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论文10篇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1

新闻评论定义外延之辨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表述,笔者现搜罗展示于其下:

(1)“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①――林大椿

(2)“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②

――范荣康

(3)“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③――丁法章

(4)“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赵振宇

(5)“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⑤

――马少华

(6)“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相关新闻的评述、议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的各种言论的统称。”⑥

――薛中***

要想下定义,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外延),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内涵)。因此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所下的定义,无非也就是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加以概括把握,引申得之的。根据观察,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这样几种表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我们把它们分为两组:1.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2.新闻文体、新闻体裁。然后逐组来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组外延,根据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论说形式”和“言论”的语义范畴明显大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换言之,“评论文章”、“论说文”一定属于“论说形式”和“言论”,但“论说形式”、“言论”不一定都属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同志曾经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也就是形式。”⑦既然是评论“文章”、论说“文”,自然具有内在的文体结构。而“论说形式”和“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它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不必言之成文。因此,从概念限定的精确性方面来考量,“评论文章”、“论说文”更适合于作为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

其次,再来分析第二组外延。“新闻文体”和“新闻体裁”仅仅只是所适用的语境不同,语义也是基本相通的。在中外新闻史上,学者专家们曾相继提出过各自对报纸的定义,其中大多关涉新闻评论。比如,1818年英国的《报纸法》就指出:“报纸系指揭载公报新闻事件、注释及观察之纸片,因贩卖而印刷……”就把极富评论成分的“注释”与对事件的“观察”记载并列提出,初步表示了报纸两大基本文体样式的端倪。中国著名报业史专家戈公振为报纸所下的定义也很具代表性:“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⑧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也表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⑨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早就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而“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⑩通过以上对历史和概念的梳理可以得知,把新闻评论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也符合当代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因而以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来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同样也是可行的。

再次,为了确保对新闻评论概念外延的精确限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评论文章”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包含关系,相交领地就是: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因此,从新闻评论定义外延的层面上来考量,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具备新闻文体特征的语录形式或碎片形式的言论意见拒之于新闻评论概念的门外。

新闻评论定义内涵之辨析

在这个限定的外延区域内,我们还能否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内涵做出更加精准的概括呢?为了便于具体分析,我们把学者们对新闻评论定义的内涵限定浓缩为这样几组关键词:

第二组评论客体: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思想倾向

第三组表达形式:阐述观点立场、发议论讲道理、判断思考

第四组性质特征:***治倾向性、针对性、引导性

第五组传播载体:现代新闻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第六组服务对象:广大读者、广大受众

对于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关键词,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从学者们各自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第四组关键词“***治倾向性”的揭示上,就可以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治倾向性应该属于***论文的特点,现代的新闻评论不必都具有***治倾向性。而且,随着当今新闻评论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专业评论基于从可读性方面考虑而自觉摒弃了***治性话语,如果我们再三强调以***治倾向性来统率新闻评论的话,就会画地为牢,扭曲新闻评论概念的本身,因此***治倾向性不应该成为拘囿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枷锁。

分歧最大的当数第二组:评论客体。范荣康、丁法章、赵振宇先生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马少华先生则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讨论至此,相关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既然“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是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要件,可以推导出,任何的“新闻评论”都必须刊载在媒体上,而且还须具有新闻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新闻评论业务实践中,那些刊载在媒体上的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的评论文章,究竟具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学术界对“新闻”定义的探讨。“新闻”定义在20世纪末经过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后,目前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有三种说法,即“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学范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者董天策经过分析后提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也只有信息概念才能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完整的新闻定义应当是‘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11)如果以此认识基础来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当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都应该属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范畴,或者说它们都是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认识基础上推导或提炼出来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某种要素,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具备了新闻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新闻评论客体当应包含“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这些包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元素。

当然,学者们的观点产生分歧的还有第四组关键词,那就是“判断”是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作为评论必须阐述观点、发议论讲道理、表达意见。但是,仅仅这几种表达形式还不能够揭示出新闻评论的本质规律。因为它们只是反映了论说文的一般规律,并没有揭示出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要求。任何一种显在的表达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思考路径,因而表达形式也是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向度就是认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来把握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判断”这种表达形式,是否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呢?关于这一点,港台和大陆的不少学者都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比如郭步陶先生在讲到新闻评论的性质时说:“判断,‘这是评论最重要的部分’。”(12)台湾《联合报》的主笔王民先生写的《新闻评论写作》第七章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一课――判断。”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13)另一位台湾新闻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把新闻评论的性能分为五种,其中第三种即为判断性,他说:“新闻评论对一切问题作评断,是一种最要紧的工作。”(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也认为:“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15)既然新闻评论不同于任何宽泛意义上的公民言说,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一种“内在的文体自觉”,而“判断”正好是新闻评论文体表达形式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识需求,任何新闻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对于那些评价具体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但需要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还需要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而对于那些评价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宽泛意义上的评论,如果不能做出事实判断,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而“判断”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立身之本。认准了这个基点,我们就可以把新闻评论和其他的边缘文体(如杂文)区分开来。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而杂文的结构沿袭着形象思维的脉络,它不需要做出判断,也不需要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在新闻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则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和杂文等边缘文体的分水岭。

