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卜居》篇中有个辩证思维的经典句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对而言,事物是各有长处和短处的。但是,我们在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多方面地进行考查,因而得出了片面的、错误的结论。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断: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么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相信,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一定会和前面的富人一样,首先怀疑的是自己家人以外的所有人。(2003年高考河南一考生《相信事实,相信真理》)
考生在转述了试题所给的寓言故事后,武断地指出:“我相信,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一定会和前面的富人一样,首先怀疑的是自己家人以外的所有人。”这话说得“过了头”,因为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持“智子疑邻”式的思维方式。《相信事实,相信真理》一文就输在了这个“过头话”上。“过头话”导致了观点的错误,违背了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思想健康”的要求。
“过头话”,即说理绝对化,持论片面化。那么,怎样解决此类问题呢?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试看《戒贪养廉》一文是怎样用联系的观点,就“贪”字展开论述的:
贪从何来?康德说:“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事物无止境的欲望。”一个“无止境”,道出了贪者的心理源头。对某些事物的追求,是人们正常的内心需要,正如饥饿者渴望能够饱餐一顿,贫穷者渴望得到一笔财富一样,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倘若一个饥饿者在享受一顿美餐之后,还想要一座银山,贫穷者在得到一笔财富之后,还想要一座金山,这便是“贪”了,因为他的需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而变成无休止的欲望了。不要小看这种欲望,它包罗万象,名目繁多:有人贪色,有人贪财,有人贪酒……凡是沾上这种习气的,小则毁了自己,大则祸国殃民,贻害四方。古往今来,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唐后主李煜,贪恋绝色佳人,最终落得“垂泪对宫娥”“北面为臣虏”的可悲结局。
这段议论,紧密围绕一个“贪”字,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析因论果,深入挖掘“贪”的思想根源,揭示“贪”对个人和社会的恶劣影响,议论周严而富有警世作用。
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做出正确推断。
试看《“差生”不差》一文是怎样看待“差生”的:
……实践表明,每个差生都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很差。有的某些学科成绩差,但另外一些学科成绩却相当优异;有的课本知识学得不太好,但课外知识面却很宽广;有的虽然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低,但走上工作岗位后成绩却十分惊人。浙江金华市一位在校表现一般、成绩下等的初二学生却在全国性的美术设计征稿比赛中荣登榜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做学生时,“智力不佳,反应迟钝”,被老师视为“笨头笨脑的孩子”;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勤奋攻读,潜心钻研,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为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深广的领域。由此可见,“聪明”和“愚笨”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
这段文字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差生”,并用典型的例证指出:“差生”不差,“差生”不仅可以转变为优秀学生,而且还可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和科学事业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