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强化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缺少危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后勤实体下属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容易导致部门间扯皮;二是员工岗位职责不够详尽,往往只规定了要干什么,没有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企业内部各工作团体及人员工作职责的界定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使择优聘任成为可以明确操作的工作,才能使人员和岗位的结合具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性;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工作团体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范围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2.考核制度存在问题。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业绩考核、能力评估与后勤职工密切相关的行为还停留在传统的定性考核阶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考核办法本身存在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部分。高校后勤以往的考核办法往往与高校机关的考核办法一样。尽管一般也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但所谓的定量没有确定的指标,只是工作标准的一种数字化描述,并非真正的绩效考核。对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考核的定位问题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考核不外乎两类目的:一类是评价性的,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和激励;另一类是发展性的,考核不只是手段,要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过于狭窄,它只是进行评价性的,主要变成了工资管理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对职工过去一年工作的表现的定性结论,从而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变成了事实上“斤斤计较”的工具。考核的标准设置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重视任务绩效,忽视周边绩效,导致某些员工不择手段去实现考核目标,表现为短期目标;同时忽视服务育人这一高校后勤必须具备的功能,并缺乏这方面的必要的评价指标。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适合企业运作的薪酬体系尚未构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数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的编制序列执行,在岗位工资和奖金方面略微拉开一点差距,但缺乏量化指标。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的设置没有结合后勤各实体的具体情况。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的收取差距仍然很大。二是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员工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考虑不足。优胜劣汰的机制和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气氛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缺乏有意识的激励行为,对激励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当。
4.忽略对员工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后勤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也很困难。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都只注重对员工的使用而忽略了继续培养。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加以继续投入,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而言,除了少数企业文化氛围较强的企业加强系统培训外,其余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作为高校后勤,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使命,服务的对象都是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厚德载物的学术环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队伍与之相适应,如果忽略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就不能实现后期社会化改革的最终成功。在后勤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区分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在高校后勤这个服务型企业里面,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5.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后勤尚未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有些虽然在机构设计上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但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方面,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在诸如工作系统分析、绩效管理、薪酬设计、激励机制以及员工培训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后勤实体的决策参与度很低,多为被动适应领导意志的需要,听命行事。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谋、导向和决策参考作用。
6.忽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后勤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由此缺乏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后勤职工将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后勤就不可能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不可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集团职工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先进文化。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要造就一支***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克服以上不适应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从我国高校后勤特有的思想意识形态来看,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高校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文化。
二、强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后勤变为***的实体或者***法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后勤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服务、经营的问题。服务要上水平,就要建立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制度,同时借鉴成功企业的作法;同时,高校后勤要发展,必须解决好经营的问题,目光不能只是局限在校园内部,还要开拓社会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规模化增长的道路。所有这些,必须要有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并懂现代管理的后勤人才。高校后勤必须适应这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招聘、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后勤篇2
一、高校后勤实体的源起现状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行***体制经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有经验也有教训。高校后勤,由高校自主管理,具有事业性质,并和高校的教学科研融为一体,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弊端渐渐显露出来,使后勤社会化成为可能和现实,高校内、外部的情况呼唤催促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校改革必须的一项任务。改革必然会遇到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真正难点不是高校后勤缺乏投资,也不是高校的管理创新,和缺少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而是难点在于一支庞大的后勤队伍如何分流。高校的后勤改革,是在高校行***几十年大包大揽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积淀,使高校形成了一支十分庞大的后勤队伍,对他们的“消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真正难点。如果对他们关心,支持不够,就会引发稳定问题,过于倾斜和照顾,后勤改革有可能流于形式。高校后勤队伍存在着:年龄大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征用土地农民工多现象,管理、引导这支队伍,是后勤实体发展面临的最实际困难。
由于各个高校内外部条件的不尽相同,高校领导层面对后勤改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出现了后勤实体管理多样性,出现了后勤实体分别按现代企业、准企业的体制去管理,这种多样性不影响高校后勤实体走向的一致性。因为,后勤实体的规范“剥离”,就意味着所有的高校后勤实体都要向一个目标前进,尽管原来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总的方面是一致的,即高校后勤实体最终完全融人第三产业的系统之中。从理论上讲,高校后勤产品和社会第三产业产品的区别,不是产品性质的不同,而是服务对象、地点的差异,它属于基本私人产品性质。基本私人产品的性质属性,必然要求高校管理层面和后勤实体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这种状况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二、对高校后勤实体调控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如同社会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既是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激发各种力量的举措,也是促成各方面利益的调整的过程。我们所要做的,是力求各方力量的最大发挥,各种矛盾的平稳缓解。后勤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利益方面,既有着共性的一面,即把学校后勤搞好,也有着利益上的差异,即后勤的服务的主体—校内外各种实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后勤的消费主体—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限,他人希望价廉物类。如何把握这一关系,即是调控的内容。
1.高校学生属人低收人,或者是无收人阶层,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有较多的特困生进人高校,对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估计过高,会在后勤改革中形成基础性偏差。大学生在高校集体住宿,主要是在校园里消费,形成了谁占有了后勤服务市场,谁就极有可能获取利润的局面。对后勤实体的调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大学生的正当利益。在后勤改革的利益调整中,不能造成后勤实体经营者的利益大幅攀升,大学生的利益不断受损的状况,要控制这种局面仅仅依靠后勤实体的觉悟和良知,是无法完全体现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的,高校对后勤实的调控意义重大,任重道运。为了避免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的经济伤害,高校后勤的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竞争规则,在后勤的相同服务领域明确必须有多家实体经营,由消费者的选择决定校内外实体的胜和汰。对实体的调控,包括高校自身的实体,对后勤实体的调控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为事,不能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不恰当的保护上,而应该不畏艰难,敢于在竞争中取胜。