通过上述甄别分析,我们可以把在媒体上发表的这两种类型的评论文章纳入到新闻评论概念的范畴:1.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新闻时评、新闻述评)。2.针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结语

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结合本文的语义学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的定义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新闻体裁。

注释:

①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1)。

⑤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⑥⑦⑧薛中***:《新编新闻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⑩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2)(13)(14)(15)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73)。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2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体裁;新闻文体;抽象分类;文本呈现

中***分类号:I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57-004

目前学界关于新闻体裁的分类十分庞杂,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体裁概念理解的模糊。与新闻体裁概念最为切近的是新闻文体,从学理上厘清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概念,有助于新闻信息的再现操作。特别是在当下全媒体[1]语境中,正确把握新闻体裁意涵,有助于更好地审度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客体”、“符号”与“意义”,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

一、 新闻体裁的渊源

新闻信息古已有之,“在古代,新闻信息的陈述内容和传播方式与其他信息没有太大差别。”[2]新闻信息从其他信息中自觉地分离出来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与发现,它显示着人类关注与读解事实信息的新思维、新方法。对新闻事实的认知遵循的是科学的符合论,是新闻主体在新闻思维统摄下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式的一种对象性的功能表现”。[3]127采写新闻就是运用新闻思维与新闻认知来审视与再现新闻事实信息,它要求人们严格按照新闻式的认知开掘新闻价值,发现、采写新闻事实信息。新闻体裁的理论界域就是其处理新闻事实信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框架,是在新闻思维与新闻认知浸润牵引下,左右着新闻主体观照新闻事实信息的新闻认知定式。

新闻体裁起初是对文学文体的借鉴。当下学术界一般认为,文体,又称体裁,是指内容得以表现的文章样式,也就是文字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方面所形成的外部形态。人们常将“类型”、“体裁”、“体制”、“样式”、“文体”、“种类”等交叉使用。如“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4]。文体,“指文学体裁或文学类型”[5]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童庆炳先生的观点,他指出,“长期以来,文体一直被理解为体裁。”“文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关系到文章写作的全局性的问题。”“文体是一个系统,它由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构成。”[6]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体’被定义为文学体裁,于是文体研究也就被限定为文学体裁的研究。”[6]3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界目前几乎将文体与体裁视为同一个概念,但是,按照童先生的观点,文体与体裁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童先生不仅对文体作出了富有创见的论述,而且提醒今天的学界必须注意运用新的视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文体研究不同于体裁研究,要科学地赋予文体与体裁不同的理论界域。

李良荣先生在其《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对中国报纸文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学界对新闻文体较早的理论探索。其研究表明:中国报纸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从借鉴到自立的不断规范化、学科化过程。对西方的借鉴,现实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滋养,商业报纸的出现,反映战争、商情、灾害等内容对新闻的准确性要求以及电讯稿的出现,都从不同角度促使报纸文体“按照报纸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变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新闻写作体裁”[7]。但李先生在其论述中并没有将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进行理论上的区分。现在关于新闻体裁与文体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事件)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8]。“新闻文体,新闻体裁中以文字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在长期实践中,为适应读者和传播事实的需要产生了新闻文体,并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9]实际上,我国新闻文体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它的确是在借鉴文学文体的基础上,按照“报纸的特殊要求”逐步形成实践与理论的自觉的。简言之,新闻文体直接渊源于对文学文体的借鉴。无论是文学文体还是新闻文体,其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新闻观念的确立及新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审视新闻文体概念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语境,它要求我们将新闻体裁概念的理论内涵重新予以明晰,进而真正从文学的借鉴中进行学科自立。

二、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

事实上,“认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从其直接所要实现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认识的主体根据其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式,接收和获取信息、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3]18。新闻体裁就是对新闻文本的分类,它以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事实再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彰显程度为标尺,对新闻文本作类别划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并不存在原原本本的客观事实,因为任何事实或现象都已经是经过描述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和指述语言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何种方式和面目呈现给我们。”[10]287 “每个新闻事件都有不同的叙述框架,一个好记者应该选择那种公正的、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框架”,“选择好的叙述框架,可以使记者摆脱记者个人偏见、信源价值观的影响”[10]290。分类就是区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新闻体裁分类就是给新闻报道确立一个新闻叙事的文本理念框架。

