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10篇

地质环境篇1

[关键词]城市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调查 探讨

[中***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02-1

1城市地质调查概述

1.1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和人类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壳表层,包含了和城市建设及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水、土及地质灾害等。

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是综合运用现代勘查技术,进行城市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岩土结构、水土地球化学背景及污染情况、地质灾害方面的探明工作,进而获得综合地学信息,最终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及服务系统,来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数据。

1.2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意义

1.2.1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城市区域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城市地质调查通过综合运用钻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勘察方法,系统的对城市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进行查验和探测,从而形成相关的专题资料,并通过建立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从而城市的规划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的数据和依据。

1.2.2探明地质灾害,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城市地质环境严重恶化和环境容量不断萎缩的直接表现就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备突发性、预测难及灾害性大等特点,严重的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充分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具体分布情况等,合理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地质在哈监测预警系统等,能够为城市防止地质灾害及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

1.2.3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污染

通过城市地质调查,开展土地放射性污染、土壤地学化学调查等,充分掌握土壤的污染现状,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等。同时科学评估现有垃圾堆放场所的环境污染情况及危害程度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污染,尤其需要防止污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2实例分析

A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为发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显著,并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规模。加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各项基本建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然而该城市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还不够,目前尚未建立指导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及工程建设的大比例尺的基础性地质***件。

此外,该城市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发展,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张,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尤为必要。

2.1城市地质调查的内容

第一,地质灾害调查。充分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情况、影响程度及对灾害的反应等,建立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首先,研究城市地质灾害系统。分析该城市斜坡类型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断裂活动及其他地质灾害的成因、诱发因素、形成的主要机理、发生的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其次,在重点城区及经济发达区域内开展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化对于地质灾害的脆弱性的评价,将地质灾害风险、影响范围、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作为主要研究主线,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共生性,探索并建立反映地质过程、地质现象、地质规模、地质频率和速率的城市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城市对地质灾害的反应能力;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数据和资料,建立健全城市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地质灾害的发展情况。

第二,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由于A市中分布了大面积的花岗岩,花岗岩属于放射性较强的岩石类型,且该市人口较为集中。所以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并检测土壤、建筑石矿的放射性元素及地面放射异常程度,查明放射性异常源及其成因,并研究土壤放射性元素异常和岩石的放射性元素异常之间的关系及分布规律。

第三,固体废气物环境调查。在调查区域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的基础之上,探明废弃物的主要来源、组成方式、降解性能及填埋方式等。

第四,地下水污染调查。主要调查导致地下水污染源的类型、空间分布规律,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强度及接纳场所等。

2.2建立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能够主动监控城市内可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及时发现并提前进行预报,为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基础依据。A市的地质灾害数量相对较多,类型繁杂其规模较小,因此建立监测所有地质灾害的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灾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灾害点进行专业及系统监测,从而为城市地质灾害的提前预防及处置提供基础依据是可行的。

2.3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通过前期的地质调查研究,将调研得到的地质灾害、地质结构、岩土结构及地下水污染等基础数据录入到GIS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存储、处理及分析等功能,为后期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并不断更新调查数据,确保地质调查数据能够切实反映城市地质的真实情况。

总之,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矛盾日趋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城市地质调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城市地质调查,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依据和数据,并能有效防范城市地质灾害,是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篇2

关键词: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 地质构造

中***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18-02

1 水文地质

1.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下水的埋藏与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古地理及气象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矿区处于低山区,海拔高程1380-1710m,相对高差100-300m,山势陡峻,切割较强烈,切割深度100-150m。矿区北部为一条较大的冲沟;矿区南部冲沟较发育,其规模不一、形态各异。

干旱、多风、降雨集中的气候条件,对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地下水极为不利,地下水只有在沟谷洼地和河谷平原及裂隙发育的山区才能获得较多的渗入补给。

区域内水系不发育,沟谷是干涸的,只在洪水季节成为地表水的排泄通道。

1.2 含(隔)水层

(1)含水层。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2)隔水层。主要为分布在矿区中的岩体和岩脉,岩体和岩脉较完整,裂隙不发育,为隔水岩体或岩墙。

(3)透水不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区域内地形低洼地带,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结构较松散,透水但不含水。

1.3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区内没有大的地表水体,所以地下水没有接受地表水补给的条件,因此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迳流补给。由于地貌、构造、岩性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段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也不一。