2.调控后勤实体是为了回避风险。不论高校后勤实体在市场体制中已走多远,也不管它们采用何种运行机制,可以须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后勤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仍为高校,投资方面和实体运作方面互相制约,协调,是企业的共性问题,让实体经受市场的考验,在竟争中壮大,促使高校后勤实体回避风险,避免短期效应,力足长远目标是调控的重要内容。
三、后勤实体调控的主要举措
1对后勤实体的财务调控.在多种管理体制中,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基础犷由于后勤的消费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并不主要源于后勤实体的市场竞争力,而是高校管理层面通过综合考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结果,如果因为财务方面的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形成投资源的重大失误,引起分配上的不公、不但会造成后勤实体的重大损害,还会引起消费者对高校的不满,后果是严重的。在财务调控的诸多内容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财务委派制度。后勤实体的会计由学校负责委派,这部分财务人员的编制仍属学校财务部门,其收人由学校支付,在后勤实体不享受任何物质利益;在管理上,在履行财务委派职责的前提下,服从后勤实体的统一管理,并接受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这样管理机制,保持了委派人员相对于后勤实体的***性,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代表学校调控实体的日常财务开支和财务分配,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力求增值。
2.后勤实体的战略调控。较之第三产业,后勤实体是以“弱势群体”身份步人企业行业。如何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增强实体的竞争力,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后盾,对其发展予以战略调控,是对实体的一种潜在的扶持和指导。涉及到实体战略发展发挥重要方面的是关于实体的投资问题,主要是包括投资方向、投资数额。对于投资方向,尤其是关系到实体发展方向的投资,高校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使得该项投资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也使实体有一定竟争力。对于投资数额,高校要确定投资申批额度,尤其是在实体步入市场之初,高校更要把好关,使有限的财力投人收到良好的效果,战略调控主要应通过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调控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实体在全社会意义上的竞争力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前睛性。
3.后勤实体的物流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个实体所需要的物质,也许就是其他实体的产品,很可能是它们千方百计推销的商品,高校后勤实体所需的物资,具有较单一、用量较大的特点,加强对后勤实体物流的调控,是廉***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后勤成本的基础性条件,是体现后勤教育属性的重要一环。物流调控的关键环节是规范招投标采购制度。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教育性特点,对物资的要求更为严格,首先是优质,其次是价廉,因此对于提供物资的单位资质要严格审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有效调控,最佳途径是招投标采购,就过程而言,要规范招投标采购程序。工作中要遵循既透明又保密的原则,以确保每道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打破采购渠道的垄断。为确保物质采购的质优价廉,满足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时后勤服务的要求,招投标过程中应有工会、纪检察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介人,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高校后勤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方法分析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不仅将教育作为核心,而且也应该将后勤管理作为重点。后勤管理工作对院校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融合,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创设合理的教育、后勤服务环境,以便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了企业运行的管理模式,他们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充分满足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研究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一、“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分析
1.有效促进教学质量
对于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而言,可以提升高校的运行活力,促进高校改革工作的稳定创新。而且,高校在管理工作方法整合中,通过以人为本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实现人才的稳定培养,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2.充分展现时代精神
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可以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伴随经济时代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较为重要,所以,在高校管理中,为了让学生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及生活,通过完善性后勤管理工作的构建,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院校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保证。
3.全面提升服务管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整合,服务管理水平逐渐提升,在计划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完善性的整合管理机制,通过对市场运行状况的衡量及创新,需要构建标准化的整合管理办法,优化高校服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在后勤管理工作创新中,需要相关人员在操作按照市场的运行需求,构建计划经济整合办法,满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通过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院校的管理存在着社会化的现象,意味着高校管理工作在以往的单一化管理中发生了转变,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以及开放性的社会模式,但是,随之出现的就是高校服务的社会化,一些校内餐厅、校内超市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忽视学校中的治安管理规定,从而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出现社会化问题,为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制约。
2.经营及管理工作的限制性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经营方式构建中必须有管理服务进行支持,意味着管理即为经营服务,又要驾驭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更好的构建经营服务,会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在高校后勤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其带来的风险,为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造成限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及经营活动构建中,需要避免这些限制因素的出现,完善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创新。
3.后勤管理工作的制约性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着复杂性的特点,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管理工作的无法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同时,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自办后勤、垄断经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后勤管理工作不到位,限制了工作内容的有效整合,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在后勤管理中,一些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中得到运用,导致后勤管理服务无法满足学校及师生的发展需求,使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低下,制约了院校的稳定发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构建
1.明确后勤管理目标,提升管理价值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一些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容易忽视这些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导致后勤保障工作流于形式,为高校管理创新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明确后勤管理的目标,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在后勤管理工作中,需要将服务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学校发展、师生生活等问题的分析,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后勤管理目标也需要结合校园文化、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等内容,制定长期的后勤管理工作,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价值需求,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积极开展后勤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应该明确管理工作的内容,工作中需要倡导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明确工作的核心目标,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创新。