在对过去分类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面对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必须从新闻学学科自身的理论属性出发来展开。首先,新闻文本属于实用文范畴,新闻文本的基本功能是再现新闻事实信息,这就与文学文本相区别。实用文相对于审美文,其文本信息中呈现的概念性命题或逻辑性信息更加充分,新闻事实中的可再现性与可分辨性信息更加清晰,新闻文本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直接,其功能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次,新闻体裁是对新闻文本的文类划分,“裁”的本质就是进行理论的抽象与切割。虽然可以运用不同标准对新闻文本进行理论上的划分,但从有利于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出发,以新闻文本再现新闻事实的功能性特征作为新闻文本的分类标准,更能彰显新闻学的学科理念,也更便于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再次,坚持以新闻理念为标准透视新闻文本的功能特征分类法,其合理性在于新闻理念来自新闻文本实践,又是对新闻文本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反思,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检视,有助于提升新闻理论的科学性。最后,从涵括性上看,新闻文本是新闻事实信息的符号性再现,当下媒介符号包括文字、声音、***像、信号及其组合,以新闻文本的功能性特征为切入点的新闻文本分类,有助于涵盖全媒体语境下新闻文本的多元符号呈现质态。因此,以新闻理念为背景,从文本的功能属性及其意向性诉求出发对新闻文本进行理论上的分类,应当说是一种更趋科学的视角。

从新闻理论发展过程看,从最初个案的新闻文本出现到后来纷繁众多的新闻文本实践再到其后新闻文本分类意识的逐步确立,实践的自觉与理论的反思,使得新闻文本自身的理念性的功能特征日益彰显出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新闻理论研究的深入,迫切需要科学的新闻理念直接融汇到具体的新闻文本实践中,将新闻理念直接内化为新闻体裁的功能性内涵,直接指导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从本质上看,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是互通互融互塑的,新闻理论来自于新闻实践,新闻理论又回归到新闻实践。比如,人们先将新闻文本分为消息、通讯和评论,后来又将其表述为消息类、通讯类和评论类。从理论上看,前者对应的是新闻体裁,后者指向的是新闻文体。所谓“消息类”,实际上是消息文本的集合,它以新闻文本的实践存在质态为观照对象,是存在态的新闻文本,是消息体裁在新闻报道中的具象呈现。以新闻体裁概念观之,就可以直接表述为“消息”,体裁类分的背后已经内涵着对消息文本实践的理性诉求。质言之,新闻体裁彰显新闻文本的共性特征而忽略个性化表现,与之相反,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话语实践,是新闻体裁的共性特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个性化呈现。新闻体裁更注重的是其理论的抽象性及其对实践的导向性,新闻文体侧重的是新闻体裁的理论功能在新闻实践中的文本性再现。

三、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呈现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还是未来诞生的新媒体,新闻报道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报道什么的判断标准是新闻价值,在怎么报道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文体来报道。一旦报道对象确定,新闻采写人员就必须考虑是选用消息、通讯或者言论去报道,这就涉及新闻文体。

新闻文体不同于新闻体裁,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话语质态,是新闻体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文本话语的框架性表征及其功能呈现。质言之,新闻文体是以新闻文本的话语质态为观照对象的,是“作为话语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它既可以特指某一个具体的新闻文本,也可指向具有相似性文本特质的集合。而新闻体裁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是新闻文本,其立足点在于以某一特征为标准的具有相同文本特征的类的抽象。从总体上看,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都以新闻文本为自己的观察点,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但观照的视域不同,方法不同,着力点不同,因此概念内涵不同。新闻体裁注重的是对新闻文本的“特征性”、“类别性”切分,新闻文体指向的是新闻报道中由不同的新闻体裁所建构的文本话语形态。即是说,任何新闻事实信息最终都必须通过不同的新闻体裁来呈现,新闻体裁作为一种理念性、框架性、意向性的层级规则,从特定角度规定着新闻事实信息在再现过程中的信息构建走向。就像语言与言语,语言注重共性规则,言语侧重个性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是语言的话语实践。要言之,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在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中的文本话语质态。而新闻体裁是对新闻文体的类型特征的抽象。一个是特征性抽象,一个是质态性呈现。

在文学文体的参照视域中,新闻文体与文学文体有明显不同。首先是在“风格”上的不同。钱钟书先生说,“‘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11]这里的“格调”其实是作者的“本相”性素养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文本渗透。德国理论家威克纳格在《风格概说》中对风格形成过程涉及的因素阐述得更清晰,他说:“风格是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所决定。……倘用更简明的话来说,就是风格具有主观的方面和客观的方面。”[5]27从逻辑上分析,风格的表层结构是语言,中层表征是意***与内容,深层建构是作者的内在素养,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所构建的文本质态。其次是美学范式的不同。新闻文体属于实用文范畴,文学文体是审美文的典范。实用文与审美文之间有着质的不同,人们一般认为文学可以虚构,新闻报道须是可以检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这确可接受。问题的根本在于,新闻报道是运用新闻价值关系来审视现实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信息,文学文体是运用审美价值关系来洞悉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闻思维是有着自身规定性的,相对而言,文学思维是非常开放的;新闻逻辑重在对当下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发现,文学逻辑意在对生命的审美体验与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新闻报道重在对新闻事实的发现与客观性再现,文学创作重主体的独特体验与独创性表现,其写作过程中摄取的各种“原型”与运用的修辞只是审美表达的手段,终极价值是要表达审美体验或审美之“思”,即精神独创。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上,新闻再现的是大多数受众关心的新闻事实信息,力求新闻事实信息在叙述与再现中的逻辑统一,表达要简洁通俗;文学写作的题材极其广阔,表现手段丰富多彩,追求极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极富个性的表现技巧。因此,文学文体所呈现的语体和风格更加独特鲜明,它更充分地融入了写作主体的精神气质,这种独特智慧的诗性表现恰是文学审美的重要因素。所以布封说,“风格就是人本身。”比较言之,新闻文体的语体和风格显得十分含蓄,其呈现质态是一种介质性、本相性、渗透性的文本美质蕴涵,当然,其语体与风格仍是富于个性化的。一方面,“个性与特色是报刊的生命力所在”[12]另一方面,“就新闻价值创造的个性化而言,事实本身是不能个性化的,但在观察、分析事实的角度、层次、方式方法上是完全可以个性化的,在再现事实形象和内容的方式方法和风格特色上是完全可以各显神通的”[13]214。

