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诗篇1
关键词:咏雪诗;雪中见智;雪中见情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唐代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出游,经过某县参***大人的阔宅,一时兴起便入内闲游。不料天色骤变,下起大雪,他急忙奔进屋内。张打油被窗外的奇妙雪景所吸引,不由诗兴大发,便提笔蘸墨在墙上写下《雪诗》一首: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写罢诗,便掷笔而去。参正办完公事回宅发现张打油的诗,勃然大怒,便派人把他抓来,问他为什么乱画。张打油答道:“想我张打油,只会吟诗作文,不会胡写乱画。如不信,请另命一题如何?”
当时南阳被安禄山叛***围困,欲请禁兵出救,参***即以此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听后稍一思索,便朗声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参***一昕,觉得跟墙上题诗的风格完全两样,就说道:“哈哈,扑看来这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写的!”可是他听张打油念完下面的几句,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张打油的全诗是:
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听罢,觉得诗虽称不上高明,但亦算扣题即景,通俗形象,便把他放了。有此波折,张打油之名便流传开了。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这些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不过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下面这首《雪诗》:
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但那雪花狂舞,天地间一片银白的景色早已跃然纸上。遣词用字,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打油诗定名之后,似乎代有传人。《读者》上曾发过这样一首郎中《咏雪》诗:“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以最不洁的东西来比兴最纯洁的白雪,虽然粗鄙可笑甚至有些俗不可耐,让人匪夷所思,感觉不到一丝美感,但却非常符合一位老中医的职业特点。读来也饶有兴趣。
有人以为俚俗打油诗全出于文化不高的下里巴人,其实也是个严重的误解。《笑笑录》引《梅窗小史》载:“益都赵秉忠,状元及第。青州府县公宴,值大雪,联吟,道日:
‘剪碎鹅毛空中舞,’府日:‘山南山北不见土’,县日:‘琉璃碧瓦变成银’,公曰:‘面糊糊了青州府’。左右皆匿笑。”旁边的人暗笑什么?笑地方长官之类的高层台面人物,附庸风雅也不过是打油诗水平也。
雪中见智
刘于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有“咏絮之才”美称的谢道韫的咏雪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
清朝乾隆、嘉靖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小孩,名叫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他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空闲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杂工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这联的意思是:观音是雪堆的,太阳一照,它便溶化了,以为是回到了南海。
众小沙弥,虽然也与法师元空学习到不少知识,但是毕竟有限,想了半天没有答上,只好摇头。元空看看王尔烈,意思让他来答。王尔烈明白,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那云朵有各种各样形状,有的竟像罗汉,而且越看越像,越想越像。于是,他稍一思索,出口答道:“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他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此联对冬天堆雪人,天空云变罗汉的奇趣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用拟人手法把地上的积雪(雪人)和天上的行云描绘得既形象又生动,而且静态与动态并存,真是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妙不可言。读毕,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冬雪初霁的风景。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称赞不已。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的茶童。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点之下,25岁的他考取乡试拔贡。39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库全书的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
据说乾隆皇帝游西湖时,沈德潜随驾,适逢大雪纷纷,四山皆白,碧波银影,景色宜人。乾隆帝见景诗性大发,信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说到这里,乾隆帝再也续不出下文,沈德潜私下发笑:这叫什么诗!“他见乾隆一脸窘相,灵机一动,高声奏道:“万岁爷的诗乃千古妙句!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
“飞入芦花都不见。”一个妙句,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使一首平淡无味的诗“起死回生”白色的雪花与白色的芦花连成一片,天地苍茫,迷蒙混沌,动感地写出了冬的神韵,意境深邃苍茫,构思奇特精妙。不仅如此,沈德潜说“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一句,可谓机智巧妙,一语解了乾隆帝的困围。
咏雪诗篇2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我国浩瀚的诗歌长河中,有一股不小的支流就是咏物诗。唐代是咏物诗发展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咏物诗虽说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但这种“物”绝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所以诗人在选取所咏之物时会注重其审美价值、文化涵养,即它所具有的诗人给它注入的民族精神含量。