2.引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工作创新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而言,其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作内容,管理对象存在着人员复杂性、事物多样性以及信息交错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出现也就增加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若在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方法,也就会出现高校后勤人力、物理以及财力资源浪费,而且,其管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确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办法,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数据进行科学调研,认识到管理的内容,明确管理办法;第二,通过对高校运行状况的分析,进行院校发展状态以及信息量的确定,构建信息化的后勤管理工作,完善工作设计中的组织方法、服务项目以及采购需求等,促进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有效创新;第三,定期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现代化的后勤管理服务需求。通过这些工作的完善,可以明确信息化的管理内容,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构建。同时,在后勤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中,通过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整合,可以为高校提供战略化的决策支持,并实现高校与国际院校的相互接轨,而且,在该种环境背景下,通过思想及行为的转变,可以为后勤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坚持与时俱进,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强化后勤育人工作,促进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完善中,管理工作的构建需要促进用人管理工作的创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所以,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这种高校文化的建设,将学生以及教师的利益作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结合高校的实际需求构建先进化、服务化以及公益化的管理办法,满足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第二,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而言,在工作中需要加强自身的***治建设,通过对优良思想以及信息文化的宣传,引入全新的文化管理口号,并制定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之中,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第三,在后勤管理工作设计中,应该将后勤管理质量提升作为核心,满足以人为本思想工作的落实需求,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4.强化员工为本理念,完善管理机制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应该将员工作为主体,完善管理机制,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通过对管理学理念的分析,可以在后勤工作中建立“X-Y”的理论,其中X理论为“人性恶”,主要强调通过惩罚手段约束员工;‘Y’理论为“人性善”理念,主要是通过激励制度的构建鼓励员工,在实际执行中可以发现,Y理论的成果较为明显。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构建中,通过激励措施的构建,可以有效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主人翁精神,而且也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认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个人目标,实现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完善。第二,在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中,需要在奖励制度明确的基础上,注重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所以,在后勤管理中,相关管理者需要发挥民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更多活动参与机会,使其在活动中提高表现欲望,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提升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第三,建立健全的评价管理机制。在后勤工作构建中,需要对后勤人员给予公正的评价,及时弥补员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表现良好的员工应该给予肯定,提升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同感,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机制,突出管理目标的价值性,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创新以及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支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经济理念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保障部门作为促进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顺应时展步伐,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核心,探究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在管理工作构建中,也需要将教师以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构建信息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积极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满足高校后勤管理内容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林文信.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4,(03):33-35.
[2]汤建彬,李斌.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后勤人本管理[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06):75-77.
[3]向立志.建设高素质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研究[J].中国人才,2013,(06):278-279.
[4]王方.人本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86-88.
高校后勤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然而,在传统的管理中很难顾及到学生的思想差异性,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问题频出。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积极的改变,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加精细的服务,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适合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各项管理的规范化,能够极大的改善后勤人员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另外,“以学生为中心”的后勤管理模式能促进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互动,有效获取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反馈意见,帮助后勤管理部门完善管理方法与策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不断地改革中日趋成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发展。如:后勤部门在管理中非常注重于经济部分,导致教育功能被极大的忽视,在校园内各种商业网点越来越多,存在很多的经济活动,校园内的餐厅、超市等被各种营业城所承包,导致经营者一心追逐经济效益,学校的各项规定无法约束其行为。如,如承包出去的高校食堂,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低价购买病死猪肉,并以此为原料生产加工猪肉菜肴,然后再以高价卖给学生,置高校学子的健康于不顾。这只是高校后勤的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了高校后勤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其次高校后勤管理各种业务内容与经营内容处在矛盾的位置,经营管理本身是为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发展,主要是为了是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的合理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后勤管理的主要目标则是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控制成本,经营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第三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约了后勤管理及服务的质量,后勤部分在管理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价值缺陷,最后后勤管理工作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是一门“繁、杂、细、变”的工作。后勤管理服务的涵盖面非常广,涉及的内容广、牵涉的部门多,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长效的工作,一不留意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并且后勤管理服务有体现学校门面的作用,必须认真思考,落实有关***策,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后勤管理服务的活动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凭借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服务方法,营造高效服务理念和氛围。其次,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在当前社会下,后勤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更加适合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可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后勤管理中不断增加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各项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更加的规范化,不断完善后勤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及时处理学生的意见。建立高校尽快理清后勤服务、物业以及管理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商业性质过重的现象,学校可以与商业机构进行谈判,争取学生公寓管理的权利等,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渐收回学校食堂的管理权利,不断引入到竞争机制,保证学生的餐饮安全,与商业机构协商,将学校商业街的权利规划到后勤管理部门,方便商业街的管理,改变经营混乱的局面。另外学校应逐渐规范后勤制度,在学校的事业经费中增设后勤开支,并把后勤管理模式列入到奖励中,对于后勤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应允许他们有针对性的完成毕业论文,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使用,减少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其次在高校后勤管理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发挥出管理制度的优势,建立更加合理性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在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实现人性化服务、规范化服务以及主动化服务等,建议高校每个月举办一次后勤接待活动,解答现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超过后勤外的部分问题,也不能忽视,而是详细记录下来,反映给上级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结束语
高校后勤篇5
1、可为高校实现科研教学工作提供必需的基础物质保障
科研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尤其是后勤管理运行体制的配合和协调。高校后勤部可为高校提供必需的教学设备、场所等,使师生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学习、生活,保证科研教学工作如期进行,进而达到预期教育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是否健全、合理,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教学工作是否可以高效运作和高校整体工作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是保证高校科研教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推动器。
