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报,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说到《永不消失的电波》,50岁左右的中年人都会说,那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了解电报,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工作后,电报竟然与我有了分不开又割不断的情缘。
1973年,我拿到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大连海运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之前,招考老师问我什么叫电报,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永不消失的电波》那部电影。从此,我走进了无线电系通讯专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天津远洋运输公司。1976年,我上船任报务员助理,以后经考核升为二级报务员,198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报务员。
我先后跑过15条船,到过50个国家,几百个港口城市。无论是风平浪静、大风大浪、冰海雪天,还是航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区和海湾战争战区,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好船长的眼睛和耳朵。
风云变幻的大洋气象来自我手,错综复杂的航行警告来自我手,航运任务来自我手,船员来往的私人电报来自我手。每每看到船长把我当成助手,心里就有一种神圣感。看到上船相聚的船员家属、孩子感谢我为她们做了空中“红娘”,一句“主任好”,我就认为是最大的理解。
报务员不仅担负着通讯任务,所有的无线电设备都要负责修理。记得我第一次***工作时,因雷达在航行中发生故障,我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对照***纸查原因。雷达修好了,我也累倒在床了。
也有教训。一次,一位老乡报务员助理因玩扑克误了抄气象,给航行带来很大麻烦。这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我的手表总是拨前5分钟。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仪器总要代替老产品,无线电通讯也是这样,从电报转为主要以卫星通讯为主。20年来,我一直是边干边学,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就这样,在这个专业里,我一干就是20个年头。20年间,经我手发过多少份电报,又抄收过多少电报、气象报告及航行警告,我也记不清了。记得我电报业务量最多的一条船是“富达”轮,那是一艘挂巴拿马旗的出租船,由公司出租给香港一家公司,香港这家公司又将一部分劳动权出租给香港另外一家公司和台湾一家公司,这样我每天就得与国内公司、香港两家公司加上台湾一家公司联系,而且后两家公司给船上的电报也多。那一年的英文电报量不少于我在国内船上十年的电报量。
我能熟记中文电码本中常用的500个单词、国际常用的通讯缩语,能熟练掌握密电码的使用方法。除了收、发电报的正常业务外,还要抄收气象、航行警告,维修保养无线电通讯设备、助航仪器。
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国家一级报务员,可以说电报中的一点一划都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无论是远离祖国电离层造成的信号衰减,还是大风大浪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老外们”不规则的手法,我都能准确地分辨出来。
这还得感谢我的母校――大连海运学院。尽管那时“”还没有结束,但学员们都明白,不管其他业务怎么样,报务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真正工作起来,那是以秒计时的。报务是基本功,走上工作岗位,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没有人同情你,因为各自的业务不同,隔行如隔山。
我们那些报务导师都是来自部队的教员,一切都是***事化,按照部队六个月的教学进度完成所有的课程。报务课是几年寒窗最后的课程,别的系的学员都在为忙毕业论文而绞尽脑汁,为毕业去向而忐忑不安,而对我们来说,这段时间却是几年大学时光里最紧张的时候,校园小径、操场、树下都是我们起早贪黑背滴滴哒哒的电码的地方,每天入睡前躺在床上也要反复背――学过电报的人都知道,它比背英语还难。
学生时代,我连续几年都是“三好学生”,并在学校入了***,加上我当时又没有外地的女朋友,我是第一个留校的人选。指导员为了动员我留校,不让我上课,但却被我拒绝了。三尺讲台留不住我,我要为远洋事业献身,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志向。
无线电发展到计算机时代,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电报为何物了。用通俗的话解释,电报是用电键敲成的一点一划传给对方,再译成文字。中文电报是用四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字的报文,英文电报是英文单词的全拼或是英文缩写。做电文很有学问,既要简单,又要让对方明白,因为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不少年轻的船长做电文时,不得不经常请教老报务员。其实不是我们报务员抠门,会算计,而是懂得电报的规律,所以在不影响电文意思的情况下,对电文就要精益求精,对无用的字减了又减。比如船员发私人接家属来船的电报:“务于3月5日来上海,何海涛。”算字数应为12个字,但这种电文到我们报务员手中就变成“0305L来沪涛”,整句话意思没变,而字数却缩短成4个字。
电报伴随我风风雨雨20年,船舶动态,离港靠岸,受载,加油加水,上物料上伙食,船员家属来船探亲,都是我发出去又接收回来的信息。由于我抄的气象预报,使船舶躲过一次次台风巨浪;由于我抄的航行警告,使船舶躲过一个个险象环生的水域。报务员的身份在国外是最受人尊敬的职务,因为他是船长的耳朵和眼睛。
20年中,我曾与国内外几百家海岸电系业务员,能够熟记不同岸台的呼号。电报接收失误是很少有的事。我发过一条电报,电报发出去了,接收的同志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到,不料却因此挽救了我一条生命,使我成为意外的幸存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司来电报叫我上“优秀”轮,我因有事,发电报给公司人事调度说不能去。不知为什么,调我的人没有收到电报。七天后的一个晚上,公司来电话,责备我为何还不动身。我说已经给公司发去电报,不知为什么没有收到?公司听了,觉得我既然已经发报说明了情况,七天过去了,他们也没有时间对我的工作再进行调整了,就临时用专车接家住沈阳的我的一位同学上船任职。不料几个月后,“优秀”轮在罗马尼亚遇暴风雪沉没,全船人员遇难,无一人生还。
随着船舶卫星通讯的广泛应用,收、发讯机虽在,但电报却已一边“稍息”了。报务员只要在电脑上打出电文,鼠标一点,通过海事卫星,就发射出去了。气象、航行警告都有自动接收机、气象传真机,只要人为设定你航行的有关海域,有信息就自动记录下来。电子邮件的出现可以说彻底将电报打入了冷宫。上网轻点鼠标,转眼之间,就可以把一份文件发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传统的电报只能望尘莫及了。
自从上个世纪末,远洋船舶通讯业务逐渐由卫星通讯代替了传统的莫尔斯电报,我们这一代报务员也逐渐改成船舶***委和其他职务,大多到55周岁也就从船上退了下来,船上再也没有报务员这一职称了。
邮局也早就停办沿用了100多年的普通电报业务。我那本国家有关部门发的压模《一级报务员证书》,也只能当做往日的辉煌收藏在箱底。可是,当影视剧中出现电报声时,我还是会舍弃一切剧中情节,心随声动,回首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