梅是花中君子之首,中国人对梅花向来就有深厚的感情,它能傲雪凌霜,是“东风第一枝”,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这种独步早春的精神,不畏霜雪的气质,正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因此百花之中,诗人对梅最为钟情,古往今来咏花的诗作中,以梅为题者最多。这些作品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无论哪种,都形象地表现出文人志士们的节操和情怀。因此,文人们往往以梅花作为知己,并且以人格化的手法将梅花的形态特征、节操神韵表露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咏梅,常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诗人的个人感受,并在艺术上达到一种情景交融、兴象玲珑的境界。往往侧重写梅的精神世界,刻画梅花傲寒的品性,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写梅花不畏严寒、孤根独暖的秉性。第二联诗人用平淡无奇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雪掩孤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写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愈发见于言外。末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热心功名,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做伴,但犹有“孤根暖独回”,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全诗以清丽的语言,蕴藉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曰:“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作融怀古、思乡、忧国、念民之情于一体,全篇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且越好。而此诗通篇都体现出一“愁”字,有诗人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还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愁,千愁百感,真切深挚。因此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李商隐《忆梅》也堪称咏梅诗的佳品:“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写“寒梅”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早秀先凋,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常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咏物诗最好是“写气***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李商隐的这两首咏梅诗正是这样,既生动地描绘出了梅花的形貌,又曲折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情,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文人咏梅,都是将梅作为精神格调的象征。
由此可见梅花作为一种意象,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何乔新《和梅花百咏序》认为,梅花虽然只是一种花木,但也是一种君子品德的代表:“其花素而不妖,君子淡而不厌似之其气香;远而益清,君子暗而日章类焉;吐花于冰雪之际,敛实于暄妍之时,君子之乐幽雅而远纷华。”因此,在梅身上,可以看出梅之风韵、梅之精神和梅之气节。“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有‘四贵’,贵希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潜确类书》)“梅备‘五善’,博于济物,仁也;不挠于时,义也;生不相陵,礼也;审于择友,智也;出不衍其期,信也。”(姚涞《梅花记》)由此可见,梅的身上的确集聚着丰富而深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梅花暗香浮动、傲雪凌寒,冰雪为它的节操作证,桃李因它的冷艳失色。梅花虽然有着绝世的风华,但却兼备强者的寂寞。它像冰玉一样的孤清,出尘绝俗。所以,诗人们为自己塑造了理想人格的典型,把各种旷世的孤怀、岁寒的心事,一起倾诉给它。
咏雪诗篇3
关键词:秋瑾咏植物诗人格蕴涵艺术特点
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女***家,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她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词,仅《秋瑾集》就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1],共二百四十余首。秋瑾的诗歌,大体可以1903年入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事变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抒怀之作,虽然不能与其后期诗词相比,但从具体内容看,这些诗歌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咏植物的诗歌,蕴涵着她的人格,体现了她的思想,并且直接影响了她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过去研究秋瑾诗歌注重后期的***诗,对咏颂花草诗的研究较少。其实,秋瑾咏植物诗中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少女思想的反映,也是她后期思想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她后期的写作心态,在其一生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秋瑾集》[2]中,直接咏植物的诗歌有二十首,它们是:《残菊》、《分韵赋・柳》、《分韵赋・梅》、《分韵赋・玫瑰》、《分韵赋・秋海棠》、《分韵赋・杜鹃花》、《分韵赋・芍药》、《分韵赋・桃花》、《分韵赋・兰花》、《菊》、《白梅》、《咏白梅》、《秋菊》、《春柳》四章、《红莲》、《白莲》、《水仙花》、《梅》十章、《春草》、《咏白梅》。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很多都代表了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对高尚的人格品质的追求。研究这些诗歌可以了解秋瑾前期的人格蕴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她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咏植物诗中的人格蕴涵