综上所论,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呈现。正确理解新闻体裁概念,对当下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全媒体流程再造”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当前,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络 正在实现互联互通,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正在寻求深度融合,社交媒体发展迅速,所有媒体都期冀自身传播特色化、新闻具有独家性。全媒体语境下的“即时、互动、聚合、体验”形成了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的新特点。以新闻体裁为视点,有助于塑造新闻权威[14];有助于传播者审度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信息、观点信息、审美信息,从容自觉地传递新闻事实信息,正确表达观点信息,彰显新闻报道的独特美质;有助于传播者自觉有效地打造新闻传播的独家特色。既遵循新闻传播的专业规范又展示媒体的独家智慧,正确审视事实与报道、信息与文本、客体与意义、框架与呈现,准确把握媒介定位,凸显不同文本信息传播力点,正视传受互动体验,恰如其分地传递新闻信息,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形成媒介自身独具特色的个性品格。

参考文献:

[1]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

[2]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2.

[3]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

[5]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童庆炳.谈文体创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7]王中.序《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M]//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

[8]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1.

[9]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0.

[10]杨保***.新闻本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2-163.

[12]曹鹏.国内报业市场形势分析与经济前景展望[J].当代传播,2000,(2).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3

【关键词】新闻时评;历史沿革;本体研究

一、新闻时评定义的困惑

(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

时评,按“顾名思义”的逻辑可以解释为“时事评论”或“时***评论”。但“时事评论”与“时***评论”二者本身存在概念上的区别与指向上的分歧。 “新闻时评”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本身包含了“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即声音和形象)和“所指”(指说对象、概念)两部分。符号的声音和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联系。对于符号的意义的“阐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对“新闻时评”意义的考察要考虑其诞生的历史环境和在发展中意义的不断叠加。字面理解,未必可以概括其内涵、指向其概念。

(二)时评复兴的继承与创新

1903年初,“时评”作为栏目名称,已在多家中国旅日留学生刊物中被使用。中国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将“时评”作为表达***愿的工具,寄予一代人的强国理想。中国时评传统经历了长久断裂,于20世纪90年代复兴,并在新世纪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所谓复兴,既有回归与继承,又存在与时俱进的创新。所以,对新闻时评概念的确定,既包含对其历史积淀、传承精神的合理内核的把握,又要包含其在新时代意义的体现,二者的统一是达成共识的难处之在。

(三)新闻时评日新月异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时评的媒体实践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报纸是新闻时评最早的发源地,时评已经成为体现报纸思想***性与深刻性的重要标尺。电视新闻时评方兴未艾。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兴起,使时评成为媒介融合的中介。而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时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各种网络时评构建起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各种形式新闻时评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新闻时评定义很难适应,对现实的理论概括相对滞后。

在1994年对于新闻时评的定义的大讨论后,很难见到对新闻定义的概括,一些零星的对新闻时评本体的研究也很难触及实质、指导实践。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许多学者放弃了对新闻本体的研究,而转向业务本身。

二、新闻时评的发展沿革

中国的新闻时评,诞生于20世纪初期,最早作为栏目名称出现,逐渐发展成为***论的重要载体。“时评”是早期知识分子在西方现代报刊的刺激下,融入了传统精神与历史责任的开创,自诞生就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在“文人论***”的思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时评”传统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断裂。进入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复兴,成为各种媒体的重要阵地。直至今日,新闻时评的热潮仍在延续,并体现出日益蓬勃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一)时评溯源:中国近代报刊诞生以来的点点星光

有人认为时评的发端源于西方,伴随着近代报纸由西方人“传入”中国。英国的丹尼尔・笛福,早在18世纪中叶就“以极其动人和极有说服力的文笔探讨各类问题”1,享有“社论之父”的美誉。但是中国的时评与西方社论、***论具有明显的区别。“时评”一词是典型的本土原生词汇,在西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词源。时评的诞生,与中国传统精神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联系,包含了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特殊***治情怀。

