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赶上了时候”,黄清辉老师在聊天时常常在话语中流露出这样的谦逊与朴实。作为泉州目前屈指可数的木偶雕刻大师,也是现今国内木偶雕刻界中生代的代表人物,黄清辉从来不以大师自称,举手投足间,如同他雕刻出的木偶头一般稳重。
木偶艺术,多数观众看的是台前演得热闹,看不到的是木偶制作的过程。一出木偶戏演得好,不仅仅是表演者让这些没有灵魂的傀儡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更要归功于木偶雕刻师们为木偶注入了灵魂,两者配合,相得益彰,才有舞台上的演绎。然而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在背后进行木偶制作的匠人,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苦行当”,黄清辉说起木偶雕刻时下结论道。和大多数传统艺术一样,木偶雕刻没有速成,天赋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一尊木偶,从选材、打磨成型、精工雕刻、粉彩植须,到最为复杂的制作活动开关,简单的需要五到八天,精致的则需要做上数月。在这个讲究速成与效率的时代,这样的精工与锤炼显得让人难以理解和想象。
自唐宋起,八闽大地上就流传着多种多样的木偶表演艺术,除了最为著名的提线木偶和布袋戏外,还有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多种表现形式。而闽南一带的泉州、漳州地区更是木偶艺术的重镇。泉州以提线木偶为代表,漳州则以布袋戏为主。无论是民间草台班子还是正规木偶剧团,都曾经在民间风靡。具体到泉州,因多元且兴盛的民间风俗氛围,即便在今天,农村有祭拜天地等活动时仍有请草台班来演木偶戏的传统。民间的兴旺是木偶艺术的基础,这种背景下,泉州的木偶大师代有人才出:江加走、黄奕缺,以及,如今的黄清辉。
黄清辉说他“赶上了时候”,也就是赶上了木偶雕刻艺术的价值在改革开放之后,被市场和美学鉴赏者发掘出来的那段时期。这个时候的黄清辉,雕刻功力渐入佳境,而随着市场的接纳度也越来越高,木偶头雕刻的艺术价值开始得以体现。得益于艺术和商业的良好结合,以及数十年来的沉淀与坚持,黄清辉的雕刻事业,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从床花到木偶头
1968年,黄清辉出生于南安市罗东县一个叫振兴村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种地,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比起其他家庭的孩子,黄清辉更早懂事,也似乎比其他家庭的孩子要背负的责任来得更大些。
因为没有钱交学费,黄清辉念完小学就停了课,家里有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黄清辉不得不到生产队放牛,一年只有不到一百块钱的收入。一个人还能够勉强糊口,但想要分担家庭负担、贴补家用,这样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的黄清辉满心想的只有一件事,努力赚钱。十五岁那年,他开始从事一项当时看来极为普通、却影响了他一辈子的工作:雕刻床花。黄清辉说,当时这项工作收入算还不错,每天就是重复着机器一般的工作,客人把床载到厂里,我们就刻,刻完了就送走,然后刻下一张。虽然枯燥无味,但总比放牛好得多了,经济上宽裕了很多,更重要是从最简单重复的雕刻手艺中,黄清辉培养出了最原始的美学基础。
十五岁的黄清辉当时还没有想到自己还能雕刻木偶头,直到有一天,有个亲戚拿来一颗木偶头让他尝试着临摹看看。黄清辉第一眼便被那个木偶头精细的做工吸引住了,在完全没有旁人指点的情况下,拿着刻刀一点一点地临摹、修改,竟然也雕出了一个十分神似的临摹品出来。亲戚让客人带着这个木偶外出表演,收到不错的评价。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再往下接活儿也便不难,与雕刻床花相比,做木偶雕刻已经让这个还不谙世事的少年心中,充满了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从南安到泉州
黄清辉从不避讳告诉旁人,自己是没有师承关系的。他的木偶雕刻工艺完全源于临摹,而他所临摹的又以“江派”为主,所谓江派,指的便是泉州最著名的木偶大师江加走先生。
木偶雕刻在传承中有自己严格的讲究,早些时候的木偶戏班,已经开宗立派、打出名声的流派,一般只传宗亲而不传外人,再讲究一些,则只传男不传女。这些在传统艺术中严格的规矩,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木偶艺术的传承受到了钳制。当年黄清辉还在南安罗东一边雕床花一边雕木偶头时,没能受到全面而专业的指导,慢慢的,雕的东西多了,看的也多了以后,他才发现自己雕的木偶头离专业水准还有一段距离。
1994年,黄清辉离开生活了26年的老家,下定决心到泉州来发展自己的木偶雕刻事业。朋友领着当时还没有见过真正专业木偶制作的黄清辉来到了刚刚创办不久的锦绣庄,锦绣庄当时还只是一家制造和销售传统工艺品的小店,黄清辉在锦绣庄的工厂内第一次看到了专业的木偶制作流程。同样也是在这里,黄清辉带来的作品,被老师傅们称赞有“骨气”,在雕刻上已经能够入木三分。
年少的黄清辉在锦绣庄慢慢接触到一系列正规的木偶雕刻学习,得益于近十年的临摹和床花雕刻经验,黄清辉已经能够达到优秀木偶雕刻师的水准,他需要的,是在继续精进工艺的同时,慢慢培养出艺术创作的审美细胞。在锦绣庄五六年学习中,他得到了诸如木偶大师黄奕缺等人的指点,在木偶雕刻和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认识。黄奕缺不仅是木偶表演的泰斗级人物,在木偶雕刻上也独树一帜,在黄清辉口中,他被亲切地称作“缺师”。
2000年左右,黄清辉的坚持与积累终于到达了一个井喷的节点,他创作的“三猴头”:三只猴子通灵一般同时活动的机关让他一举成名。之后, “三猴头”又发展成“九头美猴王”:由九个猴头组成,九个猴头的九张嘴巴都能动,五双眼睛能眨眼,创造了木偶雕刻艺术的又一高峰。
从保护到传承
和其他传统艺术面临的尴尬一样,木偶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艺术与市场之间也有很多问题。黄清辉说,本地***府开始重视保护传统艺术文化,时间并不长,是因为木偶艺术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而这张名片其实要拜台湾所赐。九十年代,有一大批的台湾客人来到泉州,对精致的泉州木偶雕刻趋之若鹜,甚至到了有多少收多少的程度。如今我们称之为“国宝”的江加走大师的作品,有百分之九十都被台湾鉴赏家所收购。台湾人对木偶的执着与追求,客观上推动了闽南木偶文化更好地走向市场。
除了***的推动,民间的传承来得更加重要。黄清辉收过徒弟,真切感觉到传承的难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坐不住,你要他们一天十个小时坐在那里,基本上没人做得到。而且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的多,家长也不同意。”他说,现在打算来学木偶雕刻的小孩子,都是抱着念“兴趣班”的心态来的,吃不了苦,如果他要再收徒弟,只有一个要求,便是真心热爱木偶雕刻这个行业。
黄清辉到目前为止收过的最好的徒弟,是他的儿子黄江毅。作为泉州锦绣庄最年轻的木偶表演者,也是泉州惟一的年轻木偶演员,黄江毅继承了父亲的沉着与忍耐,在木偶雕刻和木偶表演上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