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论文10篇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1

【论文摘要】国际技术贸易既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众多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创新,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国际技术 贸易 创新 发展中国家 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一,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以及技术信息的传播加快,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其二,技术转让“软化”。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三,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呈现多极化,但发展不平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国际技术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达国家在技术出口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其四,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控制了相当份额的国际技术贸易;此外,跨国公司以技术输出带动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改变了以往对发展中国家单纯的资本输出。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发展中国家创新的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等。而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引进)对提高发展中国的技术能力、改善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 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三、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就国际贸易的双方而言,国际贸易对各自的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辨证地看,如果能就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一长期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显然不仅具有一种互动效应,同时具有一种长期增长效应。因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而言,不仅需要各国***的技术创新,同时为了节约稀缺的世界经济资源,需要各国尽可能地分享这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创新,而国际贸易正好能实现这种意***。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处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 题上,不仅需要做客观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分析,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制度的、文化的、***治上的成本和收益。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关系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家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其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开展,尤其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来研究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地位。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动态比较优势论”等理论基础上不断获得突破,并日益彰显出“技术的重要性”——技术、特别是创新技术既可以节约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节约,此外还可以在给定要素条件下实现更大的产出以及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技术进步,并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创新,逐渐地对社会现有的需求结构发生作用,需求结构的转移引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时推进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改变,国际分工随之深化,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全球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推动形成了种产业内创新型集群与运营型集群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使得工业零部件的生产日趋专业化,从而导致分工的专业化,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国际上零部件生产已从少数发达国家逐步转向了部分发展国家中国家,国际分工日渐明确,而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和形成国际贸易。此外,国际分工的发展逐渐超越了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贯穿渗透到产业内层面、产品层面、产品工序层面的分工发展。

2.技术创新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基础,而新的产品和工艺是出口的潜力发展的基础,换言之,一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相对价格和产品的优势上,且这两者具有互补性,而在产品本身的技术优势所产生的竞争力自然无需赘述,但在国际贸易中产品优势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优势作用则会凸显,那么,相对价格低的产品就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相对价格的优势来源于生产国要素禀赋及使用效率。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节约成本的关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在生产领域中主要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产品输出国的创新优势会随着技术扩散、传播而逐渐消失,使其逐步失去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地位,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样的规律会进一步激发产品输出国增加技术创新的能力。

3.技术创新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一些新的部门开始兴起,一些传统部门走向衰落,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尤值一提的是,工业制品在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这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日益上升,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比重则相应下降。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产品不断问世,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不断细化与多样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附加值与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激增。例如,在德意志银行的最新中国策略研究报告中,预期中国高附加值出口在未来3至5年间以30%-40%的年增长率将强劲发展。中国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电信设备、软件服务等,自2005年来增幅达到30%-150%。同时,报告指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在今后多年继续保持迅猛发展趋势。其次,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发展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速发展。我们可以由数据显示:1960-1970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1970-1980年又增长了5倍以上,到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达到14600亿美元。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7.0%,而且大多数年份,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最后,国际技术贸易勃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核心力量,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则为技术的竞争,因此,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贸易的重要对象,国际技术贸易额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额每年约为30亿美元,1965年至1995年,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率为15.82%,大大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6.3%的增长率。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

4.技术创新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

技术创新,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国际贸易以往的交易方式,极大提高了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技术创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例证。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事实证明,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助力,是国际贸易的支柱之一,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分工深化变革、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并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切实促进国际贸易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怡.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3]陈效兰,吴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J].理论月刊,2003,(12).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高新,出口,竞争力,安徽

 

近年来,在国家***策支持和企业创新奋进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升,结构优化,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决定了贸易产品的结构优化,决定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因此,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后,利用TCI指数、MI指数和GL指数测度了安徽省高新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情况,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了扩大高新产品出口规模和优化出口结构的***策建议。

一、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概况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出口产品和企业集中度较高,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涌现出来,带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一)高新产品出口跨越式发展。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的1.2亿美元国际贸易论文,发展到2009年的15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19.7%。出口额占全省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产品出口额的年均增幅远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通过高新产品出口,拉动了我省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产业的发展,为省内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产品集中度较高。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品集中度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全钢子午线轮胎、镀锌板等新材料出口4.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2.6%,生物医药及器械出口4.6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30.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2.9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9%,光机电一体化1.5亿美元,占高新产品出口额10.1%。高新产品出口呈现产业集聚现象,产品集中度不断提高核心期刊目录。高新产品的九大类产品中,以上四类产品出口额占总额高达92%。

(三)出口企业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丰原集团、华文国际、华安进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业累计出口10.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0%。户均出口规模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随着出口企业发展壮大,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

(四)出口主体性质多元化。全省高新产品出口中,国有、外资、集体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6%,国有企业出口5.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35%,集体民营企业出口4.3亿美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9%。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随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现状,下面将从TCI、MI和GL三大指数,详细分析近年来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分类竞争力情况,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情况,进而扬长避短,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出口竞争力。

(一)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1]。贸易竞争力指数(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断一国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指数取值范围为-1≤TCI≤1国际贸易论文,当0≤TCI≤1时,意味着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1≤TCI≤0,意味着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九类产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数: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TCI指数

