的情况下,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更加紧密。

(3)从融合的内容来看,融合的领域交叉性强,研究的范围从企业单位到整个国家以及国际领域,同时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经济学和金融学侧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学侧重实验分析。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融合紧密,形成了理论体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特别是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数学理论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学化。

3 中国高等教育商学院管理专业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综合素质的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问题。笔者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现代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市场发展和需要,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笔者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将企业管理学科群现有分支学科以及待建分支学科相对地划分为六组:企业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企业形态管理学科、企业基类管理学科、企业运行环节管理学科、企业细部管理学科、边缘分支学科。

以上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有利于理顺管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个脉络,更好地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同时结合以下四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段式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两段式模式,一、二年级属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习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属专业训练阶段,接受较明确的专业训练。第二种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之上叠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适当加强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第三种模式是主辅修模式:学生以一个专业作为主修专业,以另一个专业为辅修专业,毕业时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第四种模式是本硕连读模式: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采用6-7年学制,使专业教育的重心上移,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4 商学院管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

基于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笔者提出几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点是关于课程改革的建议。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力求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管理的各项能力素质,本文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增加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宏观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和经济学、金融学交叉的学科,比如管理经济学、公司金融学、管理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高等数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的出现,为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习,比如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第二点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建议。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上述几种模式的综合选择,特别强调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学年要完成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和公共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加强跨学科的选课,文科和理科选课的综合,有利于扩充学科的视野和知识体系,第三学年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和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是管理学理论的实践阶段和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8-60.

[3]王续琨.交叉学科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社,2003:209-210.

[4]陈清泰.加强企业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J].经济与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会兵.基于职业生涯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R],2004.

[6]顾宝炎,彭志刚.管理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和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下发《***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6

文章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对金融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就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实践教学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金融专业性思维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现代信用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理论和***策等一系列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掌握分析金融现象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关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国家有关金融与投资的***策法规,能解释金融活动和分析金融现象,具备处理金融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从实验设施建设到实践基地建设,都必须立足于培养我国金融发展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现代大学生。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新的金融前沿问题,结合目前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很有必要对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尤其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一)建立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机制

科学研究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一般说来,教学中使用的哪怕是最新的教材,也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站在金融专业知识前沿领域,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通过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基本科研技能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参加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奠定基础。为此,我们确立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近几年来,课程团队组织了多次教研究会议并形成共识:根据金融学教学需要及老师科研特长,调整了部分老师的研究方向,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课程组教师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同时也将科研过程中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方法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分析思考,组织专题讨论,丰富教学内容。另外,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发展情况。

(二)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1、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教学辅助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主要向学生系统传授《金融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注意及时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并将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配合金融学的理论教学,在实训中心主要运用“”教学软件系统和SimBank银行模拟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证券交易基本流程,掌握金融投资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投资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银行实务的主要操作过程。

3、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课程实训、行业见习、学年论文、第二课堂(金融学知识竞赛、“挑战杯”、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申报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以当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作为实践基地,将金融理论教学与金融业务见习实训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金融理论,又能在理论指导下参与金融实践,并掌握一定的金融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在金融行业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以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4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利用,使《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此外,教师在辅导课、作业、考试、阅卷、课外教学指导等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

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金融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使学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一方面我们本着使用金融学领域内最优秀教材的思想,采用了黄达主编的《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作为教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拘泥于该教材,根据该校实际和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及时反映金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用性、新颖性贯穿于《金融学》的课程教学始终。此外,对课外实习内容作了调整,增加学生参加金融实践教学或观摩的时间。将银行、保险和证券及投资业务的实践教学见习内容放在当地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是金融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有些章节的教学采用了准实践性教学方式。首先对涉及到股票、证券交易等实践性较强问题,采用现场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在实训中心运用相关教学软件或实训平成。其次选择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带出去,让学生亲身体验金融操作过程。这些教学实践性活动很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从事本职业的技能。最后学生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年论文和研究报告的选题,大多与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相关,效果较好。改进考核方法,增加实训考核内容。作为地方院校,该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是改革考核方式,强化了实践考核内容,加大实践操作考核分值比重,削弱理论考核分值比重。课内实验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平时实验作业的完成效果为考核标准。课外实践考核主要以实践小组提交的实践报告为主进行考评。一般而言,采用平时成绩占10%、实践操作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60%的分值比重。另外,注重各班小组的团队分值,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建立了课程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搞好金融学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师备课、课堂讲课、课后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答疑、学生课外阅读、现场与模拟教学、课程实习、考试、阅卷等诸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保证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成效

