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打油诗篇1
宋代大文豪坡,有一次游览文庙,遇到两个秀才辨认文庙上的字,一个说是“文朝”,一个说是“丈庙”,两人争执不休。一个建议:“还是查查字曲(典)吧。”另一个则说:“何不问问皮(坡)先生?”坡闻此,戏为打油诗道:“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皮。”讽刺了不学无术而又好为人师的腐儒。
清代有户人家办喜事,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新娘无奈,口占一首打油诗:“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连声说:“好!好!”说完乘欢而散。
清代道光年间,陕西总督杨遇春进京游览卧佛寺,写了一首打油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该诗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坦陈自己的真实心迹。
1930年,山东省***府***韩复榘去游趵突泉,触景生情,假装斯文,写下咏趵突泉的打油诗:“趵突泉里常开锅,就是不能蒸馍馍。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子一般粗,咕嘟咕嘟咕嘟嘟。”该诗粗俗不堪,令人忍俊不禁。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率部驻防徐州时写过一首打油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爱树护树之情,跃然纸上。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处住,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爱国激情,荡气回肠。
1927年以后,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纸币》的打油诗,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该诗讽刺了国统区通货膨胀的现象,反映了的经济危机和***治黑暗。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的打油诗,各具特色,饶有趣味。如50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外长写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是针对美国***府的核垄断、核讹诈而写的一首诗,表明了中国***府严正的态度和立场。“”***中,许世友将***写了一首《莫猖狂》的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矛头直指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同志的决心。“”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一首《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发泄了对“”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现代打油诗篇2
如果说张姓起初是和武相关,到了后世张姓又和文扯上了关系――通俗的打油诗就是张姓人发明的,是谁呢?
这是一个超级大姓!
张姓的来源跟我们讲的“弓长张”还是很相关的,是黄帝之后挥的后代。挥是干***呢?弓正(古时官衔名)。一听就知道了,做弓箭、制造***械的,用现在话讲就是装备部的一个领导。后来他的后人就以职业为姓,改姓张。因为这一支一直住在青阳(今河北清河县东),所以被称为河北张氏。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另外一支也是黄帝的后代,但是不像挥与黄帝血缘那么近。
这一支的祖先是谁呢?晋国一个叫解张的大夫。这个大夫字张侯,所以他的子孙就姓张了,跟做弓箭没什么关系。这支张氏历代都在晋国当官。公元前403年,历史上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分了。于是,解张的子孙除部分留居当地以外,大部分就开始随三国都城的迁移而迁移,逐渐分成了山西、河北、河南的张氏。所以河北张氏除了挥的后代,还有一支就是解张的后代。这两支有着很遥远的血缘联系。
第三种,出自赐姓或者是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就赐其姓张。当时有些兄弟民族没有姓,动不动就爱赐姓的诸葛亮就说:你们这一片的人姓什么,那一片的人姓什么。这就是云南这个部落张姓的由来。所以云南的张姓除了外边迁进去的,还有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当地人。
还有很多张姓是自己改的,最有名的是谁呢?魏国的大将张辽。这人本不姓张,而是姓聂。
还有很多兄弟民族,像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民族当中的好多人因各种原因而改姓了汉姓张。
韩、魏、赵瓜分晋国之后,张姓人口就开始散到三个诸侯国。根据记载,晋朝的时候,中原的张氏已经开始迁到福建了。唐高宗年间,跟随着陈***、陈元光父子,中原张姓大规模地往东南沿海走,参与开发了漳州、泉州。后来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一带的一支张姓随同前往。
渐渐地,福建张氏就成为张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初开始,闽、越的张氏就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来又到海外去谋生。
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当然在别的民族当中也有,也很复杂。作为顶级的大姓,张姓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大家翻开《二十四史》,哪一部史里面没有姓张的?讲不胜讲。所以我就不讲这些非常堂皇的人物,来讲一个大家不太知道的人物。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人特别喜欢写古体诗,诸如七律、绝句之类。但是现代人和传统文化毕竟间隔得比较远,所以写出来的往往是打油诗。可是大家知道吗,打油诗不是新东西,唐朝就有了。谁发明的?一个姓张的人。谁呢?张打油。张打油是河南南阳人,其真名不为人知,人们都叫他张打油。关于他的身份,一种说法是个读书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游民,反正没什么名气。但是这个人特别会写诗,他写出来的诗跟当时李白、杜甫的诗都不像,有点像顺口溜,因为他叫张打油,人们就称他写出来的为“打油诗”。最有名的一首打油诗是《咏雪》。这题目多好啊,怎么写的呢?
现代打油诗篇3
打油诗说起来朗朗上口,为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故又名顺口溜。
到了现代,打油诗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闪现着一
个时代的灵魂,故鄙人叫它做时代歌谣。
山东是齐鲁故地,孔孟家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纷乱无序的历史舞台上,此地曾有两位著名人物异常活跃,各领,那便是前清状元
公王寿彭和民国***务督办张宗昌。张督办拜王状元为师,王状元食张督办俸禄;张追捧王,必恭必敬;而王追随张,亦步亦趋。二人一文一武