(二 )“时评”栏目的诞生

“时评”二字最早作为报刊栏目名称出现。 1903年初,在日本已出版一年的《新民丛报》进行改版,增设了占全册页数四分之一的“批评门”,包括“***界时评”、“教育时评”、“学界时评”、“群俗时评”、“人物时评”、“杂评”和“评论之评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时评群落,往往每期有十数篇之多。2此后,“时评”作为一个确定的栏目名称,迅速被多个报刊使用。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有:“狄氏灰心武力运动,乃创办《时报》,为文字上之鼓吹。延陈冷为主笔,独创体裁,不随流俗。如首立时评一栏,分版论断,扼其机枢。”3据此,许多人把《时报》看作是时评的开创。更有“所谓时评,指《时报》的评论而言,后来各报纷纷仿效,那是作为时局的评论而言了。"4的说法。1907年创刊的《时报》,的确使时评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 “时评”作为栏目名称出现却可以追溯到1903年。

(三) 新闻时评发展的三次高潮

1、 晚清末年:早期知识分子的言论救国

中国的***论传统与近代报纸这种新的传播媒体相遇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晚清知识分子,看到了报刊在传播***治观点上的巨大作用,从而将***论逐渐改造成适于报刊发表的形式开创了“时评”。以《时报》、《新民丛报》、《民报》为代表的一大批报纸,将时评推上了高潮,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言论救国理想的实践和担当。

2、 民国时期:“文人论***”的高度实践

“文人论***”是中国报刊史上的一断不朽传奇,新闻“时评”是文人论***的重要载体。《大公报》被看作“文人论***”的最高峰,其 “星期社评”具有典型的“时评”特征。民国时期,一大批文人深受西方新闻理念的影响,通过报刊积极发表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见。新闻时评本身的灵活性、批评性、时***性成为了文人论***思潮的重要载体。“文人论***”,是中国言论高度开放与自由的一个时期,成为了新闻时评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3、20世纪90年代至今:时评的复兴热潮

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版推出了新栏目“冰点时评”,这是中国新时代时评复兴的标志。所谓“复兴”是在经历了建国、后的断裂,对中国20世纪初的“时评”传统重新予以继承,并在继承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精神。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转身是时评复兴的***治原因。传统的以***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转向多元化,媒体由宣传工具逐渐向传播职能回归,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发表意见的空间逐渐开放。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媒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公民表达自我意见成为了内在要求与现实可能。

三、定义新闻时评

新闻时评的评论内容或者说评论对象,既包括时***,即重大的***治性议题,也包括一些非***治性的社会议题,但其指向性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问题;新闻时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时效性一方面表现在多根据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予以评论,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其对当下性的关注。从创作对象来看,新闻时评的作者既有评论员、又有专家学者,更不乏普通民众,每一个公民都可能成为新闻时评的作者,创作者的开放性是新闻时评的重要特征。

概括来说,新闻时评是公民对当下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或问题,简明扼要的发表观点与意见的一种新闻评论文体。

【参考文献】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4

关键词:理论学习;“新闻会”;教学质量

《概论》是当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起关键作用;同时也是理论性很强、与中国实践结合最紧、学时最多、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自***关于高校思想***治理论教育的05方案实施以来,《概论》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总体效果良好。但怎样让学生学好理论、使这门课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仍然还需深入研究。

一、在《概论》课教学中模拟“新闻会”的必要性

《概论》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实践教学,也采用了一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这对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课堂教学占据本课程教学绝大部分,要想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整体作用及效果,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目前为止,《概论》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以传统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新闻会是有关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形式正规、沟通活跃、双向互动、方式优越的特点。在课堂中模拟“新闻会”,创新教学方式。灵活变通社会组织新闻会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利用新闻会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学生思维、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积极启发大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鉴别,从而自觉地接受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和***府的信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突破教材,内容重组,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模仿社会组织部门召开“新闻会”,无疑是学生学习理论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二、在《概论》课教学中模拟“新闻会”的方案

在《概论》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有关部门召开“新闻会”,活动写入课程教学计划,一学期组织一次,每次一到二节课。每次课程开课的第一节就告诉学生有关的教学活动,并规定将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活动举行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习兴趣,广泛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举行。

(一)“新闻会”活动前期安排

召开“新闻会”的前二到三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国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选取一定活动主题范围(如课程中某一章的相关内容:中国的国际战略等)并告诉学生。每个学生课后都要查阅相关资料,在“新闻会”举办前设计好2个问题,要讲清楚所设计问题的来龙去脉,当作课程的一次作业,“新闻会”后统一上交。

1.活动角色的分配

活动一般需要1-2名“导演”、1-2名“主持人”、2名“摄影师”、1名音像师、2名记录员、2名会场布置人员、5名评委等工作人员及5-10位“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若班干名。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2.活动要求