产品名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术产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电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软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机电一体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医疗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环保与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现代农业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商务厅进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中国企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与世界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出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作为贸易出口国,往往必须具备领先于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因为只有技术创新,拥有了新产品与新工艺,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出口的潜质,因此,对于出口国而言,国际贸易的进行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为贸易进口国,由于国际贸易所存在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势必会对进口国技术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贸易双方人才、设备等技术水平差距过大,更会激发进口国去适应外来的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在知识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世界网络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形式,从静态角度出发,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出口潜力,因而增强其国际贸易水平;同时,从动态角度出发,国际贸易的开始势必会给我国现存技术带来一定的冲击,从而给其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因此,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存在有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其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外来技术大力开展自身的技术创新,为其经济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技术在其发展中的内生化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演进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尤为明显:一是从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二是从李嘉***的相对优势原理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从传统贸易理论开始,就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不仅依赖于具备各种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如何组合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这是最早的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提法之一,这种技术可以在固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与一定的规模下实现产出最大化以及产品多样化,而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以及以李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绩效,即劳动生产率。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意识到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在19世纪早期,Torrens(1844)就意识到在知识与国际交流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区。Mill(1848)对基于技术发展的国际贸易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Bloomfield(1978)系统分析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并认为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技术差距理论中涉及的要素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将有关国际贸易中技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定义显然与现代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认为技术就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设备水平,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贸易发展中存在技术的影响,但在理论发展中对于技术创新的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分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分工的改善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斯密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劳动的分工,会对国家的贸易模式及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以李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国家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归因于贸易所带来的外在技术创新。因此,这两个学派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斯密一派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劳工分工的内生变量,而李嘉***一派则认为技术创新是贸易所带来的外生变量。虽然,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对于技术的定义存在有很大的分歧,没有明显的界定,所以在古典贸易理论中对技术本身缺乏系统的定义,导致技术在贸易理论中被纯粹的认定为外生变量,即便如此,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技术的认知在日后其理论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的很长时期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技术方面的演进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贸易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理论再将技术创新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中,由古典贸易理论中所提出的技术的重要性被忽视,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的背景下,以生产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贸易中各国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其中以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H-O模型主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要素禀赋及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角度阐述其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之前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古典贸易理论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成两个***的概念,忽略了技术在贸易模式中的重要性。实际上,H-O模型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其模型之外,关注的只是贸易的静态层面,单考察了生产要素差异所带了的比较优势,而忽略技术之间的扩散对贸易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由于H-O模型对于贸易中技术因素的忽视,从而使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处于迷失阶段。

直到20世纪中期,众多学者又逐渐开始关注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即技术因素重新被纳入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中。随着新禀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将R&D(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知识视为国家非常重要的禀赋之一,同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技术同样视为国家重要的禀赋之一。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越发激烈,新产品不断增加,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在经济增长中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内生技术创新对于经济进一步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这就使众多学者从外生技术对贸易的影响转为更深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其模式的变化。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产品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从技术创新以及传播的角度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所带来的贸易模式的变动,为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兴起,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开始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Krugman(1979)开始将技术引进到贸易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技术创新还局限在外生的,无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所产生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融合,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贸易理论研究超越之前静态层次的研究,使得技术成为贸易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企业异质贸易理论成为当今贸易理论的代表,即新―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Melitz(2003)提出来的,主要是在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基本假定下,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生产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应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优胜劣汰的选择使得拥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步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淡出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同一行业内的资源也将低生产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使高生产率企业利润及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从而使整体行业生产率及整体经济实现增长。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贸易理论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国际贸易的动因及模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释,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生产率及利润必定会加大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该理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模型框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但该理论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国际贸易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地大物博的优势以及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局面全部打开,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日渐频繁。对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新产品进入市场,必定会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造成很大的冲击,本土企业若想继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务必开展技术创新,赶超外来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此与外来竞争者相抗衡,因此,国际贸易间接地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其次,国际贸易开展的过程中先进的出口国在将新产品传输到我国的同时,也将其产品所具有的工艺与技术水平传递过来,由于技术溢出的发生,给我国同行企业带来了模仿的契机,在模仿先进技术的同时,使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如果先进出口国本身的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技术水平,我们在引进这些产品以后本身就具有了先进技术设备,这可以称为有形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产品的同时会要求具有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吸收了外来先进技术,这就相当于给本土企业带来一定隐形技术创新;第四,由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会影响我国积极改善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对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为了更合理的使用先进技术往往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及转变,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会起到积极的影响;第五,在起始的贸易谈判阶段,先进的出口国为了使进口国更加全面与详细的了解产品特性,促成贸易实现的目的,出口国会在合理的限制内演示产品性能,若交易失败,出口国的技术已经产生一定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也会一定程度的给进口国带来技术创新;最后,国际技术贸易是贸易双方技术传播与创新的最直接方式,进口国在国际技术贸易的开展中不仅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还会从人力资本、生产水平等其他方面认识到自身与出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进口国的再次适应性创新。总而言之,上述的各种方式都会增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同时,掀动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对此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之我国自身的二次创新,很有可能领先于国际市场上同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产品垄断供给者。因此,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激发自身的技术创新,从静态层面上看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加自身的技术存储量;更重要的是国际贸易从动态层面提高了我国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了创新制度环境的形成,为今后我国步入发达国家之列甚至赶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呈高幅度的增长,而出口能力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贸易的出口国一般具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国际贸易对于作为贸易出口国的中国有关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从静态层面来说,我国只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才更有可能拥有新技术与工艺,这才具备出口产品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我国为了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就会充分的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次,从动态层面来说,出口贸易必将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扩散,我国的技术优势会在对外贸易的进行中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任其流失而无作为,在技术丧失的同时会逐渐丧失其出口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出口地位,另一种是持续的开展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出口地位加大创新的力度,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制胜,当然,我国遵循了后者选择;第三,在贸易双方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出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国反馈回来的市场信息,寻找产品技术的不足改进技术,开展新的技术创新;第四,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为之后开展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障,同时,技术领先国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资金强有力的保证下,技术领先国为了保持这种优势,更加激发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最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技术传播与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虽然可以给进口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看似是出口国技术的流失,实际上是出口国传播的次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在本国经济中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适时的转移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对于出口国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后盾。总而言之,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更要保持自身的先发优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适时的将逐渐淘汰的新技术转换成国际贸易中的利得,对于我国积累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结语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中技术的演变,由最初肯定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到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迷失阶段,直到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的源动力。不管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新贸易理论,都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的肯定,在这里,我们只着重探讨了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事实上,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存在有互动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一,技术创新提高了我国新产品的研发水平,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因此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品种更加的多样化,是我国作为出口国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开展;第二,技术创新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大力发展,导致分工专业化,更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开展;第三,技术创新提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与产品核心竞争力,而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与自身优势上,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扩大我国产品价格等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生产技术与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地位;第四,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创新,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结果,他们迅速的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与效益,网络技术创新更加剧了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因此,技术创新反作用与国际贸易,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进行就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中飞速发展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还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贸易,都是促进世界整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为了世界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各国扩大国际贸易范围,技术本身就是最为稀缺的经济资源,而国际贸易的开展使世界可以分享技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积极开展本国的技术创新,为节约稀缺的技术资源,分享资源作出努力。国际贸易的开展基于共赢的理念,达到了世界共享资源,提升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最后,对我国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国际贸易发展与技术创新方面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国***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大程度上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2001(1)

[2]Bloomfield,AI.1978.The impact of growth and technology on trade in ni

neteenth―century British thought[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10(4):608―305.