,一雅一俗,可谓反差巨大,对比强烈;却互敬互补,配合默契,故而颇值得一书。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人莱州。早年曾在东北为匪。辛亥***爆发,率百余兵马回到山东,任民***团长;不久投靠北洋***阀
冯国璋,因“功”升任副总统侍从武官长;后又转投奉系***阀,升至***长。1925年,以“***务督办”名义盘踞山东,人送绰号“狗肉将
***”。其间与王寿彭合作,创办山东大学;1928年被迫下台,客寓天津。后被***阀韩复榘派人暗杀。清廷退位,世风大转。文人黯淡,武夫称雄。张宗昌之辈如鱼得水,乘时而兴,高调登上历史舞台。然此人虽一介武夫,却颇喜风雅。由
于历史惯性的作用,民国初年的前清翰林尤其是状元公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宗昌大权在握后,或是出于心灵深处对拜状元公的崇拜
与钦羡,或是想附庸风雅以博取令名,或是兼而有之,便主动拜寿彭为师,经常吟“诗”作“赋”,还出版了诗集《效坤诗抄》。品味其“作
品”,辄让人忍俊不禁。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这是宗昌所作《笑刘邦》。因宗昌总将汉张良引为同宗,所
以才有第三句中“俺家小张良”。张良乃汉代著名谋士,于助刘邦灭项羽功劳最著。宗昌称之为“俺家小张良”,以表明自己是张家老大;后
两句才提到张良功劳,引为本家,是为抬高自己;而刘邦则不足道也,真可谓目空一切。“奶奶的”是山东人嘴边粗话,竟也入诗。
另有一首,题为《改写<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以此抒发回家乡当上土皇帝的自得之情。《大风歌》原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宗昌增加一句,自封英雄,不可一世,首句匪气十足,乃本色语。末句“扶桑”指日本,表明其对日本侵略者满怀憎恨,爱国之心未泯,是此“诗”值得称道之处。
一次,张宗昌游泰山毕,赋诗一首,命名曰《咏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虽粗俗少文,但不乏幽默之感。
一日,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宗昌顿来灵感,欣然命笔,成《天上闪电》:“忽见天上一火镰,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镰?” 想象奇特,言人之所未言,可见其形象思维十分发达而活跃。
“诗言志”。宗昌上述“作品”,旨在抒发思绪情感,表现自身才华,每首皆与其身份、教养相符,真实自然地表现了一介武夫的内心世
界。只是言辞过于粗鄙直白,简直就是发自心胸之吼叫与呐喊。令人读后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
中国不愧是诗词大国,古往今来,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市井平民;雅至文人学士、大家闺秀,俗至贩夫走卒、乞丐盗匪,皆能吟诗。当然水平参差不齐,品位更当别论。阳春白雪者为诗人;一塌糊涂者成笑料。宗昌无疑属于后者。据说寿彭经常为这位弟子改诗,上述各“诗”是否真经过状元修改润色,恐只有天公晓得。以作品水准考察,即使有状元公指导,然以宗昌之资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神鬼亦无能为力
现代打油诗篇4
一
采访中,记者对钟宜淳的打油诗颇感兴趣,她立即打开电脑点击了一首:“好久未曾发信息,心里时刻想念你。一天能吃几两米宁晚上睡梦可甜蜜?儿孙绕膝乐无比,何日归来叙端底?”她说,这是写给住在北京的一个老同事的。没想到,老同事也聊发诗兴,给她回复一首:“你的信息似春风,吹拂在心暖融融。儿孙绕膝虽是乐,飞燕仍盼早回笼。且练瑜珈强身体,一改失眠成睡翁。”
“我写打油诗是通过写剧本而得到锻炼的”,钟宜淳说,像大家熟悉的花鼓戏《姑嫂忙》是她的处女作,她还与他人合作创作了《野鸭洲》、《还牛》等现代戏。2007年,她竟然还在电脑上了敲出了一本三十余万字的《一路笑着走来――我的艺术生涯》。退休写打油诗,是为了与亲友联系,为了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化解烦恼和忧愁。逢年过节,她用手机给亲戚朋友发打油诗短信祝贺。一个春节下来,几十条短信,全部原创,不重复别人的祝福语。
钟宜淳告诉记者,花鼓戏是自己热爱的剧种,她从丰富的传统艺术中,从创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启迪、锻炼和提高,同时她酷爱唐诗宋词,对一些经典诗词能倒背如流,所以写起打油诗来得心应手,出口成章。
“我和老伴虽然相濡以沫半个世纪,但也难免遇到磕碰的事,这时,我就写诗宣泄。”钟宜淳说,刚退休那会儿,整天听不见锣鼓大筒唢呐声,闷得慌。那时,她的老伴还在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当院长,非常忙。结婚39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约好举杯同庆,可饭菜冷了又热,热了又冷,总是不见老伴的人影,气得她喝了半瓶葡萄酒,写了一首牢骚诗:“结婚三十又九秋,妻对老伴情意稠。三餐茶饭安排就,迎来送往忙不休。今日良辰你抛脑后,亲口许诺付东流。我非贪饮***享受,只恨你情薄意不投,心伤独自饮苦酒,一醉方休解千愁。”
老伴聂南溪回家后,看到这首打油诗,满脸堆笑,什么也不说,立即拿起笔反其意写了一首回复:“日日夜夜守高楼,修身养性乐悠悠,甘为他人酿美,酒,愿作奉献度春秋。白发催,童心留,欢乐生活永不休。待到他年桑榆晚,幸福甘甜涌心头。”
老伴的宽慰,顿时吹散了钟宜淳心中的怨气,只觉得满室飘溢着温馨。
钟宜淳说,写打油诗不仅化解了夫妻矛盾,还使她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2008年春节期间,她摔.成了腰椎骨折,医生说手术后要蛮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病友说很多像她这样情况的人都留下了背驼、脚跛等后遗症,但她坚信自己能站起来,一定能恢复如初。二十多个日夜难眠的卧床日子熬过去了,她终于站起来了。她在病房练习走路,还在手机上敲出了一首打油诗自勉:“骨折卧床已半月,咬牙忍痛夜难眠。阎王不要我的命,要我再活二十年。老子受磨不得怕,依然笑傲度晚年。亲情友爱暖无限,不当皇帝也成仙。”
二
“时代前进了,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到我们面前。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淘汰,成为现代文盲。”钟宜淳说,2001年女儿出国时,为了日后便于联系,给她买回了一台电脑,鼓励她练习打字、学上网。通过勤学苦练,她不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掌握了五笔字型,学会了上网看新闻、写日记、QQ聊天、发电子邮件。至今她已敲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了,与女儿、老同事、亲戚朋友的书信往来已不计其数。
为了出国探亲时便于购物、便于问路、便于和老外交流,钟宜淳继而又醉心学习英语,赶起了新时尚。
“懂一点简单的英语,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钟宜淳说,1983年去美国访问演出时,她随身带着一本小小的英汉字典,翻着字典硬是搞清楚了一条条街道和一座座商店的名字,能分得清男女厕所。到2005年去美国探望女儿时,她居然可以独自上街购物,甚至还能和老外进行简短的对话了。
“凡是学了的东西,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钟宜淳说,2007年,在湖南电视台录制春节联欢节目,她见到了教“疯狂英语”的李阳。李阳听说她在学习“疯狂英语”,当场要她说几句听听。“ok!”钟宜淳毫不怯场,脱口而出:“Don’t be shy,just try(别害羞,只管试试)!”