1)“导演”在活动前一周,必须写出活动策划详细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流程等方面;2)“主持人”提前写好主持词,2名主持分工明确;3)“新闻发言人”学生可自愿提前报名,但在活动前10分钟才确定第一名“新闻发言人”,其他“新闻发言人”现场择时选定;4)每位“新闻发言人”现场回答2名记者的提问,时间5-8分钟;5)每名“记者”每次只能提1个问题,最多提2次,提问时间不超过1分钟;6)每个学生只能扮演一个角色,要认真准备。

(二)“新闻会”活动现场

在教师的指导下,“导演”和会场布置人员负责把教

室变成“会场”。正式召开“新闻会”时,由主持人主持,教师和“导演”在下面陆续随机确定“新闻发言人”。当“新闻发言人”上场后,由记者向他提问。整个活动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摄影师将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的情景摄下。“新闻发言人”发言完毕,由评委现场打分,总评委现场点评,评选出本次活动的最佳“新闻发言人”、“记者”各一名并颁奖,接着由“导演”进行活动总结、教师点评,最后分组合影。

(三)“新闻会”活动后期视频制作

活动结束后3周内,视频制作人员要将整个活动做成记录片。活动记录片由片头、策划书、整个活动流程组成,中间配音乐、文字,所有参加者的***像及文字说明。视频制作由导演负责、本班同学中电脑高手制作完成。

三、在《概论》课教学中召开“新闻会”的效果

经过多年尝试,实践证明,在《概论》课程教学中,把教师的理论传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新闻会”有机结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教学相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提高了学生的***治素养和理论修养,强化了理论课程认同感。

(一)改进了教学方式,增强了《概论》课的生命力

思想***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内容方法的针对性和实践互动性。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会”的方式,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趣味与严肃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理论教学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极大地体现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互动性。

(二)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概论》课教学中,把课堂讲授与新闻会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易于也乐于接受理论教育。教师不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当代大学生,系统地传授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的理论知识,守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而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实效性也大大增强。

(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堂“新闻会”的教学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煅练了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创新力、组织力、沟通力、主持力、分析力、理解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力、随机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召开“******新闻会”,“导演”角色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组织力、沟通力、协调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主持人”、“***”、“记者”等角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达力、创新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要想演好这些角色,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课后下足功夫,争取在课堂上将最好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尤其是大多数扮演“***”的同学,他们象社会组织部门真正的新闻发言人一样,具备了良好的文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群众场面的能力,反应敏捷、思路清晰、举止得体、形象端正。

(四)提高了学生的***治素养和理论修养,强化了理论课程认同感

“新闻会”的教学方式要运用得好,学生必须提前做足功课,做好准备。不管扮演什么角色,所有的同学都要提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相关的国家***策,了解社会现象,有一定理论知识、***策储备,才能在活动中应付自如,不会有失“身份”。如我们在课堂上举行的“******新闻会”活动中的“***”面对下面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要想演好“***”,学生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治素养和理论修养,要具有较高的***治思想水平;必须熟知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和业务,熟悉***的方针、***策、策略,了解社会、熟悉生活,新闻和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治意识,责任意识,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看待问题,传播信息,回答提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信口开河。要想当好“***”就要提前关注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学会了从宏观上、大局上观察中国的***治现象,慢慢从感性认识上升上理性认识,不但拓展学生***治视野,而且强化了理论课程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汪早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佳木斯 教育学院学报[J].2008,(4).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5

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

新闻学培养目标

记者、编辑、管理人才以及新闻教学和研究人才

1、应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

2、应具备系统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6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 科学 方***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 理学 、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 经济 领域、 历史 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 总结 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 网络 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 规律 ,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 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 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 历史 的 发展 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 科学 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7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8

社会新闻定义一般都特别强调其内容的广泛性,甚至有观点认为“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内容更为宽泛,它包括反映社会道德风尚的公共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安状况、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和民情民俗、生活情趣等内容的新闻,有的社会新闻还与经济、***治、文化等新闻相互交叉”,①近乎无所不包。然而在划分新闻类型时,相关研究又常常把社会新闻当做一种相对***的种类,与***治、经济、文教、***事新闻并列,也就是说,社会新闻定义中所特别强调的内容的广泛性,在这时已大大收缩,因为至少***治、经济、文教、***事等新闻不被包括在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进一步变窄:有研究者对一些网站的社会新闻每日点击排行榜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片,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与性有关的内容”、“奇闻异事”以及“天灾人祸”。这三项在所有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接近三分之二。②显然,在这里,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性”与“腥”,以追求刺激为主要特征,或隐或显地宣传***、暴力和灾难。可见,在理论和实践中,关于社会新闻的理解明显地宽窄不一,存在着泛化与窄化的矛盾。