2、可合理配置高校现有的资源
对于高校,国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教育投资,且金额不菲。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投资可以有效分配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是否真正使高校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效后勤管理运行体制可以有效、合理地分配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资源达到最佳使用率。
二、高校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模式需革除的弊端
1、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很多人都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后勤工作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科研教学需要即可,因为对高校的评价不会将视线盯在高校的后勤工作上。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后勤管理人员在改革面前,自然缺乏自主的改革意识,更别提实际行动,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进展缓慢。此外,高校后勤其实是一个小市场,应该走市场化路线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很多高校师生认为后勤服务就应该免费、无偿,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自然无法理解、支持后勤工作的开展。
2、后勤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运行机制模式矛盾突出
在高校改革的大潮中,后勤管理改革也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但随着深层次发展,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如事企不分,行***干预过多,后勤和校方工作关系及职责划分的不明确,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资源被浪费,高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不与时俱进的负面评价等,这些都是体制不合理、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另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体制、制度已经建立,但是形同虚设,执行力欠缺,这些不但使后勤和高校的关系不和谐,也影响了后勤管理运行工作的后续发展。
3、后勤内部容易出现利益冲突
后勤部门经过发展,钱物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后勤员工的素质不一定得到了提高,很多人还是思想向“钱”看,再加上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有老员工和新员工,有在编员工和非在编员工,且学历、待遇等有差异,如果存在分工不均、工资待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工不同酬等情况时,就可能会导致后勤极易出现利益冲突,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后勤部非编员工经常会出现维权行为,导致的发生,这也加大了高校后勤改革难度。
三、高校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改革举措
关于上述弊端,高校的领导、师生有意见,其实后勤部门的人员自身也有想法。只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究,才能使高校后勤部高效、有效地运作,改善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才会找到后勤的发展出路,改革势在必行。
1、强化内涵,全面提升后勤内部管理的软实力
后勤管理运行体制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如果后勤人员脱离服务需求,放弃服务宗旨,就和社会一般企业无异了。后勤部应制定好本部门的各种管理制度,靠制度来引导和管理本部门人员。坚持内部公平的原则,多劳多得、同工同酬,这种和谐的制度一旦确立,就要大家一起严格遵守和执行。要做好改革,后勤部还需要配备专业的人员队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业务培训,高校后勤部的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常开展且效果能立竿见影,但对于员工的思想认识、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往往会忽视。其实这些才是促进后勤部长远发展的最终力量,它们影响着后勤人员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发挥。
2、提升服务层次,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
现有很多高校的后勤部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认为基本满足高校需求即可,这样的工作理念应该有所改变,要自觉地树立起—切从教学科研和师生的需求出发,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以后勤服务来促进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的工作理念。后勤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满足师生的需求是后勤的工作落脚点,解决好师生的生活问题、创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为大家及时公布的高校教师的电话薄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树立了这样的工作理念,建立起高校后勤组织者和被服务者的新型关系,后勤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有所提高,主动配合,了解师生需求,强化责任意识,尽自己的所能为师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后勤服务,进而实现后勤管理运行体制的市场价值。
3、认真贯彻节约原则,建设节约型高校
节约原则是后勤管理部门应该牢记的一条原则,后勤管理人员要通过改革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来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切实做好高校的开源节流;还要经常对高校师生进行爱惜粮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等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节水、省电器具的推广工作。同时还应该艰苦奋斗,通过发展生产来增加本部门的收入,用这些收入来改善高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生、本部门员工的生活,进而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节约体制。
4、建立相对开放的高校后勤管理运行体制的市场环境
从高校财***拨款中剥离出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很多高校后勤部的特点,从这个层面来讲,高校后勤部其实是“企业”,企业就要遵循市场化规律和价值规律,形成一套由市场来驱动的管理运行体制。高校后勤部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市场,不仅要讲究市场效应,还要讲究社会责任,市场价值规律会受限,是不能完全开放的市场。这就要求高校领导正确认识后勤部的职责,减少行***干预,承认其社会化,允许其将市场利益和高校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其提供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允许其取得合理的利润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结合。尽管高校需求主体相对稳定,但是竞争也是现实存在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稳固好自己的阵地。
5、要依靠***府、高校的大力支持
大部分的高校都属于“吃皇粮”的现状,因此资金上的短缺一直是高校现存的状况。高校很多后勤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注入,因此后勤管理运行体制的顺利进行需要***府提供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有了***府的资金支持,后勤就可以有更大的自为高校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和服务保障,加快高校发展,因此最终受益的还是高校本身。另外后勤管理运行体制遇到的瓶颈是***策问题。高校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存在于高校母体,后勤部的工便带有某些公益性质,***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应该适当对高校后勤部减免税收征收,促进后勤改革的进行。高校后勤改革不断在发展和完善,需要***府和高校对对其资金、***策上的持续关注,更好地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推动高校科研教育工作的发展。
6、借鉴国际先进例子,探究适合自己的后勤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后勤篇6
关键词:成本管理管理机制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前言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篇7
高校后勤卫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执行学校20XX年工作计划,树立后勤为教育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逐步推进学校后勤规范化管理进程,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二、工作目标
1、以管理为中心,狠抓学校后勤的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使学校后勤工作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形成后勤工作良好循环发展的工作局面。
2、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3、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要统一规划,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凸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4、进一步加强后勤人员法规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管理,牢固树立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逐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和后勤改革,提高后勤管理及后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牢固树立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使学校后勤产业服务水平达到优质服务的标准,为师生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优质、周到、一流的服务。
5、加强财务审计、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中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增收节资,量入为出,管好用好有限资金,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转正常。
6、加强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秩序,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继续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制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7、加强校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实施方案》开展校园卫生工作。
三、工作措施和途径
加强后勤从业人员的思想***治教育,定期召开后勤工作会议,树立爱岗敬业思想。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好。
(1)学校在围墙修筑好后,建立门卫室,坚持非本校师生进出学校登记制度,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在没建立门卫室之前,还是每天安排值班老师和护校队人员巡逻值日,确保师生安全。
(2)学校与后勤用工人员签订责任书,后勤服务人员必须服从学校领导和管理,做好学校各项后勤服务工作。