山地区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由于山区长期遭受剥蚀,基岩,岩石风化破碎,裂隙发育,利于降水渗入,但是地形切割强烈,植被稀少,加之区内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多为暴雨形式的降水,地表流泄量很大,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量较小,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泄到区外,补给下游地下水或地表水体。

迳流区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地段,接受基岩裂隙水侧向入渗补给的沟谷砂砾石层潜水,逐步汇流于大沟谷,以潜流形式流向下游。

本区属干旱区,蒸发量大,而降雨量较小。因此蒸发排泄是本区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另外,地下水以迳流的方式排泄于区外、人畜的饮用及工农业用水也是本区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之一。

1.4 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

矿区处于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中部地势较高,南、北部地势低。最低点海拔高程为1387.60m,位于矿区西南部附近的召沟,最高点海拔高程为1718.5m,位于大白山。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补给、径流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南部的召沟,标高为1387.60m。大部分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2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1 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分布在区内各沟谷洼地。由一套黄色、灰黄色砂、砂砾石、砂卵砾石组成,厚度一般3-10m左右,最厚可达20m。水位埋深一般5-8m,水量不大,分布不均匀。在矿区内的大白山沟、召沟等一些大的沟谷中,由于含水层厚度略厚,所以水量相对较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些地段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30m3/d,富水性较差。而其它小的支沟中含水层很薄,富水性更差,大多为透水不含水层。

通过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中阴离子以HCO3-或HCO3-、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或Na+、Ca2+为主。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水质较好。

2.2 块状岩类裂隙水

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下元古界色尔腾山群、中元古代白云常合山序列、中元古界渣尔泰群以及各期侵入岩体中。下元古界色尔腾群岩性主要黑云斜长片岩夹薄层二云长石石英片岩及片状角闪磁铁石英岩;中元古界白云常合山序列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斑岩;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岩性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变质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二云石英片岩。

由于矿区处于低山区,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虽然裂隙发育,利于降水渗入,但是由于地形切割强烈,植被稀少,加之该地区处于干旱气候条件,降水量少而集中,暴雨形式的降水较多,降水一般以地表径流排泄为主,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量较小,所以该含水层的富水性较弱。根据水文地质钻孔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矿化度为>1g/L\

根据ZK206和ZK104号水文地质钻孔提水试验结果,该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0.0004-0.00055m/d。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含水层的富水性较差,水量贫乏。地下水位一般埋深在20-30m。

2.3 地表水

区内地表水贫乏,河谷为干河谷,仅在洪水季节成为地表水的排泄通道。

3 环境地质

3.1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3.1.1 地形、地貌

矿区处于低山区,最低点海拔高程为1387.6m,位于矿区西南部附近的召沟,最高点海拔高程为1718.5m,位于大白山。矿区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补给、径流区。矿区南部的召沟为矿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387.6m。

3.1.2 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本区除沟谷分布的第四系冲洪积外,主要分布的是下元古界色尔腾山群、中元古代白云常合山序列、中元古界渣尔泰群以及各期侵入岩体。

(2)地质构造。区内属阴山构造带南缘的一部分,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由大型的断裂造成了较大的断块山,随构造断裂的形成亦有大量的岩浆侵入。新构造运动在本区不发育。

(3)地震。根据国家GB18306-2001规范,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应地震烈度为7.5度。故本区属地震活动微弱地区。

(4)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内未见软弱夹层和活动性断裂的存在,矿区岩石大多属半坚硬岩-坚硬岩,局部为软弱岩,为抗软化的岩石或具软化性的岩石。如按剥离物岩石抗压强度分类,各岩石抗压强度均大于15Mpa,属于硬岩类。通过上述分析,岩石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按结构类型划分属块状结构,故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属块状岩类的简单型。

(5)水文地质条件。矿区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矿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质较好,矿区基岩裂隙水富水性较弱,矿体与裂隙含水层直接接触,裂隙水沿风化裂隙和构造断裂带直接进入矿坑,造成矿床充水,是矿床充水的直接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边界简单,矿床是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6)矿区环境地质类型。矿区内地广人稀,只有民稀疏分布的牧点,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下水水质良好,矿石和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故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属第一类,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

(7)区域稳定性评价。矿区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15g,根据国家GB18306-2001规范,属地震活动微弱区,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以7.5度进行设防。

3.2 矿区环境地质影响评价

矿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质较好,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静止水位普遍较高,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沟谷中,矿区开采后,若矿坑水和其它生产废水直接排放渗入到地下,将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另外、矿石和废石的大量堆放,会在降水淋滤的作用下,污染水渗入到地下,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因此,矿坑水及其它工业废水不应随意排放,应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选矿厂和尾矿库的地址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采矿排出的水和其它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收利用,以免对地下水造成水质污染。