秋瑾是出自仕宦家庭的闺秀,性格豪爽,有正义感,有才学,娴于辞令,好吟诗作词。在少女时代还练就了骑马、使剑的本领,以及一身精湛的武艺。家庭的宠爱,古代剑侠的影响,加上奔放不羁的生活,塑造了秋瑾豪放的性格。在她的那些咏植物的诗中,能以真情咏物,在咏物的过程中不仅抒发了自己喜怒哀乐,还把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物象之上。在这些诗中,物象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外化,其人格精神与菊、梅、杜鹃、海棠、莲等植物融合在一起,物我交融,不分彼此。黄宗羲在《景妙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秋瑾的这些咏植物的诗亦如此,她注入了自己的真情,许多物象蕴涵着她所追求的人格精神。
(一)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使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秋瑾酷爱梅,在她的咏花诗中,咏梅的就有五题十四首之多。寓意尤为明显的是她的《梅》十章。她以“侠骨棱棱”的梅赞颂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风神:
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棱棱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又如: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晶莹如玉的梅花不怕霜雪,再冷也不愿依傍在华丽的高楼里。厌恶富贵,蔑视世俗,不趋时附势,不去依傍琼楼、攀附显贵以取恩宠,而是倔然挺立于严霜寒雪之中,这就是诗人的人格。“标格原因***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更透露出诗人追求人格***,维护个性尊严的新的时代气息。其他如《白梅》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
仙人缟袂倚重门,笑掷明珠幻絮魂。
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
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自怜标格异,肯因容易便承恩?
诗中,白梅穿着“缟袂”,“笑掷明珠”,潇洒自由,坚强的白梅独自月游。秋瑾借白梅的形象,抒发自己玉骨冰姿以及标格***的精神,表示自己决不做那种“承恩”之人。
在《梅》十章中写道:“如何不遇林和靖?漂泊天涯更水涯。”“可怜憔悴罗浮客,***零霜碎雨中。”“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自怜风骨难谐俗,到处逢迎百不售。”
这些诗句中梅的艺术形象,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志难偕俗的叛逆性格,以及不畏、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梅为百花魁,梅之傲雪,梅之清香,梅之高雅,素为诗人所称颂。在秋瑾的咏梅诗中,用梅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的诗还很多。如《梅》:
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
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
再如《咏白梅》:
雪玉妆成千万枝,冰霜雅操最宜诗。
花坛独步盈盈立,嫩萼含葩淡淡姿。
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
孤山处士空唐突,未许门墙网粉施!
又如《梅》(十章):
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
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
梅花“江南品最高”,她不庸俗,“不与夭桃一例娇”。风雪中的白梅如玉般的枝条,盈盈地独步,嫩萼淡淡的姿态,多么高洁!诗人以梅自喻,称颂了梅花高洁不俗的坚贞品质,抒写了作者傲岸不羁、不随俗俯仰、追求高洁不俗的高尚人格。
(二)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花凋谢后傲霜怒放,具有一种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秋瑾的《菊》写道:“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赞颂的就是这种气节和精神。这首诗作于湖南时期,秋瑾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情调上由以前的欢快转向冷静,而且在题材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偏重于春天以及艳的花木,多写带刚劲之气的菊、梅等,表现了她那种孤高、自洁、顽强的性格。她描写的形象为后人留下的就是那种献身***的精神和“铁骨霜姿”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她的人格追求。
傲霜而放,花谢也不随风飘零,多为诗人所称道。秋瑾有一首《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雪,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这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一句是:“残菊犹能傲霜雪”。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在冷风之中仍然表现出一种高傲的气质,这也正是秋瑾自身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有它的美,连开败的都能让人感觉它那坚毅的生命力,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这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诗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也是自比。