钟宜淳准确的发音,惹得李阳直夸她:“Very good l Your English is very Well(很好,您的英语很棒)!”高兴之余,李阳当即送给钟宜淳一本他主编的《人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三
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掀起了录花鼓戏磁带的热潮,好几家音像出版社请钟宜淳去录制花鼓戏。为了能够把湖南花鼓戏完整地保留下来,让听众欣赏,钟宜淳不记报酬,没日没夜地战斗在录音棚里。
后来,长沙的歌厅、夜总会红火,钟宜淳和几个老同事常被请去表演方言小品,演一个给400块钱酬劳,好比地上捡金子。只是,她觉得一个国家一级演员背着个行李跑场子,像个逃荒的,不光彩。后来她一想,自己的表演能够在歌厅、夜总会博得笑声和掌声,等于是获得市场的认可,有利于弘扬花鼓戏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思想通了,钟宜淳就按照市场需求写剧本、放开手脚表演,她的《新编小姑贤》、《讨学钱新编》、《嫁娘》、《学艺》等小品,既幽默搞笑,又不低级庸俗,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2006年至2009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期间,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连续举办了多届《十九和弦戏乐汇》,钟宜淳也多次被邀请担任公共大戏台的评委。
现代打油诗篇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有“小炷留灯悟养生”的诗句,现代的青少年很少能理解它的含义,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菜油灯。中老年人都知道,过去所用的菜油灯,所能容纳的油是有限的。如果灯内留三根灯心草,则灯炷大而光线亮;如果留两根,则灯炷较大光线亦较亮;如果留一根,则灯炷小而光线昏暗,很难辨别灯前人之面目。然而,留三根灯心草,亮则亮矣,却只能照明一个夜晚;留一根灯心草,暗则暗矣,却能照明三个夜晚。陆游就从这个现象中,悟出了养生之道: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个极限,就像菜油灯内的油量有个燃烧时间极限一样。如果大喜大悲,酗酒,则如大炷留灯,很快就油尽灯干;如果情绪稳定,清心节欲,则犹如小炷留灯,虽不太亮,却可节油。这个比喻,很形象地阐明了养生之道。
古人在“小炷留灯”的养生观方面,有许多类似的比喻。出版于雍正年间、流传颇广的《槐轩名家诗选》(也有人称之为“千家诗”)中,就选有唐代的《题壁诗》:“一团芳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渴炉煨烤火,慢腾腾地暖烘烘。”作者显然把安禄山、史思明、杨国忠等比作大起大落、速热速冷的着火茅草,而把那些生活俭朴、安分随时的修道者比作能给人较长时间温暖的短木头火炉。这个比喻也说明生活上的豪侈与俭朴,类似菜油灯内灯炷的大小,决定着家的兴衰与寿命的长短。比较起来,生活最豪侈的历代帝王,珠宝耀金殿,粉黛充后宫。他们的光辉岂是“大炷留灯”所能比喻!他们的声势又岂是“着火茅草”所能形容!然而他们的寿命并不比平民百姓长,甚至逊于常人。
笔者曾把清朝从顺治到溥仪10代皇旁的寿命加以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仅为52.1岁。康熙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改变历代帝王生前立太子的规矩,而以遗诏形式,在死后公布继承人选,故后继者生活作风都有所收敛,因而平均寿命还相对地比较长。作为对立面,笔者又把明朝从洪武到崇祯16代皇帝的寿命加以统计,其平均寿命仅为41.1岁。看来《题壁诗》所反映的生活现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许多医学专家认为,不但大喜大悲、无度,会使肌体加速衰老;而且一切过度的活动,都会不合理地耗费“生命之油”。不是为了追求健康,而是为了追求荣誉的激烈运动,就不符合养生之道。又如“打夜战”、搞突击之类活动,只可偶尔为之,如果经常如此,就会损害健康,得不偿失。
陆游“小炷留灯”的养生原则,至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打油诗篇6
[关键词]牛乐;油画;艺术境界
[中***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29-02
牛乐的绘画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其油画意境是中国式的,而技法却是西方式的,并且作品完全冠以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名称,似乎刻意用一种写意的挥洒和诗性的意境将油画浸进了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境界。
从学***历来看,牛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院派。从美术学院附中到本科,从硕士到博士,如此完整的学业轨迹恐怕在国内艺术圈里都十分罕见。
在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牛乐是比我高几届的师兄。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业余时间理所当然用来看书,故而,博士生的业余生活总是显得枯燥无味,此时,与投缘的学子们聚会聊天便成了莫大的趣事。牛乐喜欢聊天,擅长冷幽默,说话语速虽然慢,聊天的内容却极为广泛,从哲学到宗教,从民间艺术到本原文化,乃至西方古典音乐、摇滚乐、花儿,谈起这些话题总是乐此不疲。而他对于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人类学的孜孜研究,更使其近年在美术史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方面成果斐然。
当然,再多的学术研究也无法冲淡牛乐作为画家的职业,除去著书立说外,油画显然更能直接体现他作为艺术家的思想状态,但是与众不同的是,牛乐显然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
自2006年以来,牛乐的油画创作渐入佳境,“中国情节”系列作品使他拥有了极具个性和文化深度的艺术***式,牛乐的这些作品乍一看水墨味道十足,仔细研究却有一种中国文人画所没有的气息和韵味。
“民族化”曾经是响彻中国油画界的命题,尽管这一命题随着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到来备受质疑,但是又借助后现代主义的观念重生,故而用油画表现中国古代的水墨画范式,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界仍旧十分流行。笔者见过的许多艺术家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油画,基本上无一例外是用西方表现主义的语言来消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玩味,或是在用西方式的视觉冲击力冲淡文人绘画含蓄深邃的心理感觉。
法国的华人艺术家赵无极和群是用油画表现水墨意境的佼佼者,两位老先生理解了中国与西方艺术的精神,力***把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古典水墨画精神交融互补,他们做到了,并得到欧洲观众和中国观众的理解和认同。既然已有诸多艺术家在启用传统水墨画的因素进行艺术创作了,那么,牛乐的创作思路也在于中国情境,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创造独有的艺术***式呢?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牛乐的作品显然有其出众和睿智的一面。
尽管油画与中国画之间的文化壁垒总是被风起云涌的文化思潮拆而复建,试***将二者融为一体的想法同样饱受争议,甚至在学术界成为难以解决的学术问题,牛乐的作品却总是能轻松地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精华融在一起,并且那么自然天成、痛快淋漓,甚至游刃有余。