(3)搞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午餐干预计划实施的准备和宣传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实施到位;实行学校规范管理,按上级要求把好入出库关,加强库房和供给程序管理力度,确保这一民生工程保质足额提供给每位学生。厨房工作人员要关心学生生活,讲究卫生,
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检,严格按上级要求开展工作,严防饮食中毒事件发生。
(4)各室管理员要管好用好校产,充分发挥***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辅助教室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防止被盗和人为损坏丢失。做好教具和教学用品的发放工作,保证后勤供应。
高校后勤卫生工作计划二
一、努力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美丽校园
(一)加强学校节能宣传工作,开展系列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增强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校园的意识。
(二)积极做好国家、省市各职能部门节能项目的申报及节能资金的申请工作。做好省***、教育厅、住建厅等部门日常能源统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三)做好日常用电用水保障,逐步完善水电智能监控系统,做好用电试点单位电能统计分析与推广工作,努力发挥节能监管平台的作用。
(四)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完成西校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五)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等工作。
二、加强后勤服务监管工作,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根据相关合同,进一步加强后勤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管,特别是对物业、宿管、交通车、零星维修、餐饮等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质量监管、维修工作、节能管理、后勤规划工作台账,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日常工作有序运行。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西校区一期物管招标工作。积极配合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协助做好二期校园后勤规划工作。
(二)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成“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排查宿舍安全。以加强学生寝室设施和文化建设为导向,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按照国家有关学生公寓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善公寓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强校园绿化、卫生管理工作。加强校园绿化规划,组织开展校园植树绿化和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五)推动实施南区西村、石园村一户一表水改工程,协调处理校外用户搭接我校自备水源的关闭工作。
(六)继续做好本年度维修项目的立项、预算、施工监管和有关结算工作。加强维修项目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严把工程初审关,为学校节约资金。
三、加强后勤规划管理,促进各项工作进程
(一)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调整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形成内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共享,运转有序的工作制度,使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积极收集整理高校后勤规划管理有关文件资料,加强调研、督导工作,熟悉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资料库。
(三)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工程维修、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和指导安排体系,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开展时间和期限,加强对实施项目前期安排、中期排查、末期督促工作。
(四)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有序开展对后勤实体工作规划监督,做好统计分析,为学校后勤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积极配合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协助做好二期校园后勤规划。
高校后勤篇8
关键词:古代管理高校后勤“上下同意”“上下有分”“以人为本”“先胜后战”“刚柔相济”“选贤任能”
管理,就其本身的词义而言,是管辖、处理的意思;就其基本含义来看,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实现自制目标的过程。自从人类有了群体生活,就有了管理活动,产生了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没有形成***的管理理论,但许多思想观点仍被纳入现代经济、***治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断焕发出古老的青春,显示其不朽的价值。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的趋同、管理组织的确立、管理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按照古为今用的要求,密切结合后勤工作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仍然可以从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上下同意”的管理目标
《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有这样的表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可以理解为道义、道德、理想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意愿和理想,大家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而无所畏惧。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主张统一人们的思想,“一同天下之义”,认为“尚同”是“为***之本”。
在古代管理思想中什么是“上下同意”的管理目标呢?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富而后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富民观,管仲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荀子则提倡“上下俱富。”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基层组织,要实现管理目标,必须上下同心。高校后勤也应如此。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之际,高校后勤迫切需要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使之正确理解并统一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当前,多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后勤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根据改革发展的实际,我校后勤总公司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目标,制订了“十五”期间工作的努力方向,即至2002年底,公司完成与学校的规范分离,成为自主经营、***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至2005年,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具备教育特征的社会新型服务企业,满足学校发展需求,有效拓展校外市场。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必须“令民与上同意”,通过公司整个组织体系的协同努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实践这一工作目标的各项子目标。
高校后勤在管理目标上的“上下同意”不仅是对后勤本身的要求,也是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导力量***府、学校等在目标上的统一,同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要求后勤服务对象及时转变“福利后勤”的观念,转变对后勤服务的“双重标准”。
二、“上下有分”的管理组织
《晏子春秋》指出,要使国家***权稳定,就需“别上下之义,使得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刘向认为,“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信。”姑且不论上述言论的其它含义,就其组织系统分级管理的原理而言,对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既要保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又要明确各管理层次的职责权限,从而形成有序的管理系统。反之,上级干预下级的职权,下级越级做上级的事,就会混乱管理秩序,使组织目标难以实施。就如《管子·君臣》所言,“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道也;国家有悖反迕之行,有士主民者失其纪也。”在高校后勤的管理组织结构中,由于管理目标的逐级细化和逐级落实,各层管理组织之间就需实行逐级负责,从而达成唐甄在《潜书·权重》中所提及的管理境界:“官有万职,君惟一身,贤君之用官,如大将之御众。以一用十,以十用百,以百用千,以千用万,是则君之用者有万,而凭之者惟十。约而易操,近而易烛。”
分权是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的重要标志,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权化的过程。为真正做到分级管理,在保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高校后勤企业中的上级管理层必须下放权力,使下级有职有权。司马光就非常强调分权,他认为,“凡天下之事,在一县者,当委之知县;在一州者,当委之知州;在一路者,当委之转运使;在边疆者,当委之将帅,然后事乃可成。”司马光的分权理念要求高校后勤必须建立以明晰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学校与后勤的产权关系,明确一级后勤公司与二级后勤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
基于校际联合的实际情况,我校后勤总公司在组建伊始建立了条块结合的组织结构,经营行公司以条管理,服务管理型公司以块管理。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这一组织结构是合理的,有效的,与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倡的“量时而置官”的精神基本一致。但实践也证明,这一组织结构内部还存在管理层次偏多、信息反应不够畅通、管理效益不够明显等弊端,离傅玄“吏省则精,精得当才而不遗力”的精神相去较远。我校后勤总公司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组织结构,通过适当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冗余人员来建立一支纵横向都比较紧凑的扁平型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快速和高效。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儒家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溯源。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认为仁是内在于人的爱心,表现在人的言行中,就是行仁。如何行仁,孔子认为一要从积极方面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二要从消极方面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这中思想,认为“不以仁***,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强调“仁***”的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首先要得人心。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矣。”(《离娄上》)