(三)秋瑾平生非常爱花,她在《水仙花》一诗中吟道:“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这恐怕是她写了这么多咏花诗的重要原因吧,但是这并非是一般女子闺阁本色的流露,而是她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她钟爱梅、兰、菊的风骨和品质,表现了自己与黑暗现实尖锐对立的志趣、抱负和“性难偕俗、身无媚骨”的高洁襟怀。她写过一首意义深远的《兰花》诗: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在众多的花种当中,兰花“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美花配美人,多么的高雅!“羞伍凡葩斗艳俦”这是与凡花的区别。这首诗虽是为其嫂张淳芝所画兰花而题的诗,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它寄托着秋瑾高洁的情操和羞与流俗为伍的高贵人格品质。此外,她还有《水仙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是赞水仙花的洁白、芳香,使人爱水仙成“癖”,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还有一首《红莲》反映的也是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处士豪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这首诗借吟咏红莲歌颂了那种天生丽质的纯洁品格,这是她一生追求的美好人生,也是她个人人格的绝好写照。另外一首《白莲》也写于同一时期,咏颂对象不同,但表达的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是一样的。
(四)秋瑾是近代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反对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从切身体会中逐步形成的。她不甘心被视为弱者的思想,在咏花诗中也有体现。她少女时代的《桃花》诗,大胆地想象桃花自瑶池被谪向人间,特为闺中的妇女开放,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艳色芳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
料因王母瑶池谪,独向深闺仕女开。
前面已经说过,她喜欢高洁素雅,她有一首诗:“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这很好地体现了她的人格。秋瑾貌美,心灵更美,她喜欢质朴、高洁,反对粉饰,这样的爱好和美学观,在当时来讲,是反传统的,逆世俗的。她在《梅》十章也说:“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与这种反传统美学观相适应,在《桃花》中表示对娇艳的桃花不赞赏,她认为那是一种富贵华丽,独为贵族妇女所欣赏。诗人对色艳芳浓的桃花的这种态度,也正是她厌恶艳妆浓抹和富贵气的一种表现,也是她不热衷势利的高贵人格的一种反映。
秋瑾追求自由爱情,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在《秋海棠》一诗中表达出来: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封建包办婚姻给她带来很深的痛苦,使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妇女要改变受压迫、被轻视的地位,只有***自强、争***。这正是她后来成为妇女运动先驱者的思想基础。
秋瑾爱国主义人格精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在她的咏花诗中也闪现着耀眼的光彩。如《杜鹃花》,就不是一首寻常的慨叹春光易逝之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象征爱国志士的杜鹃鸟啼血以挽留春天,却依然无济于事。作者眼见祖国大好河山一天天沦丧,志士前赴后继却不能挽住危局,而她自己虽然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青年时代,但无法实现抱负。壮怀激烈的秋瑾只能发出报国无门的慨叹、感时伤世的忧愤。这些都体现出她崇高的人格。
二、咏植物诗的艺术特点
在近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秋瑾咏植物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这些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典数目多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春柳》四章中用典数达27处。整首诗通过柳树多种典故的使用,表达了秋瑾对春光、对柳树的热爱,对那些虚掷时光、以春柳为玩吟的人的不满和鄙视。下面将其咏植物的诗中的典故一一列举,来说明其诗歌特征:
《残菊》:残菊犹能熬霜雪、白眼;
《分韵赋・柳》:舞楚腰、颦恨、灞陵桥;
《分韵赋・梅》:庾岭、清香、夭桃;
《分韵赋・玫瑰》:种玉堂、和露斗新妆、第一香;
《分韵赋・秋海棠》:一丛浅淡一丛浓;
《分韵赋・杜鹃花》: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
《分韵赋・芍药》:将离、减却腰间金带围;
《分韵赋・桃花》:夹岸栽、苎萝溪下水潆洄、王母瑶池谪;
《分韵赋・兰花》: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菊》:彭泽、黄花;
《白梅》:笑掷明珠幻絮魂、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洛妃玉骨风前影、倩女冰姿月下痕;
《咏白梅》:雅操、独步、嫩萼含葩淡淡姿、孤山处士空唐突;
《秋菊》:篱下墙边处处栽、千枝喜向谢庭开、冷吟、醉酹寒香拨旧醅、帘卷西风人比瘦、曾闻解组陶彭泽、圃露庭霜手自培;
《春柳》四章:汁染衣、陌上烟轻、帘前香暖燕双飞、先生园巷、处士楼台、白门、珠帘画舫绿沙洲、廉吏宅、美人楼、欧阳堂外、苏小门边、陌上萋萋、征夫何处觅封侯、近拂楼头远拂桥、隋堤、龙池、雀舫、一曲竞歌、三眠学舞楚宫腰、蛾眉样、和雨拖烟、灵和惯妒舞腰肢、五斗、紫芝、永丰坊;
《红莲》:洛妃乘醉下瑶台、次第裁、处士豪忆梅、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白莲》:水云乡、东皇、红尘、寒簧;
《水仙花》:凌波女、嫩白应欺雪;
《梅》十章:瑶台、林和靖、嫁东风、罗浮客、天涯沦落、女郎身、一枝安、宋相端严见亦难、东阁、自怜风骨难谐俗、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已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回思何逊太风豪、每遇花时折柬招、孤山林下三千树、冰姿不怕雪霜侵。