3.3 矿区地下水开采所造成的影响

矿山开采后需要一定的水量,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发展,日需水量将进一步加大。而矿区地下水资源和补给量均有限,故矿山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科学合理地布置井位和井距,避免过量开采引起区域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造成井、泉枯竭和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3.4 土地植被影响的评价

地质环境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篇4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自然影响

中国地界广大、物种丰富,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给环境地质带来影响,从而引发灾害。当今社会过于重视经济发展,日益增多的国民数量迫使资源被大量开发,工厂以及住房的大肆建设使得土地过度开垦,再加上严峻的自然条件,这些都给地质环境带来危害。为了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对环境地质灾害的因素以及相对应的对策进行探讨至关重要。

1环境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影响:环境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自然变化所带来的地质影响,例如暴雨、飓风、暴雪等具有破坏力的自然变化,这些自然变化给原本稳定的地质环境造成难以预测的灾害。当前,气象节目在播报天气时,通常会与环境地质灾害结合起来进行播报,所以自然变化对环境地质灾害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短短几天的大暴雨或者是一两个月连续不断的细雨都会产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尤其是在容易下雨的季节,大暴雨或是持续的细雨都会引起河水上涨、洪涝严重,产生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的肆意横行,会使大部分人失去住所,严重的还会使人失去生还的机会,给国家以及人们带来的损失和伤痛较为惨重。地形地质等也会给环境地质带来影响,剧烈活动的地层会引发灾害。我国的地理环境可以划分为四大类: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高,地层活动尤为剧烈,更易发生雪崩、山体滑坡等环境地质灾害。丘陵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高,地层活动也较为活跃,易于发生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灾害。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低,地势平缓,容易发生地表下沉的环境地质灾害。盆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更低,地势也低,更容易发生地震的环境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进步,为了使经济快速的发展,建设项目不断涌现。例如,三峡大坝工程是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缺失的问题而建设,规模宏大,所占面积巨大。再比如,青藏铁路所涉及地域之广,将遥远的和内地连接起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也为的经济发展带来便利。工程建设会带来山坡边缘失衡、山坡底部不平稳、水土流失严重等环境地质灾害。人类在建设运输道路时,为了使运输道路更加平稳,利于运输,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在大面积挖掘山坡的边缘,导致山坡变得陡峭,而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就会产生山体滑坡的环境地质灾害。

2环境地质灾害防御的方法

2.1针对自然影响的防御方法

自然影响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无法避免,只能采取预防的手段,尽量避免它带来的灾害,自然影响的防御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地层下沉、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层下沉是地层质地松软造成地层的高度比标准高度低的一种地质运动。当前,我国地层下沉的城市有50个之多,处于平原地区的城市底层下沉的现象更为显著,并且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地层下沉给这些城市的建设设备造成破坏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工程建设造成困难,并且还会加剧地层质地的恶化,如此一来,会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土地质量,使农作物所处的土壤过度积水,导致农作物的根腐烂,从而造成农作物的死亡,导致粮食产量急剧减少,造成的后果将难以想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对地质表层和地质底下的水量进行检测,从而对地质表层和地质底下的水进行节制性抽取。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受恶劣的天气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伴随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所以为了预防泥石流带来的麻烦,可以在泥石流较为容易发生的地方建立一些能够遮挡住泥沙之类的物体,比如挡板、防护墙、堤坝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时时关注天气变化,并且在易于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多加关注,做到及时防御。泥石流的产生跟土地植被的不足也有着重大的关系,所以加强植物的种植工作也必不可少。山体滑坡由地质受自然界的水冲刷或者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活动引起,这一灾害会给农作物的生产、经济、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带来惨重的后果。地震的发生以及河流附件的区域也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想要防御山体滑坡这一灾害,就必须降低土地附近的水源对山体的影响。要想降低土地附近水源对山体的影响,就需要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挖出一条排水的渠道。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山体上增大植物的覆盖面积,有效控制地下水的流失,从而减少山体滑坡带来的灾害。