孔孟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于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首先要从人本主义出发,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在增强员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认同感、对高校后勤的向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从而最大可能地创造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关心员工的生活,了解员工的愿望。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刚性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各级管理层往往下任务多,压指标多,疏忽了对员工内心世界的关怀。特别是对所谓的“临时工”,往往以“罚”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管理手段,缺少对他们个人愿望的了解及合理需要的及时满足,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沟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非校编人员日益成为高校后勤工作主力***的形势下,以在编人员占大多数的各级管理层需进一步打破编制观念及身份限制,普遍树立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尊重每一个员工,关心每一个员工,紧紧依靠每一个员工。
其次,要从注重员工的使用价值转向员工个人价值的提升,要着力增强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都能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挑战。儒家人本思想注重人内部的德行修养和人的价值,认为人是“能成长的生命”,关于增强个人价值的思想在孔子的言论中也有反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里所谓的“学”,指的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锻炼。
另外,以人为本的管理还应在创建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上下工夫。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所谓“人和”,如西周末年史泊所言,是“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协调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新的状态。“人和”思想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要加强内部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谈话制度等,减少因信息传递不顺畅而带来的工作阻力,使员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应如何进行有效的配合,并让员工参与一些决策。这样,就容易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共同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和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二,要合理设置岗位。以工作需求作为设置岗位的依据,以岗位要求作为聘用员工的依据,尽可能做到职责明晰,各尽其能,做到考核有据,奖惩科学,使没位员工都处于一种既紧张又有弹性的工作状态。三、各级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不仅要决策英明,指挥果断,而且还要待人平和,善于纳言,处事公正。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后勤的向心力,有利于更好地取得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人本管理思想不仅是指尊重关爱后勤员工,而且也包括尊重关心师生即服务对象的愿望和要求。老子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高校后勤部门要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改进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质量,开发服务项目,要以师生满意率为第一信号开展各项后勤工作。以师生为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特点。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大略》)墨子与上述各家不同,提出了“交相利”的观点,认为互为有利就是义。墨子的互利思想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经营活动。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产业属性,但它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企业,它同时具有较强的教育属性。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义利兼顾的原则,既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高校后勤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义后利”。在后勤经营活动中还应“得利思义”,充分认识到师生的需求就是后勤的市场,只有服务好了广大师生,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先胜后战”的领导决策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第九》中指出:“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这是有关管理决策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较少,加上新矛盾、新问题又比较复杂,因此,后勤管理者在决策中采用“先胜后战”、“先谋后断”的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姜太公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六韬·大礼》)后勤管理者要紧密依靠后勤员工和全校师生,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掌握民情、集中众人智慧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墨子关于“上之为***,得下之情而治,不得下之情则乱”的论断明确指出掌握民情对管理决策的重要性。
其次,要进行周密谋划。分析、筹划很重要。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指出:“事未至而欲***,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只有进行了决策前的思虑,后勤管理者才能明白什么是当前该做的,什么是当前还不能做的。只有“尽己之所可为,尽己之所宜为”(王夫子《读通鉴论》),才能做好适合当前形势的各项后勤工作。
再次,要善于抓住时机。诸葛亮极善于审时度势,充分估计形势,最后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权,其著名的《隆中对》集中体现了他的决策思想。高校后勤管理者也一样,要善于抓住机遇,作出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决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师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校内市场的日趋成熟,经过一年多的平稳运作,我校后勤总公司在争创“三个效益”—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从市场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从立足于校内市场向拓展校外市场转变,从模拟企业化运作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一决策将指导我校后勤总公司今后几年的工作。
最后,要“善断”。在“谋众”、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后勤管理者要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善于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从而树立作为决策者的权威。决策一经形成,只要形势没有变化,就应坚定不移地予以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因此,管理者的“依时而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善断”既有利于向全体后勤员工指明改革的方向、目标及途径,有利于团结力量、凝聚人心,也有利于后勤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
五、刚柔相济的管理原则
荀子集合儒家以礼治国和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提出“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认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比单纯的礼治或法治更具优越性。韩非子认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韩非子·二柄》)上述刚柔并济的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中,要坚持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治工作。
制度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只有“齐之以文”,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才能***令畅通,目标统一。制度管理关键在于执行。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还不如没有制度,“有令不行”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除了“齐之以文”,执行制度时还要“动之以武”。员工违反制度必须受到惩戒,尤如曹操治***,***法“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制订、执行规章制度时,还可以借鉴韩非子“赏而厚信”、“刑重而必”的思想,坚持厚赏严罚。厚赏严罚可以带来很强的激励作用,如韩非子所言,“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韩非子·六反》)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必须做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孔子说:“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孟的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高校后勤管理既要坚持制度管理,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治工作,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的后勤思想***治工作的关键任务是积极引导员工进一步转变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员工的思想逐步趋于稳定,“等、靠、要”的想法已少有市场,但是,后勤员工队伍整体上还缺乏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创业的激情。后勤管理者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使全体员工强化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他们认同各个阶段的改革目标。
(二)后勤思想***治工作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由于后勤员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必须十分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切忌纯粹的理论化。要从平常的点点滴滴入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以后勤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树立后勤服务的新形象。
(三)管理者要起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的确,管理者的身教十分重要。它是后勤柔性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创建后勤内部环境的和谐,有利于培育员工的向心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六、“选贤任能”的用人之道
孔子言:“为***在人。”(《礼记·中庸》)的确,用人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西楚霸王刘邦因善用人而得天下。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吾能用之,以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如何选人、用人?