从以上列举的典故中可以看出秋瑾在咏植物诗中运用典故的频繁程度,她借前人之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其咏物诗的个性特点。
(二)用“变态”的女性心理书写思想是秋瑾咏植物诗中的一个特点。古代女性咏物或为解闺中之闷,或表思念之情,或渴望爱情的甜蜜,这都是一个封建时代少女正常的心理,但是秋瑾的心理则是反其道而行的叛逆心理。这里的“变态”女性心理表现为:化柔情为强悍。铁骨不是柔情,“冰姿不怕雪霜侵”不是柔情,“残菊犹能傲霜雪”亦不是柔情。“争奈黄花耐晚风”、“几度开来斗晚风”这是强悍的男子之气概,铮铮铁骨而不带半点懦弱,化庸俗为高雅,秋瑾笔下的植物不是妖艳、富贵、世俗的,而是孤傲幽洁、高雅脱俗的。如“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这些梅、兰高洁不俗的品质是高雅的映射。《秋海棠》的“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和《梅》十章的“漫劳江北忆江南,淡泊由来分以甘。吟得百花头上句,又同霜雪斗春!”歌颂它们敢于同风霜斗争的精神,不仅如此,她还赞扬它们抗拒浊世污染,不因富贵而易志的品格,化羞涩为大方。秋瑾咏花性格不含蓄,不含羞涩的表情,这里只有满怀热情的梅花,“铁骨霜姿”的。
(三)“引领时代精神,侠骨豪情尽情释放”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咏物诗发展到近代,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抒怀而咏物,而是为了理想,为了时代的使命而咏。秋瑾就是将咏植物来作为引爆***思想的前奏,为呼唤历史使命打下思想基础的女诗人。秋瑾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代社会,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她咏花咏树不是无病,而是不甘于被封建思想束缚,她敢于冲出封建的牢笼,“不与夭桃一例娇”,虽然“天涯沦落无人惜”,但是始终相信“残菊犹能傲霜雪”。作为一个女性,她不是第一个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人,但是在咏物诗的历史中,秋瑾却是将反抗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咏植物言志的第一人。启蒙思想带给她新的希望,诗中的侠骨精神是她情感的强烈表达,是振奋的。她带来了侠骨时代的诗歌风格,给近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动力,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呼唤着历史的使命。
(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是秋瑾咏植物诗的又一个特点。瑾弟秋宗章说:“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沾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3]这段话概括了秋瑾艺术风格的特点,同时也是她咏花诗内涵的体现。她的诗《白莲》这样写:“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还有《梅》十章:“举世竞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咏白梅》:“仙子白衣初谪降,佳人素袂最相思。”这些虽然是她咏花之作,但从中表露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喜爱素朴、质雅,反对伪饰、雕琢。秋瑾这种美学观与她坦诚、热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率、热诚,故反对伪饰、虚妄、华而不实,惟其坦诚、热诚,故尚质朴、重本色。”[4]了解了这个特点,对其后期作品的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秋瑾在咏花咏树咏草的诗歌中寄寓了她的崇高人格精神以及表达了她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其咏植物诗的一种特征。秋瑾的这种审美取向,在这些咏植物的诗中都有体现。秋瑾将历代人们对这些花草树品质特性的概括运用到咏植物诗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感染力。虽然这些咏植物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不尽完美之处,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研究和总结这些诗歌,对研究秋瑾的后期诗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咏植物诗的不完美也影响不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秋瑾对近代诗歌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郭长海同志的《秋瑾集外诗辑存》录14首,《学术月刊》1981年第8期刊徐培均同志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录1首。其他尚有部分致陈天华、徐锡麟的诗词未刊行。
[2]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秋宗章:《六六私乘补遗》,东南日报・吴越春秋,第348―370期。
[4]郭延礼:《秋瑾资料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5页。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长海,郭君兮.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6]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一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8]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山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二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华南师范大学近代文学研究室编.中国近代文学评林(第三辑)[M].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
咏雪诗篇4