诗性洋溢是牛乐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其文化内核。
牛乐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极富诗性气质的名字,用他的话说:中国的语言就是诗性的,中国文化整个就是诗性文化,那么中国人画画就没有不诗性的道理。借助于充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以及广博的西方式的学术眼界,牛乐的这些作品就愈发显得既徜徉于诗的境界,又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当代文化意味。
醉意朦胧是牛乐作品最突出的气质,也是其境界所在。
一个“醉”字,在古代中国有极其丰富的意蕴。牛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有一种酒醉后的痴狂感,记得不大喝酒的牛乐经常开玩笑说他是“醉的”人,好像永远处于喝醉的状态,这话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还真有些一致性。古代文人典故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本是夸张了古代艺术创作的源泉与状态。可是一个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家如果真的处于一种“醉”的状态,还真不是一般的境界,好像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达到“醉”意丛生的。
客观地说,这个“醉”的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十分得宠,魏晋学术的高度建立仿佛也与“醉”有关,《世说新语》里描写魏晋人士的各种艺术创作状态大多与酒有关。魏晋高人酒故事家喻户晓的当然是“竹林七贤”与《兰亭序》里描绘的喝酒的轶事,好像是喝醉酒后便有文化的创造力生发。在此,牛乐描绘自己平日的常态用了“醉”这样的字,并脱口而出,首先当然是对自己的了解,其次是内心修养的爆发。这字,既特别,又准确,还让人好生琢磨。
从题材来看,牛乐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作品如《短歌行》、《江湖行》、《观沧海》、《惊鸿》,营造了河山萧瑟之清气和中国古代侠客的豪侠义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气与欧洲文化中的侠士虽有相似之处,然而大有文化渊源的差异。古代“夹”、“挟”、“侠”三字相通,而牛乐笔下的侠客完全不似劫富济贫的民间英雄形象,而强烈、激昂的个性中透出一丝深邃的人文情绪。《惊鸿》(见***1)中的两匹马的眼神均具备了傲游江湖的生动气息,而马背上两位布衣打扮的人处于无所谓状态,展示了在远离尘嚣的山野间快乐自由的氛围,一种侠义之气被赋予了惊鸿一撇的灵动感。而作品《江湖行》、《观沧海》、《短歌行》则借助明显的文学性标题精心营造出一种富有“建安风骨”的艺术情境。
第二类作品如《风雨归舟》(见***2)、《山水》、《春山》、《唐诗画稿》、《烟雨山河》、《雨》、《惊雷》,则是吸收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审美意境的系列作品,描绘隐居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画面有些地方用肌理突出油画笔的笔痕,试***追求中国画中墨色和骨法用笔的底蕴,画面隐隐约约可见笔墨浓淡渲染的效果,同时也不失西画色彩规律之协调。作品《雨》不由得使人想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体悟了一种充满自然情愫的绵绵爱意。而《惊雷》(见***3)中渔童闻听远雷的回首一瞥则荡漾着更多来自自然山川的恢弘意境。
现代打油诗篇7
近年来,媒体上不多提及他了。年轻的诗歌文学喜好者,甚至不知道这位前辈。***前翻看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时,读到他入选的两首诗,于是起了重读阮老作品的念头,跑到最近的区级***书馆去找。外借部帮我在电脑上查,说是已经转到资料室,可以去看,但不能外借了。我到资料室,工作人员小彭热心帮我查找,结果是已经下架入库,不好找了。
第三天,热心的小彭电话通知:找到三本阮章竞的作品。我到***书馆看了,《漳河水》《迎春橘颂》《在时代的列车上》(四幕话剧),1955年出的。描写了“在伟大的‘五反’运动中,工人阶级在***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击败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书不好找,是读者寥寥,对作者也知者不多了。1950年,他发表的叙事长诗《漳河水》是他的代表作。用太行山一带流行的民歌形式,述说三个姑娘的生活境遇。批判旧社会和封建意识,歌颂新社会和新风尚。民歌特色和传统比兴手法相糅,使这首诗写景、抒情、叙事融合一体,圆通自然,富于变化。语言清新朴素,节奏明快,或唱或诵,朗朗上口。树立了现代长篇叙事诗的创作标杆。从根据地来的阮章竞,一时声名鹊起,他在文坛上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阮章竞一生曲折,是生活中的强者,富有传奇色彩
他1914年生在广东中山,家里贫穷,9岁才入私塾读书。写大字,连砚台都没有,用粗瓷碗盛墨。13岁就到村里的油漆店,跟油漆匠学徒了。学徒就是“使唤小子”(男仆),沏茶做饭、铺床叠被,打洗脚水倒尿盆,都得干。只在给师傅打下手时,留心偷着学手艺。上门揽活计,走村串户,有时要挑四五十斤的担子。到外乡去,在工地现场当辅助工,还要管做饭。三年出师,还有7个月“傍师”(有的地方一年,至少一节)。学徒没有工资,瓦木油工种,按小工标准向甲方要工钱,不给本人,归师傅。出师后按大工(技工)标准向甲方收费,“傍师”期间,所得工钱仍归师傅。“傍师”期满之后再挣工资才归本人。阮章竞17岁“晋升”伙计(技工),自立谋生。晚年,他刻了一方闲章,以纪当年,文曰:“十三岁火头***”。
穷人家里能挣钱的孩子,不少事情就能自作主张了。他订了两份报纸。误一个月工,花钱参加暑期美术培训班。家里堂屋角上,支个案子,做了书房。工余时间读书、看报、画画。文化水平,绘画技艺,在自学中有很大提高。而多数工友的工余时间在吸烟、和闲逛中消磨了。
在美术培训班学了些绘画技法,知道些美学常识。油漆匠成了有审美观点的熟练画工。18岁跟师傅到本乡沙溪龙头环村,给黄姓人家翻修的宅院作装修。黄家少爷在施工中,常和阮章竞搭讪。后来书房画装饰画,少爷指定要“阿竞”画,说他画得“雅气”。黄少爷后来成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高足,就是大画家黄霞川。至今,黄霞川故居的楼上还有三幅阮章竞当年的油漆画。
1934年中山的经济萧条。阮章竞揽不到活儿,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绕道香港,到了上海。在一家广告公司打短工画广告。生活在大都市,见多识广了。阮章竞养成的好学习惯,使他在许多方面都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到上海的第二年夏天,他去学世界语,和世界语协会的成员有了沟通。后来,结识了麦新、孟波、孙慎等音乐人,参加了救亡歌咏活动。为培训活动骨干,他们办起了训练班。冼星海回国后正在上海,被聘为教师,也教他自己的《救国***歌》《新女性》等歌曲。在学员当中,冼星海发现阮章竞音色有特点,想给他吃“小灶”,于是特意找他聊,希望他到家里去学。阮章竞在冼家听各地的民间音乐唱片,听冼老师讲音乐构思,看老师谱曲,音乐水平提高很快。特别得到冼星海母亲的欢心,学习还能“蹭饭”,他成了冼家的常客。阮章竞为纪念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50周年写了首诗,冼星海给谱了曲,与张光年作词,作曲的《绿星旗下》同时演出。当年的农民工阮章竞,在上海也风光过。
写到这里,我为阮章竞庆幸。为了谋生,在都市流浪,异乡游子,满目凄惶。难免产生自卑,自卑就容易丧失自信。勤奋好学,找到自尊,广泛交游,受到尊重,自信自强。我想到齐白石在北京做北漂一族时的两句诗:“好学始知贫不贱,论交何幸友兼师。”阮章竞是幸运的,结识了这些亦师亦友的好人!