(一)在实践中识别、选拔人才。孔子认为“不以言举人”(《礼记·卫灵公》),而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礼记·公冶长》)这一思想对高校后勤的人才聘用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高校后勤采用的用人方法以招聘、推荐聘请为主。这种方法不易做到全面深入地考查。在全面审核后,要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考查。试用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被考查者的德、能、勤、绩予以任用或解聘。
(二)用人唯贤。墨子主张“不辨贫富、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屑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高校后勤用人也应坚持用人唯贤不唯亲、不唯资的原则,从工作大局出发,以德、能为选拔人才的双刃剑。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才兼备的人不多,往往是单方面比较突出,可称谓为“仁人”或“能人”。高校后勤管理者可以使“得厚者令牧民,才优者使治事”,合理搭配“仁人”和“能人”,在内部管理中任用“仁人”,在对外开拓中使用“能人”。
(三)用人所长。在用人问题上,唐太宗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其手下大臣各有所长,如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魏征能谏,他们为唐朝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高校后勤管理者也要如唐太宗所言,着眼长处,避短扬长,做到员工的长处与岗位要求相称,并进行人才的优势整合。《孙子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下级能力很强,能***完成工作任务时,上级管理者不要轻易干预。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探索性、开拓性的事业,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上级管理者往往对下级关心有加,而放手不足,担心各项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上级的过度干预,往往会束缚下级的手脚,不敢开拓,怯于创新。当前,高校后勤要进一步完善权力下移和权力监督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
(五)量化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从事经营活动的部门(岗位)要把定量考核和量化考核结合起来。定量考核最重要的就是利润指标的确定,可以采取“联合确定基数法”。对非经营型部门(岗位)及经营型部门的管理、服务部分无法进行定量考核,可以进行量化考核。量化考核必须建立在听取上级管理者、其它部门、本部门员工与服务对象意见的基础上,把满意率调查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手段。
(六)健全分配激励机制。管子很早就发现了吃大锅饭的弊端,他说,“其积多者食多,其积寡者食寡,无积者不食······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管子·权修》),“积多者食多”意即效益好的报酬多,“积寡者食寡”意即效益少的报酬少,“无积者不食”意即没有效益的没有报酬。在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重要矛盾的形势下,除了要发挥精神激励、进修激励等的功能,更要突出物质分配激励的作用,使报酬与效益、风险、贡献充分挂钩,使分配***策向一线部门、一线岗位倾斜,从而充分调动员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汲取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必定能开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书籍:
《中国管理思想史》,单宝著,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儒学与21世纪中国——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祝瑞开主编,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潘承烈、虞祖尧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东方管理学十三篇》,胡祖光、朱明伟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管理之道》,席酉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高校后勤篇9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及特征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以“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从上述对学习型组织的描述可以归纳出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线),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二、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上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的,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
所谓“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它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的,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它强调以“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达到企业产值、利润增高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企业,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以“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学习型组织相对于传统组织有以下几个优势:
1、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传统的直线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这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目前国内外可行的管理创新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力量。
2、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当员工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
3、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任务: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计算机处理,人的工作是创新和关心他人,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
4、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都着力于形成一个宽松的、适于员工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以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5、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学习型组织一般都建立一定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6、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7、有利于企业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不断的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型企业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把握住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8、学习型组织是解决传统组织固有的3个基本问题的良方,这3个问题是:分工、竞争和反应性。首先,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其次,过分强调竞争常常会削弱合作。第三,反应性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他们更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开发创新。问题的解决者尽力避免发生某些事情,而创新者努力带来新的东西。对反应性的一味强调会排挤创新和不断的改进,鼓励人们为“救火”而忙碌。
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1、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发展,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产品、过程或结构等外在的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说白了就是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学习。在未来社会,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企业将不可能赚到任何利润。
2、组织学习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较好的解决之道。因为组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几乎囊括了企业管理中所有重要的因素,如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等。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周密筹划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
3、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学习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象人一样,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
4、在21世纪,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
21世纪被一些学者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学习的天性和对学习的渴望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学习将成为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足,人们的工作观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观正逐渐由“工具性”工作观(工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转变为较“精神面”的工作观(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这是促使人们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深层次的社会动力。企业正面临着日益剧烈、飘摇不定的变化,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其学习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的社会,合作性竞争将是今后企业间关系的一种趋势。因此了解别人、善于从别人处学习将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有特殊意义。所有这些都说明在21世纪组织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创建高校后勤企业学习型组织