矛盾之所从产生,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在社会学中,所谓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以人为主体,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应该说,正确把握“社会”概念是有难度的,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它大而广、多而杂的特点,却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说清其具体内涵。模糊的认识使得概念的运用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社会理解为正式群体(社会组织)之外的部分,如学生毕业称为“走向社会”,把学校从社会这一“人类生活共同体”中剥离出来,使本来是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并肩而立,而“社会”的应有之义却被削减了。与此相应,对“社会”的认识不清使得“社会新闻”也含糊其辞,诸多研究在定义中泛泛而谈,一味强调其内容的广泛与多样,在分类时又自动缩水,让刚才还涵盖一切的社会新闻,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理论认识的模糊和矛盾,使得新闻实践因无所适从而任意放纵,“社会新闻”几乎成了一个可以自由定义和使用的概念,在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为我所用,沦为“性”与“腥”的代名词自然不是怪事。

该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

在加强社会学理论素养,正确认识“社会”内涵的基础上,应该从反思“社会新闻”概念本身开始。宫策先生在1957年就提出:“社会新闻这种提法并不很确切。”④确实,作为一种与***治新闻、经济新闻、***事新闻等相对的新闻类型,“社会新闻”所反映的必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是整个社会。现有的概念名称大而无当,和实际反映的内容之间名实不符,显得头重脚轻。当然,与其他新闻类型相比,其所反映的内容确实庞杂,难以用一个合适的词采概括。因此,不妨把它一分为二,用两个概念来反映,这样,各自的内涵相对具体和明确,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概念的泛化和窄化矛盾。

一个是“奇闻异事”。它从明代以来就一直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建国以后,“社会新闻”一再被赋予新的内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原有的基本含义反而被边缘化,甚至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地位尴尬。“奇闻异事”内容没有行业的限制,具有广泛性。其特点在于“奇”“异”―超出常规,悖于常理,与人们的固有思维不一致,因而富于刺激性。它是世俗的,简短的消息是主要的报道体裁,以迎合受众相对低级的欣赏趣味为主要目的,满足他们外部的肤浅的、暂时的感官刺激的需求。与暴力、性有关的内容当然是它的反映对象,但是决不允许过度渲染,一味黄化。社会责任的约束是必须的,但不宜让它承担过多过重,也就是说,不能任由它日益低下,但也不可过分地人为拔高,而是应该在科学的管理之下使其规范。目前人们对“社会新闻”产生担忧甚至反感的往往是这一部分内容,而许多媒体为争取眼球,获得市场的杀手锏也常常是它。对“奇闻异事”数量与质量的控制与安排,将成为衡量媒介雅俗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个是“民生新闻”。即“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对“类似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人口、就业、道德、秩序、婚姻、家庭等)”⑤进行的报道。它是实在的,关心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百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情况,闪烁着人文关怀的光辉。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初级形态,主要反映一些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具体的社会现象,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的体裁多种多样,可以是简短的消息,也可以是情理交融的通讯。另一部分是高级形态,主要运用适宜深度报道的各种体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有较高的抽象性、综合性,是对百姓生活的概括与深化,虽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有一定距离,却能够满足百姓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本土看世界,综观古今中外,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的需求。比如关于社会问题,在初级形态中只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如《汽油烧妻子

丈夫判无期》,而在高级形态中则应该对家庭暴力或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当然,两种形态并不一定如影随形,同时出现,但当初级形态的报道在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呈现出一定的典型性和现实性时,就应该及时予以挖掘和整理。如果说初级形态的报道侧重于资讯,体现的是媒体对社会的关注视野和反映速度,那么高级形态的报道则侧重于思考,体现的是媒体对社会的认识深度和影响力量。所以,真正应该承担、更能体现媒体社会责任的是民生新闻,更能显示媒体的品位与高度、树立媒体社会形象的也是民生新闻。

这样,把原有的社会新闻概念分为两部分,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提出不同的效果要求,各负其责。所以,在“***报要发挥社会新闻的作用”的说法中,“社会新闻”主要指的是民生新闻t在“社会新闻品位低下”的说法中,“社会新闻”更多指的是“奇闻异事”。两个概念各有所指,分工和责任都相对明确,有利于研究观点的清晰表达,也利于新闻实践的具体操作。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9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主要课程为: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等;

三、新闻学主要课程为: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大众传播学、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等;

四、法学主要课程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五、国际***治主要课程为:***治学原理、国际***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当代国际关系等;

六、英语主要课程为: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等;

新闻学概论论文篇10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模糊语言;文体特征

abstract:comparing with other styles,news reporting has special stylistic features.vague language a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in thelanguage of news reports were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reasons,we may introduce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toanalyze.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better analysis of the vague language news style features in news reporting.