在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将精品课程建设与金融学教学团队建设、金融学科建设、教改立项、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通盘考虑、统筹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1]。

1、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从金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制定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怀化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了当地金融学会、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单位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加强对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当地建立了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校外金融实践基地,把相关见习内容放在基地进行。另外,还通过“实验竞赛-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教学队伍结构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产生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除了重视金融学课程建设、科研以及金融学教学团队自身建设意外,我们还尤其重视对学生在金融实践和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指导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和各种挑战杯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等。尤其是通过将学生评优、评奖与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项目和竞赛的开展,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完善之处

1、课程内容难以与时俱进,有待进一步改进。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现象和金融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教学中,我们深感教学内容更新、案例开发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性强和内容新颖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弥补这一不足。另外,必须搞好金融实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内容结构有待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完善。

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深入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教改研究成果。目前,课程内容体系中宏观金融分析的比重仍然偏高,微观金融的理论与实务仍显不足,事实上,微观金融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更多。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实务性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3、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超重,每个教师担负了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学。所以金融学课程教学团队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需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另外,教师参与地方金融经济服务的力度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大和提高。

4、精品课程网络条件不完善,缺乏及时更新。

在建设中,课程团队教师制作了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由于学校没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服务和维护,课程教师缺乏技术手段,因而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也无法自己***随时调整、更新,***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也难以进行,一定程度影响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修改与丰富。因而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建议学校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精品课程进行维护,才能发挥精品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林源 郭艳 单位:怀化学院

参考文献: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7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所谓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跟资金有关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也可以认为就是资金融通的一切活动的综合。从它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凡是参与资金融通的过程,那些活动和事情就可以称为金融,价值的流通是金融的本质。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多其中有证券、保险、信托和银行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包含的种类主要有:财务、银行学、投资学、会记、保险学、证券学、信托学等等。

金融作为一种交易的活动,金融交易的本身并没有价值的创造,那人们就会想到既然没有创造价值,那为什么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依据陈志武先生的说法,金融交易是一种把未来的收入变为现在的方式方法,白话说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简单地说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区域、地区甚至到国家经济能力繁荣的重要指标。金融的传统概念就是研究货币流通的学科。然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在西方对金融的定义上,《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指运营的资本市场,资产的定价与供给。其基本的内容包括风险和收益,效率的市场,套利与替代,公司金融和期权定价。除了纵深发展的学科内部外,创新发展的趋势与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新兴边缘学科引人注目,比如演化金融学即是才兴起的介于金融学和生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

二、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是全部活动的总和,不能一一细数,比如,银行是提供资金流动的金融系统,它为资金盈余的一方提供存储的场所,为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贷款。比如,股市市场为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机会,从而可以集资,正因为它提供了资金的融通,所以证券也是金融。比如,保险,它的职能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收取每个被保者的资金,然后在风险发生后给被保者提供风险基金,他也是资金融通的机构,那么保险也属于金融。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基于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步伐,金融学将要发展的方向很多,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金融学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金融学,为我国金融学的完善做出努力。

(一)对金融的概念和定义模糊

世界经济在飞速发展的步伐下,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加重,西方金融实业界和金融学界却对其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前者认为融资服务就是金融,而后者则是对金融作出了具体的划分,他们认为金融有其“中心点、和方***”至于中心点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方***则是给金融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我国,对金融的定义也并不明朗,并且与西方的金融观点相比,更是有许多的创新。我国金融理论界学者把金融学和经济学划分为两个学科,经济学是一级学科,而金融学是二级学科。

