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10篇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公共***书馆 古籍普查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整理和研究的历史较晚,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到底有多少还不是很清楚。普查就是让我们对少数民族古籍心中有个数。普查也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管古籍的内容如何、是否真伪、精华与糟粕都要全部搜集,不能有任何遗漏,以保证普查工作的全面和彻底。在我国现阶段,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是有一定难度的。既有组织协调问题又有经费开支问题,既有人才问题又有人力问题。

一、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的原则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原则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一定的思想和准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才能广泛、全面、仔细、精确,才能为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古籍体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原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历史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不同、发展差距很大、文字及古籍产生有早有晚等原因决定的。历史性原则就是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准确地评价少数民族古籍的价值和作用,把每一部少数民族古籍都要放在它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时,对具体民族的古籍要充分考虑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字及其文献的状况,“因族而异”、不搞时间上的一刀切。历史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普查具体民族的古籍时,要把古籍放在该民族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与同一时期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古籍相比较。其次,在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千秋大计。再次,少数民族古籍是历史发展的记载,它是民族历史的映现。因此,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

2.计划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是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因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古籍手抄本较多、刻本较少,散落在民间较多、集中收藏较少,此外,少数民族古籍中还有大量的口碑古籍,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详细周密。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可以分为综合计划、专题计划、具体民族计划和培养人才计划。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的项目一般包括少数民族古籍的内容范围、重点古籍和一般古籍的划分,古籍版本的标准,经费预算,普查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措施和手段,执行任务的人员安排等等。在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时,需要认真仔细考虑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及其古籍分布的可能状态,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古籍的载体形态,对口碑古籍则要更多地考虑其内容。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人员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计划,使计划尽量与客观实际相符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彻底、全面、准确。

3.广泛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有条件的还要到国外去,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古籍在国外都有收藏,特别是古代民族文字文献。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广采异本,精华糟粕兼收并蓄。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抄本多,增加了鉴定底本的难度。抄本由于受抄写人的文字水平、抄写人的目的、抄写人的喜好等等因素制约,原来的底本要么被缩写、要么被篡改或者加上了自己的主张。此外,一般的抄本都是由多人抄写的。少数民族古籍的这种情况在各少数民族古籍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必须坚持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要求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范围广、内容全面、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少数民族古籍的分布较为复杂,各地***书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及寺院有收藏,民间也有收藏,民族地区有,汉族地区也有。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基础,普查的范围越广,少数民族古籍的底数就越清楚。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搜集,或者搜集与普查同步进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论精华和糟粕都要搜集,保证全面性,至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下一步整理的事。另外,既要到民间普查和搜集,也要在***府、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查,不仅要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还要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广泛性原则还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或者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和协作组织,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

二、书面古籍的普查

书面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中最重要、最有研究价值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古籍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书面古籍包括民族文字(含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书面古籍的普查要在历史性、计划性、广泛性、民族性的原则指导下,力求全面,没有遗漏。

1.通过外交途径和文化交流,普查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国家与国家的***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来调查和搜集这部分古籍。第二,也要尽量利用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进行普查和搜集,通过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各国专家学者之间交往搜集古代民族文字古籍及研究整理的成果。第三,对于有些古代民族文字文献,如回鹘式蒙古文、回鹘文、突厥文可以利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各民族中的知名人士之间的交往及其影响来达到普查的目的。第四,对于那些有共同的民族,也可以通过宗教机构和宗教界知名人士进行普查。在方式方法上则要传统与现代结合,现代化的设施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有些传统的手段也不能丢弃,尤其是通过宗教组织和行为普查和搜集的少数民族古籍,更要格外重视这一点。

对于现在仍然使用的民族文字古籍,进行普查时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流失情况虽然没有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严重,但由于国外对我国民族研究极为重视,特别是少数民族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原始记载,令国外研究者格外关注。

2.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重视方法手段和组织建设。方法手段是普查效率的体现,方法妥当、手段先进则事半功倍,否则,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组织建设则是普查的可靠保证,也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范围广、全面、周到。既要到国外进行普查和搜集,也要在国内进行;既要到民族地区,也要到汉族地区;既要到***府机关、科研事业单位,也要到民间和偏远的山村及一些家族中。总之,要面向世界,遍巡全国各地,广采异本。

自1981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基础,普查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但由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散存情况严重,收藏机构之间的职能、任务、作用的差异及一些机构的体制制约和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使我们对普查仍不能太乐观。首先,要到全国各种类型、大中小***书馆、***书室中进行普查,要到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科研院校研究室和寺院中普查。应该肯定,这些机构院所中对民族文字古籍的收藏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藏文古籍。

3.普查民族文字古籍还要到***府部门,尤其是各地民委、文化局、古籍办、史志办、语言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如彝文古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贵州省大方县民委、四川省凉山州文化局、越西县语言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和部门都有收藏。这些机构和部门虽然不是收藏机构,古籍数量也不多,但是每一个机构和部门都与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职责所在,他们对少数民族古籍的占有也极为看重。因此,到这些部门和机构普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查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4.要到民间去普查。由于民族文字古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寓意,在不同的民族中也有不同的象征,如象征财富、权力、精神崇拜、等,所以,有一些民族文字古籍被奉为神灵。到民间普查民族文字古籍任务仍很艰巨,要尽可能地对藏于个人手中的古籍进行普查。在历史上,掌握民族文字的多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因此,仍有大量的古籍散存于他们手中。

三、结束语

范围和途径是普查的思想准备,而真正要实践时,关键还在于人。在具体实施时,已经确定好的原则能否行得通、能否真正实行,关键还在于人。因此,对普查人员的要求是高素质、全方位的。

参考文献

[1]曾洁莹.***书馆古籍普查前期工作刍议[J].***书馆论坛,2009,(03).

[2]祁晓敏.***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市***书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1,(01).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2

【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中央民族大学普通本科(含预科)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招生行为,提高生源质量,维护考生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相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章程》,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公办全日制),具有普通本科(含预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培养层次。校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第三条 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者,颁发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者,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证书。

第四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开程序、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五条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考生。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组织机构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本科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三级机构组成。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决策机构,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招生工作;本科招生委员会是咨询机构,负责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本科招生工作;招生办公室是执行机构。

第七条 学校招生办公室作为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学校本科(含预科)招生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1.严格执行***有关招生工作的***策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

2.按照***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及有关规定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来源计划,制定学校招生工作章程;

3.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服务工作,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情况和招生***策;

4.客观、公正地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并负责协调和处理录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履行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相应职责;

6.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7.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 学校招生工作在***门的监督下进行。

第三章 招生计划及报考条件

第九条 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统筹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民族人口数量、考生数量、生源质量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和历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编制情况综合制定当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国家民委和***审批。

2018年学校普通本科计划招生2830人,预科计划招生185人(含***协作计划30人)。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教、艺10个学科的39个专业类、专业。投放到中西部及少数民族集中区域的招生计划不少于分省计划总数的70%,具体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详见学校《招生简章》。

第十条 学校预留少量本科计划,不超过***与国家民委核定当年总计划数的1%。预留计划的使用严格执行《国家民委所属院校本科招生预留计划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用于调节各省区统考上线考生生源不平衡、民族比例、人口较少民族生源等问题。

第十一条 录取时往届生与应届生一视同仁,无男女比例限制。

第十二条 所有专业不限外语语种,但学校公共外语为英语,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

第十三条 外语类、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要求考生口齿清楚,听辨灵敏。报考外语类专业,口试成绩须合格(不举行口试的省份除外)。

第十四条 考生身体健康标准按照***及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用民族语答卷的考生报考汉语授课专业时,要求有外语成绩和由***命题的汉语文成绩,且汉语文成绩须达到及格水平;高考语文成绩为汉语文和民族语成绩各占50%者,其汉语文成绩也必须达到及格水平。

第十六条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招生对象为少数民族考生。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七条 学校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未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控制在120%以内。在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进入调档线的考生如服从专业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则不退档;在非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进入调档线内的少数民族预退档考生,学校可以酌情使用预留计划顺延录取。

第十八条 在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计划时,征集志愿录取。在非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计划未完成时,录取非第一志愿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

第十九条 对投档考生按“分数优先”方式录取,即按照投档总分排队,根据考生专业志愿填报顺序择优录取,不设专业级差。同等分数条件下少数民族优先,同等分数及民族条件下,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理综。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条 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生,按“志愿清”方式录取。

江苏省进档考生的学业水平选修科目测试等级须达2B以上,进档后以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择优录取。

对上海市、浙江省进档考生按照投档总分排队录取,同等分数及民族条件下,按省级招办排序原则执行录取。

第二十一条 学校录取专业时原则上认可各省级教委或高招办有关加/降分和优先录取的***策。按***有关文件规定,同一考生符合多项加分投档条件的,只取其中项分值;加分、降分的分值不超过20分。

第二十二条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各招考方向的录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哈萨克语零起点班)只招收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的考生,免学费,毕业时有50%的毕业生如符合条件可保送研究生。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文/中韩翻译/蒙文/蒙汉双语/维语/汉维翻译/哈语/藏语)专业各方向只招收高考加试相应民族语或使用相应民族语答卷的考生。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民族文学)招考方向在贵州、云南、海南、广西、四川五省(自治区)举行少数民族语加试,并在提前批次投放专用计划,根据高考分数排队择优录取民族语加试合格考生;四川省彝语语种录取一类模式彝文加试考生,计划单列。