[3]Vernon, 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0(2):190-207.

[4]Krugman,P.1979.A model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

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7(2):253―266.

[5]Melitz,M.J.2003.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 技术溢出 协整检验 格兰杰检验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问题从来都是经济学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认识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斯密认为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哈罗德、索洛和丹尼森指出外生技术进步、熊彼特与库兹涅兹的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到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进步,这些增长理论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贸易和增长的关系始终是贸易理论研究的焦点,不同的理论对贸易如何引致增长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下,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强调分工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贸易的发生机制以及福利效应,而非贸易如何引致增长的问题,因此这种分析框架并没有也无必要对自由贸易下的贸易如何引致增长的问题做出回答。

新贸易增长理论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并非是完全的动态分析,其假定技术和资源在贸易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变动,因此仍然属于一种静态分析方法,而事实上,贸易过程除了静态收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动态收益,这种动态收益来自于贸易导致的内生在贸易品中的技术溢出效应(Romer,1990; Grossman and Helpman,1990;Coe and Helpman, 1995), 溢出效应的大小则与贸易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Coe and Helpman(1995)的研究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资本品与国内资本品的生产率是不同的,因此,资本品的进口并不一定会导致资本品价格下降,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本国资本品的边际产出,提高本国的生产率,加速本国资本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Grossman和Helpman 1991)。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四个途径:国际贸易进口新的中间产品和重要设备通过投入产出效应提升进口国生产率;国际贸易增进各国之间的关于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和市场等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给予技术落后国模仿技术前沿国的机会,而模仿是一个“干中学”提升技术的过程;国际贸易能使一个国家在技术进步或模仿外国技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因此也就间接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生产率。

对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实证文献较多的集中在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影响。Coe和Helpman(1995)分析认为:国外研发对国内的TFP 有一个正的显著的影响,并且国内的开放度越高,这个影响越大。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提升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Keller(2000) 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并且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发达国家之间也能通过国际贸易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方法

本文在Coe和Helpman模型的基础上,将出口的学习效应和进口技术溢出模型相结合,故引入出口变量进入分析模型。因此,扩展后的Coe和Helpman模型可以表示为:

是国内R&D资本存量;表示外国R&D资本存量,定义为以进口比例加权的贸易伙伴国平均R&D资本存量,即:,其中,是i国从j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总额,是i国从所有贸易伙伴进口的总额,。M表示机器设备进口额,X表示出口额,E表示中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T表示时间趋势项,μ表示白噪声。

三、中国区域数据的计量检验

1.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ADF(Augmented Dicker-Fuller)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阶数,再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变量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本文采用***法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有且只有1个协整关系,而西部地区没有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来在87%的置信区间下,机器设备进口是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而技术进步不是机器设备进口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在74%的置信区间下,可以教育是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但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格兰杰原因并不明显。西部地区教育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格兰杰原因也不明显。

四、结论及***策建议

本文对贸易溢出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研究了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的势态,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比较大,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U”字型。

2.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内R&D资本存量、国外R&D资本存量、教育水平、机器设备进口、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惟一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3.对东部地区来说,机器设备进口额、出口、教育水平和国内R&D存量都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对中部地区来说,教育水平、国内R&D存量和国外R&D资本存量都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对西部地区来说,只有国内R&D存量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进口贸易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但是,此种带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特别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遭遇到空间严峻的贸易摩擦,同时严重制约了国内货币***策的有效性,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愈加失衡的状态下,通过更大规模的进口以实现长期内国际收支的均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而注重进口,一个关键内容即在于如何利用进口贸易这一物化型技术扩散渠道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以期对我国如何开展进口贸易有更深的认识。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Schumpeter(1912)开创性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以后,技术创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得益于本国的R&D投入,同时本国的R&D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FDI、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途径将本国的R&D成果间接传播到他国,贡献于他国的经济增长(Keller,2001)。早期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与分类上。Arrow(1962)最早基于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基础上,Findlay(1978)用“传染理论”来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现象,并指出越是开放国家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与技术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从他国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Mansfield & Wagner(1981)则将国际间技术溢出按“同级转移”和“纵深转移”的方向将其划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与垂直型技术溢出,而wilkin(1988)根据技术溢出效果进一步将国际间技术溢出区分为了“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分析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新框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R&D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等各种内生因素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如果能有效刺激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国外R&D活动能通过贸易渠道间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则其便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1991)一书中,Grossman & Helpman首次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技术变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存在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中间品贸易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方面,种类更多的中间贸易品能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国也不必对新中间贸易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的中间贸易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同类甚至更具竞争力的相似产品。

在Grossman & Helpman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与条件问题。Romer(1992)、Barro(1995)等人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接受新思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在Chuang(1998)建立的关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而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收敛的追赶模型中,学习效应的产生与强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出口与进口两大技术学习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贸易品的特征与属性,二是决定可获技术的贸易伙伴国技术发展水平;Vamvakids(1999)等学者重点探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进口对于促进一国学习新技术的理论机制,并利用跨国数据证实了贸易开放度与制造业占GDP比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endrick(2000)则进一步认为劳动者技能与资本品中隐含技术进步存在互补关系,通过使用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品可以增进工人的工作技能。归纳起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接触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发明,并在相应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本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如Stokey(1991)就认为,一国产业的成长必须经历自身知识积累与规模经济的过程,鼓励进口、国际竞争的过早放开都将阻碍这一进程的实现,从而导致一国只能生产初级产品。而在Young(1991)的研究中,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是以强化后进国家的低技术生产模式为前提的,自由贸易会阻碍后进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并将其锁定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除非南北差异比较小,否则南方国家在封闭情况下反而能获得更快发展”。