2.2针对人类活动的防御方法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是可以防御,只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其灾害的发生。针对人类活动的防御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府加以领导、建立保护制度、加强环保教育。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府应该对人民群众加以领导,借助***府自身优势,进行环境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府属于国家机构,给人民群众的起到一个指导性质的作用,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府并不是强行融入其中的一个角色,而是作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慢慢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使每一个社会人都能够自觉去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府还应当成立相应的机构去对工程建设企业进行督导和管控,并且还要和应用地质资源的人员一起协作,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健全的环境地质保护制度给环境地质保护带来规范以及法律约束,如此一来,更能有效防御环境地质的灾害。坚持原则,严格***,这样一来,才能将地质环保工作真正能落实到实际中去。针对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环境地质保护制度执行承办措施,杜绝违法开发资源、滥用资源的现象,为地质环境撑起一把保护伞。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恶果不容忽视,目前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的开发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人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地质灾害接二连三发生,给人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不但要着力于经济建设,还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浪费资源。

参考文献:

[1]姚环,邓涛,黄杨胜等.闽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5).

[2]邹小波,胡晓斌.环境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地球,2013,(3).

地质环境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 城市地质

0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之一。我们生存的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气候恶化,臭氧层耗损,全球温室效应,耕地减少,土壤污染,森林锐减等等。由于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也是人在城市的空间使用与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严重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水资源开发相关的环境地质工程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对地下水无序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全国缺水城市已达2/3。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由此引起的诸多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许多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倒灌及泉水枯竭等诸多环境地质工程问题。其中城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问题则是尤其严重。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对城市建设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对城市规划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城市地下水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多人重视,采取了多种补救的方法,我们现在很多城市已用法律法规的方式规定了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这样就为治理提供了法规依据。在技术方法面采取了地下水人工回灌为主的方式,而且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不仅对我们自己城市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对我们后代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2.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引起的环境地质工程问题

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废料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城市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在2000年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就达19000多万吨。如此大的垃圾如存放不当,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如遭受雨水冲刷,阳光作用,将会使地面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及土壤土质恶化。这样不仅对城市生活用水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酸性污水对城市建设的基础结构,如桥梁,桩,沉箱以及基础中的钢筋混泥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造成很大危害。人工废弃物存放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很多环境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淤积等。若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在城市,则会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如“舟曲8·8特大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1人。

目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围海造田,分类回收等。最常用的方法则是填埋,即把固体垃圾在处置场内分层放置夯实,并用粉质粘土进行覆盖。

3.城市地表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城市工程建设的时候,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形的影响是厉害的,修筑堤岸、堤坝、筑坡、挖掘等可以产生地形改变,导致城市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再者,城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大重量则影响原来地下水流场的变化,也容易造成地表之下的水土流失。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在提速,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就日益加大,而有些山地城市原有平地本身比较少,因此许多城市建设者把目光投向了对山体的改造。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人工边坡,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建设对坡脚开挖,建筑物使得坡体上部荷载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边坡失稳的概率加大!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城市环境地质工程问题,无数的灾害表明,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的发展同样要与地质环境协同发展,其核心问题是谋求在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注意论证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经济效益,且必须考虑保护和利用环境。所以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工程建设应充分应用工程地质环境的规律和特点,做好经济建设、 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协调,努力做到既要把地质环境潜能用足, 又不超越地质环境容量的负荷能力, 给其留有适当余度。

2.开发性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对现实地质环境中存在的负面效应,应充分考虑通过人工技术的地质改造作用在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

3.预测性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重视地质环境的现状,而且必须认真考虑到未来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力求做到使工程建设即能满足现实的建设要求,又要适应未来发展变化。所以, 工程建设应该体现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预测性要求。

4.保护性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对那些目前技术水平尚无法通过人工控制和改造的不良地质环境问题,宜通过规划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态环境等敏感性极强的环境问题,则应遵循保护的原则进行协调。

城市环境与地质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城市的地质环境状况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努力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预防的目的,确保城市建设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曾丽,王晓明. 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国土论坛,2007

地质环境篇6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其他与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岩体、土体、矿藏、地下水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和。

第四条地质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加强本行***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对本行***区域内的地质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地质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推进重点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将地质环境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并对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与监测评价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区域的地质环境调查,会同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和气象管理机构,根据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环境现状;

(二)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与规划目标;

(三)地质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

(四)地质环境保护和重点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五)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环境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对本行***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状况实施动态监测。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非法移动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设施及标志。

第十二条采矿权人应当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监测资料定期报送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内经批准开采地下水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地下水动态定期监测,并将监测资料报送所在地国土资源和水行***主管部门。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监测;发现异常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区域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的保存和分析评价。省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定期全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

第十四条涉及地质环境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对地质环境特征、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评价,以及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等。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十五条探矿权人应当对勘查作业完成后遗留的钻孔、探井、巷道和形成的危岩、危坡采取回填、封闭或者其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措施。