第二十三条 法学(藏语基地班)只招收藏语答卷的民考民考生。信息与计算科学(藏语实验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语工科实验班)只招收有一定藏语基础的考生。

第二十四条 “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计划,计划省份的考生可自愿填报。录取时,学校只在填报了定向西藏就业专业志愿,且投档分数不低于学校当地调档分数线下40分的考生中择优录取。被录取到定向西藏就业专业的考生,必须在入学时与学校、西藏人事厅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对拒签协议的已录取学生,学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录取到定向西藏就业专业的考生,入学以后不得申请转专业,毕业时由西藏人事厅安排就业,不能推荐或报考研究生。

第二十五条 内地西藏、***高中班等招生类型的招生、培养及就业按照***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国家专项计划按照***(教学〔2018〕1号)文件执行。

第二十七条 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时,根据考生志愿并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档***策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于人口较少民族考生,根据国家以及各省级招办相关照顾***策择优录取。

第二十八条 凡符合报名条件、有意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专项测试,成绩合格方可填报体育教育专业。在考生专业考试成绩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划定的体育类相应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德、智、体全面考核,以投档考生的高考专业课成绩排序(省级招办有单独要求的除外),择优录取。

第二十九条 港澳台考生报考我校需参加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考试。学校根据其考试成绩,实行单独排队、择优录取。

台湾地区学测成绩达到均标级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录取方法按***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按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在学生入学后施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至两年后根据本人志愿和学校相关规定进入不同的专业培养。法学类(法学、法学与英语)入校后根据学生志愿和高考英语成绩、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综合确定,并按照一定的计划数进入到相应专业学习。

第五章 学费标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学费标准按当年北京市物价局审批标准执行。

文史类各专业5000~6000元/年不等;理工类各专业5300元/年;艺术类各专业8000~10000元/年;预科班4800元/年。

部分专业免收学费:民族语类专业(不含“中韩翻译”、“蒙汉双语”、“汉维翻译”方向)、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专业。

第六章 其他

第三十二条 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学校组织全面复查,不合格者区别情况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入学资格或学籍者,无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入学资格或学籍并退回生源地,情节恶劣者通报***及省级招办查究,违法者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以***审核通过并于“阳光高考平台”( gaokao.chsi/)的版本为准。

第三十四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遇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有关***策变化,以变化后的规定为准。

第三十五条 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专业的《招生章程》已另行公布。

本章程由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68932902 68933922(传真)

本科招生网站:zb.muc.edu。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未就业毕业生;培养计划

***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以解决2002年以来沉淀的未就业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主,兼顾少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并且根据新的对口支援关系,以高校毕业生自愿的原则,根据具体的岗位选择适合该岗位的人员,并且在人员选拔上面,要对学生的个人资格以及***治面貌进行严格审核,审核通过后并让其签订培养协议,入选的人员分配到所报援疆单位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锻炼。该计划是以乌鲁木齐为总单位,同时以地州、县市为分单位,进行整体培训,然后分配到地方各单位。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发放生活补贴,服务期满的人员,根据考核的结果,面向自治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自愿留在援疆省市就业和自主择业的,自治区和援疆省市给予支持和鼓励。

一、***策的实行与发展

根据***中央关于做好2002年以来***未就业少数民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自治区自2011年开始实施未就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在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以岗定人,择优选拔的方式,选派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援疆省市培训,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到岗后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为自己的单位做出贡献。培训结束后表现优秀的直接可以面向事业单位***府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就业。培养计划首先解决2002年以来未就业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兼顾少部分应届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不少于85%,女性不少于55%,自治区计划安排2.2万人,分两批实施,每批1-2年时间。今年分批选派1.2万人,明年陆续续安排1万人。

二、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培养计划采取试验田的方法,找个代表性的地方,按步进行,试验成功后,在大面积推广。自治区出台相关***策,保障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自治区***府给予宏观的领导,地(州)总体协调,县(市)会同对口援疆省市具体组织实施。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就业岗位

县(市)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需要和参加培训人数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现有的岗位或者需要新增设的岗位进行人员分配。积极争取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持,开发就业岗位,参加自治区培养计划。

(二)落实人员编制

乡镇(社区)事业单位有空编制的,使用空编;没有空编的,由县(市)在事业编制空编内调剂解决,事业编制满编无法调剂的,由地州调剂解决,地州无法解决的由自治区调剂解决。

(三)落实工作经费

培养计划所需经费由自治区,对口援疆省市及受援县财***共同承担。其中:培元人员人身意外保险,生活补贴,往返交通费,管理机构工作运行经费,由自治区承担;培训费,住宿费,伙食费,由援疆市承担;带队人员管理费,***训费由所在县(市)财***承担。

四、***策实行的重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充分利用援疆渠道将未就业,特别是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送到内地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增加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切实为基层培养一批骨干人才,让他们用自己在内地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发展自己的家乡,进而会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治意义。

五、对***未就业少数民毕业生到对口援疆培训***策的反思

(一)专业培训范围比较小

***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援疆省市培训计划,虽然已经对教育,卫生,乡镇***府和办事处等基层部门专业进行培训,但专业选择性方面还是存在比较狭窄性,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知识的需求量。

(二)对当地创业带动性不大

对口援疆省市培训***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区未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同时又缺乏创业方面的带动性。该***策是对固定行业的专业进行培训,没有提供一些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培训,所以没办法带动和促进***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

(三)影响受援民众的挫败感比较强烈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本来就从内地高校毕业出来的毕业生被迫继续参加对口援疆省市的培训。这导致毕业生产生一些挫败感。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4

1953年和1964年的第一、二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仅有各民族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资料,而1982年的全国和民族自治地主的100机器汇总资料和1抽样资料(仅限于100万人口以上可用)则提供了各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婚姻、家庭、生育、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行业、职业等重要基础数据,对民族人口的分析研究开始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条件,从而第一次基本上弄清了民族人口的种种特点和存在的诸多问题。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机器汇总的民族人口资料,除了1982年的内容外,还具有更有价值的重要特点:第一,增加了民族人口迁移、死亡等项目;第二,按分民族、分年龄、分性别对婚姻、生育、死亡、文化程度(分在校、毕业、肄业等)、文盲、职业、行业、年龄、性别等进行设计和交叉汇总,这在全世界各国中是唯一的,为分析各民族人口状况、特点和问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对推进中国民族人口学科发展起了空前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有位美国人口学家反映,东南亚有的国家也准备效仿。在多种抽样调查中的民族人口资料相当丰富,如1987年和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8个少数民族妇女婚育情况抽样调查数汇总等,对分析研究各民族人口、婚姻、生育等的现状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可信依据。典型调查和社区调查资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民族人口研究内容,《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张天路,1992)反映了20多个民族的100多个社区的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1995)涵盖了对9个民族(或地区)的人口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外,还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二、国内、外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展开

在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过程中,受到了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积极扶持,除了资助民族人口专著出版外,还分别设立了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课题。在“七五”期间,国家教委和国家社科基金分别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等课题,国家计生委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家庭、婚姻、生育、节育情况系列调查研究”课题;在“八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了“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策研究”课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国家教委的P04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国家统计局的P33项目“中国1990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析研究”课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国家计生委的P07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了“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研究”课题,国家民委设立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课题等。这些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的开展与完成,不仅扭转了少数民族人口资料缺乏的局面,而且可以说是世界各国中仅有的少数民族人口资料最丰富的国家,更可喜的是有的人口研究机构正在建立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库。

中国人口学会成立以来对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早在80年代初期就在兰州、贵阳和昆明召开了三次“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90年代人口学会又设立了“中国民族人口专业委员会”,以协调全国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工作。

近20年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研讨会就召开了10多次大中型会议,还于1992年和1994年在***乌鲁木齐和云南昆明分别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学术研讨会”与“199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分析研讨会”。

1987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人口综合研究筹划会”是第一次召开协调全国民族人口研究人员和实际部门的联合调查尝试,与会人员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以协调和组织该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会议确定了承担民族社区的调查单位和专家、学者,要求按照统一设计(经过试点调查修改)的调查问卷、说明书与汇总表进行调查,调查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咨询报告。为了互通信息和交流情况,由综合研究协调办公室及时寄发简报。

1989年夏天在***乌鲁木齐召开社区人口调查与研究成果评审会,在1993年出版了由张天路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该书汇集了藏、彝、回、布依、朝鲜、满、瑶、京、黎、佤、拉祜、纳西(摩棱人)、基诺、畲、水、东乡、裕固、柯尔克孜、土、撒拉、锡伯21个民族的100多个社区的调查报告。

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民族人口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计生委、统计局、高校、统战、民委、***协 等系统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彭佩云、***等多位领导出席指导。会议共提交论文55篇文,对1990年人口普查的民族人口资料进行深入开发的同时,还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调查,为各民族人口死亡率与平均寿命、各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指数,特别是对各民族人口指标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首次开发出了少数民族赶上和超过汉族的多项人口指标,树立了少数民族人口的新形象。会后出版了《中国民族人口演进》(张天路,1993)。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张天路、马正亮的努力,在甘肃计生委提供出版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季刊)在1987年正式创刊,在马正亮副主编的主持下直到1999年已发行了48期。由于它是世界唯一的少数民族人口刊物,因此它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国内。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80年代出版了10本专著,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向***府提供了10多份咨询报告。在专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民族人口学》(张天路1989)。这标志着民族人口学科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正式建立起来,填补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90年代出版了31本专著,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向***府提供了40多篇咨询和调查报告。