(二)金融学科理论和建设较为落后

我国的经济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后就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着,然而相比于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行业而言,我国对金融学科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不够完善,没有科学合理性,课程实际与实际情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学科设置甚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不匹配。由于我国金融学起步晚,金融学课程在国内的开展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大学教授金融学的老师也比较少,甚至对金融学的理解并不透彻,师资匮乏。西方的金融学日趋完善,在学术上,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崇洋媚外,设置很多金融学的论文都是照搬西方,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速度都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这都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我国的金融学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在困难和挑战中寻求发展的契机,这才是我们应首当面对的,正视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为中国的金融学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目前在界定金融学的内涵上尚不明朗,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理论比较落后,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上:第一,对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落后。在我国经济发展下,金融业的重要更加得到了体现,“微观金融”的不断研究前提就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还有在我国对金融学科的设置一直倾向间接融资领域。使得一些行为金融、金融工程学这些前沿领域没有得到广阔的研究。第 二,在金融学科的分布上,应该更加详细,很多国外的大学在经济系里设置有国际金融以及类似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但是国内的大学在分工经济学科时,很多的金融学科还在原有的经济学院下,分工不明确影响了我国金融的学术深层次研究和发展。第三,金融方面专业性老师的缺少,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考试人数少,我国公司投资学和金融学在研究领域奇缺人才。再者,高校金融学科布局混乱,对于引进外来人才也增加了困难。第四,传统教育理念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上比较封闭。在我国教育行业本科生培养尚且还好,但是在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就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在国外的博士生,国外大学的工作重心是博士项目,在博士论文的指导上由导师组指导,但在我国却是单导师指导,这就培养不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五,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金融类的教材明显和社会经济脱节。在我国很多上市金融教材里,许多都是由国外的金融专家所撰写的原版英文教材,这与我国的经济状态严重不符。我国目前缺少根据我国的金融状态所编写的高质量教材,第六,我国在金融行业的期刊中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虽然我国的金融业期刊在近年来也努力的在规范化发展,然而我国还是缺少足够的Finance学刊。

三、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一)打造中国金融学明确的定义

要想发展中国的金融学,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为我国金融学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首先,要去实践;要切身以我国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金融理论基础、我国国情、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

(二)科学规划金融学的学科

我国的金融学学科众多,知识点繁杂,所以要归纳统一门类繁多的各个金融学科,势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金融学科体系。教师在参考和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得到极大便利,对金融学理性科学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置学科

设置我国的金融学科,应当把教材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实际探查经济运作,使设置的学科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时刻与当下经济联系在一起。可以适当的举出一些经济案例,更形象具体阐明金融学。也可以在一些金融行业实习,把握资金的运营,联系理论知识不断分析,使理论体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印证理论,采用数学中“反证法”的理论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循环。

(四)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

当下我国金融业的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国内金融业的教学大多以博士为主,这就同时对教授老师的质量以及文化水平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应改变这一现状,强大我们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进来,同时,注重培养我们国家的优秀金融人才。针对博士教导这方面,我们国家教导方式比较单一,借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多导师制度,增加博士生的研究角度,使他们探讨金融问题时能更有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发展。

(五)设置中国特色的金融教学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国情和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国家的制度都不一样,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的差异,就如同我们国家与西方在制度上的不同,我们走的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金融学的发展上,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国外的金融学比较先进、也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这样只会造成与我国的金融文化产生冲突。我们应该设置出适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帮助的金融教学,这样则不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局面。我们要使我们本土的金融文化茁壮成长,不断进步。

(六)对法和金融学研究的加强,对金融学科建设不断的完善,加强金融创新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创法法和金融学,因此,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也将非常大,我们可以从两个领域进行探索,一个是研究金融运行在法律制度下的影响。研究在资源下人的行为,这是传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它没有思考在蕴含法律制约时人是怎么选择的。然而,在金融交易和现实经济当中,法律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的行为程度;二就是为司法和金融立法提供对金融学的观点见解,利用经济学效率、最优化、均衡等很多方法和概念来解答和分析法律制度,评判和描述法院和法律制度的效果和行为。

四、金融学的分类和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学概念比较模糊,相对于西方金融学发展尚不成熟,因此,为了更好的让人们了解金融学,我将金融学分为下面几个学科内容:即指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金融学同数学、法学等学科相互结合形成的金融内容体系。

(一)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我们谈谈微观金融学,它就是人们口中通常所说的Finance,在公司里划分时,它就包括公司的投资、金融资金以及证券市场这三个大的内容,在对微观金融学学科的设置上,一般的商业学院都有设立,微观金融学是我国同国外对金融学的理解上差距最大的部分,微观金融学我国目前的发展尚比较落后,同国外走着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对微观金融学的研究上应该加大步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观金融学迫在眉睫。

(二)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金融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微观金融学的延伸,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一种是金融市场、国际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等,这种理论性的东西一般在高校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都有设立课程。另一种就是传统的对金融学的理解,它主要包括货币学的研究和国际金融,涉及到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危机性的研究。在我国由于微观金融学理念的不清晰,人们在应对金融学的问题时,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学里,原因就是微观金融学所要支持的市场理论及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基于微观金融学延伸后形成的宏观金融学,我国加强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微观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其他学科领域纵横交集的金融学极其发展