第十六条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采矿权批准权限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

在建和已投产的矿山企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采矿权人应当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并报原采矿许可机关批准后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履行下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义务:

(一)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地面设施,使之符合相关技术和质量标准,达到安全、可利用状态;

(二)整治被破坏的土地,使之达到种植、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的状态;

(三)整修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并恢复植被,消除安全隐患,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四)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井巷、采空区达到安全状态;

(五)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义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经验收达到规定标准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予以返还,边开采边治理的可以分阶段按比例返还;拒不恢复和治理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予返还,由县级人民***府使用该保证金组织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恢复和治理费用超过该保证金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标准,按照不低于恢复治理费用的原则,根据矿区面积、开采方式以及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具体缴存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府制定。

第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引发地质灾害险情或者发生地质灾害的,采矿权人应当立即停止开采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险情或者灾情扩大,并向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对本条例实施前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能够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督促其依法恢复和治理;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矿山所在地县级人民***府组织恢复治理,所需经费由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府安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第四章山体资源保护

第二十一条严格保护山体资源。开发利用山地丘陵等山体资源,不得造成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十二条下列区域内的山地丘陵应当划定为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

(一)城市和县人民***府所在地的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范围内;

(三)港口、机场、***事设施等重要设施的保护范围内;

(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旅游线路至两侧直观可视的范围或者线路两侧路堤坡脚外侧直线距离各一千米范围内;

(五)本省境内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等主要流域性河流两岸、湖海岸线和水库、堤坝至两侧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范围内;

(六)法律、法规和省人民***府规定的其他区域。

设区的市人民***府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报省人民***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

(二)露天采矿、工程取土;

(三)设置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所;

(四)新建、扩建墓地;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破坏山体地质地貌的其他工程活动。

已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开山采石、露天采矿、工程取土、设置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所的,应当限期停止、整治。

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确因特殊需要从事本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活动的,应当经省人民***府批准,但依照有关法律、行***法规不得批准或者应当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以外的山地丘陵开山采石,应当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实行限制性开采。

第二十五条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确需开山切坡,以及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的水库除险加固确需取土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前,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治理。

第五章地质遗迹保护

第二十六条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

(一)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类典型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剖面、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及其分布区;

(二)具有重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

(三)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第二十七条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应当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观赏、科普价值的地质遗迹,可以建立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的设立、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并组织专家对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鉴定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九条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从事参观、旅游、科学研究、教学实习以及标本、化石采集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不得修建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对已建成并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设施,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本行***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警示标志。

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切坡、进行工程建设、开采地下水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省水行***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建设等行***主管部门依法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者限制开采区。在限制开采区开采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开采总量不得超过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由省水行***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开采状况、地下水位变化、地面沉降及其他地质灾害、地表水源替代等情况确定。

第三十四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予批准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五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备案申请文件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三十六条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地质灾害监测和气象预报资料,及时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单位,应当准确、及时地传播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拟订本行***区域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府批准后公布。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止灾情或者险情扩大,并按照规定要求报告上级人民***府。

第三十九条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按照下列规定组织治理:

(一)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设区的市人民***府组织治理;

(二)中型地质灾害,由设区的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人民***府组织治理;

(三)小型地质灾害,由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或者由设区的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区人民***府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所需治理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纳入财***预算。

因工程建设、矿产开采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限期治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审批事项不依法予以审批的;

(二)发现破坏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不按照规定组织治理的;

(四)贪污、挪用、截留废弃矿山治理经费、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或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

(五)其他、、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侵占、损毁、非法移动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设施及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对个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按期如实报送监测资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开山采石、露天采矿的,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违法所得无法计算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工程取土、设置固体废弃物堆放场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新建、扩建墓地的,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被破坏的山体未进行修复治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被破坏的山体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代为修复治理,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地质环境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翟伟峰,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J].灾害学,2004,19(4):30-35.