三、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涉及的主要范围和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范围之广、问题之多和难度之大,不亚于(或者可以说还稍多于)全国(或地区)的人口内容,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民族人口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问题;基础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问题;方***与研究方法问题;人口数量变动因素中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指更改民族成份)、民族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属性等定量与构成问题;婚姻和家庭户中的构成、初婚年龄等问题以外的民族通婚的比例变化问题,以及婚姻形式(或婚姻制度)对民族人口再生产与其后代的素质问题;民族因素对婚姻、生产、死亡、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等的下面或副面影响问题;民族人口***策问题;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关系问题;民族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关系问题;民族人口指标达到或超过汉族水平等。

民族人口研究的主要困难有:第一,只有每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才有可能提供民族、分年龄、分性别的重要数据;第二,分民族人口研究面临着对56个民族人口资料的分别计算、列表、制***、分析等复杂和困难问题;第三,对民族人口进行抽样调查或社区调查的经费难以解决等。

在近20年中出版的民族人口专著多达40多本,如《民族人口学》(张天路1998)、《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与预测》(黄荣清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演进》(张天路199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1995)、《中国***人口》(张天路等1991)、《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张天路1993)、《中国藏族人口》(孙兢新1994)、《中国蒙古族人口》(王镇等1997)、《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严天华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府研究》(邓宏碧1997),《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andRelatedIues(ZhangTianlu1997)》等。这些专著所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民族人口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各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新中国时期的发展和未来50年的发展趋势;各个民族的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的变化与问题;各个民族的婚姻、生育、死亡、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民族人口***策的演变与效果;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内在联系和定量指标的设计以及发展模式的探索,人口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民族人口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民族学与人口学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直到1977年莫斯科出版社出版了《民族人口学》(B.U.科哥洛夫著),虽然缺乏定量数据,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前苏联的民族***策方面阐述,原则性地提出了民族因素对民族人口过程的作用。由张天路编著的《民族人口学》于1989年出版第一版(约20万字)后,于1989年出版了经过修订的第二版(32.3万字),该书指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为:应该把民族人口作为根本的立足点,既包括世界各国的各个民族,也包括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它主要研究人口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人口构成、人口再生产特点、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人口过程,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并分析各种社会、自然因素尤其是民族因素(包括***治、社会、宗教等所形成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各民族人口数量、素质、婚姻、生病、死亡等的正负方面的作用。

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坚持以人口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并融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研究方法。除经常运用数学方法、比较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外,特别强调运用人口学的问卷调查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民族学叫实地调查)相互结合的新型调查法,它既可以得到“是什么?”,也可以寻找到“为什么?”,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怎么办?”

民族人口***策的演变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路线和民族***策的指引下,从各个时期的民族人口状况、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人士的意愿等实际情况出发,新中国的民族人口***策经历了人口兴旺(50~70年代初)、酝酿和准备计划生育阶段(1971~1981年)。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经过相当时期的高速增长,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等的矛盾和压力愈来愈大,有的地区相当严重,少数民族群众耳闻目染汉族家庭因开展计划生育而出现的生活条件、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所提高之后,便追求计划生育,甚至自发地行动起来,特别是1981年5月***同志指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还是要搞,问题是如何搞法,……”。在以上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为了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更快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赶上和达到汉族水平,便于1982年12月,经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六五》计划明确提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并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和人口状况,制定计划生育工作规划”。

1984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说:“对于少数民族的生育***策,可以考虑,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府,有关的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会或人民***府批准后执行”。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策,往往都是经过试行之后,逐步地予以完善。而其效果还是很不平衡,以致于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人口现代型行列,人口工作的重点已由控制人口数量型转为提高人口素质型;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则还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还面临着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等严峻问题、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还处于由传统再生产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阶段。

少数民族人口总增长率超常规的因素分析

1953~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由3532.0万人增长到39998.4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11;1982年增长到6723.9万人,1964~1982年平均每年递增2.94;到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132.4人,1982~1990年平均每年递增3.51;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少数 民族人口为11123.8万人。根据黄荣清教授计算,近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除了自然变动、国际迁移变动因素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变动(包括更改民族成份和民族通婚子女选报为少数民族成份者)因素,必须加以量化,这是国内有关部门和国外人口专家所关心的问题。据计算,1982~1990年在少数民族新增人口数量中的社会变动占了56.64,而自然增长部分仅为43.36,汉族则因此减少了14.15的人口。

少数民族妇女婚姻构成

从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出发,除了分析研究婚姻构成、平均初婚年龄等内容外,还要分析研究婚姻形式、民族通婚等对少数民族人口的作用。

1.各民族妇女婚姻构成的变化。1982~1990年各民族妇女的婚姻构成,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到1990年各民族间的高低也比较悬殊。1982~1990年未婚比率上升的有***、苗、布依、侗、瑶、白、土家等族,其中***族由13.4上升为16.3和苗族由21.0上升为24.0;其他民族都有所下降,其中以朝鲜族由25.6下降为18.5、蒙古族由30.9降为27.1、回族由25.5降为21.4较为突出。到1990年未婚比率相对较低的为***族(16.3)、哈尼族(18.1)和朝鲜族(18.5),而相对较高的则为哈萨克族(34.7)、藏族(28.1)和蒙古族(27.1)。1982~1990年离婚比率升高的有回、朝鲜、满、侗等,以中以朝鲜族由0.6上升为1.0的升幅较大;而降幅最大的为哈尼族由2.3降为0.7。到1990年离婚比率相对较高的有***族(5.2)、藏族(3.2)和傣族(1.4)。

2.各民族妇女平均初年龄。1990年各民族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相对较高的有藏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分别为23.8岁、23.6岁和22.7岁,为什么前两个民族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如此之高?我们至今还不甚明白。相对较低者为***族、哈萨克族、傣族和彝族,分别为19.4岁、20.0岁、20.9岁和20.9岁。

3.各民族妇女的早婚问题。在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中,有13岁或15岁的男女青年便举行成人仪式为“戴天头”、“穿裙子”、建“察房”、盖“公房”等,从此算作成人,可以正式参加恋爱或婚姻社交活动,《古兰经》规定:女子9岁、男子12岁为“出幼”(即离开了幼年,进成年期,即可以结婚。)据1985年调查资料反映,***墨玉县***族已婚妇女中在10~14岁和15~19岁年龄组的已婚比率分别为24.67和77.18;云南傣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和15~19岁分别为0.98和15.88;云南布朗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和15~19岁分别为2.23和17.56;云南佤族已婚妇女中10~14岁和15~19岁的已婚比例分别为0.92和23.29。1982~1990年,除个别民族妇女的早婚比率有所上升外,大多数民族妇女的早婚比率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有瑶族、苗族和回族,分别下降了8.3、4.5和4.3个百分点,***族下降了6.9个百分点。直到1990年早婚比率相比较高的为***、哈尼族、傣族、彝族和藏族,而全民信仰***教的哈萨克族妇女的早婚比率只有2.6。

4.民族通婚。根据1990年中国各民族的民族通婚状况,民族复合家庭户和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户比例最高的都为满族、蒙古族和土家族,相对较低的都为***族、藏族和哈萨克族。民族通婚的积极作用占据着主流地位,有利于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

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

少数民族正式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汉族晚了10多年,即于1982年才正式展开,而且一对夫妻比汉族可以多生1~2个孩子。

1.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在不断地下降,1989年经1981年下降了31.08。当然,各个少数民族下降幅度很不平衡。80年代朝鲜族妇女总和生育率,不仅一直比汉族为低,而且一直在生育更替水平以下轨道运行,这与全民族的高文化素质、现代生育观念的树立有着直接的关系。80年代的满族实行一对夫妇生育2孩的***策,但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和生育观念的积极转变,总和生育率也降到了生育更替水平线以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虽然1988年才正式开展计划生育,但总和生育率超前开展下降,到1989年已接近生育更替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观念的先期转变有关。回族妇女总和生育率,是信仰***民族中最低者。1981~1989总和生育率下降幅度相对最大的民族有黎族、侗族和壮族,分别下降了53.86、35.79和34.89。1989年的总和生育率相对最高的为哈萨克族(5.07)和***族(5.45),其次为藏族(3.97)和布依族(3.79)。在百万人口以下民族中还有柯尔克族(6.14)、塔吉克族(6.13)、德昂族(5.03)、景颇族(4.23)、怒族(4.22)和撒拉族(4.15)等。总之,除个别民族外,进一步降低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2.早育问题。各民族15~19岁妇女生育率高低相当悬殊,相当高的有拉祜族(103.1‰)、哈尼族(77.8‰)、***族(75.4‰)傣族(74.9‰)和柯尔克孜族(69.4‰),这与早婚比率较高有直接的联系,有的民族又相当的低,如裕固族(5.8‰),俄罗斯族(6.77‰),锡伯族(7.7‰)和朝鲜族(8.3‰)。