关键词:诗歌 标题 诗类 增删调换 建模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重视诗歌的标题,对标题一扫而过,或者干脆就不读标题,径直读诗。其实诗歌的标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重视标题,认真阅读标题,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歌体裁,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些诗是咏物诗,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删 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化长为短,显类别,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删减为:白雪歌,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删减,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删减,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增 对标题进行扩展,化简为繁,显背景,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 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标题就变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标题就变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替换掉柳州城楼,就可以变为,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 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变序调整,可变为,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标题的特点,诗歌的要素,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 咏柳、咏鹅、咏松、、题竹石、在狱咏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题)、(赞)、(赋)、(吟)+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 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别)+人+事。
4.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时间)+忆(怀)+人。
5.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人)+(怀古)。
6.闺怨宫怨诗建模 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宫)+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从内容上,表现技巧上,语言上,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咏雪诗篇5
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得安静不张扬,美得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映辉,明也。
全国各地,赏雪的绝佳处数不胜数,且各有特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山巅,有一美景叫“南山积雪”,在绚丽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的银光,乾隆皇帝曾写诗咏道:“芙蓉十二列峰容,最喜寒英缀古松。此景只宜诗想象,留观直待到深冬。”北京的“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每当雪日初晴,座座山峰白雪皑皑,美不胜收。杭州的“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在云南大理,洱海与西岸苍山积雪交相辉映,构成“银山玉洱”,在当地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中,惟雪景与月景最为引人入胜。台湾终年高温,长夏无冬,但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积雪,著名的“玉山积雪”就是台湾八景之一,因山上常年积雪,故有“玉山”之称。在隆冬季节,一座座银装素裹的山峰,与苍翠的林木相互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一时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看到飘飘的雪花,总会联想起各种各样的咏雪诗。
咏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咏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头式的近景:井口成了黑窟窿,黄狗因下雪而成了白的,白狗则因浑身披雪而显得臃肿。此诗虽粗放却准确,虽俚俗却传神,当然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此诗不着一个“雪”字,却尽扣“雪”字,可谓含而不露。民间多以此诗作谜面,可见此诗极具诱人的娱乐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咏雪诗中也有极雅致的,如元代吴澄《咏雪》诗的后四句:“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由雪景联想到仙人吹笛、琼花落地,果然雅极美极。
咏雪诗中最有气魄的句子,当数宋人张元的那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将漫天飞雪说成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力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一下子就突出了满天飞雪的宏大气势。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此句经同志“点化”后,立刻变得生机勃勃:“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瞧!在笔下,“败鳞残甲”已“搅得周天寒彻”了,这就突出了“莽莽昆仑”的寒威之烈!而且,即使昆仑如此多雪,***人却照样可以“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又是多么高大的形象!