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强调以及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为后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进口贸易能有效刺激贸易国技术进步的观点。

已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一般都通过比较TFP(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外R&D的弹性来获得,Coe & Helpman(1995)对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Coe & Helpman在Grossman & Helpman “创新驱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进口国国内R&D存量、贸易国双边进口比重加权的出口国R&D为自变量,以TFP水平为因变量的经济模型(简称CH模型),首次从实证角度估算了出口国R&D对进口国TFP的影响。通过对相关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其一,进口国TFP的增长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投入,贸易伙伴国的R&D投入也与之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其二,越是开放国家(进口贸易额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外国R&D投入对其国内TFP影响越强烈,因此小国较之于大国,贸易伙伴国R&D对其TFP影响更加明显。Coe & Haffmaister(1997)进一步在CH模型中加入了自变量“中等教育水平”,并以机械设备占贸易总额比例加权得到贸易伙伴国的R&D存量,分析了南北贸易中的R&D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南方国家TFP的提高与北方国家R&D投入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贸易分享发达国家R&D成果的结论。

Coe 、Helpman & Haffmaister三人的研究为后来相关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采用进口份额以及资本品占进口份额的比例对出口国R&D加权也成为研究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普遍做法。后续的研究主要是对CH模型的完善与改进,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因变量的选择与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的拓展

在对CH模型因变量的选择上,以Sjoholm(1996)和Engelbrecht(199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Sjoholm将专利引用作为重要指标引入CH模型,并通过研究瑞典企业对于外国专利的引用情况,发现进口贸易对于专利引用具备强解释力,从而证实了进口贸易作为一国技术进步渠道的论断。Engelbrecht则在对CH模型的改造中,将人力资本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到模型之中,研究发现虽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最终估计值较之于CH模型有所下降,但贸易伙伴国R&D投入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仍然显著。

而其他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从总量分析拓展到了行业分析以及其他方面。Lee(1999)利用加拿大和美国产业部门数据分析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进口贸易对于加拿大所有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均具有贡献作用。Eaton & Kortum(2001)认为,不仅一国TFP水平提高与资本品进口密切相关,同时其差异与进口资本品价格从而与贸易壁垒也密切相关。在他们的实证分析中,TFP差异的四分之一要归结于资本品价格差异,而价格差异的一半又要归结于贸易壁垒。Lee(2001)进一步将进口贸易技术进步效应分解为种类效应与数量效应,并通过对13个OECD国家行业数据的分析得出两大结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中种类效应要强于数量效应;在贸易与FDI 两大技术进步渠道中,与贸易相关的R&D溢出居于主导地位。

(二)如何计算贸易伙伴国的R&D资本存量以及权重的选择问题

在对CH模型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贸易伙伴国R&D加权权重的处理对于实证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结论的完全相反,因此对贸易伙伴国R&D加权权重的合理构造,成为实证分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的重点之一。

Keller(1998)首先对CH模型关于贸易伙伴国R&D的权重处理方法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采用随机生成贸易伙伴国进口份额权重的方法对CH模型的结论进行了重新验证,结果发现采用这一方法仍会有正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即CH模型不能说明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出口国R&D投入能对进口国TFP产生显著影响。Coe(1999)在对Ke11er质疑的回应中,认为其方法并不能真正体现随机性,同时在其提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随机进口份额实证分析中,发现CH模型的结论仍然正确。

Lichtenberg & Lapotterie(1998)指出,CH模型存在权重与指数问题两大缺陷。他们认为,采用进口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密度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比CH模型中采用的用双边贸易份额乘以贸易伙伴国R&D存量表示的国外R&D对本国的影响,更能降低总和数据的敏感性,因而更能反映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简称LP方法)。而采用LP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CH模型高估了进口贸易对进口国TFP的影响,但采用两种方法得出的最终结论一致。

Hejazi & safarian(1999)采用同时考虑贸易份额与FDI对外国R&D存量进行加权的方法重新研究了CH模型,结果发现较之于CH模型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估计值,FDI技术溢出效应系数估计值更高,从而得出FDI技术进步效应可能弱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结论。

Falvey、Foster & Greenaway(2002)按照技术与知识在接收国是公共物品还是私有物品的假设,对外国R&D加权权数进行了重新构造。在此基础上,他们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外国R&D存量,并利用52个发展中国家与5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与知识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的性质对于接收国而言十分重要,若溢出技术为公共产品,则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尽管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普遍证实,但通过对学者们研究的对比,不同国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也较为显著。Sjoholm(1999)、Griffithetal(2000)、Jorge (2002)和Francisco(2002)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技术差距,一般认为技术差距越小,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越是明显,而较大的技术差距会阻碍进口国的学习与追赶;第二是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基础、技术知识积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贸易开放度有利于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第三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可以直接地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同时人力资本积累也可增强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第四是地理距离,商品贸易量与贸易国间的地理距离成反向关系,因此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作用下也呈现出地区化特征。总体而言,可以将这些因素概括统称为“吸收能力”。

四、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的影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以及出口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而相关进口贸易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传播以及进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以及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上。

(一)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方希桦(2004)等使用1978——2000年我国与“七国集团”的相关数据,采用CH模型的基本方法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进口贸易途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国内R&D投入对我国TFP的提升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黄先海、张云帆(2005)通过将外资依存比例引入CH模型,从而得到了一个包括进口贸易、外向型FDI与内向型FDI三种技术溢出途径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他们进一步将中国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分为先进工业国和亚洲国家两类,并利用进口比例与其它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国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FDI对我国TFP提升都具有显著效应,其中FDI所产生效应略大;进口贸易与FDI对于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均小于国内R&D投入的影响;在不考虑FDI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先进工业国产品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要大于从亚洲国家的进口。