3.孩生育问题。1989年除了几个民族妇女多孩生育构成较低以外,大多数民族都较高,甚至更高达40以上者,3孩及以上构成在40以上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1个民族。1989年百万人口以上民族15~19岁妇女的多孩生育也比较严重,即各民族普遍都生育3孩,当然占该年龄组生育孩次的比例高低不等,如相对较高的有***族(1.6)、哈萨克族(1.6)、傣族(3.4)和藏族(1.0)生育4孩的有回、藏、***、苗、彝、壮、瑶、哈尼、哈萨克和黎10个民族;甚至还有生育5孩及以上者,有藏、***、彝和黎4个民族,可以想像这些妇女生育第1胎时很有可能还处在少年时期,这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都很不利。如果不及时降低对这些民族妇女、婴幼儿健康的危害以及人口高速增长势头等,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将是可以预料的。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关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自身素质的提升;关乎***的民族***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国策的成效,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汉、哈萨克等55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使用7种语言文字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2011年5月6日******自治区统计局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总数21813334人,其中汉族人口总计8746148人,少数民族人口总计13067186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59.9%)。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根据2011年******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本专科高校32所(不含成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72818人,少数民族大学生10235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5%;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由1999年的23224人发展到2011年的102358人,增长了4.4倍。近年来,毕业人数连创新高,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区域内就业,就业压力较大。

2003年开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文指高考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考试、录取的学生)也全面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后几年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高考民考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愈发凸现,少数民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签约率远远低于汉族毕业生,基本维持在20%左右。自治区***和***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以来,***全面落实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就业扶持***策,并明确要求在***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新招用的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不得少于30%。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2012年,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88.5%,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也首次突破80%,近三年民汉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差距一直在8%左右。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但总体来看,近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在疆内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民汉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促进就业方面自治区采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开展大中专学生创业培训,先后组织2.3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分赴19个对口援疆省市接受培训(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84.6%)等一系列措施,使多年积累的7.5万名2009年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但是,根据初步测算目前仍有近万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实现顺利就业。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观,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短期内也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渠道、岗位、空间将继续萎缩,新的就业渠道、岗位、空间仍十分狭小,就业总体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将面临诸多困难,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总体相对滞后。从经济发展看,***的GDP虽然增速较快,但总量偏低,就业岗位总量自然偏少。据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在全国31个省区中GDP排名25位,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区相比,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1990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GDP分别是***的5.4倍、5.2倍、3.3倍和2.8倍,2012年的差距则分别是8.2倍、7.5倍、6.9和4.9倍。再者,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财***状况有强有弱,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更是总体偏低。据***统计年鉴,2012年乌鲁木齐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60亿元、昌吉州826亿元、拉玛依市810亿元,而喀什、和田、克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17亿元、145.4亿元、61.41亿。由于经济总量不高,经济拉动提供的就业机会必然相对较少,加之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空间更为狭窄。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教育厅的统计数据表明,1977年***高考录取率仅3.6%;1987年增至17.5%;1999年扩招,升至42%;2009年***总录取率64%,2011年为77.2%。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农村家庭有九成愿意子女自主创业或做自由职业者;认为做临时工和干个体也属于就业的分别占到60.59%和46.61%;97.98%的家庭愿意子女到县及以下单位就业,94.33%的家庭支持子女到南疆三地州等偏远、艰苦地区工作。但是,由于***的基层县市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收入少,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就业岗位、机会和收入都偏少。基层就业环境较差,个人发展受限,基层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等。尤其是***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方面不仅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还着力发展了教师培训教育和农牧区寄宿学校。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广大农牧区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学校运行困难、办学成本过高、教育投资效益不高、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落后的基础教育,造成一些优质学生考入内地大学或参加民考汉考试,而考入本地大学的民考民(民语言少数民族高中毕业)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则普遍偏低。原因是: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偏远贫困的农牧区,落后的基础教育限制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与城镇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进入***高校的分数较低,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差距,特别是汉语、数学、理化、和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方面,每年民语言招生的数学、理化都是单独划线,从高到底录取。虽然经过五年(含1年预科学习汉语)的大学系统教育,民语言大学生综合素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外(汉)语方面的不足,除英语专业外,民语言其他专业在***只要求过汉语水平考试,不开英语(外语)课程,这仍然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处于劣势。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水平偏低。***高校学科门类和专业比较齐全,涵盖艺术、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多门学科,100多个本专科专业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数十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在各层次各专业中,都有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在加强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学质量方面,***高校近年来采取了民语言学生预科制、少数民族教师特培计划、推行汉语授课,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等一些措施,但少数民族教师学历、素质短时间内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受限。二是民语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较差。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理论学习吃力,各高校不得不降低课程考试考核标准以使多数学生得以及格和毕业,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除少数优秀毕业生外,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与同类专业的汉族学生、民考汉学生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各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学生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构性失业”比较普遍,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4.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内地相比起步较晚,在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契合度不强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不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无法有效提升。二是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高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兴趣不高,满意度也不高,上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多是为了了解就业形势与***策,对职业生涯规划等其它内容关注度不高,认为对今后就业用处不大。还有一些毕业生几乎不关注就业指导课所讲授的内容,上就业指导课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三是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地区的就业保障制度都已建立,但***策和保障措施落实的还不够好。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含“五金”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种保险金的工作,进而享受到与此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中小微企业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以上要求。三是区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由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渠道单一。他们除了参加招聘会、通过公开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特岗教师等)、社会关系推荐外,对网上招聘和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利用程度都不高。

5.就业观念较陈旧。近年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的导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看来其就业观念还是不能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毕业生对就业的预期过高。他们还是比较注重工作稳定性,认为***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是“铁饭碗”。不愿意去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二是陈旧观念习俗的影响。由于受***当地文化、生活习惯、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显得比较陈旧。比如: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选择时,只局限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区域内,跨省区就业数量极少。有的毕业生甚至是局限在家乡或出生地周围某一个地区或城市,这就必然导致局部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就业市场的过度饱和与过度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及其复杂性。

6.综合竞争力较弱。一是“双语”优势不能显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本是***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同时他们还具有“双语”(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优势,按理与其他群体的劳动力相比,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应该具有优势;但由于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优势的项目和产业还比较少,尤其是民族特色企业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还比较弱小,目前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岗位为主,对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大,对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需求相对不足,就造成了“学用不匹配”的问题。二是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大多数民语言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语言教育学习,其汉语水平普遍不高。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普遍采取汉语授课,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力受到部分限制,导致专业水平偏低。三是竞争意识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意识、发展意识、超前意识等的培养不够,导致就业信心不足,等待和依赖思想较重。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长远看,根本出路在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同时要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当前看,必须依靠***府和社会各界,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府协调,多方努力,在保持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少数民族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就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加快实施基础教育水平提升计划。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坚持从源头抓起,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投入, 从小学开始,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加强中小学师资培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汉语、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促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办好***区内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并逐步扩大规模,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2.稳步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招后,***高校和毕业生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育行***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就业率达不到一定比例的专业,实行强制的相隔年限或限制招生人数。各高校要修订教学计划,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改革民族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室、实验室、***书资料等要满足教学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民族学生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此外,还要设立专项“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学金”,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尽可能地缩小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距,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严格实施高校就业“一把手”工程。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生培养问题上,更要以就业为导向,严格贯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民族特色行业的需求。地方教育行***部门在审批高校专业(方向)设置时,更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从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的来调整专业、优化课程建设,尤其要改变目前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除了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外, 各高校要站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就业率不达标的专业,坚决限制直至停止招生。

4.加强本地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要做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一是高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组织结构,实现“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和“学校-学院-系”三级运作模式,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安排全程化、管理规范化、多样化、科学化。二是建设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坚持“专兼职并进”和“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构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体系。三是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各高校要加大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去向开展相关的就业培训工作。增强实践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建议对其采取就业见习补贴计划,补贴可以直接补给见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补贴到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等。四是对个基层教学单位实行就业工作目标化管理,加强就业工作的督查与考评,完善就业工作考核激励体系,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5.完善本地区大学生就业***策保障体系。***已经出台了实施我国《业促进法》办法,还须加快制定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保障的各项规章制度,理顺就业市场的不规范用工现象,避免各类就业歧视的发生。***府还需结合区域自治法,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策上明确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项优惠***策。如:推进户籍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提高地区之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流动中的各种障碍;适当延长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的报考年龄限制;在养老统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策倾斜或直接补贴等。学校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采取高校与行业互动、区域合作、基地依托等措施,畅通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渠道。

6.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在信息时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需要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各族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化进程。***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以***府为主导,劳动就业部门、高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提供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减少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搜寻时间。高校要通过充分获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途径,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层次设置,从而做好调节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同时,通过平台大力宣传现行就业保障制度,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各行各业就业,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制定鼓励措施和***策引导与激励,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

7.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环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才能稳妥推进。***府要借助财***补贴、税收优惠等***策,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需要***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工作方面的基本问题,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此外,自主创业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府对自主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从正确的***策及舆论导向方面积极鼓励。对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为其提供职失业登记或提供限时性的养老金补助,依次督促其尽快就业创业。同时参加其就业培训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特长,进行实技能强化培训,促进待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顺利走上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道路。

(作者孙兰英,1957―,女,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治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教学研究;作者阿不力克木・艾则孜,1974―,男,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与就业研究;通讯作者杨建莺,1979―,女,***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辅导员,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与就业研究。电子邮箱:。)

参考文献

[1]王英姿.***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35

[2]綦群高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6

[3]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民族,2009(12)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6

一、招生工作的基本思路

*年,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行***效能建设,巩固“阳光工程”成果,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改革,严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维护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确保招生考试的安全、保密和良好秩序,努力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考。