此时,倘若细细品味一些嵌有“雪”字的对联,则更添几分情趣。
相传,宋代文豪坡任杭州知府时,曾到当地一寺院内游玩,并在寺院内的一亭中融雪煮茶,时人便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并撰一上联:“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但一时难续下联。直至数百年之后的清代,西泠印社创办之后,有人以西泠印社构思,才续了下联:“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上下联得体工整,妙思巧成,耐人寻味。
宋代文豪坡常与黄山谷作对互娱。一次,两人外出游玩,不知不觉已晚霞满天,黄山谷便借景吟道:“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坡不甘示弱,随口对出下联:“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话音一落,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原来上下联巧在各自嵌入词牌名《满江红》和《普天乐》,且与各自联句融于一体,让人击节称妙。
南宋进士李焘幼年时就能与人吟诗对句。一次,他的私塾老师路过池塘,触景生情吟道:“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跟随的李焘应声答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上联想象奇特,风使水“皱面”,下联对答巧妙,雪让山“白头”,纵观上下联,联语赋予绿水、青山以生命感,新意迭出,令人叫绝。
明代学者王j少年时才学过人。一年冬天,其父见雪过天晴,屋上的积雪融化,即景吟出上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水。”并要王j对出下联。王j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上下联虽语出自然,却自然中见新意,读来极具情趣。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寻访浙东四位才子,一天路过一凉亭。遇凉亭中的四人谈吐不凡,便聊了起来,其中一位姓高的的才子吟出一上联:“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吟罢,拱手请纪晓岚续对,纪晓岚随即对道:“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众才子听罢,不禁击掌赞叹,连夸纪学士才华出众。
咏雪诗篇6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笔者有意识探索了文学意味与文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书卷生活。
一、诗入课:辉煌的谢安家族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感慨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二、故事馆:创造性讲述故事
板块一: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纠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王凝之/妻也”的停顿,指导“公大笑乐”的读法,生齐读。
板块二:疏通文意,讲得清楚
1.自读互译:根据注解,自己给自己讲清楚,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
2.掌握词语
①抢答: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得很快。骤:迅疾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 即:就是。
②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知识掌握词语。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利用成语“暴风骤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来理解“雪骤”的“骤”:迅疾,“因风起”的“因”:趁着。
3.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修改。
板块三:创造想象,讲述故事
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要求展开想象,补充内容,再现情境。
三、人物馆:揣摩人物情态
1.感受场景气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宰相家庭中温馨的故事,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资料助读
诗礼之家
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
“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佳人了。
2.揣摩人物表情:文中谢安有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请从文中发现、想象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__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___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提示:“差可拟”、“未若”大有文章,你从中发现兄子、兄女说话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侄儿不假思索,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谢道韫是思考后回答,自信且文字优美。)
3.表情朗读课文: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故事情境。分小组,分角色(叙述者、谢太傅、谢道韫)。
4.比较探究:课文结尾的“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下面材料中谢安那么镇静,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为什么在《咏雪》中却“大笑”?
拓展阅读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雅量》)
屏示材料,教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师生直译材料,并补充介绍:谢安可谓名士中的名士,他不到二十岁就名动江南,后来长期隐居在会稽东山,以至于东晋朝野一片喟叹:“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来他“东山再起”,以旷远之气度,智平桓温之乱,而后纹秤谈兵,谈笑间前秦百万雄师灰飞烟灭。其风流儒雅,千载而下令狂放自负如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不已。
四、文学馆:玩味咏雪意趣
1.“公大笑乐”,因何而“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重点解读:
“乐”“柳絮”一喻。从作者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看来,这里有一个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想必谢太傅亦然。“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是一定要有意象的,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相对而言,“柳絮”好就好在有意象。
资料助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曹雪芹《红楼梦》
咏絮才高、咏絮才: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从古至今,有许多传奇女子,但拿济尼的话来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玄之妹,嫁顾家)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从中不难看出时人对谢道韫的赞赏与敬重。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时过境迁,当年语惊四座的咏絮之才此时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
2.你也有“咏絮之才”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 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
学生提笔写一写,再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列创写交流:未若鹅毛当空舞、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天仙散百荷、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白蝶翩跹舞。
3.小结:魏晋名流,灿若群星,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诸如此类轶闻趣事,名士教科书《世说新语》多有记载,愿同学们如老师一样常读不厌。