1、营造高校后勤企业宽松的内、外环境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需要宽松的内、外环境为依托。高校后勤企业宽松的外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对后勤企业要有宽容、理解、信任的态度。如果缺乏这样的态度,则高校只会强调学生的片面想法,而不顾高校后勤服务的实际;只会强调与社会企业比较而不顾高校后勤的基础;只会强调对后勤企业的监督、约束而不会考虑对后勤企业的引导、支持。处在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后勤企业每天疲于应付学校的指责、学生的意见,只能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而无暇顾及后勤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此后勤员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只能是反应性的,而不可能是系统性的,因此后勤企业的学习力也得不到较快增长。高校后勤企业的外环境主要取决于高校对后勤企业的定位。但高校后勤企业对此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高校后勤企业围绕“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努力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踏实完成后勤保障工作,主动与校方、师生员工沟通,就能得到校方、师生更多的理解、宽容与信任。后勤企业的内环境主要是指后勤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以冒险、开放和成长为特征。因此要有相应的组织文化与之相配套。一般来说,企业的领导者的言谈(战略)和举止(行为)常会界定组织文化的基调。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其领导者需要通过行动证明他们倡导冒险并允许失败,这意味着奖励那些抓住机遇的人和犯了错误的人。领导者还需要鼓励功能正常的冲突。现在有些高校后勤企业采用设立创新奖、鼓励开拓市场等形式来营造一种开拓、创新、开放的组织文化,这对创建学习型企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转变高校后勤企业领导者的角色
学习型企业能否建立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能否转变领导角色。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阶段大多高校后勤企业的领导者的角色是方向设定者、重大问题决策者、激励者。基于这种角色定位,企业会过分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加强以短期模式解决问题的倾向,而忽略系统的力量和集体的学习。在学习型企业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3、建立高校后勤员工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由此可见,共同愿景的制订是一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再完美的愿景,如果只是领导者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没有经过员工参与,那它也不能成为员工的共同愿景,就不具有对员工的召唤力。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在参与愿景的制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员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重视共同愿景的建立,并且重视愿景建立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后勤员工的注意力从琐碎的事务中转移出来,关注于后勤企业与员工个人美好的前景。
4、营造利于学习的氛围,鼓励员工自我超越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因此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高校后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营造学习氛围。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使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学习型企业不应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5、逐步改变高校后勤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掌握第一线的情况。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行***机构,比较强调等级权力观念,强调下级对上级负责,这与学习型企业扁平的结构,自主的管理,向顾客负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但这并非要求后勤企业立即彻底改变现行的组织结构。现行组织结构受到很多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如点多面广、管理力量缺乏等。因此改变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已有许多高校后勤企业在这方面迈出步伐,如倡导“师生的满意率是后勤服务的第一信号”,划小核算单位,已经或即将推行项目管理制等。这些都是点燃高校后勤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的星星之火。
6、以管理科学为切入点
创建高校后勤企业学习型组织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为切入点。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激励”,因此在高校后勤企业中要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手段。学习型组织讲究团队精神,因此在高校后勤企业的考核工作中,要强调对部门整体的考核,强调对成果的考核,而不应太过于强调对员工个体的考核。因为这样会造成部门中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而削弱彼此间的合作,从而会削弱整体的学习力,不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在高校后勤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还要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与组织文化在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现阶段,大多高校后勤企业都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而忽视组织文化的作用。其实规章制度规定的只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最低要求。而强势的优良的组织文化一旦在组织中形成,其对组织成员积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不断地提炼出强势优良的组织文化。
高校后勤篇10
以“三从四德”为行动纲领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成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作为“不上讲台的老师”,高校后勤员工不仅要成为业务技能方面“骨干”,而且也应成为职业道德方面的“楷模”。
“三从” 一从勤。要深入一线,练好五勤功即“勤动手、勤动腿、勤动脑、勤动眼、勤动嘴”,多走一段,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多问一下,多动一下,工作便会多点成效、少点漏洞。后勤服务工作是一项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后勤人应坚持“从勤以待,以勤为径”,当好勤务兵,勤下苦功,练好内功,才能多立新功。后勤不“后”,贵在“勤”上。二从细。高校后勤工作层面多、范围广、任务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如在环卫工作中,如果不注重一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不注重一处死角可以影响整体形象。相反地,关注细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细节是失误点,也是闪光点。后勤工作应坚持“从细以求,以细为要”,从细节处着眼着手着力,在细节处寻不足、找突破,立求长足进步。三从严。做好高校后勤服务,离不开“严”字把关:严管理、严要求、严监督、严责任。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广大师生日益增长服务需求,后勤人唯有严于律己,坚持以“从严立身,从严做事,从严治学”,以严要求、高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定位、自我完善,才能出精品、创佳绩。
“四德” 一有勤奋好学之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变化,后勤员工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坚持“终身学习”不放松、不放弃、不放手,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珍惜每次学习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与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二有忠诚实干之德。比尔・盖茨指出:“忠诚是员工一切美德之首。”一名合格员工应弘扬、践行这种美德,坚持忠诚信念不动摇。相信、认可、支持、维护公司,增强工作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履其责、用其心、尽其力”。工作中有委屈时不抱怨,有得失时不计较,有困难时不退缩,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保质保量完成每项工作。三有无私奉献之德。后勤人需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在前,休息在后”,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早出晚归是理所当然。特别是在每年迎新等重大活动,抢时间、抢速度、抢质量,需没日没夜地连日苦战,因此,作为后勤人要能“吃得下苦,受得住累,经得住熬,耐得住寂寞”,即便没有鲜花、掌声喝采,也有“甘为孺子牛”默默奉献的风采,即便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有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情怀。四有持之以恒之德。就像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持之以恒对后勤工作尤为重要,后勤人应坚持“三个不变”(即目标不变、标准不变、力度不变),做到“三个一样”(有人无人一个样、检查不查一个样、平时假期一个样),确保工作天天有质量、日日有成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用“三心二意”为思想导航
一有责任心。俗话说:“员工的责任心,是企业的防火墙。”作为员工应牢固树立与公司同呼吸、同命运、同发展、同奋进的责任意识; 做到有职必有责、任职必负责、失职必自责,我的工作我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二是感恩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公司栽培之恩,感谢领导知遇之恩,感谢同事协助之恩,用感恩之情转化为忠诚公司的具体行动,用真诚守候的心态去守候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司,热爱公司,珍惜工作。三是平常心。古人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后勤人“身在后方”,应始终保持从容、平和、淡定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不心浮气躁,应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受得住委屈、谋得住事,甘为人梯,甘当绿叶,不求事事尽如我意,只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