二、高考原则

*年,我区高考总的原则是:与*年高考方案保持一致,做到9个不变,即“3+小综合”科目设置不变、采用***统一命制试题不变、原始分数录取不变、本专科统考合一不变、英语听力考试不变、所有考试科目实行网上评卷不变、公布成绩后填报志愿不变、复征志愿不变、网上远程录取不变。主要内容如下:

(一)考试科目设置。

采用“3+小综合”科目设置。“3”是指语文、数学(分文科、理科)、外语3门科目,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小综合”是指“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是指***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的综合;“理科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综合。外语科考试包含听力部分考试。文史类、艺术(文)类考生考语文、数学(文)、外语和文科综合,填报志愿时可选报文史类的所有专业;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理)类考生考语文、数学(理)、外语和理科综合,填报志愿时可选报理工类的所有专业。

各考试科目均采用***统一命制的试题。语文、数学(文、理)、外语3门科目的卷面分满分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2门科目的卷面分满分各为300分。

(二)填报志愿时间、方式及复征志愿安排。

1.填报志愿时间安排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其中,高职高专普通批和高职高专预科批填报志愿时间为本科录取结束之后进行。

2.填报志愿全部采取网上填报的方式进行。

3.各录取批次根据计划完成情况继续安排复征志愿。

(三)使用原始分数录取。

(四)坚持本、专科考试改革方向。

本、专科统考合一,使用同一分数录取。同时,专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划分,采取文、理同一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三、高考的组织工作

(一)加强部门协调,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程度高。各级人民***府要充分认识搞好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招生委员会、教育行***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加强与公安、武警、卫生、交通、通信、供电、机要保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确保高考的顺利进行,维护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策性强,任务繁重。各级人民***府应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充实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不断改善办公设施和工作条件。各级教育行***部门、招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高等学校的******一把手要对本地区、本校的招生考试工作负总责,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妥善处理。

(三)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各有关高等学校、中学要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好有关高考考点、评卷点;做好监考员、巡视员、评卷老师等涉考人员的选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不服从工作安排,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责任。

(四)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安全保密。

*年,在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安全保密方面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谁主管,谁负责”的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第一责任人的管理责任。

2.进一步加强各级保密室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保密室建设的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高考安全保密工作中的作用。

3.树立安全保密观念,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增强防范意识。

4.进一步强化国家教育统一考试试卷印制、分发、运输、保存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考试泄密事件。

5.严禁各种考试违规行为,努力降低我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违规违纪率。特别要防范和打击雇人替考、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以及组织群体舞弊等严重考试违纪行为。

6.建立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切实执行考试期间的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7.切实加强高考评卷工作的管理,严格评卷过程的管理程序,确保评卷的时效和质量。

(五)加强诚信教育,做好诚信记录。

1.各地教育行***部门要把诚信考试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要通过各种形式对考生进行考试规则和警示教育,使诚信考试深入到每个考生心中,落实在考生考试的具体行动上。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诚信考试教育,使诚信考试变成考生的自觉行为。

2.符合条件的所有考生应在考前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3.自治区招生考试部门要按照***的规定,如实准确地记录考生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诚信情况(主要指考试违规以及在招生其他环节违规的简要事实及处理结果)。诚信记录将作为考生电子档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提供给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审阅。

四、招生工作中的民族***策和其他照顾***策

(一)自治区所属院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力争达到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区人口的比例,其中自治区所属民族院校各民族的录取比例,少数民族考生一般应占65%~70%。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可以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按下列相应条款增加20分投档,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1.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评选获得自治区级优秀学生称号者;

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3.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

4.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

5.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

本条款1、3、4、5项各奖项名称及获奖学生名单,***均以*年(其中2006年和*年已分别在当年公示)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形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予以公示。能否获得加分或具有保送生资格,以***公示的获奖项目名称和获奖学生名单为准。

6.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

7.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且在报考当年通过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

8.自治区级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含2006年、*年、*年。其中2006年和*年已分别在当年进行了公示)。

(三)对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人,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院校调档分数线下按以下相应条款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降低分数要求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地域降分照顾确认以考生现在户口所在地为准),且不得超过20分。

1.在全区范围内(除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的城区外),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总分降20分;

****等12个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县同等待遇的**3个县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市2个区、市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20分;

**市辖区(右江区)、**市市辖区(金城江区)、***等33个山区和边境县(市、区)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10分;

除上述50个县(市、区)外,区内其他市、县的少数民族考生,总分降7分。

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总分降5分。

2.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省籍的考生,总分降20分。

3.***子女考生总分降20分。

4.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总分降10分。

5.留学回国人员的随归子女考生,总分降20分。

(五)对东兴、靖西、那坡、凭祥、大新、宁明、龙州、和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8个边境县(市、区)以及享受边境县待遇的德保县、扶绥县、崇左市江州区、防城港市港口区、天等县等5个县(市、区)的考生在录取时实行倾斜***策,在上述已降分的基础上,再降10分。但按***规定,考生享受照顾的总分值不得超过20分。

(六)同时符合本条第(二)、(三)、(四)款有关情形的考生,只取最高的一项分值作为考生附加分;同时符合本条第(二)、(三)、(四)、(五)款有关情形的考生,享受照顾的总分值不得超过20分。

(七)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残疾***人、因公牺牲***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人的子女报考高等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报考高等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散居在汉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八)所有获得加分考生的名单必须公示。

(九)*年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继续向以下5个方面实行***策性倾斜: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急需人才的地方和行业倾斜;向人才紧缺的老、少、边、山、穷县(市)倾斜;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倾斜;向高职高专生空白乡(镇)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倾斜。

五、新生录取工作

(一)计划管理:坚持按计划招生,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招生计划管理的规定。

(二)组织形式:录取工作在***和自治区人民***府的领导下,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实施。具体录取工作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负责。

(三)操作方式:高等学校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四)录取原则:新生录取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入学考核形式以文化考试为主的原则。

(五)工作要求:新生录取工作应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实施。思想***治品德考核合格和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同时,各高校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组织并向高等学校投放合格生源的电子档案,并监督高等学校执行国家招生***策、招生计划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策、规定的行为。

(六)投档原则:分批次、分院校、分科类的考生志愿为投档依据,按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投档。

(七)录取程序: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要按照规定程序,按时完成阅档、退档、审核等各环节工作,保证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超过时间未按要求完成相关环节工作的高等学校,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应主动与之沟通,对无故拒绝联系或故意拖延时间的高等学校,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可根据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按有关高等学校计划数及录取规则从高分到低分顺序设置考生电子档案为预录取状态,同时应立即书面通知有关高等学校,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备案。

(八)复征志愿:对已公布的招生计划,高等学校不得随意撤减。对因生源不足无法正常完成计划的院校,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及时公布生源缺额信息,向未被录取的同批次上线考生公开征集志愿。

(九)退档规定:根据***规定,每一名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对本人填有志愿或经高等学校征得考生本人同意后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不予退档换录。一旦退档,当年不得再次录取。被10所香港高校录取,并经确认的考生,其退档规定按***有关规定执行。

(十)考生档案:我区高考考生档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电子档案,用于高考录取。考生电子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生报名信息(含身份证号、思想***治品德考核鉴定或评语等)、体检信息、志愿信息、成绩信息和考生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诚信记录(主要指考试违规以及在招生其他环节违规的简要事实及处理结果)等5部分。考生电子档案是对考生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结果的集中反映,是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考生电子档案须与考生报名登记信息确认表、体检表、报考学校(专业)志愿信息确认表及考生各科考试成绩等纸介质材料的相应部分的内容一致。考生电子档案由招生部门建立,并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提供给录取学校。另一部分为纸介质档案,为考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籍档案或人事档案。考生纸介质档案由考生所在的学校或单位建立。自治区招生考试院不再向录取学校提供与电子档案相一致的纸介质档案。

高等学校确定录取名单并办完相应录取手续以后,参加录取的高等学校,通过网络***打印获取所录取新生的电子档案。在我区录取的大学新生的高中阶段学籍档案或人事档案一律由其毕业中学或其档案管理单位负责提供,考生凭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到本人毕业学校或档案管理单位提取,档案提供单位负责用专用档案袋密封并加盖密封章,办理档案移交手续后交由考生本人亲自带到高校。

(十一)少数民族预科班。

1.招收对象:区外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区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考生:(1)应届高中毕业生;(2)农业户口;(3)50个老、少、边、山、穷县(市)的少数民族。

2.录取规则: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投档、录取规则与普通专业相同。如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生源不足,可在同批分数线下80分内按投档规则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

3.培养形式:被高校录取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入学后,在指定的学校补习一年高中文化,预科学习期满后,***治表现好,经考核具备上大学本科或专科学习条件者,即可升入本校本科或专科有关专业学习,不需要再次参加高考。被区属高校录取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入学后,集中到*民族大学补习一年高中文化,预科学习期满后,***治表现好,考试合格后直升录取学校学习。

(十二)定向生招生。

定向就业招生与非定向招生同时进行投档录取。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该校调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的,可在该校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自治区招生考试院补充投档,学校根据考生定向志愿择优录取;若仍完不成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则就地转为非定向计划执行。

六、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关于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公平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把阳光工程的精神、要求和内涵切实融入到高校招生日常管理和运作之中;要认真执行“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完善“阳光工程”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明确高校招生报名、考试、录取各阶段信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高校的办学资格、招生计划、录取规则、录取结果、学费标准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示。招生工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招生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教育纪检监督部门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