李平、钱利(2005)综合考虑了进口贸易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并采用LP方法对进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而FDI却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负向影响。

喻美辞、喻春娇(2006)在运用LP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力资本要素加入其计量分析模型,在采用G-7国家和我国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中,无论是国外R&D还是国内R&D都能有效促进我国TFP的提高。

朱钟棣、李小平(2006)采用Falvey、Faster和Greenaway计算国外R&D资本存量的6种方法,并运用我国32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行业分析,结果显示进口贸易是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的研究

李平(1999)在对技术进步的途径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认为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与其对外贸易的规模、模式以及收益会产生互动效应,技术创新与技术吸收既是对外贸易的前提,也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岳昌君(2000)、孙兆刚(2005)等学者指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主要由干中学、示范、传染、竞争四个组成部分构成;同时,他们还从进口品结构角度分析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一国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可以购买先进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而且还可在国际贸易分工不断细化的条件下,通过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来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郭晶(2005)则在对进出口贸易互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问题。在其研究中,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国内稀缺资源与国外先进技术的直接引进,使出口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其二是通过进口贸易间接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并在“干中学”过程中完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掌握、吸收和消化,从而以较低成本完成本国的技术积累。通过进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既可促进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又可形成充分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机制。

(三)关于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研究

从当前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主要将人力资本作为制约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核心因素来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黄先海(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人力资本虽然对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却可通过强化一国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间接提升一国TFP水平。而彭水***(2005)等人则综合考虑了人力资本积累、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对一国技术吸收能力与经济产出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中间品种类扩张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适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而贸易开放度、技术差距对于TFP水平的影响则不确定。

陈涛涛(2003)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将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作为影响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因素予以探讨,研究结果发现,当国内企业的这些能力因素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能够得到有效吸收。

卢健(1998)、杜兰英(2002)、李平(2005)等更加全面地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发挥的限制因素。从外因来看,为了维护自身技术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贸易壁垒等多种形式限制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致使欠发达国家无法获取行业核心技术;同时,当发达国家企业发现欠发达进口国同类生产商可能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时,其也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技术的扩散或降低技术扩散的速度。而从内因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研发投入少、市场机制与知识产权等制度的不完善等限制因素,通过进口贸易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结论

(一)更加注重进口贸易的溢出进步效应是我国获取贸易动态收益的必然选择

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普遍证实了进口贸易对于一国TFP的促进作用,而有效吸收对外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更具现实意义: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失衡愈加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进口贸易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并以此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加强国内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是有效吸收技术溢出的关键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一国能否有效吸收进口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取决于贸易开放度高低、国内R&D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差距、制度保障等诸多“能力因素”,而其中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重视以本国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一系列“能力因素”的建设,最终形成“因能力增强而取得更强能力”的良性机制。

(三)注意现代国际分工形态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避免成为发达国家全球“技术分配”的附庸

当前,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层次的“质量差距”,我国必须通过大规模进口机械设备、高质量中间品来实现出口的顺利进行。在此种“进口引致型出口”的贸易范式下,一定要注重对行业核心技术的吸收和掌握,避免比较优势的“锁定效应”及其动态转化能力的丧失,从而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分配”掌控全球经济的附庸。

参考文献:

[1]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2]仇怡.中国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D],2005.

[3]李小平,朱钟棣.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J]国际贸易,2006(2).

[4]仇怡,吴建***.对外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决策,2009(3).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 关系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家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其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开展,尤其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来研究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与地位。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动态比较优势论”等理论基础上不断获得突破,并日益彰显出“技术的重要性”——技术、特别是创新技术既可以节约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节约,此外还可以在给定要素条件下实现更大的产出以及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

技术创新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技术进步,并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创新,逐渐地对社会现有的需求结构发生作用,需求结构的转移引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时推进了农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改变,国际分工随之深化,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全球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推动形成了种产业内创新型集群与运营型集群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使得工业零部件的生产日趋专业化,从而导致分工的专业化,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国际上零部件生产已从少数发达国家逐步转向了部分发展国家中国家,国际分工日渐明确,而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和形成国际贸易。此外,国际分工的发展逐渐超越了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贯穿渗透到产业内层面、产品层面、产品工序层面的分工发展。

2.技术创新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基础,而新的产品和工艺是出口的潜力发展的基础,换言之,一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相对价格和产品的优势上,且这两者具有互补性,而在产品本身的技术优势所产生的竞争力自然无需赘述,但在国际贸易中产品优势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优势作用则会凸显,那么,相对价格低的产品就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相对价格的优势来源于生产国要素禀赋及使用效率。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节约成本的关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在生产领域中主要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产品输出国的创新优势会随着技术扩散、传播而逐渐消失,使其逐步失去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地位,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样的规律会进一步激发产品输出国增加技术创新的能力。

3.技术创新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一些新的部门开始兴起,一些传统部门走向衰落,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尤值一提的是,工业制品在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这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日益上升,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比重则相应下降。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产品不断问世,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不断细化与多样化,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附加值与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激增。例如,在德意志银行的最新中国策略研究报告中,预期中国高附加值出口在未来3至5年间以30%-40%的年增长率将强劲发展。中国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电信设备、软件服务等,自2005年来增幅达到30%-150%。同时,报告指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在今后多年继续保持迅猛发展趋势。其次,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从上世纪70年****始,各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发展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速发展。我们可以由数据显示:1960-1970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1970-1980年又增长了5倍以上,到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达到14600亿美元。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7.0%,而且大多数年份,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最后,国际技术贸易勃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核心力量,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则为技术的竞争,因此,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贸易的重要对象,国际技术贸易额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额每年约为30亿美元,1965年至1995年,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率为15.82%,大大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6.3%的增长率。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

4.技术创新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

技术创新,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国际贸易以往的交易方式,极大提高了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技术创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例证。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事实证明,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助力,是国际贸易的支柱之一,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分工深化变革、提高国际产品竞争能力、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并提升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切实促进国际贸易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怡.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