咏雪诗篇7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职回家、丁忧守丧期间。李商隐因母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秩序须守孝三年。彼时诗人已然进入人生中年,混迹官场也已多年,晚唐官场一片混乱,朋***纷争犬牙交错难解难分,李商隐一介书生,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深陷当时***坛上牛李***争的***治漩涡之中,左不得右不得,动辄得咎。如此官场,小人最容易得志,正直之士不受待见。原来李商隐天资聪慧,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可自进入官场之后,一系列不幸和打击扑向他,猝不及防。现在趁着守孝闲居,暂时远离是非,诗以明志。于是便有了《题小松》这首一吐内心抑郁愤懑之气的诗歌。
诗以一人称手法将诗人置身诗中,和庭中小松以“君”呼之,说:我爱你孤傲青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在夏日暑天,你那细叶轻阴给小院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时,人们争相吹捧桃李的红花白朵,此时的你虽然被人冷落,显得寂寞凄凉,但只要一到霜凄雪紧的严冬季节,桃李凋谢,只有你经冬不凋,郁郁葱葱,连孔夫子也要不禁赞叹“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你四季常青,不变枯荣,枯荣变换的是人们浅薄的眼光;而一旦长成百尺参天的大树,人们就会发现你才是真正的廊庙栋梁之材。快去告诉劝诫那些总喜欢前往西园(皇家园林)观花的车马游人吧:在雪飞霜落的园中,桃李枝叶摇落光秃秃,他们此时赴园中观赏桃李的愿望一定会落空,徒留悲伤;还不如去欣赏那百尺青松。
诗人笔墨饱蘸深情,热烈赞颂庭中小松,寄寓的是其孤傲清高的才情和***治抱负;诗中通过对比,以不耐霜雪的桃李辛辣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邀宠之徒,表达对世俗的鄙夷与愤懑。
咏雪诗篇8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三、以梅花为意象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洁的品行,让历代的诗人为之侧目。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陈知柔在《休斋诗化》中有一段论述杜甫的话:(杜甫诗)“荷叶荷花净如拭”,次有得于佛书,以清净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净,独子美识之。从陈知柔的言辞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与荷花之清净,实在是诗圣人格一体的两面,表达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阶位。“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园小梅》)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百世的咏梅绝调来。梅花在他的笔下高洁脱俗,不染纤尘,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昏黄朦胧的月色洒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它构建出了圆融朦胧的意境,而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出来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还有“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陆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张道洽,《咏梅》),“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元]冯子振,《西湖梅》),等等。
从中国的梅花诗中,实可以看出诗人的万古诗心。对作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赞美,对脱俗清纯世界的营构,最终还是想传达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论述的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来讲,是逐渐递进的,是为了探索出一种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咏雪诗篇9
1.描绘情态。这类咏物诗主要对物象进行生动描摹,传达出物象内在的神韵。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句写整体,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写柳枝,柳枝犹如丝带,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而第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我们仿佛看见春风像一个垂发飘拂的妙龄女子,正在柳丛中舞动剪刀,轻巧地剪出一条条青绿色的丝带,那姿态美妙动人,真是绘形于纸上,传神在眼前。
2.托物寓意。此类咏物诗常以比兴起笔,借物来传达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品格。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鸟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鸟和林间画眉鸟作对比,表明诗人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托物言志。此类诗,表面上看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人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又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4.以物喻人。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诗人自己。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耕犁千亩”“力尽筋疲”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牛却功成不居,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即使自己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诗歌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
早 梅
[唐]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咏梅诗,试具体分析首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咏雪诗篇10
梅花的美在于凌寒脱俗的本性。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代诗人王冕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梅花的美在于未动意先香。宋代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如此诠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超越了生命的花季,梅属于冬天,却用火的青春与生命,向人们展示出春意里的情怀;梅花的美还在于形韵凝神质。“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笔下的《红梅》通过几个对比就将它的神韵一览无遗的反衬出来。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而多了几许画意。同样是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的另一首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就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又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梅花是人间的使者,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 赏梅,写梅,画梅, 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在王维的笔下演化成了故乡的象征、乡愁的载体。“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此诗的典故说的是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为的就是一睹梅的芳容。“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诗中提到的林和靖即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 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山园小梅》诗作里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传世诗句。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穿越风,穿越雪,穿越严寒。梅用傲骨让短暂的花季成为永恒的仰视,从而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笔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