keywords:systemic-functional stylistics;vague language;stylistic features

一、功能文体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根据halliday的说法,文体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prominence)。这里的动因我们可以理解为动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有动因的突出”就是特定目的下不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不同特征便具备不同的功能,相应的产生了不同文体。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和发展人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模糊现象,然而,直到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论》一文,人们才开始对模糊性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随后,人们使用模糊集理论来分析人类语言,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闻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人类自身的原因,新闻报道中会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恰当的使用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三、新闻模糊语言的文体功能分析(一)新闻模糊语的概念功能概念功能建立的基础是说话人对外部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不带有任何感彩。概念功能在新闻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单位的涵义。模糊语言的概念功能就是其所指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也就是它的语义。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准”字,就是新闻模糊语概念功能的典型例子。比如说“tony是个准乞丐”,意思并不是说tony真的是乞丐,而是说他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像个乞丐,经常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不讲究个人卫生,死皮赖脸伸手找人借钱,跟乞丐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他还算个普通人或正常人。

(二)新闻模糊语的人际功能

人在社会上存在,离不开参加社会活动,而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就是人际功能。halliday认为,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系统、情态系统和语调来实现。我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学会了怎样在表达过程中给自己留有余地。

1.礼貌功能

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意义模糊地词语,可以把话说的更委婉,让别人觉得很礼貌、很客气。新闻语言也具备这个特点,这个功能在涉及外交事务的新闻中经常看到,比如前些时候报纸上刊登的就伊朗和朝鲜核武器问题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说法如下“我们非常关注伊朗核问题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现在我们认为还有空间,有关各方应现实耐心和灵活,只争朝夕,使这个问题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新闻语言的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2.自我保护功能

新闻报道的作者在讲述事件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或表明自己的立场。为了安全稳妥的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策略,尽量不要把话说的太绝对。比如在表明对某人观点的态度时,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我对此表示支持或反对”,这样既表明了自己态度,又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模糊语言的出现,既可以使说话者避免受到一些不必要的责难,又可以让说话者的话语更加严谨。

(三)新闻模糊语的语篇功能

概念和人际功能通过什么途径实现,那就是语篇功能。语篇功能将说话者的态度、情感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模糊语往往是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宏观结构在语篇层面的集中体现。举个例子说明,“据天气预报说,明天是晴天”,这里面包括两个主要信息成分:明天、晴天,而前面那句模糊语“据天气预报说”只是表示信息的来源,并不影响“明天是晴天”在语义上的支配作用。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介绍了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模糊语言的发展。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新闻报道以信息的准确表达为基础条件,但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只要适度和适当,就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和功能,甚至是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功能。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闻学概论论文10篇

学习

经济学理论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理论热点问题论文题目,经济类论文日志100篇通用版。(一)金融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金融理论研究方面,按照王江教授的说法,目前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块。这三方面也和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的

学习

经济类学术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专业科研论文范文大全,在哪儿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1引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特别

学习

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环境与经济论文2000字,环境与经济的论文怎么写。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

学习

保洁下半年工作计划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下半年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保洁全年每月工作计划8篇,保洁管理下半年工作计划。1、上半年本着对员工同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员工沟通、交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使员工以主人翁责任感投入工作,工作从消极

学习

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5000字免费。苏联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够确切,以原始社会代替亚细亚社会,归纳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学习

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论文4000字,西方经济学知识小论文。场西方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到17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

学习

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基础论文题目,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

学习

经济与环境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环境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论文范文,如何写环境与自然经济论文。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

学习

消防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模板,内容包括学习消防先进模范事迹心得体会,消防忠诚卫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消防业务素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认真完成中队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刻苦学习

学习

办公室月度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月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办公室月度工作总结汇报,6s月度办公室工作总结。一、工作不忘学习我在工作的时候不忘学习,因为在完美的人总是会存在缺陷的,有可能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所以我在工作的时候不光会完成工作还会花时

学习

新产品营销策划方案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产品营销策划方案模板,内容包括营销策划方案ppt模板范文,营销策划方案万能模板。2.简洁朴实原则。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企业营销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相应对策,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可操作原

学习

机会成本的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机会成本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机会成本的案例分析论文,机会成本原理小论文。一、当前答辩模式存在的问题(一)答辩时间短,答辩流于形式高校扩招,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人数激增,答辩时间的集中安排导致参加答辩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陈

学习

经济学说史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说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思想史论文摘要模板,中国经济思想史论文3000字。当时,在西方的学者则主要进行典籍如《盐铁论》等的西译工作,专著继前述陈书,似乎直到1936年才有S.Y.李的《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大纲》,这在J.A.熊彼

学习

信息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信息经济学论文1000字,信息经济学类的重要论文。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

学习

经济学理论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理论热点问题论文题目,经济类论文日志100篇通用版。(一)金融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金融理论研究方面,按照王江教授的说法,目前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块。这三方面也和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的

学习

经济类学术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学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专业科研论文范文大全,在哪儿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1引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特别

学习

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与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环境与经济论文2000字,环境与经济的论文怎么写。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

学习

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5000字免费。苏联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够确切,以原始社会代替亚细亚社会,归纳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

学习

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西方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论文4000字,西方经济学知识小论文。场西方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到17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

学习

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管理基础论文题目,经济学论文选题推荐。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

学习

经济类本科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经济类本科论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统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学习

宏观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宏观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论文,宏观经济学经济现象论文。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