[3]陈效兰,吴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j].理论月刊,2003,(12).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8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二重社会功能,它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另一方面又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之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是指一国***府或非***府机构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和法规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遭遇了多次商品出口被拒的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国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多是持一种批判态度。事实上,在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今天,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封闭市场,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客观理性地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态度,进而影响有关决策。本文主要讨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社会功能,以期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社会进步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技术壁垒之所以能在wto规则体系下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标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怀,因此,也体现了对人类的福利和动植物的安全的终极关怀。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威胁而制定的。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正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和动植物却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有些病虫如松树线虫,一旦由出口产品带入进口国,很容易在进口国领土上“定居”繁衍,造成危害。于是目的明确、用意良好的食品检验检***和食品标准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 

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开始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尤其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为发达国家制定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提供了市场基础,使某些国家可以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提高环境水平、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落后,过于追求低成本等原因,采用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不安全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在贸易中加强检验、检***措施极为重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完全有必要就各种商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包装与标签的要求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旦这些措施超出wto有关协议的规定与约束,就成为阻碍商品贸易的壁垒。 

日趋成熟的消费群体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对消费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产生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同时,随着新化学物质不断增多,导致近十多年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温室效应、越界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海洋污染、有毒有害与危险废物的处理,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内的土地资源退化、森林破坏、酸雨沉降、物种灭绝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地破坏。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保护健康与安全,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吸引着一个面临相似问题并能产生共同的消费利益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本身就是公共产品。比如制定有关废气排放量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有助于保持清洁空气;可以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一国建立有效的tbt体系可以帮助其维护基本的安全。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损害社会公平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保护环境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在环保绿色、安全卫生等名义的掩护下,打着合法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制定标准法规,为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通过其数量控制机制的作用将外国产品阻挡在国门之外;或者通过价格控制机制,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出口方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口方往往会对对方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从而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技术贸易壁垒就占据了28个,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会被用为经济制裁的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国家由于一些***治原因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例如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制裁的主要对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治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与发达国家控制的现行的国际***治经济秩序发生冲突。而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寻找各种借口对不合他们胃口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或禁运。这种强权***治的行径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日益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效果越来越差。这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广泛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及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而常被使用。 

根据wto有关协定要求,在运用tbt时,不得任意采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但实际上,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加上tbt涉及面广,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tbt较易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tbt的合法性,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直接影响,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等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比如在肉类生产上我国一直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美国检验局采用拖延方式拒绝接受我国企业进行有关检验、审查申请,使我国对美国的肉类出口仍是空白;在机电产品方面,由于欧美等国严格规定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给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许多障碍;在纺织品方面,欧美调整了原产地规则,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限制的目的;在化工产品、药品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 

 

四、简要结论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环境、健康等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具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一面,但同时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不是只停留在一般的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06) 

2.卢明袆.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d].外交学院,2006 

3.柯大钢,冯宗宪.技术壁垒及其跨越方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高浏琛.tbt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4(04) 

5.周正祥,周建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白雪华.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7.刘映华,马晓峰.sps协议下的国际贸易[j].辽宁经济,2006(08) 

8.洪金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2) 

9.邢健.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贸易防护体系[j].北京观察,2004(05)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9

【关键词】进口贸易 R&D溢出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GDP总额达到了246619亿元,居世界第四。但是,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出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往往只重视出口和顺差而忽视了进口的作用。然而,由低附加值低价格优势的出口贸易推动的顺差伴随是频繁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迫切需要我们对“高出低进”贸易***策进行新的评估。鉴于此,本文对“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做出简要评析,希望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二、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1、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思想表述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通过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换回本国需要的商品并节约国内劳动。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David Ricardo)认为进口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滑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则认为进口为国内经济提供了激励性示范,推动本国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刺激和引导新的产业的成长。可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贯重视通过进口贸易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受“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集团力量的影响,早期研究文献往往更多地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普遍忽视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乘数原理”更是将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2、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再考察

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家揭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国际贸易发展观,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国际贸易又是技术外溢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劳动。尤其是在南北贸易模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向发达国家的经济逼近。在新增长理论和全球国际贸易新态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Grossman&Helpman(1991)首次运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开放经济中贸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三、进口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

1、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1)CH模型

Coe和Helpman(1995)借鉴Grossman和Helpman(1991)“技术创新”研究思想,首次建立实证模型来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内和外国的R&D都对TFP有着正的促进作用。他们假定国内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国内外的R&D存量相关,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CH模型的拓展

CH的实证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贸易技术溢出问题的广泛关注,并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后继文献在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第一,外国R&D资本的计算方法的改进。Lichtenberg和Potterie(1998,简称LP)认为CH模型中有关外国R&D资本存量的权重只能反映R&D溢出的方向,而不能反映溢出的强度,并对外国R&D投入权重进行了修正,其实证结论与CH模型相同。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2,简称FFG)拓展到用6种方法计算外国R&D资本,使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变。学者通过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对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不同结构进口商品的溢出效应的研究,FFG(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性质对R&D溢出变量设定的重要性,仅当被转移到研发溢出接受国的知识属公共产品时,R&D溢出效应才为正并在统计上显著。二是微观层次的研究,Keller(2000)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

第三,吸收能力的考察。学者们将贸易国的地理距离与技术差距、人力资本、国内自主研发等因素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Engelbrecht(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资本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实证发现国际R&D溢出依然是显著的。Gouranga(2000)的研究表明进口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进口贸易量和其产业结构是否与出口国相似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此国能否成功地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将影响技术溢出的其他因素纳入模型。FDI在众多国际技术的溢出渠道中一直备受青睐。将FDI变量加入到CH模型,其重大意义在于便于对FDI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比较。同时,很多学者开始转而关注如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流动、科学文献、国际会议、国际专利等无形的技术外溢。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林毅夫,李永***(2001)指出传统方法倾向于低估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外贸对经济的影响应该重新定义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加上出口通过引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吴振宇、沈利生(2004)指出进口和出口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应将“进口和出口当作不同的性质来处理”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系统产生贡献。同时指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进口对经济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解决国内紧缺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CH模型,国内学者方希桦等(2004)、李平、钱利(2005)、李小平、朱钟棣(2006)、俞春娇、俞美辞(2006)对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进口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在微观层次的方面,李小平、朱钟棣(2004)利用我国1990-2000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口对TFP的影响。对于CH模型中争议最大的外国R&D资本的方法的计算方法,李小平、朱钟棣(2006)借鉴FFG模型,采用了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同时,受国际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把吸收能力纳入模型,来考察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效果的诸多因素。国内学者(赖明勇等,2005;陈刚等,2006;符宁,2007)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贸易开放度衡量、国内研发存量等因素对增强我国进口技术外溢的吸纳能力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四、简要评析