地质环境篇8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2地质环境

从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那么从狭义来说,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因此,地质环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其中会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减少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

研究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地质灾害总是发生

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这是“撤”。

四、结语

地质环境篇9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环境利用

引言

地质灾害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在不断地提高、改善。然而,近年来的地质灾害仍旧频繁发生,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逐渐认识到,虽然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经建立以及健全,但是仍旧存在大量仍待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和控制系统的许多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鉴于独特的地质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为视角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建立一个相对可靠、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地质安全的评价环境。

1我国防治地质灾害有关设施

1.1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且地质灾害强度以及受灾的规模都相对较大,对我国人民人身财产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我国西南部的山区,时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破坏当地的通信以及交通,给西南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我国整体发展水平下降。为了有效强化我国西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关***府应该加大人力、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力度,在重大灾害地区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开展灾害防治预测工作,使西南部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在我国,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因地质灾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有关部门应当在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西南地区建立灾区调查区。派出专业调查小组研究调查频发区的气候特征以及地貌地质特点,估算地质灾害的出现以及使用紧急应对措施,并且根据其特点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当专业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考究一段时间之后,科学研究每个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出现灾害的时间频率以及特点,拟定有效地质灾害防范措施,为后续地质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3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研究重大灾害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需要在地质灾害经常出现的地区设置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重点是预警管理以及预警技术两个方面,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灾害进行检测,在发生地质灾害前及时采集灾害产生的特点并且向相关部门报告,给出灾害报警预示,及时相处解决对策,减少灾害出现的频率。

1.4建立健全搬迁体制

如果受灾地区发出地质灾害预警,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分析灾害信息,分析的信息包括:灾害危及范围以及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如果灾害危及范围广、等级较高,则必须使用有效的搬迁举措。相关部门应当安排灾区居民有组织地搬出危险区,搬迁到预先设置的安置安全区,以确保受影响地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地质灾害后,根据受灾地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做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加强对居民住房的质量,为居民送暖。

1.5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制

目前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较强,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当地质灾害出现之后,可以及时对灾区进行善后处理操作。我国拟定的灾害应急处理系统的中心是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地区居民服务,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一般包括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应急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地质灾害出现之后,能迅速做出应急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工作人员抵达受灾地区,进行赈灾活动,有效、科学的减少受灾地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降低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利用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2.1地质环境给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地质环境是人类活动以及地球自身运动之间相互作用出现的结果,并且地质环境在持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别的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出现了相对快速的变化,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度与速度在不断增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所以,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并且超越了环境自身承受的范围,如此的结果,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地质灾害在某些地质环境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不能***地从地质环境脱离出来,地质、地貌以及地形构造形成了地质灾害频繁出现的先决条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断的变化,是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导火索。

2.2地质灾害改变地质环境

根据定义,特指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的环境质量多数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默写要素以及环境的总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繁衍以及生存的适宜程度。”对于地质环境来说,环境质量一般是指组成地质环境的每一种要素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存的适宜程度。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地质环境的变化超出了地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这将导致某种地质灾害的出现。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这方面来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在我国这样一个气候因素繁多、地质条件复杂以及地域辽阔的国家,地质灾害导致的损失每年可达数十亿美元。总体来说,地质灾害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巨大影响;②间接地影响全体人类社会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保护地质环境的角度出发,地质灾害的发展与产生,对反映地质环境质量好坏的地质环境全部要素对人类发展以及生存的适宜程度有着巨大影响。地质灾害影响越大,发展就相对较快,随之风险也就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改变也就越明显。

3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对于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必须要将其自身的特征放入考核的范围之内。其自身具备服务、基础以及公益等特点,在环境调查与地质勘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分析其地质的安全状况。通过使用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要充分认识利用地质环境监测领域的状况。强化地质环境的使用,同时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任务全面完成后,还要实现人文环境和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其环境评估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固定的研究思维以及视野,必须勇于探索、发现新的想法。确保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的安全问题,一般包括环境相关区域内外因素和地质信息以及伴随相关的风险性和可能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性评价的地质环境计划,以避免由于违规项目造成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在构建系统和利用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人类行为之间的和谐相处,适应和改造自然本身相结合。这不仅限于对地质和工程开展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利用地质环境,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安全系统,规范化建设,促进利用地质环境规范化发展。

4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防范不但是牵涉社会保险、行***、立法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是科学技术的问题。从危险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指发现地质环境的危险区,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建立了地质防治系统,其包括科学技术支撑、应急处理、搬迁治理、监测预警以及调查评价等;从安全的角度看,一般是指发现地质环境的安全区,因此能够架构区域地质环境功能区划、质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工程容量评价以及风险调控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5(10).

[2]黄将.靖西:全面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J].南方国土资源,2015(08).

