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模式不同,处处都有合作的平台,避开彼此的妨碍或威胁,才能达到更好的合作与发展。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同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和印度也受到波击,原本高速发展的中印双边贸易明显减速。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433.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6.3%,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2%。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296.7亿美元,下降6.1%;自印度进口137.1亿美元,下降32.3%。对印度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9.6亿美元,增长40.8%。
2009中印贸易状况
出口企稳回升,进口波动明显
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对印度出口同比降幅逐渐收窄,11月份同比恢复增长。12月份当月出口32.9亿美元,为2001年以来单月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9.6%,环比增长18.3%。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自印度月度进口波动较大,8月份进口额降至年内最低水平;12月份进口又回升至17.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环比增长49.1%,月度进口值创年内新高,不过仍未恢复到200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外贸依存关系持续加深
2009年印度跃升为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排名比2008年上升1位。其中印度在我国出口市场中位列第7,比上年提升1位;在进口市场中继续保持第12位。与此同时,我国在印度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据印度统计,2007年我国超越美国首次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2008年被阿联酋超越退居第二。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再次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中印贸易在印度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8.55%上升至9.76%。
一般贸易为主流
x
2009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对印度进出口302.9亿美元,下降21%,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69.8%。其中出口190.8亿美元,下降11.2%,占同期我国对印出口总额的64.3%;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3.5%,占同期我国自印度进口总额的81.8%。同期,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对印度进出口82.1亿美元,下降10.4%,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18.9%。其中出口67亿美元,下降10.4%,占同期我国对印出口总额的22.6%;进口15.1亿美元,下降10.2%,占同期我国自印进口总额的11%。此外,我国对印度承包工程出口在2008年大幅增长1.3倍的基础上,持续高速增长。2009年全年共出口31.1亿美元,增长84.5%,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3%提升至10.5%。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
2009年,我国国有企业对印度进出口157.1亿美元,下降21.5%,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36.2%。其中出口88.2亿美元,下降4.3%;进口68.9亿美元,下降36.2%。同期,民营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印度进出口139.9亿美元,下降13.4%,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32.2%。其中出口101.6亿美元,微降2.8%;进口38.3亿美元,下降32.6%。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印度进出口136.6亿美元,下降12.8%,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31.5%。其中出口106.9亿美元,下降10.3%;进口29.7亿美元,下降20.6%。
粤、浙、苏居贸易前三位
2009年,我国对印进出口值居前3位的省市是广东、浙江和江苏。其中,广东对印度进出口78亿美元,增长10.1%;浙江进出口54.4亿美元,下降54.4%;江苏进出口51.6亿美元,下降18.8%。上述三者进出口值合计占同期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42.4%。此外,北京对印度进出口50.1亿美元,下降21.3%;山东对印度进出口45.5亿美元,下降23.1%;上海对印度进出口44.7亿美元,下降6.2%。除去上述省市,福建、天津、四川和河北对印度进出口值也均超过10亿美元,在进出口值超10亿美元的省市中仅广东保持增长。
出口贸易机电领涨
2009年,我国对印度出口机电产品188亿美元,增长5.9%,占同期我国对印出口总额的63.4%,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升了7.2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8.5亿美元,增长2.2%;医药品10.5亿美元,增长7.1%。同期,由于受到印度反倾销的困扰,我国对印度出口钢材大幅下降,出口118.3万吨,价值9.9亿美元,分别下降39.7%和53.7%。此外,出口肥料161.4万吨,价值5.1亿美元,分别下降22.6%和50.8%。
进口贸易铁矿砂速降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印度铁矿砂现货价格也随之急剧下挫。2009年,我国自印度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1亿吨,增长18%;价值76.3亿美元,下降43%,进口均价为每吨71美元,大幅下跌51.8%;占同期我国自印度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66.1%降至55.6%。同期,进口农产品9.3亿美元,下降41.9%;机电产品8.7亿美元,增长33.2%;钻石4.6亿美元,增长14%;未锻造铜及铜材7.2万吨,价值4.1亿美元,分别增长92.5%和57%。
“龙象之争”
虽然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两国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对华贸易赤字引发印度恐慌
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基本保持平衡,不过自2006年开始,印度在对华贸易上出现赤字,此后赤字逐年扩大。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贸易中,中方由2005年的8.4亿美元逆差变为2006年43亿美元顺差,此后顺差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直接导致中国自印度进口额大幅下降,使得我国对印度贸易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59.6亿美元。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激烈反应,印方为此准备采取各种措施以缩减其对华贸易赤字。
贸易保护成发展障碍
近年来中印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印度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案数居高不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印度出口不畅转而依赖内需,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中国制造”产品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 2009年前3季度,印度对中国产品累计发起23起贸易调查,从反倾销到反补贴、从特保调查到进口限制,贸易救济手段多样化,且涉案金额屡创新高,涉案产品扩散至高附加值产品。由于印度仍未给予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裁决中大量使用第三国国内价格或结构价格来确定我国产品正常价值,导致中国产品倾销幅度被人为地大幅提高,中国涉案产品在印度市场竞争力受到较大削弱。
难以调和的贸易竞争
中印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再加上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两国在双边贸易、第三国市场、资源需求以及吸引国际投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近年来印度除对中国密集发起多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之外,还常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我国产品设限。同时,在投资领域,印度也多次以“安全威胁”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在印承包工程,甚至有意在签证方面制造困难,对中国企业形成困扰。此外,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付诸实施,印度-东盟也将于2010年1月起启动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中印双方在抢占东南亚市场上的竞争局面将持续存在,未来中印贸易摩擦或将进一步增多。
“龙象之合”
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的命运共同体
两国经济稳定增长为双边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现代世界经济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印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均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由于两国***府积极应对,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策,使各自经济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中国GDP增长8.7%,而印度***辛格1月8日表示2009至2010财年印度的GDP增速将达7%。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印两国正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这也为中印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国的崛起是需要伙伴的。印度和中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唇亡齿寒,中印之间事实上是全球意义的命运同共体。合作崛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通过建立战略关系,中印已经确定了在崛起中合作的决心。
“印度制造”崛起缓解两国贸易失衡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当前国内外机构普遍预测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有所回升。随着年度铁矿石谈判大幕的拉开,几大国际投行纷纷调高了对2010财年年度铁矿石合同基准价格的预估,从原先预测的上涨10%至20%飙升至上涨35%至50%。由于中国自印度的进口以铁矿等资源性产品为主,其价格走高将直接拉动中国自印度进口总额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印度经济环境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制造企业落户印度,如全球手机制造业巨头诺基亚、韩国的浦项制铁、现代汽车和美国的通用、戴尔等先后在印度设厂,“印度制造”正逐渐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削弱印度自中国的进口需求,缓解两国目前存在的贸易失衡状况。
将中印两国加以比照似乎已成当今舆论世界的流行偏好。两个占据世界人口2/5的大国,似乎只有在比较的天平上才能分出高下伯仲。而从近年来中印两国的交往态势上看,“龙象之争”走向“龙象共舞”,“龙象之合”大于“龙象之争”正逐渐成为主流表述。
2010年1月14日,“中国(云南)-印度合作论坛”在昆明开幕,两国80余名专家、学者以“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印合作”为主题,研讨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中印合作的对策和途径,并对中印合作的法律、***策框架及构建合作对话机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这些都为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印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是促成贸易和合作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生产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正是处在发展阶段的印度所需的消费品,如服装、机械等。而印度以高科技为主的产品正是走粗放型道路的中国难以生产却又需要的,如芯片、软件等。这不但利用了两国的优势,提高了中印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两国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发挥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印贸易:分歧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