念四年私塾,学三年油工,上一个月美术班。在广东老家耍三年手艺,到上海干两年半农民工。最底层的生活,最易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在上海和知识分子的接触与交游中提高了文化,开阔了视野。阮章竞对为富不仁者的丑恶嘴脸,对外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都有了清醒的看法和认识。
1937年8月13日,日本***队在上海寻衅,挑起战事。11月上海沦陷。年底,23岁的男孩阮章竞,跑上太行山,抗日打游击,成了八路***的一员。之后,担任太行山剧团的团长和艺术指导,编剧导演一身兼,还亲手做道具画布景。抗日战争和***战争期间,一直在太行山***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创作了小说、话剧、歌剧、诗歌等许多文学作品。也参加过减租减息、等运动。参加运动的感受,就是创作的素材。
在太行山,阮章竞有缘遇上北京来的女大学生赵迪之(北平的地下***员,剧团的***治指导员,也是他的入***介绍人)。二人相恋结婚,厮守一生。广东油漆匠,居然娶了京城大学生,放在今天也是抢眼的社会新闻。
阮章竞多才多艺,写诗、作画、篆刻、书法都有作品行世,文学作品占首位。靠的是自学。勤奋、刻苦、顽强,这些精神最可贵!在晚年时,他还手不离字典,查字义、正读音。他刻的一方印,边款刻着“白发读书不恨晚”。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
阮章竞是坚定的***者。“”10年,他搁笔10年,青年时期形成的信念没有改变。他生前给自己编的最后一个集子,定名《晚号集》。他说:“我已走到晚号吹彻,宿鸟归林的时刻。”虽然该休息了,吹晚号,但还是***队作风,还是战斗员气派!他是战斗到底的***者!
不用说他“”前的作品,即使最后的集子,也是***者醒来后的呼号。其中的《胡杨泪》《漫漫幽林路》两首叙事诗,作了反思,有很深的感悟,对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
对***的伤痕他没有去掩饰,但他的良心不安。他在诗中追问,在诗中质疑。他青年时代的信念没有泯灭。阮章竞以及他那一代人经历的岁月,已成陈迹。他们生活中的性格魅力,他们的精神创造,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必将长久在后人们中间流传。
引阮老几句诗,作为结束:
十年用血买沉疴,
中国的日子谁好过?
十年噩梦今已醒,
追悼泪珠雨滂沱!
风雨潇潇溯河行,
哪座高山挡住河流?
哪道河段曾是直道?
哪个浪头曾回头?
仰头大笑秋风雨,
何必多情纵悲歌?
白头未必人都老,
红心特赋后来者。
重上马。
挥长戈,
再渡河!
现代打油诗篇8
1.铁人文学的定义、内涵铁人文学是指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或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其内涵是通过对铁人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精神,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目前,许多人把“石油文学”等同于“铁人文学”,这是不够严谨的。石油文学外延更宽泛,它是以表现石油工人工作、生活、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铁人文学产生的背景铁人文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底大庆石油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1964年,油田生产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时期,大庆油田正式对外宣传。l%4年之后,国内一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到大庆体验生活。•许多作家深人到铁人钻井队、钻井二大队,有的和铁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比如魏钢焰、李若冰等。他们用艺术的笔记录了铁人王进喜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近距离地观察感受了铁人王进喜的思想、性格、情感。为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也诞生了许多至今让人诵读不衰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写人的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是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的。铁人王进喜是大会战的第一个典型,是大庆石油会战职工的杰出代表。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火热的大庆石油会战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矿藏。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铁人文学伴随着大庆石油会战的开展和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产生和发展,是大庆石油会战火热的生活通过铁人这一形象在文学上的反映。“铁人”这个人物形象,是老一辈石油人的代表,是那个年代石油人群体形象的艺术浓缩。
二、铁人文学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诞生了一大批反映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等。铁人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上世纪60一70年代60年代初期,铁人王进喜的诗歌和其他人创作的歌颂铁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是铁人文学的萌芽。铁人王进喜的诗歌《石油工人一声吼》、《誓夺头号大油田》等表达了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的心声,是石油文学的发端。在铁人王进喜诗歌的带动下,会战职工拿起笔来,在学铁人热潮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表达了向铁人学习、早日拿下大油田的决心、信心。如:孙玉庭、徐锦荣钻井队集体创作的诗歌《“铁人”头上出“钢人”》,宋振明(三探区指挥)的《铁人王进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旗帜》(1960年4月16日《战报》),胡九章、丑君宇(北油实学生)的《和铁人王进喜生活在一起》(1960年4月18日《战报》),赵***的《一个很好的指挥员》(1960年5月28日《战报》)等,是最早写铁人王进喜的作口口口。在的关怀和直接过问下,1964年大庆油田正式对外界宣传。一些作家、艺术家陆续到大庆体验生活。他们的介人,使铁人文学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魏钢焰的散文《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李若冰的散文《寄自大庆的书简》等等。由于1966年“”开始,文化受到摧残,许多艺术家受到冲击。有些作家当时虽然体验了生活,还没有进行创作就已经失去了创作的权利,直到打倒“”后才实现当年的夙愿。
2.上世纪8《}一90年代80年代,整个中国文学复苏,在这种大背景下,铁人文学的创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过去创作中的一些束缚已经解开。作品更加客观、人性。代表作如: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传记文学《铁人传》,张怀德的传记文学《铁人王进喜》,庞壮国的诗歌《铁的人是遥远的会战者》,王驰涛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铁人》,曹杰的报告文学《魂系石油河》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史实的挖掘、细节的描写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2000年至今进人新的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能够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视角审视铁人精神,认识铁人精神的价值,出现了许多大制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品的容量大,思想维度更广阔、主题更深刻。如:王以平的系列短篇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杨利民的话剧《铁人轶事》,尹力执导的电影《铁人》,余兆荣的诗歌集《铁人词典》,王献力的长诗《铁人之歌》、《铁人赋》,王驰涛的长诗《铁人十曲》,忽培元的《铁人铭》,孙宝范的《铁人:永远的旗帜》,王运革的诗集((铁人词三百首》,王立民的诗集《太阳王子》,魏芳的诗集《儿歌献给王铁人》等。
三、铁人文学的成果