地质环境篇10

【关键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

1、引言

环境地质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形成一样 ,都是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 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增强 , 环境灾害日益严重 , 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 ,环境地质学亦就应运而生。至目前尚未发育成一门***的完整的学科 ,却面临着要研究、解决诸多环境地质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渐渐的增加,因此自然环境的问题也日复一日的愈加严重。因为在这几年中环境地质引发的灾害在不断的增多,对人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加强对环境地质的勘察,把灾害的损失控制并减少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实际情况中造成环境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会引起:地震、泥石流;人为因素会引起:地下水污染严重、土壤被沙漠化。从这些灾害中观察出,由地下水造成的灾害占主要在建设中、矿区的开采中,水都是在整个建设中占很重要的位置的,会对整个工程的安全带来影响。将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进行很好的控制,有利于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预控。

2、浅析环境地质的含义

地质环境、环境地质,这是两个含义极不相同的概念。

地质环境,是天然环境的一个组分,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壳浅部的地质空间。正如张宗祜院士指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或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天然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质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的科学。由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多学科的交叉,故对其研究内容争议较大。

3、水文地质勘察的作用

人类的活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环境地质的灾害也发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环境地质灾害中,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水资源的问题而引发的。岩石和地下水之间的互相作用,提高了环境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同时增加了多样性以及复杂性。这些在灾害机理、灾害分布、灾害类型上都有着不同的反应。现阶段我国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有着很大的不足。在对灾害的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方面尤为欠缺。环境地质的勘察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勘察应该尤为重视,因为地下水是引起环境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勘探的同时应该同时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

一直以来,环境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勘察往往被忽视,但是往往水文地质确是影响环境地质的最重要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下水,岩石的特征也往往受着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对地下水位的勘探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建筑施工的角度去分析,施工的安全问题与地下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下水影响着地基的稳固性。综上所述,水文地质的勘探对环境地质来说尤为重要。

4、水文地质勘察的具体内容

对不同地域来说,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我国各地的环境地质灾害的成因,将环境地质的水文勘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4.1 沿海城市地下淡水的勘察

沿海地区的海水与地下水资源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会打破这种平衡,引起海水倒灌等问题,对陆地的淡水资源造成重大的破坏。在对沿海城市进行环境地质的水文地质的勘察时,地下水源的分布情况必须彻底摸清,同时要对城市地下水源的开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过度开采的发生。如果发现过度开采的情况,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海水倒灌事故的发生,造成内陆面积减小的现象。

4.2 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勘察

我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为干旱地域,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含量丰富,但是我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很低,这样一来,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就为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干旱地区环境地质的水文地质勘察,应该尤为认真,在勘察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同时,应给出相应的治理***策,减少干旱地区的环境地质灾害。

4.3 城市中地下水的勘察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而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下水的开发也不断的加大,过度的地下水开发,使得城市面临地表下沉的问题。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大量的工厂在城市中脱颖而出。伴随而来的是工厂废水的无治理排放,造成城市地质和水之源的污染。而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又会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对于城市来说,地下水位的下降是各种危害中最直接的一种。过度或者过于集中的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导致地下含水层密度性和收缩性,以及牢固性逐渐下降,从而带来的是地表下降,建筑物断裂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城市的水文地质勘查中,要严格监控地下水位,防止环境地质灾害的破坏。、

4.4 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查

伴随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地下工程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地下超市、地下商场、地下隧道、地铁等也快速的兴起。这些地下结构工程是具有一定初始地应力条件下在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进行施工的。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相比,其材料力学模量和荷载的加荷形式都相对模糊和不确定。同时受到主体或围岩体本构行为和岩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地下工程相对于地上工程,施工情况更加复杂,这就造成地下工程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地下水位对工程地质的影响尤为重要,地下水位的变化,容易造成地下工程时开挖的塌方。因此在地下工程施工时,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就十分重要。

结语

毛细管水、重力水、结合水是岩土中所包含的三种地下水。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水文地质的勘察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基础设计、持力层选择的方面有着重要的表现。利用水文地质勘察来发现环境是否变化,这些环境变化又是否会对当地的地质造成影响,同事制定出相应的防护与解决的措施。

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工作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同时起着很大的作用。要因由地下水而引发的地质灾害提高重视,前提就是需要对水文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大量的投入,深刻了解地下水在地质灾害在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将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与此同时,应该对地下水造成地质灾害的一些重要数据的信息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存档保存,保证够为预防控制环境地质灾害发生提供至关重要的数据。

在地质环境的检测工作中做好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充分的发挥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作用,是预控地质灾害发生关键,提高环境地质勘察工作中应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廖辉 刍议环境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运用[J].低碳世界 2014.11.

[2] 杜娇 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地质矿山

[3] 杨计申 环境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1996.4.