七、招生考试经费

各市、县的招生考试经费,由地方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高等学校招生经费,由本校事业费列支。

根据原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教财〔**42号)和自治区物价局核发的*招生考试院《收费许可证》(证号:***)的有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每录取1名普通本科、专科新生,要向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缴纳计算机阅档费32元;每录取1名高职和职(农)中师资班新生或区外院校定向生,要向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缴纳招生录取费60元。

八、依法治考,依法治招

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令第18号)和《***关于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3号)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在招生工作中严禁任何高等学校招收“计划外学生”或委托“中介机构”招生;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以“增加计划”、“赞助”、“定向”等名义向考生乱收费,以及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非法招生活动,一经发现,将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7

为全面贯彻《**省人民***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发[20**]9号)精神,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1.各级***府要充分认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和民族***策,根据我市民族教育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确保民族教育优先或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2.各级***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行***部门要配备负责民族教育工作的专兼职干部,加强对民族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保障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3.加强民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民族教育工作干部的系统培训。民族学校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尽量由熟悉民族语言的本民族干部担任,以便于和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各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沟通。

4.各级***府要及时宣传和表彰在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学科研究及捐资助学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

二、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5.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证民族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7.6%。全力控制辍学,巩固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6.民族学校人员编制按《**省普通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实施意见》(*****发﹝2002﹞9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在核定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校课程门类多、学校规模小、住宿生多、跨科跨年级多的实际,保证民族学校按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确保教师编制。

7.市***府及**阳县***府重点改善寄宿制民族学校的办学和生活条件,适当增加对寄宿生的生活补贴,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因经济负担重造成民族学校学生辍学,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集中入学,接受优质教育。

8.各级***府要把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纳入民族教育整体规划,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人员编制。少数民族儿童学前3年受教育率要达到70%以上。少数民族幼儿较多的普通幼儿园要设立民族班,民族乡(镇)要至少设有1所民族中心幼儿园,并大幅度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

9.积极发展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民族乡中学实用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在教学设备、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进民族乡村开展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做好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10.认真做好国家交给我市对口培养西部学生的工作。对市第一中学班、青海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三语”教学

11.市朝鲜族学校、市第一中学班和青海班要大力推进“三语”教学。要正确处理母语、汉语、外语的关系,在保证学好母语和汉语的同时,学好一门外语。市朝鲜族学校小学部实行7年制,把延长1年的学制纳入义务教育计划,第一学年主要学习本民族语言。

12.民族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与普通学校同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条件成熟时可以提前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时,对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提供与授课用语一致的试卷,并在总分上加10分录取;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时,在总分上加5分录取;对满族乡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时,在总分上加10分录取。

13.市民族教育研究培训机构要配备重点学科教研员,加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发挥民族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四、加大对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民族教育优先或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14.市***府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三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硬件建设等。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设施设备等不低于普通学校水平。支持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民族教育捐资助学活动。对勤工俭学、校办产业以及为学校提供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策。

15.市属高校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家资助***策,确保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16.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在“校校通”工程中,优先加快民族学校现代化教育手段、远程教育的发展,重点加强民族乡中学、中心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2007年底前建成标准化的微机室、语音室,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7.教育行***部门和民族学校要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民族教育教研员、教师、校长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到**中期,使50%的小学、幼儿园教师达到大专学历,60%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18.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着力解决民族学校师资流失严重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吸收优秀人才到民族学校任教。有关部门在评聘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星教师时要向民族学校倾斜;在进行教师资格、职称考试时,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可以采用民族语言进行答卷、说课、答辩。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8

完善保障措施 实现免费教育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甘肃省委、省***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各级***、***府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民族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先后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全省藏区工作会议,相继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甘肃省教育厅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策保障,明确提出2020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总体水平和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优先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等国家专项建设,加大了对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支持建设力度,并将民族地区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和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地区,民族地区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有效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落实“两免一补”***策,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的资助力度。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年提高,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中小学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随着民族教育发展***策的落实,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我省临夏州和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业已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全省民族县(市)全部实施温暖工程、学生健康营养工程,并为寄宿生提供交通补助。

促进协调发展 创新办学方式

在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2011年,甘肃省“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包括民族地区21个县(市)在内的全省8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这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通过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项目等措施,全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4-2015年,先后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五年来,省教育厅争取国家资金近3亿元,用于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培训,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整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为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我省 “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

过去的五年,全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从2011年起,省上启动实施了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力补农村教育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在藏区新建幼儿园113所。

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甘肃实施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并积极改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12年,省***府办公厅出台《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中职教育均衡发展。同年,启动实施甘肃-天津“9+3”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2014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9+3”免费职业教育试点。

经过五年的发展,中职教育已成为我省民族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平台,同时,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

在高等教育方面,2009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逐步成为我省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及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基地。2015年5月,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所高等院校――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从当年秋季开始首次招生。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等实际情况,我省不断探索符合各民族地区的办学模式。

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在坚持学校布局调整“四个集中”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了每乡有一所寄宿制初中,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

因地制宜灵活办学。阿克塞县和肃北县采取“义务教育县城办、普通高中异地办”的办法,解决牧民子女上学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重的难题。

实施对口帮扶。在***、国家民委等的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河北大厂高级实验中学等内地省、市普通高中向全省民族地区招收普通高中生,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民族地区招收高中学生,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通过在省属高校举办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在省内中等师范学校设立民族班、在省内教育发达地区设立民族高中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及在招生过程中实行加分和倾斜***策等措施,我省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效。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双语教育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十二五”期间,我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通过定向招生,开展对等培养,举办民族班、预科班、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资班等形式,以及落实“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教师招考和引进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等***策,为民族地区不断补充师资。同时,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在教师培训方面,则通过对等协作培养计划、“国家培训计划”、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以及送教下乡等办法,采取集中培训、置换培训、轮岗培训、远程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5年,省上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从多个方面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并出台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过去的五年,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中,我省进一步完善了“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努力探索和推进新型“双语”教学模式,全省民族地区形成了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在“双语”兼通的地区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二类模式。

近年来,随着受教育者对课程选择的不同,还形成了部分课程以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以民族语授课的三类模式。东乡等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采取以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方式,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2012年7月,甘肃省开展“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有292所,学习“双语”的学生有5万多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有4800名。

到“十二五”末,全省民族地区无论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数还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都有了大幅增长。仅以甘南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甘南州有142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12.8万人(含幼儿),双语教育教师1.21万人。

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我省印发了《甘肃省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学校全面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班、“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月”、“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提高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历史发展

中国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89-06

一、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但成就巨大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民族高等教育。例如中世纪以后以“格西”学位制为代表的寺院教育,清光绪三十年(1908年)建立的满蒙高等学堂,1924年***族等在新 疆成立的俄文法***专门学校等。但不论寺院教育或贵族教育,少数民族女子都是沉默和缺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府把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作为加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使得民族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1950年,全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1285人。遗憾的是,我{门没有详细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数据,但据此推测,数字应该很少。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共有女大学毕业生1040795人,其中专科生708909人,本科生318729人,研究生23215人。短短50年,从无到有,成就巨大,已形成了分布于各类型与层次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群体。

从现有的第四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一些特点,见表一。

1.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女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在这lO年间由0.29%递增到O.99%,增长迅速。但其增幅(O.70%)分别低于汉族的增长率(O.96%)和全国平均增长率(O.94%),也低于少数民族男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的增长速度(O.85%)。值得注意的是男女的性别差异均小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的增长低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少数民族男子;但在少数民族内部,其性别差异要小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

2.少数民族女子占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均在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同期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少数民族女子占专科生比例的增长速度高于本科。这表明少数民族女子专科生和本科生所占比例的性别差异缩小的速度高于同期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少数民族内部,则专科生所占比例的性别差异小于本科生。

二、原因探讨

1.新中国成立后***治上的***策倾斜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严格地讲,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真正谈得上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1950年,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在占全国总面积62%的少数民族地区仅有4所高等学校,占当时全国高校总数的2%,且主要分布在广西,学科与专业门类也非常少;全国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仅有1295人,仅占全国当时大学生总数的O.93%。到1999年,全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普通高等学校已达95所,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已上升到5.58万人,全国高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4.77万人,占同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O%,远远高于汉族学生的增长速度。

这一系列的发展应归功于***和国家的民族***策。1949年12月,在对西北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的地方的地委,都应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班。1950年11月24日,第60次***务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第一条规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增设;第四条规定:有关各级人民***府应有计划地逐步整理或设立少数民族的中学和高等学校。同时,为了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和青年能够得到培训和受到正规教育,《方案》还作了特殊的***策规定:“(一)各民族学院、各民族干部学校和各民族干部训练班的学生,均按供给制待遇;(二)考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公费待遇;(三)除公费待遇的少数民族中学外,在若干指定的中学亦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公费名额;(四)对投考高等学校和一般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成绩标准上作适当规定;(五)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给以适当的_补习条件。在国家的***策法规的保护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治干部专业技术干部。