1.铁人小说小说是文学四大样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50年来,以铁人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代表作有下列几部(篇):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作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王晓、吴海波的中篇小说《神奇的石头》(2006年《都市生活报》连载),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收入《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出版)。张天民的长篇小说《创业》,是第一部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在1974年作者创作的电影剧本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主人公周挺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是艺术化的铁人。由于极左年代的影响,这部作品打上了很深的阶级斗争的烙印。李国昌的长篇纪实小说《铁人之歌》,以当年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展现了铁人等一大批石油工人为了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为祖国工业“大动脉”忘我拼搏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主要成功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奏响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主旋律;二是成功塑造了铁人形象,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精神风貌;三是描绘了一个团结战斗的英雄群体、写出了石油人对事业的热爱。贺宜的长篇小说《咆哮的石油河》,是一部表现少年王进喜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小说中除了其他人物的姓名虚构外,王进喜和其家人都用了真实姓名。我国儿童作家贺宜1971年和1992年两次来大庆采访,同时到玉门采访,最后完成了《咆哮的石油河》的创作。吴星峰的长篇小说《大庆的春天》是按编年体创作的,从1960年3月会师萨尔***写到1964年元旦之后,油田指挥和牛二娃乘坐国际列车去北京作报告结束。虽然是写会战的,但是铁人王进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书中名字叫“牛二娃”,职务是1205钻井队队长。本书上至石油部长,下至钻工、汽车司机,塑造了2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王以平的系列小说《王铁人的故事》,包括《到生活基地去》、《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温暖的雪夜》等,写的都是铁人王进喜担任二大队队长时期的事。《到生活基地去》写的是杏树岗生活基地的四名家属来找铁人,告杏树岗生活基地***支部书记的状,表现了铁人处理事情的智慧。((一张纸条儿引起的故事》,是写一名职工给铁人写匿名纸条,状告一个叫田维新的老师傅***老人。铁人前去了解情况。到田师傅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田师傅一家7口人,很贫穷,挤在一个小窝棚里。老人有病,田师傅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全靠田师傅的老婆忙里忙外。铁人看了心里很难受,回去后就把大队的两间储藏室收拾出来,把田师傅的***亲和四个孩子接来住。《温暖的雪夜》,写的是铁人到钻井指挥部当副指挥,上任前,他把二大队的后勤单位都走了一遍。本篇主要写铁人走访“鸡笼子”学校的故事,以及回顾铁人办学,请1205队老支书担任校长的故事。特别看望在学校居住的两位孤儿。这三篇小说写得很生动,描写得很细致,很有艺术张力。
2.铁人散文散文属于一种非虚构文体,离生活近,离人近,是最为大众化的一种文体。所以当时的作家在接触到铁人王进喜后,王进喜这个形象让他们最能立竿见影加以表现的就是散文。
(1)上世纪6仔一刁O年代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魏钢焰的《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魏钢焰1964年到大庆体验生活,挂职大庆《战报》副总编。但他并没有在那里上班,而是下到基层深入生活。他下基层到的第一个单位就是钻井二大队。魏钢焰确实用一颗炽热的心在大庆体验生活,大庆的生活时时感动着他。当时他计划写一组关于大庆的散文。1965年1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散文《思想之歌》,歌颂大庆会战的胜利是思想的胜利;1966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写了一支大庆前线巡回医疗队的故事。计划中的作品还没有写完,“”开始了。他被下放到宝鸡山区,1973年才回到原单位。这一年他二次来大庆。当时铁人王进喜已经去世三年了。世事如烟,魏钢焰感慨万千。回去后创作了《忆铁人》、《历史的谱写者》、《大庆的心》等。看得出,魏钢焰对铁人感情有多么真挚,不然他死后不会把骨灰埋在铁人一口井旁。他在((历史的谱写者》题记中写道:“在听到铁人王进喜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我彻夜难眠。我觉得,每个受过铁人言传身教的人,都应该把他撒下的宝贵火种,贡献给***和人民。”《历史的谱写者》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大庆战士的谈话摘录”。文章以一位和铁人共事的同志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讲述了铁人王进喜处理卡钻、修旧利废的故事,表现了铁人为了促进钻井生产敢于破除旧的规章制度的创新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通过铁人的事例,作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文章结尾写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铁人王进喜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人物个性。铁人对事业的热爱、对钻井工作的认真、对国家的忠诚,跃然纸上。
《忆铁人》是以回忆的形式追忆铁人的事迹。作者以第一人称追忆了和铁人的近距离接触,歌颂了铁人精神。有一天铁人兴致勃勃,话头不断。对魏钢焰说:“你那首写玉门的诗,我看了。为什么要把采油树写成圣诞树?咱中国工人阶级没那么叫的,也没那么想的。”然后问:“那个卖火柴的女娃是怎么回事?”我结结巴巴地介绍了这个外国童话。他笑了:“故事编得有点意思。可就是没劲儿,娃娃到死都是稀里糊涂的。看咱们的白毛女!”尽管我深知铁人是不分生熟场合,耿直刚正、死认真理,但这一***将得也够我想半天的。铁人接着说:“工人们伸手等着你们写的好书啊。这文章,要叫人看得坐不住,站起来!不能把人看得腿软了,躺下了。就说写风雪吧,也不能叫人怕……”这样有个性的语言一看就是铁人的性格。这两篇散文作品的时代痕迹很重,但感情真挚、浓厚。洋溢着饱满的***治激情。李若冰的《寄自大庆的书简》(((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贺抒玉的《我心中的石油河》(收入《西部的柔情—陕西女作家散文选》,花城出版社2000年出版)。1964年春,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的组织和安排,李若冰和其他作家一起来到大庆挂职体验生活,当时所挂的职务是大庆油田会战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了了解铁人王进喜,他专门深人到铁人的工作单位,并且和铁人王进喜住在一间干打垒里,两人床挨床,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睡觉。得知李若冰是从老家陕西来的,王进喜从心理上就有一种亲近感。而且经过交谈,李若冰得知,铁人王进喜和自己的妻子贺抒玉早在玉门时就认识,这样,就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原来,1951年,当时的西安文工团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到玉门油田体验生活,准备创作一些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艺节目。当时贺抒玉在文工团当编剧,有幸参加了那次活动,而且无意中选择了王进喜所在的班。当时,王进喜还是个司钻。钻井队清一色的男子汉,突然来了一个女同志,许多人不太习惯。贺抒玉很想上钻台看看,但当时井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认为女人上钻台不吉利,所以都不主张她上去。王进喜很理解贺抒玉的心情,经过王进喜向其他工人做工作,才允许她上一次钻台,贺抒玉终于如愿以偿。