金融学在和其它学科领域也都有所交集,在金融学的实践中,离不开物理学、数学、统计学、法学等,在于数学、统计学以及物理学等学科的实践中,金融学应用很广泛,在平时对股票以及证券的收益率和K线都需要用到物理和数学去分析,这种应用,加深了金融学的进步,这种由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学联系紧密的金融学,又称它为金融工程学。金融学的研究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参与,通过金融学的分析对法学进行研究,在金融学法律这方面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形式的研究也被称为法和金融学,这种通过金融学立法对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创新意义,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空白,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目前正处在引进国外这一研究概念的道路,实践的研究还没开始,因此,我国应该切实对法和金融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实质性研究,为我国金融学发展助力。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8

论文摘 要:为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培养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金融实验室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外金融企业陆续进驻,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跨国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国际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

(一)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科学合理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从教学内容上看,金融实践教学应单项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应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实验,而且还包括专门开设的培养职业操作能力的校内实训课程、社会调研以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资源进入紧缺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角度看,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顺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但是在硬件设施上整体设备仍不齐全,只能开展较为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从软件配套上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和行情分析系统,但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拟软件则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使得有些实验课无法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校外实践教学角度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不足。由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同,同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实习单位的相关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的毕业实习难以进行,再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校外实习效果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导致一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业绩评价还未与薪金挂勾,也未与教师职称评定挂勾,也就是说,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不熟悉理论知识,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光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来完成,还必须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金融理财、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多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感受金融业发展的脉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该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与上述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3]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9

一、 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 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 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 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 因此, 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 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 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 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 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 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 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 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 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 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 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 到4 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 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 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 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 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 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 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 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 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 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 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 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 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 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 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 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本科金融学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金融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说明,我国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金融资源意识,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可以基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进行必要转换。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学界对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不断关注。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对比说明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具有的质性发展观。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资源观,其研究基轴是金融功能的不断扩展与提升。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主权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主权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

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府可通过金融约束***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

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主权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

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 

本科金融学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本科金融学论文10篇

学习

行为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行为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行为金融学论文1500字,行为金融学有关的论文。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

学习

供应链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供应链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供应链金融相关论文5000字,供应链金融之类的论文题目。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

学习

写作技能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技能论文,内容包括写作技巧论文,论文写作100篇。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

学习

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金融论文题目大全,金融论文发表的网站。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

学习

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金融学学术论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

学习

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金融投资决策的论文,金融投资分析与实践论文怎么写。金融实训离不开金融实验室。一个金融实验室、一套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系统、一个仿真现场交易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贡献是不

学习

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关于最近国际金融热点的论文。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学习

国际金融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应用国际金融期末论文题目,国际金融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方面尤为明显。因此,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合理的排除一些条件不

学习

新零售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新零售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零售文献综述怎么写,新零售案例分析范文doc。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

学习

公司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论文范文完整版,公司金融学年论文题目。顾名思义,公司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融资。MM理论说明,在无摩擦的完全市场中,融资(财务)***策不影响公司价值。因此,MM理论之后,对公司金融的研究集中于

学习

学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毕业论文答辩模板,毕业论文选题指导金融。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

学习

金融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选题推荐,金融专业硕士论文通用六篇。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

学习

金融电子化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电子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子金融论文大全,数字化金融实践论文。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不同国家结合自身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资本市场环境,在监管规则的制定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出台***

学习

金融大数据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大数据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大数据与金融的论文题目,大数据金融应用论文2000字。2.建设大数据平台构建处理能力强、扩展性好、开放度及共享度高的大数据存储加工平台,整合行内外、各种形态、跨历史周期的海量数据,并构建

学习

行为金融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行为金融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行为金融学论文1500字,行为金融学有关的论文。1973年至1974年能源危机期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ConsolidatedEdisonCompany,CEC)准备取消红利支付。在1974年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许多中小股东为此

学习

供应链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供应链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供应链金融相关论文5000字,供应链金融之类的论文题目。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

学习

写作技能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技能论文,内容包括写作技巧论文,论文写作100篇。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

学习

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金融论文题目大全,金融论文发表的网站。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

学习

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学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金融学学术论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

学习

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投资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金融投资决策的论文,金融投资分析与实践论文怎么写。金融实训离不开金融实验室。一个金融实验室、一套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系统、一个仿真现场交易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贡献是不

学习

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毕业论文2000字,关于最近国际金融热点的论文。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学习

金融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毕业论文选题技巧,毕业论文金融热点。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4、资本市场与货币***策传导问题5、风险投资在中国(河北)的发展6、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