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少数民族教育也得到了***和国家的关怀。1949年《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同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少数民族教育“必须采取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才能往好地和各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1980年10月,***、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考招生,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择优录取和规定比例适当照顾相结合的办法,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的比例应力争不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随后颁布的一系列***策法规中,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经费、高考招生、分配就业、语言、学费、奖学金等进行了帮助、优惠、保护和照顾,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新中国不仅在法律上保护了弱势群体中的少数民族,也在宪法上保障了另一弱势群体――女性,给予了妇女同等的受教育权。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一百二十二条:“国家从财***、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事业。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在这双重法律***策的保护下,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的语言优惠***策也值得一提。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现在,大约有30多个民族在不同范围内使用或试用40多种民族文字。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高等学校或班级,可以用少数民族语文单独进行招生考试。1964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又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高等学校,可以申请免试外国语(报考外国语专业的不得免试)”。***颁发的《1981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中,确定民族自治区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高等学校或系,由自治区命题、考试和录取,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等等。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策和考试用语***策在1981年完善定型化后一直执行至今。国家在这些方面的优惠***策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了快速增长。

2.高校布局的相对合理有利于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

表二显示,13所民族院校大部分分布于中西部,这种布局合理地兼顾了中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资料来源;根据各校网页整理而成。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体系:即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的中央和各地的民族学院(包括预科班:近20年来,各类预科班已累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近9万人);由国家***主管的包括民族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包括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和内地民族班)。国家在设立民族学院的同时,在各民族地区先后设立了100多所普通大学。

高校民族班是国家在高校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的特殊班级。1980年,***印发《1980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分全国重点高校举办民族班。这之后,许多中央部属和地方所属院校相继举办民族班。高校民族班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村、山区和牧区,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形式,择优录取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

由于法律的保护、***策的划一性以及高校布局的相对合理,少数民族女子因而获得与男子同样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治因素和高校布局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教育成本分担冲击了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

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不发达,长期实行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供给制待遇”、“公费待遇”等***策,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起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日渐扩大,对经费的需求也迅速膨胀,国家财***的教育拨款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因此,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选择。位于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院校和普通高校,其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少数民族大多为多子女的农牧民家庭,家庭收入低(据1999年的调查,近半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的年总收入为人民币5000元以下,接近30%的家庭年总收入为5000―10000元,还有不到20%的家庭为10000―20000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每月平均生活费,最多的为200―300元,其次为100―200元)。随着“招生并轨”、毕业生包分配的取消、就职的“双向选择”及收取学费等***策的推行,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的冲击是巨大的,少数民族女子更是首当其冲。这可以解释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从1990―2000年的lO年间增长速度分别低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少数民族男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历史、宗教、文化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逊于男性,在此不详细展开论述。

三、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先保护

构筑和谐社会需要少数民族的参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也不能缺乏女性的支持。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构筑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策和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的人学机会的增长近十年来仍低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少数民族男子。今后应继续推行民族保护***策,尤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先保护。

2.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女童的基础教育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键。我国***府在“普及”上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然而西部地区女童失学现象却依旧严峻,除去宗教束缚、家长观念保守、家庭经济贫困等原因外,有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例如寄宿制学校的缺乏、女教师的欠缺等。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分析;六普

【中***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144-010

1950年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策经历了50-70年代的推行人口兴旺***策阶段、1971-1981年的酝酿和准备计划生育阶段以及1982年至今的实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后,中国民族人口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张天路教授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得出了22项少数民族人口指标赶上和超过了汉族,并发出了“再也不能笼统地说少数民族落后了”(人民日报,1994年8月26日)的“公正”评论,并公开向世界宣布:中国少数民族正在谱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正在塑造文明、进步的新形象。

“六普”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正呈现若干重要变化:一是人口增长率继续快速下降,且趋于零增长。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步人快速老龄化期,但目前出生性别比仍居高不下。三是人口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文盲率已明显下降。四是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经接近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口流入的热点地区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支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涉及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策,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人们家庭婚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另外,随着我国在计划生育领域出台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及“三为主”、“三结合”工作思路和“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那么在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这个大背景下,“六普”数据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变化又有哪些呢?为此,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100万人口以上各民族人口的发展情况。文中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六普”、“五普”和“四普”数据资料,其中少数民族合计数据中包含未识别民族和外国人加人中国国籍人口(此部分人口数量极少,所以没有剔除)。

一、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分析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35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0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399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78%。50年代初少数民族刚刚由旧社会进入新中国,在人口方面则表现为有的民族还未摆脱较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负增长率状况,大多数民族还处于低自然增长状态;1953年以后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时期,1953年-1964年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虽然增加了46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1.14%,但比全国平均每年递增率的1.60%还低0.46个百分点,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族人口已处于第一次人口高峰期,少数民族人口还处于预备阶段。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672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提高到6.70%,平均每年递增率提高到2.93%,比全国的2.10%高0.8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期间少数民族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中还没有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少数民族人口处于自然生育阶段,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普遍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91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8.08%,平均每年递增率提高到3.89%,远高于全国人口的1.50%。这个期间少数民族人口的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民族地区开始推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策,***策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再加上部分少数民族更改民族成分以及民族通婚家庭子女选报少数民族等非自然增长。2000年和2010年我国分别进行了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整体、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的增长情况有什么新变化呢?

(一)少数民族人口增速相对减缓,占全国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比较显示,“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由“五普”时的10522.61万人增加到“六普”时的11196.63万人,增加了674.02万人,增长率为6.41%,年均增长率为0.62%,而同期汉族人口增长率为7.34%,年均增长率为0.7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8.47%下降到8.40%,下降了0.07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比较显示,“四普”到“五普”的十年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由“四普”时的9132.31万人增加到“五普”时的10522.61万人,增加了1390.30万人,增长率为15.22%,年均增长率为1.43%,而同期汉族人口增长率为9.45%,年均增长率为0.9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8.08%上升到8.47%,上升了0.3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与“四普”到“五普”的十年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减缓,占全国人口比重也出现了下降,并且“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六普”数据反映出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应该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的,因为我国已经加强了对更改民族成分的管理,较大规模的变更民族成分的情况已经基本没有发生。

(二)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不同,不同民族差异较大

从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变化看,“五普”数据显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和满族,人口合计为2686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53%;“六普”数据显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回族、满族和***族,人口合计为4797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2.84%;人口在1000--500万之间的少数民族由“五普”时的7个变成“六普”时的5个,人口合计为3875.83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4.62%;其中“五普”时的回族和***族人口分别由968.18万人和839.94万人上升到1058.61万人和1006.93万人;人口在500-100万之间的少数民族有9个,人口合计为1815.83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16.22%;人口在100-50万之间的少数民族有4个,人口合计为258.37万人,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2.31%;人口在50-10万之间的少数民族有14个,人口合计为304.80万人,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11%。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19个,人口合计为37.69万人,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0.34%。

从100万以上各少数民族人口的“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看,不同民族差异很大。一是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较高,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藏族15.99%、***族19.88%、彝族12.27%、哈尼族15.37%、哈萨克族16.96%、黎族17.25%。二是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民族有布依族、朝鲜族、满族和侗族。三是“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增长率中只有壮族、朝鲜族和满族3个民族人口的增长率低于汉族,但是“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中有10个民族人口的增长率低于汉族。

从100万以上各少数民族人口的“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与“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增长率相比较来看,不同民族间也有差异,大部分民族“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低于“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增长率,但是也有4个民族(***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和黎族)“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高于“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增长率。

(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和本身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增长较快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流动,各地区人口中的民族成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各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进一步扩展。“六普”数据显示,从各地区民族人口分布看,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少数民族人口,但呈不均匀分布。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广西,为1711万人,最少的是山西,不足10万人。

从各地区民族人口的比重看,“六普”数据显示有12个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于全国8.40%的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是,达91.83%,比“五普”时的93.94%下降了2.11个百分点,这说明十年间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了少数民族的增长。“六普”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低的是山西,只有0.26%,而“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低的是江西。同“五普”相比,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出现了上升,其中浙江上升最多,上升了1.37个百分点;其他省区均出现了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贵州和,分别下降了2.14和2.11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的民族人口增长看,增长的绝对数量与“五普”相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共计增加674.02万人,其中:增幅在200万人以上的省区有***201.62万人;增幅在200-100万人之间的省区有云南119.04万人;增幅在100-50万人之间的省区有:浙江8l_93万人、广东79.82万人、四川78.92万人。另外,有9个省(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减少,分别是: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重庆、贵州。从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看,经济发达省份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最高,如:浙江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为207.22%、上海为165.87%、广东为62.89%、江苏为48.10%、北京为36.84%、福建为36.49%、天津为24.15%,这主要是人口流动和这些省份本身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就小有关系。其次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有:江西21.15%、青海19.23%、四川19.16%、***18.38%、宁夏16.83%、山东14.72%、12.17%、甘肃9.60%、海南8.50%、云南8.41%、陕西7.49%、内蒙古4.07%、河北3.10%、湖南2.20%、广西1.65%,这些省份除山东外其余省份本身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所导致的。其余省份的少数民族人口是负增长。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分析

(一)全国少数民族人口0-10岁儿童性别比低于汉族,但是各少数民族差异较大

根据人口学理论,人口性别比的合理结构应考虑到分年龄段的情况,适宜的比例一般为不超过107。根据“五普”和“六普”数据按100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显示(见表5):1.“六普”数据显示全国0-10岁儿童性别比较高,达到118.84,并且比“五普”出现了上升,表现为男孩比女孩数量大得多,男孩比女孩多1384.76万人。2.“六普”数据显示全国少数民族0-10岁儿童性别比低于汉族,但是比“五普”也出现了上升,其中除壮族、瑶族和哈尼族出现略微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3.“六普”数据显示全国少数民族0-10岁儿童性别比各少数民族差异较大,性别比超过120的有苗族120.23、侗族124.49、哈尼族120.07。这对不同民族未来的婚姻构成将发生较大的影响,也说明有些民族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