这件事深深印在了贺抒玉的记忆里,她觉得王进喜这个人表面上看很粗,但心又很细,很理解人。自从她登上一次钻台后,工人对她反而亲昵起来,因为工人们发现她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女人。贺抒玉那次四五个月的生活体验,本来是准备写一部歌剧的,但是写出来后自己也不满意,就没有排练。十多年后,贺抒玉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进喜的照片和事迹报道,才知道“铁人”就是当年她体验生活时所在井队的司钻“王师傅”。“始而惊愕,继而兴奋!他,在玉门油矿时看上去是那么老实,那么平凡!”贺抒玉始终为自己在玉门时没有深刻认识王进喜而感到遗憾:“多少年来,我心中的石油河不时在涌动,那是地下的黑河在为铁人歌唱……”在《我心中的石油河》中,她写道:“尽管我跟工人们上下班时在摇晃的卡车上,吃了不少的风沙,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下,脸被冻得发紫发青。可是我后来写的剧本像一口打不出油的井,报废了!若干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写作,仅仅有一股热情是不够的。”《寄自大庆的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的,假托给某友人写信的语气,介绍在大庆的见闻,反映大庆油田的变化,抒发自己的情怀。文中写到铁人受伤住院后跑出来仍坚持顶在现场,写到铁人制服井喷等等。通过铁人等大庆石油人身上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者感慨道:“我们人民有了这种***气概,什么奇功伟迹创造不出来呢!……”1%5年7月,刚刚上任的文化部副部长刘白羽来到大庆,检查指导指示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的拍摄情况,看一看向往已久的大庆油田,见一见慕名已久的铁人。他虽然没有写铁人的散文,但是他被大庆油田火热的生活感动,给《人民文学》编辑部打电话,建议他们派人到大庆组稿。《人民文学》编辑部很快派编辑何启智来大庆组织了一组“大庆人写大庆”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文学》1965年第12期上。
(2)上世纪8任一90年代中国文学逐渐摆脱“”时期的“左”倾文艺思想束缚,呈现全面开花的“文艺复兴”局面。铁人文学也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这个时期的铁人散文代表作有孙宝范的《和王铁人的故事》、高潮洪的((一个人和一座城》、王世伟的《大庆往事》、李淑珍的《铁人井》(均见《大庆石油文艺40年作品集》散文卷《油田白杨》)等。《和王铁人的故事》,通过三次视察大庆、视察1205钻井队、接见王进喜,记录了和铁人王进喜的交往,体现了***对大庆石油人的关心关爱和对大庆油田倾注的心血,凸显了共和国***和劳动模范对国家发展建设的急迫心情和共同心愿。((一个人和一座城》,叙述了作者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两次来大庆的见闻、感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庆有了城市的模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者因此而感慨“大庆因油而生、因铁人而生、因铁人精神而有了灵魂”。铁人是大庆这座城市的丰碑。作者通过大庆的变化,讴歌了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继而发出了“宁做铁人为鬼死,也羞苟且偷着生”的誓言。((大庆往事》通过作者60年代、90年代两次来大庆的对比,反映了大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石油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文中回忆了三次听王进喜作报告以及“”时期在北京见到王进喜时的情景,饱含着对英雄的深深怀念,抒写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辉煌。《铁人井》叙述了作者90年代一个春天参观“铁人一口井”的所见所感,追忆了年轻时见到铁人王进喜、受到铁人精神激励的情景。铁人井,是铁人精神的见证。作者认为,铁人虽然不在了,但他仍然活在这片热土上,活在千千万万大庆人的心中。
现代打油诗篇9
(重庆潼南)周冬梅
对于一朵隐匿的荷花
对于一朵精神有着开花迹象的荷花
对于一朵笑里藏泪的荷花
对于一朵疼痛,隐忍的荷花
对于一朵内敛,饱满的荷花
对于一朵踩着淤泥向上的荷花
对于一朵有故事且厚重的荷花
对于一朵有历史渊源的荷花
对于一朵出水诗经的荷花
对于一朵被唐诗宋词喂大的荷花
我不可能知根知底
我只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写写她的美,写写她的罪
写写她的藕断丝连
写写她铺张浪费的情感
至于她有什么把柄握在别人手里
至于她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就让一朵花开,去化解
就让一座莲蓬,去忏悔
祈祷,复活,接纳
通讯地址:402660重庆市潼南县科协
上榜理由:呵呵,当然不是写花,是写人,写一个美丽而有些沉重的女人。
与雪有关的打油诗
(安徽芜湖) 一禾
江上一笼统,井中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是我老早的一个日记本上抄下的,出处不明。可能是这阵子老是下雪的缘故吧,我的同事说,你说的“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个“肿”字,妙不可言,想想都要发笑的。
我一直觉得,落雪天有温暖的感觉。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灯,一盏如豆油灯亮着,我妈妈都怕费油,煤油是要凭票供应的。因此她会说“点灯熬油的,睡觉。”太早了,也没有瞌睡,于是我就听她打油,妈妈和我说过的打油诗,几乎都是与雪有关的。我至今都记得,她说有一私塾先生,在一个落雪的早晨,突然诗兴大发,作打油一首:
老天落雪不落雨,
雪到地上变成雨。
变成雨来多麻烦,
不如当初就落雨。
有一学生坐不住了,强烈要求和一首,先生点头示意,学生道:
先生吃饭不吃屎,
饭到肚里变成屎。
变成屎来多麻烦,
不如当初就吃屎。
私塾先生大怒:让学生伸出手来,竹板子伺候。妈妈还有一首打油诗,与上面的打油风格完全不同:
大雪纷飞赛鹅毛,
身坐青灰头顶瓢。
我虽得了安身处,
世上穷人怎难熬。
现在想想,这里头有悲悯情怀。如果我有一颗悲悯的种子,可能就是在儿时的某一个落雪天种下的。妈妈不在了,这些与雪有关的打油诗,在这个落雪的晚上好像排着队儿一起站到了我跟前。
妈妈,我不和你打油了,我还没吃饭哩,我要做饭去了。
通讯地址:安徽芜湖繁昌血防站 程万平
上榜理由:打油诗很精彩,饱含百姓智慧和生活情趣,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魅力。
祝福伦敦奥运会
(云南凤庆)庄文勤
泰晤士河畔的鲜花悄然吐蕊
七月 英国 伦敦
激情和笑语拥挤
竞技的大门
已经打开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 哪个地区
是奔跑健儿 还是射击高手
圆环火炬是最真诚的请柬
奥林匹克燃烧的圣火下
全世界的人 同唱
一首痛快淋漓的欢歌
整整四年
多少个坎坷的日子
多少个风雨的磨炼
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苦苦等待
多少个望眼欲穿的朝夕
争金夺银的竞技
将在各个场馆同时展开
与选手对话
同激情交谈
有血在流动
有笑在震荡
呐喊和助威
是赛事不朽的乐章
通讯地址:675900云南省凤庆县滇红南路县委宣传部
又亮点评:呵呵,和平的盛会,共同期待。
透视童年
(安徽池州)石泽丰
透过猫眼,我看到女儿站在门外,在等着我开门的时候,他侧身看户外飞翔的小鸟。她是一个极不愿意在家里呆着的孩子,有空就出去玩,玩累了才回来休息,这家似乎就是她卸下疲惫的场所。进来她要我开门,出去就自己把门关上。在进进出出的时候,女儿长大了,从开始顺从我们的意见,到后来说“不”,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尽管有时与我们意见不一,甚至出现与我截然不同的态度,但最终我还是顺了她,我知道这是属于她天真的一部分。
这种天真是我们大人永远得不到的宝物,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模仿。譬如大人讨好别人的笑,恭维别人,这一点,孩子做不到,她是说实话的人。孩子笑得很纯,笑得很真,绝对没有虚情假意。所以在平时,我随女儿任性,我更愿意听取她的一些的想法。
透过时间的猫眼,我又看到了自己童年。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放牛娃。夏日晴朗的早晨,太阳升上树梢,把牛桩边树叶和枝条的影子斑斑地投了一地,斑***鸟从不远处的村头传来“咕咕”的叫声,近处的麻雀也“唧唧唧”地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有的还相互追赶着,这个时候,我从父亲的手里接过牛绳,把牛牵到田沟或地头。父亲告诉我:早上如果牛吃饱了,上午我就不需要再去放。他吩咐我要挑一些好草给牛吃。父母的话我是听的。但牛不一样,牛有时不听我使唤,尽管我挑上最肥嫩的青草给它吃,在我不曾注意它的时候,它常常把嘴伸进两边的庄稼地,撩上一口庄稼,留下一处无法弥补的缺口。但我舍不得打牛,我觉得牛很苦,它拉着犁,把毕生的力气奉献给庄稼和土地,而它自己得到了什么?