上述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扩散的研究文献,扩展了CH模型,检验了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实际进口贸易技术外溢过程,为研究者深化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分借鉴。但是现存的文献针对中国的研究甚少,存在着几点不足:一是国内相关文献偏重分析FDI的技术溢出(何洁,2000;张海洋,2005等),而普遍忽略了在开放经济中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二是在分析中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时,忽视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应将制度因素纳入模型。三是对进出商品的结构重视不够。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进口贸易的总量入手,而较少具体分析消费品与资本品、水平型垂直型中间产品等不同性质的进口的溢出效应的差异。四是未能将人力资本、FDI、国内资本存量等多种影响进口溢出效应的因素纳入模型,进行综合考察。这无疑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关于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9(3).

[2] 林毅夫、李永***: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9).

[3]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4] 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4(2).

[5] 尹翔硕: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于中国的实证[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6] 赖明勇、张新、彭水***、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7] 俞春娇、俞美辞: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篇10

关键词:比较优势;微观基础;分工;一般均衡

中***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61-05

引言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丰裕的优势,自然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世界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逐渐放弃具有比较劣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专业化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虽然某些发展中国家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分类标准已经以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但是其出口企业专业化于加工贸易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仍然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生存,可见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一分工格局导致的长期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暂时的静态的贸易利益,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即形成了“发展中贫困”现象。因此,长期固守比较优势理论模式的贸易格局,往往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那么,这一比较优势分工格局究竟是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突破固有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摆脱“比较利益陷阱”?本文的研究意义即在于:基于两国消费者及厂商的最优决策,探讨两个国家四个代表性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机理,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据此分析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变动的决定因素,为发展中国家跳出“比较利益陷阱”、实现本国福利增进提供对策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和指导国际分工方面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的鼻祖――大卫・李嘉***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规模报酬不变等假设前提下,构建了比较优势的经典模型: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存在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就能遵循“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与交换,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他国都有绝对劣势,按此原则进行贸易也可获得比较利益。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李嘉***比较优势理论原先所依赖的假设前提与国际贸易实践的差距越来越大,众多经济学家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加以发展和改进,以更好地解说国际贸易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突破了李嘉***模型关于劳动单一生产要素的假设,提出了H-O模型,认为各国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每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可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而里昂惕夫实证研究发现: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与H-O定理相悖的结论被称作“里昂惕夫之谜”。国际经济学界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做出的各种理论分析,丰富和发展了要素禀赋说,增强了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力(张亚斌,2006)。二战后,产业间贸易发展至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即出现所谓的林德贸易模式(Linder pattern of trade),这种贸易现象无法由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Grubel等(1975)、Dixit等(1977)、Krugman(1979,1985)、Grossman等(1989,1990)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新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不变和完全竞争等重要假定,将比较优势的2×2×2模型发展为多商品多要素模型,关注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因素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成为现实,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品内分工日益普遍,当代经济学界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一系列修正、补充和改进:张定胜等(2003)将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引入2×2李嘉***模型,运用超边际分析(杨小凯 等,2003)证明了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一般均衡结构不连续地从自给自足跳到只有部分分工的二元结构,然后再跳到完全分工,此时二元结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交易条件的改进。洪银兴(1997)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应当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杨小凯等(2001)甚至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比较利益说、要素价格均等说、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宾辛斯基定理),主张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取代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梁琦等(2002)对此进行了回应,主张新贸易理论并不与比较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具有生命力。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李嘉***模型还是H-O模型,都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论述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分工机制,都只论述了在比较优势分工格局下两国所获得贸易利益的存在性,并未在模型中考虑包括消费者与厂商在内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并未涉及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也就无法权衡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得失,无法解释两国企业为何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来获取自己的贸易利益。可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分工的论述缺乏来自微观层面上的理论支撑,仅仅在国家层面上说明了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模式获得贸易利益的可行性。其后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也多数是基于国家这一宏观层面展开论述,对于两国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分工格局这一微观层面的问题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两国消费者效用最优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将技术上的外生差别纳入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推导两国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分析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得失,合理阐释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机理,构建比较优势分工实现的微观基础,据此探讨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为发展中国家突破传统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提供科学对策。

二、模型分析

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可以生产两种产品,生产每种产品需投入劳动力与资本两种资源要素,每种产品的生产条件都有不变规模报酬。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对两个国家都相同,而两国劳动力与资源禀赋却不相同。对于传统的H-O模型而言,国与国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的外生差别,却存在要素禀赋外生差别产生的比较优势(杨小凯,1998)。因此,本文基于消费者效用最优与厂商利润最大化,沿用Cheng等(2000)的基本分析框架,将技术上的外生差别纳入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推导两国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并据此分析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即基于标准的2×2×2的H-O理论模型,对生产技术水平不同的两国企业实现比较优势分工的机理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国家i(i=1,2)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的劳动和资本禀赋分别为Li和Ki,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家i中代表性消费者的福利决策问题可表示如下:

可见,国际贸易使得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国际价格高于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自给自足时的均衡价格,低于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自给自足时的均衡价格。因此,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前者将逐渐放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与出口,后者将逐渐放弃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与出口。