(二)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100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中除朝鲜族外。其它民族人口都更趋向年轻型

不同人口的年龄构成,对未来的人口发展的影响较大。“六普”数据显示,与汉族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少数民族的人口年龄结构更趋向年轻型,但是整体上少数民族人口也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分年龄组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比较的数据分析(见表6),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0-14岁少年儿童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2.43%,比全国高5.82个百分点,比汉族高6.36个百分点;15-64岁的经济活动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58%,比全国低3.89个百分点,比汉族低4.25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9%,比全国低1.93个百分点,比汉族低2.11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全国和汉族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型转变的同时,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人口相比有一个成长的滞后期,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高于全国,而经济活动人口比重比全国低,未来少数民族人口与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同时,从不同少数民族成分的内部分析,也有人口转变较成熟的民族,如朝鲜族;但对于正处于人口转变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目前正是育龄妇女的生育高峰,人口正处于增长时期;而对于处于人口转变的开始阶段的那些民族来说,过去和目前的高生育率导致了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一直保持人口高增长阶段。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可以说,少数民族人口的形势是严峻的。

三、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分析

(一)少数民族整体受教育程度有较大提高,但是各民族差异较大

“六普”与“五普”比较,汉族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某些教育层次的变化超过了汉族人口,比如未上过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汉族人口下降了2.55个百分点,而少数民族人口下降了4.88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与全国和汉族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见表7)。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人口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而初中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另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差异以及各民族对教育重视的程度的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在文化程度上发展也极不平衡。其中蒙古族、朝鲜族和满族人口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已经高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藏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还很低。

四、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分析

婚姻是生育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分析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不仅对于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有直接作用,而且还能对优生、优育与提高人口生活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各民族的婚姻状况,既受经济、教育、宗教、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对这些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反弹力。“六普”与“五普”相比,全国整体少数民族人口中处于未婚和有配偶状态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处于离婚和丧偶状态的人口比重在上升。而同期汉族人口中处于有配偶状态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处于未婚、离婚和丧偶状态的人口比重在上升。另外,“六普”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口婚姻构成大致为:少数民族人口未婚比率较汉族偏高,有配偶比率较汉族偏低,离婚比率较汉族高(见表9),表现出少数民族婚姻构成的稳定性较汉族差。

五、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职业和行业分布情况

(一)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职业分布变化与汉族人口一致,但仍以农业为主

职业结构是反映各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男女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六普”与“五普”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国家机关、***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重出现了下降,其它职业类型的比重出现了上升。而汉族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中只有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重出现了下降,其它职业类型的比重均出现了上升。这说明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变化基本上和汉族人口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另外,“六普”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就业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已经降至48.33%,其中汉族人口的这一比例为46.40%,而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这一比例还高达69.37%,并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其它职业就业的比重均低于汉族人口,还有较大差距。妇女的职业分布情况会影响到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水平,少数民族女性人口就业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还高达72.89%,而汉族人口这一比例为51.39%。由此可见,从人口就业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与“五普”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的职业合理性虽然在趋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人口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降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这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少数民族人口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但是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六普”与“五普”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降低了9.4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4.58和4.85个百分点。而同期汉族人口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降低了16.5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7.56和9.0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结构正在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变化,但是其变化的速度还是低于汉族人口的。另外,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六普”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分布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高达69.42%,比汉族高23%。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5%、18.43%,比汉族分别低13.11%、9.89%。行业分布特征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从事制造业、高科技服务业和垄断服务业的比例均较低,例如少数民族人口中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重为0.36%,比汉族低0.2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中从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比重为0.46%,比汉族低0.25个百分点。可见,少数民族人口就业行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劣势比较明显。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民族地区人口的行业结构特征向现代化转变非常重要。

六、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在人口数量增长方面,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出现下降,增长率也低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较高,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藏族15。99%、***族19.88%、彝族12.27%、哈尼族15.37%、哈萨克族16.96%、黎族17.25%,并且有4个民族(***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和黎族)“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增长率高于“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增长率。这些民族较高的增长率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应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策。

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增长较快,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使他们更好地融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该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六普”数据显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0-10岁儿童性别比低于汉族,但是比“五普”也出现了上升,其中除壮族、瑶族和哈尼族出现略微下降外,其他少数民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有3个少数民族人口比0-10岁儿童性别比超过120,分别是苗族120.23、侗族124.49、哈尼族120.07,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在少数民族中加快推进性别平等文化建设。

在人口的年龄结构方面,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100万人口以上少数民族中除朝鲜族外,其它民族人口都更趋向年轻型。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总人口相比有一个成长的滞后期,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高于全国,而经济活动人口比重比全国低,未来少数民族人口与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

少数民族整体受教育程度有较大提高,但是各民族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与全国和汉族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人口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而初中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另外,各个民族之间在文化程度上发展也极不平衡,比如蒙古族、朝鲜族和满族人口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已经高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藏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还很低。

在人口的婚姻构成方面,15岁以上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未婚比率较汉族偏高,有配偶比率较汉族偏低,离婚比率较汉族高,表现出少数民族婚姻构成的稳定性较汉族差。有些民族处于离婚状态的人口比重较高,主要是***族和朝鲜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10篇

学习

销售实习报告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销售实习报告,服装销售实习报告。工作上,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上早班一回来就想睡觉,生物钟还停留在学校的作息上,门市的工作根本没有所谓的“午休”。作为实习生,我们一样和同事上下班,又得以学生身

学习

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小学校园科普活动目标及预期成果,小学科普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4、实验教

学习

养猪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养猪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养猪工作个人工作计划目标怎么写,养猪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临沧市凤庆县科协是云南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县科协十几年如一日,围绕县委、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本部门工作融入到全县

学习

街道科普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街道科普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社区科普工作总结以及计划,社区年科普工作计划表。精心打造科普工作品牌,拓展科普活动内涵。一是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每年举办科普周活动,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和青少

学习

企业实习报告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物流实习报告范文。三、如何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1、以现有的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基础,建立储蓄存款实名制。信用是公民活在世上的面子和通行证,个人信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享受贷款

学习

实习调研报告10篇

阅读(24)

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是2000年国家***命名的部级重点中专,也是上海市十所现代化标志性示范学校之一。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地处上海西南发展重心的综合工业开发区。学校具有齐全、先进的管理、教学、生活和文体设施,占地220亩,建筑面积54837M

学习

建筑实习报告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建筑行业会计实习报告总结,建筑设计院实习报告范文。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的能力。3、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的优

学习

地震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地震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地震科普宣教工作心得体会,地震科普知识培训工作简讯。(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一是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科学氛围。3月份组织了以科技引领美好

学习

食品药品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药品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卫健局科普工作计划,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记录。一、2018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局认真落实《始兴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学习

在校实习生报告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在校实习生报告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实习报告合集10篇,采购实习生实习报告。1.通过现场参观,了解某一产品的即席制造生产过程。2.熟悉主要典型零件(机座,机体,曲轴,凸轮轴,齿轮等或减速机箱体,转动轴,齿轮等)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了解

学习

医院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医院科普工作计划,医院科普日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

学习

科普咨询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科普咨询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科普咨询课题,科普计划年度方案。三种途径可查询高考成绩6月25日零时起,我省考生开始查询高考成绩。高考成绩查询有三种途径:1.网站查询。河南省教育厅网站(haedu.gov.cn)、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

学习

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科普工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学校管理食堂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文明、守纪、爱校、爱生、安全、卫生、有序、规范。尤其是:对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学习

校外实习报告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校外实习报告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校外实习报告范文5篇,校外实习报告的目标内容。本次实习持续三周。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分别参观了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中像炭黑研究院、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以及四川省聚酯股份有限公司。在实

学习

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小学校园科普活动目标及预期成果,小学科普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1、做好“十一五”课题实施及课阶段性总结工作;2、进一步深化校本研究工作;3、培养科研骨干市级1名、区级4名、校级5名;4、实验教

学习

养猪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养猪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养猪工作个人工作计划目标怎么写,养猪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临沧市凤庆县科协是云南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县科协十几年如一日,围绕县委、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本部门工作融入到全县

学习

街道科普周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街道科普周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社区科普工作总结以及计划,社区年科普工作计划表。精心打造科普工作品牌,拓展科普活动内涵。一是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每年举办科普周活动,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和青少

学习

科普教育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科普教育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学校科普教育工作计划3篇,小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二)工作措施:1、完善《公滨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科研成果。将教师承担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

学习

科普教室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科普教室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学校年度科普工作规划,学校科普活动计划格式。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

学习

测绘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测绘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测绘科普,测绘局科普计划。(二)落实使用情况。2007年度开展的14个规划编制项目,均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除新城区铜盆浦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区医疗卫生体系布点规划等两个

学习

社科普及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社科普及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社科普及工作计划,社科普及活动一览表。******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荐评审工作,坚持把科技服务好、示范作用好、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长期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普工作

学习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博物馆科普周活动方案,博物馆科普活动通讯报道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博物馆拥有***的主题与内容,我国对于博物馆的分类与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为了顺应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