为了喂好牛,在一个太阳炙热的下午,我和同伴雅梅牵着牛到处寻找好草,在寻遍了一个山丘之后,雅梅惊喜地发现了一块长着许多草的庄稼地,里面还零星地长有一些黄豆禾,禾上结有青青的黄豆荚。雅梅说:“泽丰哥,这里草好,我们就把牛放在这地里吃吧,牛一定会吃得很饱很饱的。”看里面有庄稼,我正在地头犹豫的时候,雅梅一鞭子抽着我家牛的屁股,牛猛地向地里一跑,把我吓了一大跳。吃就吃吧,反正里面的草多于庄稼,我这么想。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雅梅的母亲来了,原以为她会表扬我们的,谁知她一走过来就把雅梅骂了一通。原来这块地是雅梅家的。顿时,我的脸火辣辣的,不好意思地牵走了牛。那晚,我也受到了父亲狠狠的批评。
几年之后,牛老了,老在父亲的吆喝声里。现在想来,它陪我走过我童年的那段岁月,在那些温暖芬芳的日子里,它走直了乡村早晚弯弯曲曲炊烟,让我在如今的日子里,无数次地踮起双脚,回望那个逝去的美好童年。
通讯地址:247100安徽省池州市东湖路315号池州日报社
上榜理由:神奇的猫眼啊,一个时光隧道,让你我回到童年。
生了锈才叫晚霞
(山西朔州)王文海
停在我肩头的暮色才叫婉约
其余的,都是走向远山的过客
我沿着鹭鸶鸣叫的台阶
抵达心灵祭坛上失血的春天
这是一部典籍的整体倾斜
把一朵花喊成一根针的样子
在针尖上寻找阑珊的灯火
以及一闪即逝的脸
原来都是不可解释的从前
晚霞里浮动着太多的不确定
让人纠结,又想上前
当风把那些灿烂的余烬吹去后
锈色,成为了资深的表情
斑驳而坚定,让我持久地走神
通讯地址:036006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煤炭工业公司车辆管理中心***
上榜理由:好题目别出心裁,好诗篇耐人咀嚼。赞一个!
夏日小记
(江苏徐州)贾兴沛
白天,偌大的烤箱里
我们是一片片
被烤熟的面包
晚上,我们这些咸咸的面包
被饥饿的蚊子
疯抢
现代打油诗篇10
莫言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完整的求学生涯,就是这样靠着“土”走向世界,亲吻诺奖。
曾有人说,作家的一生,必然是复杂的一生。莫言就是如此:苦难而孤独的童年,成就了他的写作背景,敏锐幽默而又疏离感十足的观察,让他拥有了打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写作风格。多样莫言,终成中国文坛问鼎诺奖的第一人。
成长经历
从小被歧视的孤苦孩子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那是因为莫言是个孤独中长大的乡下苦孩子。1955年,在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管谟业呱呱坠地,“长得很不好看”的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一个黑暗的童年。
由于种种原因,莫言出生后不久就受到歧视,6岁进学校读书,又因为骂老师是“奴隶主”,受到严厉处分。他小学就被迫辍学在家,虽然这没让他失去读书的兴趣,却给他性格带来了很多的阴影,这也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他文字的风格。
比辍学更令他孤独的,是贫困的家庭条件。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也曾做童工,长期忍受饥饿,还要遭受父亲的冷酷毒打。“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这是莫言对自己当年的回忆。
这样的成长环境,对莫言有着极大的刺激。成名后,他说:“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
1976年,莫言参***,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战士、***治教员、宣传干事,他童年听到的各种奇幻故事、看的种种书,在部队转变成了他写作的源泉,随后他进入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写作风格
言辞诡异肆虐、爱写打油诗
莫言的成就,如今在文坛已经尽人皆知: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莫言的成名作是《红高粱家族》,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红高粱》,两人都因为此作品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随后的《丰***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让莫言渐渐成为最有国际声望的中国作家。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选择莫言的理由。
然而,抛开这些拗口的文学术语,莫言又是个爱写打油诗的有趣作家。
你能想象魔幻现实主义和以下这段文字有任何联系吗?“我回高密,浇麦抗旱。一片白霜,水里含碱。我爹保证,亩产过千。不由感叹,忆起当年。亩产二百,已算丰产。上周大雨,雷霆电闪。旱情解除,打马回转。今年口粮,不会犯难。新麦蒸馍,味道香甜。石磨火烧,高密特产。怀揣两个,临危不乱。”
事实上,打油诗已经成了莫言的另一个标签。和朋友交流,打油诗开道;新小说构思,几句打油诗道明。甚至在他家乡为他建的莫言文学馆,他的打油诗也在其中怡然自得。
爱写打油诗,说明了这位严肃作家的幽默一面。他在和画家朋友聊天时,就喜欢插科打诨,对方国画画一条鱼,大家热火朝天地、严肃地聊着“国画的师古和创新”,他却非常冷不丁地插一句:“何老师啊,这条鱼看上去似乎做熟了。”
性格特点
积极观察、评价社会热点
事实上,因为写作的原因,对于社会的热点事情、社会现象,他都有着敏锐而独特的观察,并以非常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今年的北京大雨,很多人受灾,莫言也在关注着,看到有旅馆为此漫天要价,他怒斥“趁火打劫,强盗行径”;坐火车看到有自称欧洲华人的人威胁乘务员,他拍案而起,批评对方没水平没礼貌,甚至写打油诗嘲讽。
伦敦奥运会,这样看似和他没什么关系的事,他也看得津津有味。刘翔因伤再度退赛,莫言不仅会正常地评论说“把他当人看待,别当神来看,也别当鬼来看”,还会用很多的话,来说自己“坐地铁出来脚抽筋,后来因为有事赶路走得急了,导致肿痛”的一个故事,最终煞有介事地评论一句“抽筋万勿疾走,脚伤切忌跨栏”,让人忍俊不禁。
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也成就了莫言讲故事的能力。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之一马悦然就曾“嘲笑”他:“太能讲故事了,其实书可以薄一半!”
但莫言却并不愿意改掉自己的这个特点,他更愿意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他在微博上嘲讽某些国人时所讲的故事:在故乡买水果,面熟的摊贩向自己推销绿色原生态,最终水果拎回家,却发现超级难吃,根本不是摊上切片的样品味道。
曾有人评价说,正是因为他对社会敏锐的观察和想象,生动地讲出来之后,让他的家乡高密这个小地方,扩展成了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重视家庭
外孙比茅盾文学奖更重要
在莫言的作品里,父权有着矛盾的色彩,这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不折不扣的慈父,他在学书法时,就曾手书“为老婆孩子奋斗”的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