在以上模型中,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别均为***的外生变量,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价格均为内生决定的变量。因此,两国要素禀赋结构与生产技术差别共同决定着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国际分工是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别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可以得到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一致的结论:劳动力较丰富的国家若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技术优势超过要素禀赋劣势,反倒可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较丰裕的国家若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要素禀赋优势不如相对技术劣势,反倒可能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结合模型分析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本较发展中国家丰裕,而且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技术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故国际贸易使得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国际均衡价格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际均衡价格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进而逐渐形成发达国家生产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由于一国资源禀赋结构短期内难以逆转,而技术优势则可通过技术模仿与自主创新被后进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加快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谋求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技术优势,抵消要素禀赋劣势的不利影响,即使人均资本低于发达国家,也能实现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突破传统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跳出“比较利益陷阱”,实现向发达国家收敛。

三、结论及***策建议

我们基于消费者效用最优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将技术上的外生差别引入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推导两国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国际市场均衡价格,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发现国际分工取决于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别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发达国家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要素禀赋优势与相对技术优势,故国际贸易使得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国际均衡价格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际均衡价格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进而逐渐形成发达国家生产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鉴于短期内要素禀赋结构并不会逆转,而技术优势可通过技术模仿与自主创新被后进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谋求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技术优势,可以在要素禀赋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实现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突破传统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实现本国福利增进。

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专业化于加工贸易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直接导致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企业频频遭受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制裁,“贫困化增长”的风险日益凸显,有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之虞。这一现实表明,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突出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已经达到增长的极限,固守比较优势理论模式的贸易格局行不通。因此,中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技术模仿与自主创新,加快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虽然在短期内还难以全面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与成功赶超,在当前要素禀赋结构依然处于不利的条件下,突破传统比较优势分工格局,跳出“比较利益陷阱”,增进本国贸易利益。

参考文献:

洪银兴. 1997.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 经济研究(6):20-26.

梁琦,张二震. 2002. 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与杨小凯、张永生先生商榷[J]. 经济学(季刊),2(1):239-250.

杨小凯. 1998. 经济学原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76-281.

杨小凯,张永生. 2001. 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 经济学(季刊)(1):19-44.

杨小凯,张永生. 2003.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35.

张定胜,杨小凯. 2003. 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李嘉***模型和贸易***策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1):1-13.

张亚斌. 2006. 内生比较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升级[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5-18.

CHENG W, SACHS J, YANG X. 2000. A general equilibrium reappraisal of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J]. Journal of Economics, 72(1):1-18.

DIXIT A K, STIGLITZ J.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297-308.

GROS***AN G, HELPMAN E. 1989.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1261-1283.

GROS***AN G, HELPMAN E. 1990.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ongrun gro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796-815.

GRUBEL H G, LLOYD P J. 1975. Intraindustry trade [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KRUGMAN P R.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4):469-479.

KRUGMAN P R, HELPMAN E. 1985.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ZK)

Reconstruction of Micro Basis f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ZHANG YabinLEI RihuiAI Hongsh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

Abstract: Based on consumer and manufacturer's optimal decisionmakings, this paper conducts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including exogenous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and reconstructs micro ba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he study finds tha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epends o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echnology differences. The country relatively abundant in labor can export capital-intensive goods on condition that it has more advantages in technology than disadvantages in endowment in production of capitalintensive goods. In order to avoid falling into “Comparative Profit Trap”,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peed up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ivision of labor according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际技术贸易论文10篇

学习

数理统计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数理统计论文,内容包括数理统计论文集,数理统计论文怎么写。课程名称数理统计英文名称Statistics学分数3周学时3+1任课教师*徐先进开课院系**数学学院预修课程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院本科生开设,是概率论基础的继续,介绍数

学习

医疗市场论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医疗市场论文,内容包括医疗行业参考文献大全,医药行业论文摘要。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个企业都是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所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企业

学习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战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美贸易战小论文1500字,中美贸易战***策与形势2019论文。一、战略性贸易***策的基本理论战略性贸易***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一)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关税抽租

学习

国际贸易的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增值税转型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增值税转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增值税转型论文答辩问题以及回答,增值税转型的重要意义论文。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2.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影响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

学习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翻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文翻译毕业论文,英语翻译论文1000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形式,英语长句的汉译不是单纯的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转换。虽然英语长

学习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学习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专业文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语专业文学论文中国作品。问卷调查显示,82%的学生不会意识到自己朗读或英语交流中产生的音素和语流方面的语音错误;但98%的学生希望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指出自己的语音错误并予

学习

国际国内形势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国内形势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形势论文范文10篇,国际国内形势论文2000字。1.加强国际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世情。国际形势教育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发展状况以及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

学习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10篇,国际贸易研究生的论文提纲。一、当前地方院校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定位于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学习

进出口贸易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进出口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论文,国际贸易进出口论文3000字。一般来说,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取货物周转量指标代表华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出口总额代表华北地区

学习

国际贸易问题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的论文范文,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论文2021。

学习

英语文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文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专业文学方面论文题目,英语文学论文。问卷调查显示,82%的学生不会意识到自己朗读或英语交流中产生的音素和语流方面的语音错误;但98%的学生希望由老师或其他同学指出自己的语音错误并予以纠

学习

公安办公室工作总结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公安办公室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公安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公安局办公室月工作总结。1、认真完成区委区***府部署的各项任务。今年以来,办公室按照区委区***府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先后完成了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为主题的*

学习

数理统计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数理统计论文,内容包括数理统计论文集,数理统计论文怎么写。课程名称数理统计英文名称Statistics学分数3周学时3+1任课教师*徐先进开课院系**数学学院预修课程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院本科生开设,是概率论基础的继续,介绍数

学习

医疗市场论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医疗市场论文,内容包括医疗行业参考文献大全,医药行业论文摘要。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个企业都是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所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企业

学习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战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美贸易战小论文1500字,中美贸易战***策与形势2019论文。一、战略性贸易***策的基本理论战略性贸易***策理论包括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一)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关税抽租

学习

国际贸易的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增值税转型论文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增值税转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增值税转型论文答辩问题以及回答,增值税转型的重要意义论文。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2.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影响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

学习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翻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文翻译毕业论文,英语翻译论文1000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形式,英语长句的汉译不是单纯的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的转换。虽然英语长

学习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电商国际贸易论文题目。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学习

工程管理英语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管理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论文2000字,工程管理论文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