地质环境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质环境10篇

学习

村委调解委员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调解委员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村委会个人调解工作总结,村调解员年初调解计划报告。二、深入村庄调查研究,制定方案。5月11日,局长尹作用同志带队深入帮促责任村砖埠镇沙沟村进行调查研究,找支部、村委,部分***员和村民进行了座

学习

构造地质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构造地质学10篇,内容包括构造地质学读图题高清,构造地质学标本讲解。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前后呼应,形成更加符合野外实际的完整地质构造教学体系,建立构造地

学习

养殖基地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养殖基地10篇,内容包括养殖基地项目推荐,养殖基地名称大全。

学习

消防应急预案演练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应急预案演练总结,内容包括消防演练应急预案7篇精选,停电应急预案演练总结与改进措施。二、筹划缜密,演练方案安全可行根据应急预案演练的要求,从我公司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次消防演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一次火灾

学习

地质与勘探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与勘探10篇,内容包括地质勘探描述大全,地质勘探经典。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

学习

淡水养殖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淡水养殖10篇,内容包括淡水养殖百科全书,淡水养殖排名前十。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1、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_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

学习

生猪养殖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生猪养殖10篇,内容包括生猪养殖技术商业模式,生猪养殖排行榜前十名。1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

学习

水产养殖专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水产养殖专业10篇,内容包括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大全,水产养殖专业10大期刊。(2)沿途参观了冯家湾虾苗基地。(3)螺旋藻养殖基地;(4)南海水产研究所海润珍珠养殖场;一:首先到达参观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

学习

畜牧业养殖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畜牧业养殖10篇,内容包括畜牧业养殖实用手册,畜牧养殖大百科。(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推广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

学习

征文活动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征文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征文活动的总结怎么写,主题征文活动总结报告。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发挥***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为核心,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创先争优活动及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征文活动,提高***

学习

企业学习考察报告

阅读(25)

一、学习考察活动行程考察组5月15日下午1点从出发,于当天下午7点30分抵达,入住当地酒店。16日,考察组考察了当地企业,主要有、。在现场考察之后,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16日下午4点30分离开,前往,于下午6...

学习

岗位竞聘演讲材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岗位竞聘演讲材料,内容包括岗位竞聘演讲稿模板合集8篇,材料管理竞聘演讲。在征管工作中,敢于碰硬,善于解决纳税户与税务机关的各种征纳矛盾。辖区内业户的管理有条不紊,具有一定的征收管理能力。我若能竞聘成功,将成为拜泉分局

学习

土鸡养殖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土鸡养殖10篇,内容包括土鸡养殖农场,养殖跑山土鸡。1.2养殖土鸡的场地选择不当在选择养殖土鸡的场地时,很多养殖者为了节约养殖成本,选择一些山地、灌木林等,由于环境复杂,土鸡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还容易受到野兽的侵害,这不仅影响

学习

草鱼养殖技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草鱼养殖技术10篇,内容包括草鱼养殖技术的详细教程,草鱼养殖技术大全。对于草鱼的生活习性而言,其一般喜爱栖息在水域的中层和下层,在水域的上层的栖息时间较短。因草鱼在幼鱼时期喜食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那么养殖草鱼的水质一

学习

构造地质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构造地质学10篇,内容包括构造地质学读图题高清,构造地质学标本讲解。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前后呼应,形成更加符合野外实际的完整地质构造教学体系,建立构造地

学习

地质与勘探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与勘探10篇,内容包括地质勘探描述大全,地质勘探经典。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

学习

地质公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公园10篇,内容包括中国地质公园概况500字,地质公园地质景观赏析。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是保护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因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痕迹,明显的如高山、峡谷、瀑布、溶洞

学习

普通地质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地质学10篇,内容包括普通地质学怎么描述简单发展史,地质学实习报告合集十篇。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shixi.exam8/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

学习

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管理调研报告,内容包括关于环境的调研报告,环保管理调研报告范文。如此迅速的城市化,必将对我国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冲击,巨大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缺的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期

学习

财务管理环境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管理环境论文,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论文,比较容易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包括许多内容,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市场状况、生产情况等。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微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

学习

净化网络环境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净化网络环境10篇,内容包括净化网络环境的论文,净化网络环境的文案。还有一部分就是玩游戏,什么爱上消消消,什么养猪,养恐龙,乱七八糟的各种游戏软件,也是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不停的玩,但是最后你得到的那点钱和你自己付出

学习

校园环境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校园环境10篇,内容包括校园环境现状怎么写,校园环境的感悟。