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诗体,它源于人名。相传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某日大雪过后,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雪诗》,无一“雪”字,但刻画雪景贴切逼真,形象生动。此后,张打油还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他的这种“打油诗”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流传下来。自唐以来,风趣幽默的打油诗不胜枚举,其中嘲讽白字先生的打油诗更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坡曾遇到两个秀才在文庙前辨认“文”二字,一个说是“文朝",一个说是“丈庙”,争执到最后,一个建议:“还是查查字曲(典)吧。”另一个则说:“何不问问皮(坡)先生?”坡闻此,戏作打油诗道:“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皮。”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不学无术而又好为人师的腐儒屡读错字丢人现眼的情形。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敬请笑纳。”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便回信道:“承惠琵琶,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读了回信,知道写了白字,十分惭愧,便作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悔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传在一次高考中,历史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法国1804年至1815年间执***皇帝是谁?有位考生答题疏忽,将“拿破仑”写成“拿破***”。阅卷老师看后,在答卷边写了四句批语:“该生答题好荒唐,法国皇帝‘拿破***’。若是果真有此事,不如中国民兵强。”这首打油诗幽默而又通俗,使人过目难忘。
有位女婿托丈人买杏果,误将“杏”字写成“否”。岳丈看后,去街上买了几斤杏子托人带去,并附打油诗一首:“听说贤婿要吃‘否’,害得老汉满街走。捎来一些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语言亦庄亦谐,意境风趣逗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某报总编辑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同席,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称夏鼐为“夏鼎同志”,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一位作家连夜写了首打油诗讽之:“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和我打交道!”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南京某报有次刊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委员“朱夏”名字误写成“失夏”。朱夏先生看到后,戏作一诗:“铮铮脊骨何曾断,小小头颅尚喜留。从此金陵无酷暑,送春归去便迎秋。”该诗前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后两句信手拈来,自然流畅。朱先生的境界、修养、学识和风趣幽默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